① 秦始皇開始把朕當做皇帝用的,那秦始皇之前朕是誰用的是什麼意思
1. 我。秦以前,不論尊卑,皆自稱朕 [I,my] 朕,我也。——《說文》 朕,我也。——《爾雅》 汝能庸命巽朕位。——《書·堯典》 無廢朕命。——《詩·大雅·韓奕》 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 古者尊卑共稱朕。——蔡邕《獨斷》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楚辭·離騷》。 2. 又如:朕皇考(我的已故父親的名字) 3. 皇帝的自稱。秦滅六國以後,天子始自稱朕 [the royal 「I」 (used exclusively by the emperor or king to mean 「I」)] 朕位幾不保。——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朕非約耳。——《明史》
② 皇帝自稱的「朕」到底有什麼玄機
“朕”來自先秦時代,那時候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但到秦始皇時,他認為自己功高至偉,只有他能稱朕,下令其餘的不能用。朕是象形文字,拆開來就是舟和火組成,舟是生存工具,火在部落文明時期是身份的象徵,可見“朕”的尊貴與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③ 張源朕是誰發明的
朕,zhèn,從舟從灷(zhuan)。本義為舟縫。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
「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這種情況在帝國專制政體早期「朕」作為皇帝專有名詞尚未具有高度權威時短暫存在過,但是後來再無無任何皇太後,太後自稱為「朕」。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僅僅唐朝時在日本九州島駐軍800人),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另一含義為徵兆,跡象:~兆。
④ 朕的來歷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至於國外的君王則似乎沒有太多講究,往往以「我」來稱呼自己。
回
現在的網上文章中,對王國,帝國,皇帝,國王的運用一片混亂。在現實的歷史上,只有有實力的大國才會成為帝國,小的國家則為王國或者公國。舉例而言,如果你回到中世紀,佔領了一塊20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於此建立一個小王國,那沒什麼奇怪。但若在這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帝國,就比較搞笑了。不過對於王國和帝國的稱呼,多數作者還是了解的,但對皇帝和國王的區別,則很少有人知道,經常有一個君主一會兒是皇帝,一會兒降職為國王的現象。對於皇帝的稱呼,有中國和歐洲兩個系統,但共同之處是皇帝的地位高於國王。
在中國歷史中,自秦皇自稱皇帝之後,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國王是皇帝的下屬,或者是屬國的君主。中國的國王基本有兩種,一種是象漢,晉那樣分封的諸侯王,在帝國之內有自己的王國,具有派遣官吏,實行稅收的半獨立的權力;另一種是屬國的國王,比如朝鮮, 安南,暹羅等國的君主,想來諸位是沒有聽過朝鮮皇帝的說法,因為朝鮮的君主只能稱國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脫離中國屬國地位後才能有這種稱呼。中國歷史上,對皇帝這種稱呼是非常敏感的,國王可以有許多,但皇帝只能有一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屬國君主只能稱為國王,不能叫皇帝的緣故。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於實力太弱,所以會承認遼、金的君主也為皇帝,其他朝代沒有這種現象。即使是宋代,當公元1038年西夏國王自稱皇帝時,宋廷也會立即稱之為「反」,並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為西夏向宋稱臣,作為臣屬國的君主,是不可以稱皇帝,這和遼金不同。當然,宋的實力太弱,征剿西夏連戰皆北,最後也不過是西夏在國書中從此不再自稱皇帝,而是稱「男」,把叫宋的皇帝稱為「父大宋皇帝」,西夏國主依然在國內稱帝,但宋至少爭回了面子,所以宋對西夏年賜絹茶銀兩,作為西夏國王自削帝號的回饋。在中國未統一的亂世如十六國時代,五代十國時代,或者象隋末,元末的亂世,稱王者多多,但稱帝時必須考慮,是否有這實力,否則就往往會遭到其他國家或勢力的圍攻。比如朱元璋在勢力已經強大後依然對稱帝很謹慎,一直找個傀儡當皇帝,自己稱吳王,其發令時總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不顧即使皇帝是傀儡,朱元璋也絕對不會把吳王二字排到皇帝前邊。在這種亂世,沒有實力就自稱皇帝是會導致滅亡的,象五代十國的南唐,在歸順宋時自削帝號為國王,當後來李煜決定叛宋自立的時候,首先的舉動就是恢復皇帝的稱號,這種行動就是典型的反叛,自然遭到宋軍的攻擊,最後滅國。
歐洲的皇帝之所以在漢語中叫皇帝,自然是我們中國人這么翻譯的,但我們沒有象對其他國家君主那樣翻譯成蘇丹,法老,安息之類,正是因為歐洲的皇帝的地位要高於國王,這點和中國的皇帝是相似的。歐洲的皇帝也有天下共主的意思,因為古羅馬的皇帝是當時世界的統治者(指歐洲人心目中的世界),在帝國崩潰後,國王是可以有許多的,但皇帝是只有古羅馬的繼承者才可以如此稱呼。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的皇帝是羅馬分裂後東方部份的繼承者,不需要誰承認。西方的皇帝則需要公認才行。法蘭克的查理本是法蘭克的國王,由於其戰功赫赫,幾乎統一了西歐,並維護基督教的利益,被教皇上尊號羅馬人的皇帝,從此成為查理曼大帝,被視為羅馬的繼承者。同樣,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羅馬的繼承者,其由選帝候選出其皇帝。除此之外,西歐和北歐的君主都是國王,再沒有任何皇帝。奧地利的皇帝是很晚才有的,因為奧地利的君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續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位置,並同時擴大疆土,成為帝國,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德意志的皇帝是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建立帝國後才有的,在這之前霍亨佐倫家族的君主只是普魯士國王,而不是皇帝。當然,象奧,德皇帝,以及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皇帝都是中世紀之後的事情,中世紀對皇帝的稱呼很嚴格,即使是在中世紀後,這個詞也不會被濫用,比如英國還佔有印度殖民地的時候,英國君主的稱呼是不列顛國王兼印度皇帝,並沒把自己自動升格為大英皇帝。在東歐,皇帝一詞在羅馬帝國分裂後一直只屬於東羅馬的皇帝所有。在東羅馬滅亡後,才有了俄國的沙皇,沙皇一詞源於凱撒,凱撒和中國的「天子」一樣,在羅馬帝國之後也如同秦之後,成為對皇帝的另一種稱呼,這個詞也只屬於皇帝所有(在中國,秦之前的商王,周王也可稱天子,秦漢之後,皇帝相當於過去商周的王,國王的地位降低,不會再有人稱王為天子)。沙皇採取這種稱呼也表示自己是古羅馬的繼承者,是東正教的保護人(之前是東羅馬的皇帝兼任東正教領袖)。總之,歐洲的皇帝雖然不象中國這樣是國王的上級,但依然比國王地位更高。
大帝(The Great)一詞同樣不是隨便哪個君主都可以用的,見過一個有名的玄幻作品,其中某國的君主世代都一概叫大帝,這就讓大帝一詞太貶值了。The Great(偉大)一詞很明顯反映了其應有的意義,必須是一個君主有巨大的功業才可以如此稱呼,並非一坐上王位帝位就可以自然而然偉大得起來。古羅馬這么多皇帝,只有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廖廖幾個對內對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君主才會被元老院上此尊號。在俄國,歷代沙皇中,只有彼得和葉卡捷琳娜兩人被帝國院上大帝尊號,即使如伊凡四世那樣的名君也得不到。不僅如此,大帝的尊號一般不是生前可以獲得,往往是死後總結生前功業才能獲得,否則如唐明皇那樣前半生文治武功成就非凡,此時若上大帝尊號,等後來天下大亂時就是個諷刺了。至於象一些作品中篡位還沒成功,就自稱我是某某大帝了更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亞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大帝尊號同樣不是當初就有的,是後世的羅馬人給他加上的。在中國,沒有加大帝尊號的傳統,唯一得到這個稱呼的只有道教眾神的領袖玉皇。對中國皇帝開始稱大帝的,我印象好象是從柏楊開始,不過柏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不會是見哪個皇帝都稱大帝,被他如此稱呼的同樣只有李世民和康熙等廖廖幾個。
相應的,皇帝的兒子應該是皇子,未來的皇儲應該是太子(當然,以弟,孫等為皇儲時不用這個稱呼);國王的兒子稱王子,未來的國王是王儲;皇後,王後等各有其對應。但這里只討論君主的稱呼,就不細說了。
⑤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
影視劇中,觀眾經常聽到皇帝自稱“朕”,總是說朕怎麼怎麼。其實朕的意思就是我,不過這個字是專屬代稱,只能讓皇帝說。如果其他人自稱朕的話,肯定是要被殺頭了。那麼是誰規定了朕這個字只能讓皇帝說呢?沒錯,就是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嬴政。
舟和灷組合起來的引申意思就是財富和權利,這正是皇帝的象徵。皇帝的理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財富和權利都是皇帝一個人。因此,朕這個字迎合了秦始皇的心意,他要讓這個字成為他的專屬稱呼。自此,除了皇帝之外,誰也不能使用朕這個字,直到清朝滅亡,溥儀退位。如今朕這個字成了網路流行用語,大家不是常說“總有刁民想害朕!”
⑥ 為何古代的君王要將「我」自稱為「朕」是怎麼由來的
不得不說,秦始皇在選用「朕」這個稱謂前經過了周密詳盡的考察與研究的,甚至可以說,這個稱謂在其開始對全中國的正式統治前已經開始了盤根錯雜的分析。因為嚴密使得「朕」的稱謂被歷代王朝沿襲。
3.「朕」的內涵
「朕」字在甲骨文中便有出現,其中包含了「父」和「舟」。
雖然歷史學家對「父」部分的解讀不太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了某種權力與權威。
「舟」在以前依水而生的部落社會,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豐富了人民的物資生活。
舟的多少關繫到捕魚量的多少,因此,漸漸的舟便成為財富剝削者的象徵。
由此,「朕」字具備了權力、財富與剝削的歷史文化內涵。
「朕」字所具備的政治地位、歷史文化內涵符合歷代王朝的文化訴求,因此得到了歷代皇帝的沿用與效仿。
自秦始皇以後,歷代皇帝都自稱「朕」,即「朕」為皇帝專用,但是,秦漢以前,一般人是都可以用「朕」作為自稱的,如蔡邕在《獨斷》一書中說:「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但到了秦朝,秦始皇不僅奪取了天下,而且還奪取了「朕」字的專屬權,以前大家都可以自稱「朕」,以後就只他和那些皇帝專用了,可見其霸道之風。
朕字的本義,則是舟縫的意思,泛指縫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朕在舟部,其解當曰舟縫。戴先生曰: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本訓舟縫,引申為凡縫之偁。」可見,朕的本意就是船縫,就是指製造木船時,兩塊木板之間的縫隙。後也引申為徵兆、跡象的意思。
⑦ 古代君王稱為朕是何時開始的,歷朝君王的自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
⑧ 是秦始皇嬴政發明的『朕』字嗎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⑨ 朕 字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帝王自稱。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⑩ 秦始皇為啥用"朕"自稱呢
東周末期,周王室的統治逐漸衰弱,各諸侯國紛紛強大起來,雖然表面上仍然尊崇周王室,但實際上都是在擴大自己的軍事力量。諸侯國之間不斷的蠶食、瓦解,又不停地有新的諸侯國興起,這段時期,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末年,周王朝徹底宣告滅亡,中原大地出現了七國爭雄的局面,歷史的車輪也就推進到了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七國勢力在互相牽制下,分別有增有漲,中原大地戰亂不斷。直到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王嬴政階段性的吞並六國之後,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其實啊,在先秦時期,中國還是奴隸制社會,統治者都稱為王,比如戰國七雄中各國的君主都稱為魏王、齊王等等,而這些君主們稱呼自己一般都是"孤王"、"寡人"等等,是不會稱呼自己為"朕"的。"朕"這個字在秦朝之前,並不是皇帝專屬稱謂,而是人人都能用的。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諸侯也會用"朕"稱呼自己,因此,屈原稱自己為"朕"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屈原曾經在楚國官拜士大夫。甚至,"朕"這個稱謂,很多平民百姓也會拿來稱呼自己,由此可見,"朕"字其實在先秦時期,它的意義就跟"你我他"一樣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稱呼而已,沒有什麼特殊高貴之處。那秦始皇又為什麼會選擇"朕"來作為皇帝的專屬稱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