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創造了各種交通工具……人類發明了宇宙飛船可以傲遊太空……人類在河流上建造大壩發電、蓄洪和發展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⑵ 現代科學技術有哪些創作的交通工具
現代交通工具:汽車、飛機、輪船、火車、地鐵、動車、輕軌、磁懸浮、摩托車、自行車、電動車、火箭。
蒸汽階段、內燃階段、電氣階段、自動化階段。
蒸氣階段為英國產業革命時期,代表性的交通工具為蒸氣火車、蒸氣輪船等,現在已經基本淘汰。中國的蒸氣火車於2009年十月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當時中央電視台的社會記錄阿丘還對此有所報道。柴油機、汽油機等均為內燃機階段的產物,交通工具體現為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2009年以前大部分的機動車輛的動力都是內燃機。蒸氣、內燃階段的理論基礎為能量轉化定律。
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轉化為電動車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電動機、發電機等均為這階段的基礎設備。電動車的發明及迅速的商品化使得電動車站在了汽車、摩托車等現有交通工具的肩膀上,造就了電動車無與倫比的歷史使命,並最終成為上述產品的升級換代產品是歷史的必然。
⑶ 兩次工業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有哪些新的發明和創造。(各舉兩例)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火車、蒸汽輪船等。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火車、內燃機輪船、飛機、汽車等。
⑷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
獨木舟 獨木舟,又稱獨木船,是用一根木頭製成的船,是船舶的"先祖",是最早的船舶,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另有著名期刊寫手獨木舟。
⑸ 我們能創造出比光速快的交通工具么~
不僅僅是我國。相對論的基本理念是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物質能超光速,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體在接近光速時,其質量會增加。
當其無限接近光速時,其質量為無窮大,而推動無窮大質量繼續加速就需要無窮大的力,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當速度為光速時,也就不可能繼續加速了。
繼而可以得出結論,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越光速。
當然,相對論雖然被科學界基本認同,但是畢竟是理論,不能說一定是真理,也可能日後會有人證明超光速是可能的。
⑹ 交通工具發展簡史
最初人類馴服一些動物如馬、驢子等作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動力(如:馬車),與此同時,轎子和以風作為動力的帆船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與畜力交通工具長期並存。
以人力、畜力和風力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占據了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直至1769年詹姆斯·瓦特發明蒸汽機,人類交通工具的發展才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短短數百年,人類不僅能上天(飛機、太空梭、火箭),而且能入海(潛艇),技術也日新月異。
(6)創造交通工具擴展閱讀:
演變過程:
在早些時候,人類還沒有「交通工具」這一代名詞,那時,人們主要是靠步行來相互走訪聯系的。所以,那時候的科技、政治、經濟等等都很不發達,畢竟相對距離較遠的兩地無法很好的溝通,人們不能相互交流融合,發展也極其緩慢。
後來,在人們的智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後,有了馬車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個「巨大」的飛躍了,這也相對的促進了部落間、朝野間的交流,形成小范圍內的良性循環。
之後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漸成型,不過交通的迅速發展也被利用在戰場上,在三國時期,每次大戰都會聚集最頂尖的作戰工具和交通工具(不過再先進也只是良種馬和劣種馬間的極小的區別)。
來到了所謂的「半機械時代」,當時自行車這種實用的工具已經發明,只不過沒有現代這樣堅固好騎,但戰爭的魔爪並沒有放過自行車,在經過數年的進化之後,二戰期間,德國曾經組建過一隻「自行車野戰連」這支軍隊裝配有火箭筒等高級武器,在戰爭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⑺ 歷史:傳說中創造出車船等交通工具的是: A.黃帝 B.炎帝 C.舜 D.禹
黃帝號軒轅氏 據說此號來源於其造車船的功勞 「軒」「轅」都是古代馬車上的構件
⑻ 水路交通工具都有哪些發明
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了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在此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
我國古人對單根竹木浮力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由於單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滾動而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於是,古人就將數根並扎,以利於平穩漂浮和運載量的增加,這樣可載物又可載人。
古人創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
繼編木為筏之後,《周易·系辭》中說「刳木為舟」。「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周易·系辭》中說「剡木為楫」,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
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1977年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表明至遲在大約7000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
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鬆散,而且製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范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縮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開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創制出新型的船,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全船僅由3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
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
戰艦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隻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秦漢時期的船隻類型多,規模大,而且行船的動力系統、系泊設施基本完備。
從文獻記載看,當時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鷁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是一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是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五代,我國船舶製造有兩個方面值得提出來,一是沙船的出現;二是設置水密艙。
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船型。據專家考證,沙船始造於唐代的崇明島,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
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
水密艙的出現也是我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至18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宋元時期的造船較之前代又有改進,更為完善。海船在中部兩舷側懸置竹梱,稱「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減緩船隻左右搖擺,以增強航行的穩定性。同時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標志。
大船都有大小兩個主舵,舵可升降,根據水的深淺交替使用。這種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闊狀,以增大舵面面積,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積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縮短舵壓力中心對舵軸的距離,減少轉舵力矩,操縱更加靈便。
船上已裝備,經常測量水深,可防船隻擱淺。另外,還可以用測深砣測知海底的情況,確定船舶所處場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別船舶所處的方位。
宋元時已開始使用儀器導航。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導航標志,以指示船舶安全進港。
明代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術水平和能力的,當屬鄭和所乘坐的寶船。大型寶船長約150米,闊約60米。
據推測,鄭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數量當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寶船在40多艘至60多艘之間,另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大小輔助船隻。
明代造船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船舶的種類也很多。有運輸船、海船、戰船等。如此種類眾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還有廣船與鳥船船型。
⑼ 人們為什麼要發明交通工具
一、羅盤的構造
羅盤又叫羅經,是風水師看風水的主要工具。左圖是一個香港產二十九層綜合盤。
羅盤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天池:也叫海底, 亦就是指南針。 羅盤的天池由頂針、磁針、海底線、園柱形外盒、玻璃蓋組成,固定在內盤中央。圓盒底面印中央有一個尖頭的頂針,磁針的底面中央有一凹孔,磁針置放在頂針上。指南針有箭頭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
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繪有一條紅線,稱為海底線,在北端兩側有兩個紅點,使用時要使磁針的指北端與海底線重合。
現代羅盤的海底繪有十字線,十字線頂部分別印有東南西北,使用時應使磁針的指北端指向海底十字線的北端,並使磁針與海底的南北線重合。
二、內盤:就是緊鄰指南針外面那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內盤面上印有許多同心的圓圈,一個圈就叫一層。各層劃分為不同的等份,有的層格子多,有的層格子少,最少的只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層有三百八十四格。每個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元。羅盤有很多種類,層數有的多,有的少,最多的有五十二層,最少的只有五層。
羅盤的各種內容分別印刻在內盤的不同盤圈(層)上,是羅盤的主要構成部分。各派風水術都將本派的主要內容列入羅盤上,使中國的羅盤成了中國術數的大網路全書。
三、外盤
外盤為正方形,是內盤的托盤,在四邊外側中點各有一小孔,穿入紅線成為天心十道,用於讀取內盤盤面上的內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剛買的新羅盤使用前都要對外盤進行校準才能使用。
指南針是測量地球表面的磁方位角的基本工具,廣泛用於軍事、航海、測繪、林業、勘探、建築等各個領域。
羅盤實際上就是利用指南針定位原理用於測量地平方位的工具,羅盤在風水上用於格龍、消砂、納水和確定建築物的坐向。
二、羅盤的演變簡史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行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制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
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三、羅盤上的哪些層次屬於楊盤?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最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
漢代羅盤
天盤也是楊公創制的。楊公在堪輿實踐中發現用地盤納水有較大的誤差,根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原理,創制了天盤雙山用於消砂納水。羅盤中只有天盤是雙山,其他盤是沒有雙山的。古人認為,龍是從天上來的,屬於天系統,為陽。水在地中流,屬於地系統,為陰。由於天地左右旋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位移影響,所以用於納水的天盤理應右移,故楊公將其在地盤的方位上向右旋轉移位7.5 °。
雙山五行是三合五行,天盤壬子同宮,癸丑同宮,艮寅同宮,甲卯同宮,乙辰同宮,巽巳同宮,丙午同宮,丁未同宮,坤申同宮,庚酉同宮,辛戌同宮,乾亥同宮。雙山正中正對地盤的十二地支中央。十二地支按照生旺墓三合成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辰戌丑未分別是水、火、金、木的墓庫,是龍水陰陽交媾的重要場所,稱為四大水口。
所以,地盤、天盤和七十二龍盤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稱為「楊盤」。
後來宋代賴布衣引進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設了人盤,專用與消砂出煞。人盤的二十四山比地盤二十四山逆時針旋轉了7.5度。
人盤又叫做「賴盤」。
回答者:歌伶漾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5-31 11:13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主要是想問羅盤的在野外的用途,除了指方向還能指什麼一、羅盤的構造
羅盤又叫羅經,是風水師看風水的主要工具。左圖是一個香港產二十九層綜合盤。
羅盤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天池:也叫海底, 亦就是指南針。 羅盤的天池由頂針、磁針、海底線、園柱形外盒、玻璃蓋組成,固定在內盤中央。圓盒底面印中央有一個尖頭的頂針,磁針的底面中央有一凹孔,磁針置放在頂針上。指南針有箭頭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
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繪有一條紅線,稱為海底線,在北端兩側有兩個紅點,使用時要使磁針的指北端與海底線重合。
現代羅盤的海底繪有十字線,十字線頂部分別印有東南西北,使用時應使磁針的指北端指向海底十字線的北端,並使磁針與海底的南北線重合。
二、內盤:就是緊鄰指南針外面那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內盤面上印有許多同心的圓圈,一個圈就叫一層。各層劃分為不同的等份,有的層格子多,有的層格子少,最少的只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層有三百八十四格。每個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元。羅盤有很多種類,層數有的多,有的少,最多的有五十二層,最少的只有五層。
羅盤的各種內容分別印刻在內盤的不同盤圈(層)上,是羅盤的主要構成部分。各派風水術都將本派的主要內容列入羅盤上,使中國的羅盤成了中國術數的大網路全書。
三、外盤
外盤為正方形,是內盤的托盤,在四邊外側中點各有一小孔,穿入紅線成為天心十道,用於讀取內盤盤面上的內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剛買的新羅盤使用前都要對外盤進行校準才能使用。
指南針是測量地球表面的磁方位角的基本工具,廣泛用於軍事、航海、測繪、林業、勘探、建築等各個領域。
羅盤實際上就是利用指南針定位原理用於測量地平方位的工具,羅盤在風水上用於格龍、消砂、納水和確定建築物的坐向。
二、羅盤的演變簡史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行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制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
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三、羅盤上的哪些層次屬於楊盤?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最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
漢代羅盤
天盤也是楊公創制的。楊公在堪輿實踐中發現用地盤納水有較大的誤差,根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原理,創制了天盤雙山用於消砂納水。羅盤中只有天盤是雙山,其他盤是沒有雙山的。古人認為,龍是從天上來的,屬於天系統,為陽。水在地中流,屬於地系統,為陰。由於天地左右旋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位移影響,所以用於納水的天盤理應右移,故楊公將其在地盤的方位上向右旋轉移位7.5 °。
雙山五行是三合五行,天盤壬子同宮,癸丑同宮,艮寅同宮,甲卯同宮,乙辰同宮,巽巳同宮,丙午同宮,丁未同宮,坤申同宮,庚酉同宮,辛戌同宮,乾亥同宮。雙山正中正對地盤的十二地支中央。十二地支按照生旺墓三合成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辰戌丑未分別是水、火、金、木的墓庫,是龍水陰陽交媾的重要場所,稱為四大水口。
所以,地盤、天盤和七十二龍盤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稱為「楊盤」。
後來宋代賴布衣引進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設了人盤,專用與消砂出煞。人盤的二十四山比地盤二十四山逆時針旋轉了7.5度。
人盤又叫做「賴盤」。
回答者:歌伶漾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5-31 11:13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主要是想問羅盤的在野外的用途,除了指方向還能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