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帝創造世界萬物,也就是說上帝創造善良的也創造了邪惡;為了讓善良的人更加強大,上帝讓邪惡去考驗善良
「也就是說上帝創造善良的也創造了邪惡」這是你的推理。且不談人類專有限的邏輯能力是屬不是可以揣摩神的心意。但看「邪惡」,就不是神創造的。
冷就是沒有熱,暗就是沒有光,惡就是沒有善。製冷就是排除熱量,製造暗就是擋住光,製造惡,就是拒絕善良。
換句話說,其實惡根本就不是「創造」出來的。
所以,後面你說的「考驗善良」顯然就沒有必要討論了。而這兩者也無法調和。最後會有審判,其實也不難理解,黑暗中,進了光,暗也就不存在了。
最後,想要了解「上帝為什麼……」,還是需要好好研讀聖經。否則,知道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
2. 神創造人類的詩歌
*阿喀琉斯之踵
酒色的海水裡
母親在垂淚
我神勇無比的孩子
你能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耀回
可是一個母親
因為答偉大的榮譽而失去自己的孩子話
我寧願你只是個凡人
玫瑰色的曙光中
兒子雙眼滿是太陽的光芒
我無比尊敬的母親
預言說我天生註定短命
可是一個英雄
我願戰場的光彩
在那一天勝過宙斯的閃電
命運的女神
開了一個玩笑
在那一個清晨
英雄的不完美
就在那人們不注意的腳踵
帕里斯一箭射中了
要害
兒子倒下的時候
母親在深海流下翻騰的淚水
*阿波羅
阿波羅,拿起你的豎琴來
請在眾星沉默之後,與我第一個會面吧
我深藏你的咒語
在暗夜的搜尋閃過
於深沉中高舉竄放的花蕾
阿波羅,拿起你的豎琴來
我已經跪伏在一片沃野
細細的沙石是
裹我赤腳的白絹
它將無限延伸至天空,至你的馬車和宮殿
阿波羅,拿起你的豎琴來
我已等不及在黎明前唱歌
我溢滿了愛
蝶蝴般的穿越血紅的海洋
直達那不滅瘋狂的中心
3. 神的旨意和神的心意,有什麼區別呢
神的旨意是已經表達出來了的,而心意還在他的心裡沒有表露出來
記得採納啊
4. 神的心意是什麼神的心意和神的旨意有什麼區別
神的旨意與主的心意不同
神的旨意與主的心意不同。神的旨意是客觀的,在人外面,是在神方面的;而主的心意是主觀的,是在基督徒的裡面。因著神的旨意是客觀的,是在神寶座上的,所以對基督徒來說,神的旨意是莫名其妙的一件事,因此需要尋求明白。而要尋求明白神的旨意,就必須放下自己的意思,拒絕我們肉體的活動。
另一面我們也必須看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明白、所知道關乎神旨意的事並不多。一個人一年之內,若能有五十件的記錄,就不錯了,有的人甚至連十件也沒有。
神的旨意,常常根據人的意願而顯明。約翰十五章七節,主說,『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這里的『願意』一辭,在英文里是Will,在希臘文里是指一種主動的要,不像中文的『願意』是被動的要。英文與希臘文都同樣的把這辭變為動詞,有『意志作主』的意思。根據這個,我們可以把中文的『願』改為『主,』這節經文就成了,『凡你們所主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意思就是,如果你們的意志主動的要什麼,祈求,就能給你們成就。這要是很厲害的要,就是說,你若要什麼,你出主意祈求就能成就。這節聖經,在我們看來似乎危險得很。如果我們所要的不是神的旨意怎麼辦?讀這節聖經,我們也許會說要小心,我們也許要在上下文加上一些註解說,『如果合乎神的旨意,你主動的要,祈求就給你成就。』但這是我們的想法,不是主的意思,主乃是說,『凡你們所願意的。』主相信有的人的願意,是合乎神旨意的。
5. 神為什麼稱大衛是和神心意的人
請看經文: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耶西叫他七個兒子都從撒母耳面前經過,撒母耳說:「這都不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撒母耳對耶西說:「你的兒子都在這里嗎?」他回答說:「還有個小的,現在放羊。」撒母耳對耶西說:「你打發人去叫他來;他若不來,我們必不坐席。」耶西就打發人去叫了他來。他面色光紅,雙目清秀,容貌俊美。耶和華說:「這就是他,你起來膏他。」 (撒母耳記上 16:7,10-12 和合本)
這就是耶和華神揀選、膏立大衛的經過。注意,「耶和華是看內心」,這就是關鍵。因為耶和華是洞察人心的神。大衛雖犯過罪,但能真心悔改,所以神稱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後來,大衛王寫下了不朽的大量詩篇載入聖經,供後人學習。
6. 詩歌神的心意
詩歌智慧書
在聖經中有幾卷書被通稱為詩歌智慧書,包括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這些書卷的特色,都是用詩歌體裁寫成。其實除了這些書卷外,舊約裡面還有很多詩歌體裁的經文,如耶利米哀歌,但此卷書也可當先知書來處理,還有其他的先知書,許多宣告,都是以詩歌形式表達出來,極為優美。在歷史書卷中偶爾也會有詩歌性質的寫法出現,如摩西與米利暗在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後的頌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參出十五章)。
辨別詩歌文體
詩歌文體的特殊風格和修辭會影響我們的解釋,因此在討論個別的詩歌智慧書之前,首先應認識希伯來詩歌的特性。希伯來詩歌與中國詩歌有些不同,中國的詩詞非常注重押韻、平仄和字數的原則,但這些對希伯來詩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它反而是注重思想上的對稱,最常見的「對稱」有幾種
:
一、相同的對稱 例如詩十九1:「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下半節只是在重復上半節的意思,諸天與穹蒼相同,訴說與傳揚一樣,神等於他,而榮耀與手段也是平行。下半節的重復只是為了加強表達上半節的描述。
二、相反的對稱 如箴十五1:「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此處回答柔和與言語暴戾相反,使怒消退和觸動怒氣也相對,其實下半節仍然是在表達上半節的意思,只不過是從相反的方向來說罷了。
三、綜合的對稱 以下半節的經文擴充或補充上半節的意思,如詩一一八18:「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此經文下半節,指出神懲治的程度,又如詩一一九9:「少年人用什麼潔凈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後半節的經文在答覆上半節所問的問題。
應當留意的是,在解釋這種對稱時,應盡量找出一個含義,如上面所引用的詩十九1,就不能過份咬文嚼字的猜測「諸天」與「穹蒼」究竟有何不同,也不可硬把「榮耀」與「手段」的字面解釋分開,事實上這兩句合在一起,只是要表達神在大自然中彰顯他的作為和榮耀,這也就是希伯來詩的特色。
詩歌修辭的解經原則
解釋詩歌要注意的另外一點是—修辭。由於詩歌注重意境和感情,所以常會用較誇張的筆法來形容,或用比喻,甚至用人格化的方式去描寫人和事物;例如:詩六6:「我因唉哼而睏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在此詩人的淚水,並非真的多到把床榻漂起,顯然這是一種誇張的筆法,是一種以辭意的意境來表達,又如詩卅一3詩人稱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這是比喻說法,用來形容神的保障。此外,在詩九八1:「耶和華的右手和聖臂施行救恩。」難道神真的是有右手、有手臂嗎?神是個靈,並非有形體,這種說法是把神人格化,人的描述,以「右手」和「聖臂」代表他的能力,同樣第八節說:「願大水拍手,願諸山在耶和華面前一同歡呼。」都是以人格化的說法來表達歡呼喜悅的情景。
了解詩歌中這些特殊的修辭後,要注意的是,在解釋詩歌時,不可在字面上去分析含義,也不宜把思想扯得離題太遠;而是要找出這些文字背後所要表達的意境。既然詩歌注重的是在表達作者的感情,因此讀詩歌時便不能單單用頭腦的知識去分析,也要用心靈、感情去領會,才能真實的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念;例如:詩四二1:「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這句話如果不用屬靈的經驗與心靈的感受去理解,是無法進入作者的心境。
智慧文學
智慧文學最興盛的年代,是在大衛王朝建立後,及所羅門王的時期,當時國勢安定繁榮、文學與藝術得到大力的推展,以探討人生和倫理為主的文學,即「智慧文學」也就應運而生;加上所羅門王本身是一位充滿智慧的君王,在他的推動下,智慧文學在猶太文學歷史上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智慧文學一般都以詩歌的體裁寫成,因此前面所提的解釋詩歌的原則,也可以運用在智慧文學上:但智慧文學有它特殊的性質,是不可忽略的。在現有的舊約聖經里,約伯記、箴言、傳道書及若干首詩篇,如第一、卅七和四十九篇等,都是屬於智慧文學的體裁,通稱為智慧書。
寫作重點
這些書卷在文體和主題方面都與摩西五經、歷史書卷和先知書不同。摩西五經注重律法,歷史書卷與先知書,是把神的救贖計劃與以色列的歷史合並,但智慧書的重點則是在討論處事之道和對人生的體驗,通常都以格言的方式表達。但不要因此誤認智慧書與舊約其他的書卷毫無關連,在始祖犯罪時,女人就是誤以為吃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就可以得著智慧,結果卻失去了真正的智慧。後來的約瑟是智慧人物的典型代表;摩西時代神賜律法給以色列民,目的就是要使他的子民在萬族萬民面前,成為有智慧的民族(參申四5~6)。
如果把舊約中所講的「智慧」分析一下,便可以發現它與律法有極密切的關系,因為智慧不單單是指頭腦的知識和聰明,而是與整個人的品質有關,特別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藝術:要得到「智慧」,關鍵乃在於敬畏神,這是整本智慧書的重點,唯有敬畏神才能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透過認識神為創造的主,又保守管理他所造的,才會肯定人生在世的自我價值,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系,進而才能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
智慧書的啟示
智慧書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個敬畏神的人,會喜歡聆聽且思想神的律法,更以遵行神的律法為樂,因著愛神,尊神為大,不隨己意而犯罪,違背神的心意,引發神的憤怒和懲治;此外,當人全心信靠神之後,必會認定神的應許做為生活中的目標與力量,縱使在生活、環境中遭遇困難或試煉,依然專心仰賴、等候從神來的幫助,而不輕易向罪惡低頭,若有這樣的信心,甚至落在苦難的光景中,仍然可以贊美神,這種敬畏神的態度和人生觀,可以說是解開智慧書的鑰匙。以下將按詩歌、智慧書的次序逐卷介紹:
約伯記
這是一卷描述人生經歷苦難的書,特別指義人受苦;從人生的經驗中,經常會看到,甚至經歷過惡人享福,好人受苦的不公平現象,整卷約伯記提供了寶貴的屬靈經歷。
因著約伯敬畏神,且行為正直,神就大大的祝福他,賜他豐盈的財富,卻引起撒但在神面前的控訴,說他是為著這些財富才愛神;於是神容許撒但奪去約伯所有的一切,又擊殺他的兒女,更使他全身長滿了毒瘡,苦不堪言;有一次他的朋友本來要安慰約伯,卻演變成教訓,認為他受苦難的折磨,是因為犯罪,以致於受懲罰和管教,但約伯否認所遭遇的是因著罪的緣故,最後神在旋風中向約伯說話,神以造物之奇妙偉大,使約伯自覺渺小,當他與這位全能、全知的神相遇之後,他的信心得以重新建立,他把自己全然交託給那大而可畏的神。全書的高峰在四二章五節,約伯向神的回應:「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經過苦難的熬煉後,約伯對神及屬靈的認識,都更深一層,也更直接和真實,約伯至此才懂得何謂真正的「智慧」。
詩篇
詩篇是由一百五十篇希伯來詩匯集而成,因此在各篇之間不一定有很密切的關連,大部份的詩篇都有標題,如摩西的祈禱、大衛、亞撒的詩等。其中有十四首在標題中也都說明了其背景:分別是第三、七、十八、卅、卅四、五一、五二、五四、五六、五七、五九、六十、六三和一四二篇,了解這些詩篇的背景,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時,更能投入詩歌所描述的內容和境界。
這一百五十首詩篇中,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贊美詩作者以邀請人、大自然或其他的事、物,一同來贊美神,然後是贊美的內容,包括在過去歷史中看見神的大能與作為,及神的屬性如:慈愛、公義、信實、聖潔等,最後才是結論,通常是重申引言中邀請的話;詩篇一一七篇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節是引言,作者宣揚萬國要贊美神,第二節上半段描述為何要贊美神,因著神的慈愛和誠實,下半部為結論,重新宣揚萬國、萬民來贊美神。
第二類是感恩詩作者經歷了神在他身上特殊的恩典而感謝,作者除了感恩之外,也有鼓勵和勸勉世人的含意,例如:詩篇四一篇,一至三節是作者對世人的勸勉,從第四節起,作者敘述他個人病中的經歷,並且遭受仇敵的欺凌,一直到九、十節轉變為作者的禱告,求神憐憫,第十一和十二節是神答覆了他的禱告,扶持他。第十三節是結論,也是作者對神的稱頌,除了各人對神的感恩外,也有群體所寫的感恩詩,如詩篇第六七篇就是整個以色列民對神所賜的福,及所給予他們豐富的土產而感謝他。
第三類是禱告詩嚴格來說贊美與感恩都是禱告,但此處的禱告指的是祈求,這類的詩篇約佔六十篇;這種詩的格式通常是以呼求神的名字開始,接著是禱告文,陳述作者所遭遇的難題,及神為何要垂聽他的禱告等;有時也會加上一些許願,就是當神如果垂聽了他的禱告,他就會以……來回應所蒙的恩惠。在讀詩篇時,要特別留意作者已求神垂聽禱告的原因,這對信徒在操練禱告生活時,頗有幫助。一般而言,作者所描述的原因,包括有神的屬性—他的仁慈、良善、信實、公義或是神的榮耀等;以詩篇五十四篇為例,作者一開始就呼求神的名:「神啊!」緊接著就是禱告文,求神救他,且為他伸冤,作者陳明了他的困難,有強暴的人要陷害他,作者呼求神垂聽他的禱告,他更抓住神的應許和榮耀,最後他許願要獻甘心祭給神,並稱頌神的名,是詩篇中的詩。除了這三大類型外,還有君王、智慧、朝聖詩篇等其他類型。
以上所分析的是較理性的結論,但也要觀察作者的感情,我們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描寫詩篇的原意,及待篇對當時的人行何屬靈的教導,才可能深入去思想,當如何把詩篇應用到今天的世代中,與個人的關系又是如何?
箴言
箴言這卷書匯集了許多人生格言,這些格言大多是從人生際遇中慢慢累積下來的經驗,歸納起來用以勉勵後輩。箴言書可以說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卷,內容強調敬畏神是智慧和知識的開端,及敬畏神的人生當有的態度與處事原則;也可說是把律法中的精神、公義、誠實、恩賜、聰明等實踐於生活中的具體引導,甚至連生活中較細膩的部份也都有清楚的教訓。由於箴言書是采格言匯編的方式,結構較為散亂,很難找出一個大綱來,所以「綜合查經法」不容易應用在此卷書,分析箴言書最好的方法是用「分題查經法」,因為箴言中的格言,有許多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例如:愚頑人、惡人、言語、朋友、貪財、怒氣等題目,都分散在箴言書的各章、節里,均是很好分題查經的材料。
傳道書
此書一開始就指出生命的空虛,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永遠是循環不息,絲毫沒有明確的意義,生命中的勞碌、享受、財富與名譽、地位,甚至豐功偉業,到頭來都會成為過去,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終點站,生前所作的一切都無永恆的價值;但傳道書三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主(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這里把人心中的矛盾都陳明了;人憑著自己的智慧,無法把體驗歸並起來,做出合理的解釋,生活好像是一張張拼湊起來的碎布,總覺遺憾,總有缺陷,並不完整。
但,人心中充滿了對永恆價值的渴慕、追求,不惜費盡一生的精力去尋求,換來的仍是「虛空」,所以所羅門集一生的經驗,在晚年完成此書,警誡、勸勉世人,應追求日光之下積極的人生。而追求積極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敬畏神」,這是傳道書最後兩節的結論,在敬畏神的大前題下,人的生活、工作、勞苦甚至享受才顯出屬靈的意義,因為神是創造者,他樂意把所造之物賜給人享用,只要存著感恩的心接受。此外,敬畏神的意思,即應當在生活行為上謹慎遵行神的誡命,因為一切的事或善或惡,有一天都要受神的審判,所以不可不存敬畏神的心。
雅歌
最後是雅歌,它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的詩歌,就像是一出歌劇,最膾炙人口、扣人心弦的部份是第八章六到七節,描述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有不少解經家認為此處所提到的愛情不單是指人世間的「男女之愛」,也代表神與以色列民之間的關系,或預表基督對教會的愛,雅歌並非僅是人間的愛情故事,也是神對他子民之間一幅愛的圖畫。
7. 神的心意是什麼
是一種靈深處的禱告。「合神心意」,必然就是神心裡喜悅的。對我們來說,就是— 我們對神喜悅的事情來喜樂地祈求。 也就是心裡喜歡神所喜歡的,總是照神喜悅的來祈求。 要「來喜樂地祈求」,這是因為若不是「喜樂地祈求」,就不會相信神會成就這事,也就是要有信心。所以使徒保羅也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帖前5:16-17),就是要用信心禱告,相信神必然成全。然而,合神心意全是關乎在不在耶穌基督裡面;一切禱告都是籍主才能成就的,因為在他才有恩典。而越合神心意的禱告就是越多麼體貼主耶穌基督的心腸,在他裡面知道什麼是好的,是神所喜悅的,就是合神心意的了。越認識和了解主耶穌基督,就必然知道怎樣的禱告才是越合神心意。
8. 如何明白神的心意
我記得基督曾經跟我們人類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遵行神的道:敬畏神遠離惡。神說的這句話的分量是很重的,有很深的意義這里。
9. 神創造了萬物.是誰有創造了神
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我們不能說 神是誰造的,因為 神根本不是從哪版來,誰造的,而權是自有永有的,如果是被造的話那就不是神了,就像我們不能問藍色有什麼味道,一小時有多重一樣。
任何有限、會轉變的東西,必定有另外的存在作為它的成因。該成因本身如果是有限的、會轉變的,則它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東西。但如果它是獨立、必然的存在,則它必定一直存在,不會有任何的轉變。不可能對成因作無限回溯。換言之,你不可能不斷地解釋B有限物為A有限物的成因,C有限物為B有限物的成因,如此這般地繼續回溯下去,因為這只不過是無限地拖延,實際上並未提出任何解釋。此外,如果我們問及為何有限之物現在存在,則不論你提出多少有限物為成因,最後你都必須有一個有限物造成它自己的存在——同時是因也是果。這是胡扯,因為它自相矛盾。所以沒有任何無限的回溯,可以解釋為何我現在存在。因此,每一個有限的、會轉變的東西存在,都必定有賴本身有成因的成因,所謂第一因。世間萬物都有他們的成因,唯上帝沒有成因,因為他是神,他就是萬物的第一因。
出埃及記三章十四節: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