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蘿卜起源於那個朝代
上古時期。
史學研究蘿卜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卜,蘿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遠在4500年前,蘿卜已成為埃及的重要食品。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蘿卜根作蔬菜食用;種子、鮮根、枯根、葉皆入葯,種子消食化痰,鮮根止渴、助消化,枯根利二便,葉治初痢,並預防痢疾,種子榨油工業用及食用。
(1)蘿卜誰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兩千年前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稱蘿卜為蘆菔。晉郭璞注為「紫華,大根,俗呼雹突」。6世紀30年代左右,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已有蘿卜栽培方法的記載。唐代蘇恭著《本草》中談到「萊fu」有「消谷,去痰癖,肥健人」的葯用價值。
蘿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其效用不亞於人參,故有「十月蘿卜賽人參」之說。古往今來,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蘿卜的。
三國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從華容道奪路而逃,適值天熱,幾萬大軍又飢又渴,實在走不動了,恰好道旁有大片蘿卜地,士兵們拔起蘿卜充飢,這塊蘿卜地為挽救曹軍生命起了關鍵作用,後來被稱為「救曹田」。
❷ 蘿卜乾的起源它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常州蘿卜干
蘿卜干是江蘇常州的著名特產,明代起便成為朝廷的貢品。 准確記載有蘿卜栽培技術的農書是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到了宋代,蘿卜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種,並出現了不少優良品種。對蘿卜全株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性狀的描述較為全面的是《授時通考》(1742年),該書記述了蘿卜的根可以腌制、做酸菜等多種加工食用方法,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 新閘紅蘿卜種植究竟起於何時,縣志沒有記載,當地老人也說不清。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來到常州,當他們路過新閘時,深諳風水學的劉軍師看到新閘有一股紫氣東來,大驚失色,立即耳語朱皇帝,朱皇帝問其有何對策,劉伯溫說,發展生產,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安定。朱元璋隨即詢問地方官,此地百姓有何副業,答曰:少量農民種蘿卜。於是這位朱皇帝以許多「優惠政策」為誘餌,例如將新閘蘿卜干指定為貢品,中央政府以高價大批量收購蘿卜干傾銷各地,以此鼓勵新閘農民大力發展蘿卜種植業。從此,紅蘿卜在新閘地區運河兩岸遍地開花,新閘蘿卜干也成為名牌產品。 據1927年《武進年鑒》記載,當時新閘地區紅蘿卜的種植面積為19042畝,鮮蘿卜年總產量高達571270擔。因為新閘地區廣種新閘紅蘿卜,吃賣之外,還有剩餘,就用來腌製成蘿卜干。從明代新閘蘿卜干形成紅蘿卜種植體系和蘿卜干腌制體系後,這種體系代代相傳,保證了常州蘿卜干口味的純正。 常州蘿卜干是饋贈佳品。據悉,上世紀50年代,常州平均每年要有近千噸新閘蘿卜干出口到東南亞地區,最高年出口銷量達1500噸。先後榮獲「江蘇省傳統優良食品」、「江蘇省著名商標和部省優質產品獎」。
❸ 蘿卜為什麼叫蘿卜
因為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為「胡人」,其居住地為「胡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胡蘿卜時說:「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卜,故名。」所以胡蘿卜由此得名。
蘿卜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由古代的「胡」地引進,與其顏色無關。胡蘿卜是傘形科胡蘿卜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亞洲的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約在13世紀從伊朗引入中國。
1、蘿卜方言叫「菜頭」,求諧音「彩頭」,祝願有好彩頭。特大蘿卜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玉蘿卜諧音是摞-步,蘿卜白菜—財越摞越多,一步一財。
史學研究蘿卜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卜,蘿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遠在4500年前,蘿卜已成為埃及的重要食品。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3)蘿卜誰發明擴展閱讀:
蘿卜為半耐寒性蔬菜,種子在2℃-3℃便能發芽,適溫為20℃-25℃。幼苗期能耐25℃左右較高的的溫度,也能耐零下2℃-零下3℃的低溫。蘿卜莖葉生長的溫度為5℃-25℃,適溫為15℃-20℃。肉質根生長的溫度為6℃-20℃,適溫為18℃-20℃,當溫度低於零下1℃-零下2℃時,肉質根會受凍。
蘿卜適於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有效水含量為65%-80%,空氣濕度為80%-90%。空氣濕度大,可提高品質。但是土壤水分也不能過多,否則土中空氣缺乏,不利根的生長與吸收,土壤過於乾燥,則肉質根的辣味增強,品質不良。如果水分供應不勻,則肉質根容易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