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代發明鞭炮山

古代發明鞭炮山

發布時間:2021-07-27 17:46:04

① 鞭炮的發明故事鞭炮的發明故事

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傳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於是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
梁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
用火葯製成的爆竹,最早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煙火大起」。
《夢梁錄》、《武林舊事》、《都城記勝》都有關於「爆仗」的記載。 到16世紀,中國的爆竹已經五花八門。 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雜記》記載,大響聲的叫「響炮」,飛得高的叫「起火」,帶炮聲的叫「三級浪」,不響不起,而在地上旋轉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兒」,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鍋兒」,用紙包的叫「花盆」。李約瑟認為,第二種「起火」顯然是火箭,第四種「地老鼠」十分重要,它可能是原始的火箭推進器。《齊東野語》還記載「地老鼠」煙火飛到太後腳下,使太後驚慌失措。
爆竹使用的火,葯是硝,石66.6%,硫16.6% 碳16.8%。火葯放入硬紙筒,再用薄紙卷火,葯作引,信。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宋理宗時,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花的故事。
到元、明年間,許多詩人、文學家都有有關鞭爆煙花這方面的記述。自清代以來鞭爆煙花使用普遍。
煙花的化學原理和爆竹大同小異,其結構都包含黑,火,葯和葯,引。燃放煙花後,產生化學反應引發爆,炸,而爆,炸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絕大部分轉化成光能呈現在我們眼中。製作煙花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發光劑和發色劑能夠使煙花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
發光原理為金屬鎂或金屬鋁的粉末氧化。當這些金屬燃燒時,會發出的強光及熱能。發色劑是一些金屬化合物。金屬化合物含有金屬離子。當這些金屬離子被燃燒時,會發放出獨特的火焰顏色。不同種類的金屬化合物在燃燒時,會發放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如:氯化鈉和硫酸鈉都屬於鈉的化合物,他們在燃燒時便會發出金黃色火焰。同理,硝酸鈣和碳酸鈣在燃燒時會發出磚紅色火焰。煙花便是利用金屬的這種特性製成的。製作煙火的人經過巧妙的排列,決定燃燒的先後次序。這樣,煙火引燃後,便能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出鮮艷奪目、五彩繽紛的圖案。

② 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③ 鞭炮誰發明的

鞭炮起來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自史。在沒有火葯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④ 誰發明的鞭炮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抄廈落成專、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屬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襲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百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度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⑤ 古人為什麼會發明鞭炮

古人發明鞭炮的原因:

  1. 搞笑式回答:因為他們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2. 神話式回答:因為他們要驅趕"年"怪獸。

  3. 防鬼鎮邪說:封建迷信,認為站了一片新地方,或者定期要為自己待得地方鎮邪之用。

鞭炮發明歷史:我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

⑥ 鞭炮是誰發明的

由於歷史久遠,鞭炮的發明者已無法考證,只知道鞭炮發明於北宋時期。

古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6)古代發明鞭炮山擴展閱讀:

關於鞭炮的傳說:

孫隱崖和煉丹台中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

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傳統的鞭炮製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製作,火葯製作和引線製作。

⑦ 古人為什麼發明了鞭炮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為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為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漢族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習俗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艷,為佳節譜寫了快樂的篇章。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年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葯為之。」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以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 現未解除。
傳說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葯的發明,火葯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
放鞭炮3
放鞭炮3
,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不信,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

閱讀全文

與古代發明鞭炮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