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有什麼發明至今還在國際上用的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B. 關於中國古代的發明與西方現在的發明
哎呀,你還不知道嗎,日本和韓國兩個賊已經盜竊我們很多了,什麼端午啊,專漢江啊,最近還他媽說東北是韓屬國的,別信那個,古代的發明大多數都是中國的,而現在的先進的東西大多數則是日本歐美人發明的
2樓的,你別以為你上了初中就厲害了,你還沒回答樓主的問題呢
C. 中國的古代發明大全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瓷器的出現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D. 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E. 中國古代發明有哪些
這還用問啊!告訴你把,一定要採納啊!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 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 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四大發明,它 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 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 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 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 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 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 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 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 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 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對 我國祖先科學創造、發明的揭示與探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廣大青少 年勤奮好學、開拓進取之心。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進入聲光電的影像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形象、直 觀。本書選用「圖話」的形式,以「圖」展現歷史風貌和各種形象,以「話」 敘說史實,圖文互補,有景有情地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累累 碩果。 本書雖名為《中國古代發明圖話》,但是其中的一些條目並不是嚴格意義 的發明,如一些天文現象,是我們祖先最先觀測到的,是屬於發現方面的內 容,但由於對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日常生活起過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又有 開創性,我們也放在本書中一並講述。 再如,有些學術著作,對某一領域里的發明創造作了真實、完整的記錄和 描述。歷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總結、流傳下來,如《周髀 算經》、《王禎農書》等。我們也收到本書中。對同一學科,內容相近的學術 著作,我們只選擇撰寫年代比較早的,加以介紹、講述。 本書沒有採用編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歷法、物理、化學化工、地 學、生物學、農學、醫葯學、輕工、冶金機械、建築、航行航空、軍事、文 化藝術的順序編排,但又未作嚴格的分類有些條目在內容上有交差,如:四 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葯的發明中作了介紹,在火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種桑養蠶,在桑基魚塘中講述,在紡織的有關條目中又進一步闡述。我們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照顧敘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全面、 准確地掌握有關知識。並且在條目內容有交差的同時又有側重。 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絢麗,有許多文獻典籍流傳下來。以往的同類出版 物只介紹科技領域里的發明發現,其實,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祖先同樣有 獨特的發明創造,如:漢字、詩詞歌賦、音律和古代樂器等等。它們都是人 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為此,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有關條目,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在圖片的選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們還注意表現古代科學家在著 述、發明時的情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讀者展示百折不撓的科學巨匠 在發明創造過程中,一個個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強歷史感和藝術感染力,使讀者進一步體會到發明者的艱辛。
F. 中國古代的發明
火葯 指南針 印刷術 造紙
G. 中國古代4大發明和發明人的英語怎麼拼
Paper making by Cai Lun (蔡倫)
gunpowder by some alchemists (ancient people) (煉丹師 / 古代人民)
printing by Bi Sheng (畢升)
compass by ancient people (古版代人民)
祝學習權好!
H. 中國古代的發明有哪些
1、紙張–蔡倫,東漢太監。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時稱蔡侯紙。
I. 有沒有商朝的歷史紀錄片BBC什麼的百家講壇什麼的
有,《中國通史》專門有一集,這是解說詞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這是《詩經》「商頌」中的一首詩,名為《玄鳥》,記錄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傳奇出生。傳說上古黃河下游夷人部落里一個叫簡狄的女子,在黃河邊吞食燕子蛋,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契。契於是成為傳說中商族的始祖。
這個黃河流域的上古部落從此登上人類歷史的舞台,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開創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青銅時代,商朝歷史從此開始。
【本集片名】:殷商興亡
【解說】
藺窯村,位於河南省偃師縣東的山化鄉。在藺窯村村北,聳立著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這里。這位君王,就是以「成湯革命」著稱的商代開國之君──成湯。
由於商朝年代久遠,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 「玄鳥生商」只是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美麗傳說。
當契還是傳說的時候,夏朝的歷史正如日中天。但自從孔甲當王,便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專事打獵玩樂,致人民怨恨,諸侯反叛。各諸侯國中,商的勢力逐漸壯大,到湯繼位商侯,正逢夏桀暴虐無道天怒人怨之時。湯正是選擇了這個有利時機,開始作滅夏的准備。
改朝換代談何容易?不僅要有傑出的頭領,還要有得力的輔佐。輔佐及時出現了:一個是仲虺,一個是伊尹。
【解說】
這里是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的空桑村,相傳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於年代久遠,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種說法就是,伊尹出生在杞縣的空桑村。
相傳伊尹出生於奴隸家庭,其父親是奴隸主的家用奴隸廚師,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伊尹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滅暴虐無道的夏桀,救人民於水火。他先是聽說有莘國不錯,便來到有莘國國君身邊,當了一名做飯的廚子。有莘國國君很快發現伊尹很有才華,就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頭目。但有莘國實在太小了,而且他與夏桀同姓,伊尹便趁著有莘國與商湯聯姻的機會,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的身邊,繼續做商湯的廚子。商湯很快發現伊尹是個難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為右相。於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聯手輔佐商湯。在兩人的策動下,一些諸侯先後叛夏而歸商。
【采訪】朱鳳瀚:北京大學 教授
這都帶有故事傳說的一定的色彩。但是伊尹這個人是確實有的,在甲骨文中,後來還對他,盡管伊尹不是商人的貴族,但是對於商王朝興起的時候有功的這些舊臣,商人還是給他們祭祀,甚至給他們很隆重的待遇,說明伊尹在商人的這個現實生活中和宗教觀中,伊尹是很神聖的,原因大概就在於他確實用他的政治才華,幫助商湯滅了夏,這是有他的重要的歷史功績。
【解說】
離叛者越來越多。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死心踏地追隨夏王朝的諸侯、方國還有不少,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豕韋、顧、昆吾這三個夏屬國,勢力不小,與商國接近。於是商湯決定剪除夏桀的這三個羽翼。
商湯就在准備東征豕韋時,夏桀得知他一直在擴大自己的勢力,便找了個借口召商湯入朝,卻下令將商湯囚禁在夏台的重泉即地下水牢里。
仲虺和伊尹得知君主被囚禁,搜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湯。夏桀是個貪財好色之徒,看見這么多好東西,加上考慮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滿,便只好將商湯釋放。
商湯死裡逃生,更加堅定了他滅夏的決心。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舉兵伐夏,各諸侯紛紛投奔商湯,加入伐夏大軍。大軍長驅直入,在鳴條之野與夏軍相遇,兩軍在此展開了一場決定歷史命運走向的大決戰。
決戰開始之前,湯為鼓舞士氣,宣讀了一篇伐夏檄文,歷數夏桀的罪惡,宣稱是上天要他來消滅桀。這就是商湯在鳴條會戰前的動員令——《湯誓》。
經過戰前動員,伐夏大軍士氣大振,奮勇殺敵。夏軍潰敗,桀被活捉。
商湯攻佔了夏朝的王都斟鄩。湯安撫夏朝臣民後,就地舉行祭天儀式,他告訴大家,桀罪惡滔天,夏朝氣數已盡,並正式宣告夏朝的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就此結束。
【采訪】朱鳳瀚:北京大學 教授
湯滅了夏以後,商人的這個國家的發展,確實有一個飛躍,標志就是他有很大的城址的,都城的設立,說明他們從國家來講,它的國家結構,國家的形態都有所發展,因為一個中心的城市,一個政治的文化的、祭祀的一個中心,對當時來講的一個國家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可以說是滅了夏之後,商文化,還有商人的國家形態,都有一個飛躍,它融合了夏文化的一部分發展了自己,因此我們後來看到最大的一個明顯就是鄭州商城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青銅器的青銅文化的發展,肯定也是在滅夏之後,得到一個飛躍,所以成為商前期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解說】
由於商湯聲稱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因此,他的聲威迅速播達四方,各地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長,紛紛攜帶方物、貢品前去朝賀,表示臣服於湯。就連遠居西方地區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前來朝見。這就是《詩經·商頌》中唱的:「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數月之間,竟有「三千諸侯」大會於商都亳。
經過長達20年征伐戰爭,商湯最後消滅了夏朝,統一了自夏朝末年開始紛亂不已的中原地區,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朝,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
商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實行一系列改朝換代的措施。這些措施被司馬遷記錄下來,那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會以晝」。所謂「改正朔」,就是改變夏王朝每年開始的一天(正朔)。夏稱一年為一歲,以夏歷正月為歲首,以每年正月初一為一歲的開始。湯改稱一年為一祀,以夏歷十二月為歲首,每年十二月初一為一祀的開始。所謂「易服色」,即把衣服顏色由夏朝的「尚黑」改為「尚白」。朝會以晝,即朝見由原來的夜裡改為白天進行。
商湯將商王朝的內外政事治理得差不多之後,就命人將夏禹建國時在塗山大會諸侯後鑄造的九個銅鼎,即夏王朝的鎮國之寶搬到了商王都。這九個象徵國家政權的銅鼎易主,即意味著夏王朝徹底滅亡,商王朝開始登上中國歷史大舞台。漫長的商王朝歷史翻開了第一頁。
【采訪】朱鳳瀚:北京大學 教授
中國古代好像認為,鼎,好像是一個很牢固的這么一個禮器,而且賦予它一個政權的一種象徵,因為鼎它主要是禮器,它其中主要的功能是作為祭祀時候用的禮器,但是鼎尤其被神聖化了,作為古代政權的象徵。
【采訪】王震中: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在中國的歷史上鼎曾經作為國家的政權的象徵。所謂的作為國家政權象徵,就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夏商時期,宗教祭祀是國家政治生活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東西,而這個鼎又是禮器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它不是代表了這一個簡單的小的邦國的一個倒台,它是統治天下的共主之權,這個政權是我們說的大的一個國家結構的多元一體的國家的政權的轉移。
【解說】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就有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到商王朝時期,已經達到頂峰,由此開啟了中國青銅時代。
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也是旌功記績的禮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
「鼎遷於商」的第三年,商湯無疾而終,百姓非常悲傷,將這位開國之君隆重埋葬。
【解說】
這里是位於河南省嵩縣的伊尹祠,古老的祠堂里供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賢相伊尹。商湯去世數十年後,已逾百歲的伊尹離世。
伊尹輔政期間,共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為商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太甲即位後,不理朝政,耽於享樂,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後太甲悔過自責,伊尹親自迎回太甲,將王位還給他。太甲重新做王後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四方諸侯年年前來朝貢。「伊尹放太甲」也作為千古佳話記錄在史籍中。
如今,伊尹已故去三千多年,但他的名字世代相傳。相傳,由於伊尹精通烹飪之術,創立「五味調和說」和「火候論」,伊尹也被後人尊奉為「廚聖」「烹調之聖」,伊尹也由此成為中國美食烹飪業的祖師爺。
【采訪】王震中: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伊尹在成湯推翻夏王朝的時候發揮很大作用,在成湯取得夏王朝以後,輔助成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湯之後對商王朝的王位繼承以及鞏固上,以及貫穿成湯的制度和法治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文獻得到甲骨文的證實。在甲骨文裡面對伊尹有固定的專門的日子進行祭祀,把伊尹和商人其他的祖先,商的先王一樣進行隆重的專門的祭祀,而且祭祀的祭品的數量規模規格都很高,所以也就證明了伊尹在商人的地位,在伊尹死後商人的地位當中還是很高的,所以伊尹當時生前的政治作用和死後的地位還是有甲骨文和文獻多方得到驗證的。
【解說】
商王王位一路下傳,商朝漫長的六百年歷史不覺已走過一半。這時,商代王權的接力棒傳至一個重要人物手上:盤庚。但盤庚接手的國家,幾乎可以說是一副爛攤子,因為此時的商王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大有滅亡的趨勢。盤庚是個有作為的國王,他在上任後的十幾年裡做了許多努力以緩和國內矛盾,卻仍然不能改變衰弱局面,若繼續下去,王朝將有滅亡的危險。這迫使盤庚考慮挽救之法。於是,他決定效法先王,實行自湯以來的第六次遷都。
往哪兒走?盤庚經過反復考察,精心選擇,決定遷到黃河以北洹水之濱的殷,卻遭到王族中不少人的反對,他們擔心遷都削弱自己的勢力,便到處散布流言,蠱惑人心,並鼓動老百姓也跟著反對遷都。
盤庚是個善於做思想工作的君王,他在遷都前後對臣民進行了三次訓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尚書》中的《盤庚》上中下三篇。經過連哄帶嚇的訓話,貴族們不敢再反對,老百姓當然也只能服從。
這樣,應該是在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20年之間,盤庚率領滿朝文武官員和奄都的人民,駕著牛車,趕著羊群,渡過滔滔黃河,來到這里安營紮寨,開始了新的生活。
【采訪】王震中: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殷這個地方原來也是商以前的重要的發展地區。一個是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再一個他還是有一種能帶來一種非常清新的政治格局,再加上殷這個地方旁邊就是黃河,再北邊就是,旁邊是安陽的淮河,再北邊是漳河,當時的淮河走向經過河南的浚縣以後,南北走穿過安陽最後到了河北,然後再向東。所以也有利於他水陸交通,他的戰略資源的運輸。他做了多方面考慮,再加上這個地方也是原來商人重要的早期區域。所以他也靠近他北的漳河,漳河也是發祥地。
解說】
這里是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殷墟遺址。殷墟是20世紀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殷墟共出土甲骨約150,000片,震驚世界。人們對殷墟的發掘從未停止,來自這塊地底下的寶藏似乎無窮無盡。大量的甲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浮出歷史地表,考古證明,這里就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此直到商紂王滅亡的273年商代都城——殷都。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商,這個讓人將信將疑的朝代得到證實,商代歷史從傳說的迷霧中解脫出來,成為有文字可查的信史。遺址的發掘和文物的出土還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商王朝時代,中華文明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盤庚遷殷之後,商王國逐步走向強盛,這些出土文物不僅反映了三千多年前當時商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和工藝水平。這是六百年商朝的極盛時期,也是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個高峰。輝煌文明的鑄造者是繼盤庚之後又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武丁。
【解說】
武丁少年時期就被父王小乙下放農村,讓其隱姓埋名,生活於黃河岸邊的民間。武丁在長達十多年的農村生活中,親自參加農業勞動,接觸底層生活,了解民生疾苦,體會耕種莊稼之不易。這是中國歷史中青年下放農村鍛煉的最早記載。
武丁農村生活期間還有一個重要收獲,結識了甘盤和傅說,兩人成為其日後的左右臂。
武丁繼位後,立即重用甘盤,並讓人到民間把身為奴隸的傅說找來,破格任命他為宰相。有了賢臣輔佐,殷國大治,很快改變了商王朝此前衰弱的局面,國家逐漸興旺發達起來。
在輔佐武丁的賢人中,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武丁的妻子——婦好。
1976年在安陽小屯村西發現的五號墓中,隨葬的青銅器上大都刻有「婦好」銘文,墓主就是武丁的妻子婦好。婦好是十分活躍的女政治家,經常主持占卜、祭祀等重要的政治活動。婦好還經常參加軍事活動,親自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上天祈禱她健康長壽。婦好死後,武丁悲痛欲絕,思念不已,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放以大量隨葬品,墓地上營建宗廟,專門祭祀婦好。如此高的待遇,這從婦好墓中可見一斑。
在賢臣的輔佐下,武丁對內整頓吏治,改進稅收,發展農業生產,國家逐漸發展富強。隨即對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對北方及西北地區的土方、(上工下口)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淮,北伐河套,西征又達渭汭,與周族接壤,可謂武功赫赫前無古人,每每取得重大勝利。
隨著武丁時期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國國力達到歷史的鼎盛期,史稱「武丁盛世」。
【采訪】王震中:中國社科院 學部委員
應該說武丁盛世既有盤庚打下的基礎,更主要的還是武丁在位59年,武丁時期商代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非常宏大的精美的青銅器也是武丁時期鑄造出來的。所以武丁時期反映了商朝在晚期時期一度非常強盛欣欣向榮的一個時期。而且武丁也是很有作為,不像後來的這些商王一個是沒有作為,第二個貪圖享受,他不但不貪圖享受,而且很了解民情,了解民間疾苦,也起用了像奴隸一樣的人。在歷史上不管文獻裡面講還是甲骨文裡面看,他都是商王朝一個盛世。
【解說】
歷史的辯證法昭示,事物到達盛極的時候往往就是衰落的開始。強大的商朝,此時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就在「武丁盛世」,商朝的掘墓人——周——漸漸出現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古書記載,周的祖先是夏的農官,周族因此擅長農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周人遷徙到陝西的周原地區,逐漸發展起來。
商王位傳至武乙,此時商周關系融洽,商王武乙授予季歷征伐大權。季歷於是西征北伐,聲威大振。到武乙的兒子文丁繼位,周部落繼續發展,文丁開始猜忌周。有一次,他趁季歷來朝進賀時將其囚禁,季歷氣急交加死在商都。
季歷的死使商周的矛盾進一步惡化,商王位又歷一任之後,商朝的最後一個王——帝辛走上了歷史舞台。他,便是史書上臭名昭著的紂。
史載帝辛身材高大,勇力過人,能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且靈敏多才,能言善辯。即位之初,他曾勵精圖治,有過一番作為。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
帝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鏟除季歷的兒子姬昌。季歷死後,姬昌繼位為周侯,決心為父報仇。但他吸取了父親的教訓,對商多了一份戒心,但他仍以臣的身份事商,暗地裡籠絡人心,以圖大事。周族日益昌盛,威脅到商王朝的統治。
【解說】
這里是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4公里的羑里城遺址。羑里城是我國遺存下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監獄遺址。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關押姬昌的地方。
帝辛一心想除掉姬昌,苦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機會。一次崇侯虎聽見姬昌說帝辛壞話,於是報告給帝辛,帝辛本想殺他,懾於周在西部的勢力,便將姬昌囚禁在羑里。
姬昌平時勤於政事,現在突然失去人身自由,感到非常痛苦。一天,他發現身邊有許多蓍草,於是想起伏羲氏就是用它畫出了八卦,便采來一些草莖,寂寞的時候就用它來演繹八卦。他越演繹,越覺得有意思,後來沒日沒夜地研究,就結合自己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對每一卦的六爻分別配以吉凶利否的卦辭和爻辭,編成一部博大精深的奇書。這就是被稱為「群經之首」的《周易》。
姬昌被帝辛關押了七年後,帝辛做了一件後來令他追悔莫及的事情。在周大臣美女珍寶的誘惑下,帝辛釋放了姬昌,這給六百年商王朝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
回到周部族的姬昌更得民心,四方人士紛紛前來投奔。此時,一個重要人物的加盟,引導了歷史的走向,他就是被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為本家,被尊為「百家宗師」的姜子牙。
這里是河南省新鄉衛輝市的太公故里,史書記載,姜子牙博學多聞,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聽聞文王姬昌事跡,於是借釣魚的機會求見他,兩人相見恨晚,隨後出仕輔佐姬昌。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人蒸蒸日上,更顯強大。
這里是距離太公故里15公里以外的比干廟。比干是商王帝辛的叔叔,從政40多年,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帝辛兩代帝王。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少師最後卻被自己的親侄子殺死。
與姬昌的賢人相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帝辛眾叛親離。他遠賢臣,親小人,聽信讒言,陷害忠良賢臣。不聽勸誡,對反對他的臣僚往往加以酷刑。中國酷刑史上著名的「炮烙」,據說其發明者便是他。
比干看到帝辛暴虐荒淫,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於是去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最終被帝辛殺死並剖視其心。
比干以死諫君,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仁」。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在此建廟紀念。
性情殘忍,殘害忠臣,如此一來,各諸侯大臣都害怕帝辛,漸漸疏遠了商王朝,在身邊佞幸們的媚言下,帝辛日漸沉迷酒色,常作徹夜之歡。
【解說】
摘星台,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淇縣是商朝古都之一——朝歌。這里就是帝辛尋歡作樂之地。
隨著慾望的不斷膨脹,帝辛覺得首都殷邑已經無法滿足他的享樂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擴大至朝歌。帝辛還下令在四處修建離宮別館,他經常帶著最寵愛的美女妲己去這些地方玩樂。
【采訪】王小運: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文物管理所 所長
現在咱們這個地方叫做摘星台,摘星台的下層是一個龍山文化遺址,上層是一個殷商文化的遺存。你看這個地方,這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層,就是紂王差遣奴隸把這個一層一層夯上去,夯上去以後,然後在這個上面建了一個很高的檯子,建了一個很高很高的門樓,幾十米高,那麼高,非常高。這個樓為啥叫作摘星樓呢,都是當時這個樓當天建起來的晚上,紂王和蘇妲己在這個樓上面玩耍,他是個觀景台,可以觀到朝歌的大好風光,這時候蘇妲己躺到紂王懷里撒嬌,她非要天上一個星星,然後紂王就順勢摘下一個星星。根據這個緣故呢,這個叫做摘星樓,後來到西周的時候,這個樓被雷火擊化,為了紀念比干,這個台就叫做摘心台。
【解說】
正所謂「放虎歸山終為患」,此時,終日沉迷女色的帝辛已經完全消除了對姬昌的戒心。姬昌的兒子姬發即位,周族繼續穩步發展,姬發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等高人賢相的輔佐下,力量不斷積蓄。
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力,姬發舉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試探行動,他認為時機仍然未到,就率兵回去繼續等待時機。
並吞諸侯,拉幫結伙,搞軍事演習,姬發所做的這一切,終於引起了帝辛的警惕。但此時,商王朝已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連年對外用兵使得長期積累的問題漸漸露出端倪。從即位之初對東夷的用兵開始,帝辛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對東夷的作戰,根本無暇顧及周人的崛起。
這樣又過了兩年,姬發認為條件終於成熟,正式吹響滅商的號角。
公元前1046年正月,姬發親自率領兵車三百乘,敢死隊員三千人,披甲士兵45000人東進伐商。
帝辛聽聞姬發出兵,十分驚恐,此時商王朝的大部分兵力仍然在征伐東夷的路上,龐大的帝國一時間居然沒有作戰能力,帝辛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他立即召回前線主力部隊,大軍匆匆往朝歌城趕。
長期以來對周的不重視,使得周得以迅速發展,加上積壓多年的社會矛盾並未得到解決,使得姬發的伐紂力量迅速壯大,各路諸侯紛紛加入伐紂大軍,大軍浩浩盪盪,渡過黃河北上,直抵朝歌城外。
敵軍兵臨城下,而此時帝辛的東夷之師還在趕回的途中,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根本無法趕回救主。這個六百年的泱泱大國危在旦夕,帝辛只能亮出他的最後一張牌:糾集奴隸、犯人等烏合之眾,拼湊出一支17萬人的部隊,開赴前線與周軍決戰。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拂曉,商周兩軍在牧野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帝辛將臨時編成的奴隸兵放在頭陣充作先鋒,奴隸本來就對帝辛恨之入骨,現在又讓他們去送死,於是很快掉轉武器,回殺商軍,為周軍向北開路。結果天還未亮,這場歷史性的大決戰就分出了勝負。
夕陽西下,帝辛見大勢已去,深知自己作惡多端,難逃一死,便躲進鹿台,衣服穿戴齊整,將多年搜刮來的美玉寶器堆在身邊,命人放火焚燒鹿台,自焚而死。
湯,太丁,太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帝辛,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共歷30王,前後六百年左右的商朝,自此正式宣告滅亡,漫長八百年周朝歷史開始。
【解說】
這里是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鹿台寺,這里就是帝辛與妲己享樂的鹿台。據記載,上古時期,這里四周群峰聳立,白雲縈繞,奇石嶙峋,宛如仙境。商紂王因此下令花巨資、耗費七年時間在此修建鹿台,專供固本積財、游獵賞心。
帝辛修建鹿台,一心貪圖享樂,沒想到這座壯麗的工程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如今,曾經豪華奢靡的宮廷樓榭早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後人修建的封神台。姜子牙和傳說中伐紂的各路神仙將鹿台壓在厚厚的塵土之下。
和鹿台一樣,關於殷商的許多故事,都塵封在歷史的地表之下。人們對於商王朝的認識,都是從周朝開始的記載中了解。直到殷墟遺址的發現,才使得商王朝的傳說浮現在人們眼前。
但是,隨著殷墟遺址的不斷發掘,人們並沒有找到關於酒池肉林的任何蛛絲馬跡,傳說中帝辛發明炮烙使用的青銅柱也毫無蹤跡。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殷商的傳奇故事,還有許多未知的謎題去探索。
J. 中國古代有哪些讓老外驚嘆的發明
時間可以掩蓋歷史上所有的記憶,人們往往忽略了古人在智慧發明上做出的傑出貢獻。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只記住了傳統的四大發明,但是國外的人卻整理出了中國在歷史上的十大發明。其中有些科技,就連現代人看來也是一件非常有想像力的事情,這才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第十名的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士在煉制長生不老葯的過程中偶然發明出來的,盡管早期的威力並不大,但卻是影響現代軍事力量的轉折點,不過它也只能排在末尾。
排在第九位的是指南針,早在數千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使用磁石的力量來指引南北,究竟是誰發明的這種東西已經無法考證,但這卻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必備工具。第八位的是紙張,蔡倫是東漢時期皇宮內的一個宦官,他發明了現代紙張的雛形,從而改變了人類的書寫習慣,是文化的傳播有了巨大的進步。
排在第七位的是面條!面條究竟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有很大爭議,不過中國還是憑借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碾壓了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據考古學家發現,在一個4000年前的墓穴中,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裡面有細長而乾枯的面條,這也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面條。
第六位獨輪手推車,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獨輪手推車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另一個傳說卻認為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個名叫柯宇的農民發明的,但是他卻對獨輪車的製作流程守口如瓶,直到諸葛亮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地動儀是排在第五位的發明,張衡發明的這個工具是人類史上最早可以報告地震方向的儀器,比西方發明的地震儀早了1500多年。第四位酒,世界上之所以有了消毒的酒精,還是要感謝中國人最早發明了酒。考古學家在河南省發現了一個9000多年前的陶器,裡面尋找到了酒的痕跡,這充分證實了中國人才是釀酒的鼻祖,而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就掌握了蒸餾技術,並且用來釀造醋和醬油。
第三名風箏,風箏的製造要感謝中國的兩個古人,一個是魯班,一個是墨子。正是他們兩人製作出的鳥型風箏可以天空翱翔,一出現便在整個中國風靡起來。早在1232年,中國人就曾經利用風箏給蒙古軍隊發放傳單,鼓動俘虜抗爭,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期的空中打擊。
第二位懸掛式滑翔機,風箏是公元前4世紀發明的,到了公元6世紀的時候,中國已經設計出體型更加龐大的風箏,它可以承載一個人的重量在空中翱翔,這就是中國古人說的斷線風箏,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懸掛式滑翔機區別不大。然而,這些風箏卻只是君王懲罰罪犯的特殊工具,他們把罪犯綁在風箏上,迫使他們跳下懸崖以此為樂。這些可憐的囚犯要飛行好幾公里才能平安落地,運氣不好的就直接摔死了!
排名第一的是中國人發明的絲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影響全世界的發明,正是因為絲綢,才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和商業上的早期交流。這樣美好的事物,無論是蒙古人、希臘人還是羅馬人都無法拒絕它的美麗,並且為它趨之若鶩。縱觀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中國人一直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相信中國人必將從新走向世界之巔,並且向世界證明,我們才是世上最優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