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代數的拜託各位大神
代數不是某個人發來明的。源 代數起源於算數,在不斷的使用中逐漸的演變再來代數。一般的說,西方的觀點是普遍的將公元前三世紀的古希臘的丟番圖看作是代數學的鼻祖,在我國,以文字表達的代數問題則是出現的更早。 而形如BX+K=0這樣的現代數式,則是在十六世紀發展起來的。 呵呵,有詵許多的相關著作可以看到。自己找找看吧。
2. 「代數學」是怎樣產生的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用字母表示數及方程等內容都屬於代數學的范疇。「代數學」一詞來自拉丁文algebra,而拉丁文又是從阿拉伯文來的。
公元825年左右,阿拉伯數學家阿勒·花剌子模寫了一本書,名為《代數學》或《方程的科學》。作者認為他在這本小小的著作里所選的材料是數學中最容易和最有用處的,同時也是人們在處理日常事情時經常需要的。這本書的阿拉伯文版已經失傳,但12世紀的一冊拉丁文譯本卻流傳至今。在這個譯本中,把「代數學」譯成拉丁語Algebra,並作為一門學科。後來英語中也用Algebra。
「代數學」這個名稱,在我國是1859年才正式使用的。這一年,我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偉烈亞力合作翻譯英國數學家棣么甘所著的《Elements of Algebra》,正式定名為《代數學》。後來清代學者華蘅芳和英國人傅蘭雅合譯英國學者瓦里斯的《代數術》,卷首有:「代數之法,無論何數,皆可以任何記號代之。」說明了所謂代數,就是用符號來代表數字的一種方法。
3. 代數的創始人是誰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4. 代數是誰先發現的
如果你認為「代數學」是指解bx+k=0這類用符號表示的方程的技巧。那麼,這種「代數學」是在十六世紀才發展起來的。
如果我們對代數符號不是要求象現在這樣簡練,那麼,代數學的產生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西方人將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看作是代數學的鼻祖。而在中國,用文字來表達的代數問題出現的就更早了。
「代數」作為一個數學專有名詞、代表一門數學分支在我國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那年,清代數學家裡李善蘭和英國人韋列亞力共同翻譯了英國人棣么甘所寫的一本書,譯本的名稱就叫做《代數學》。當然,代數的內容和方法,我國古代早就產生了,比如《九章算術》中就有方程問題。
5. 創立二進制代數學的著名專家是誰
1848年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
6. 代數幾何的創始人是誰
創始人
黎曼(Riemann)是對現代數學影響最大的數學家之一(之一甚至可以去掉),其中就包括對代數幾何的深刻影響,Dieudonne\』甚至稱Riemann這個時期的函數論研究是整個代數幾何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步,Riemann是通過研究Abel(阿貝爾)函數論涉足代數幾何的。他在研究復變函數時,提出了 Riemann Surface (黎曼曲面)的概念 ,把Abel函數論和Riemann Surface的工作綜合起來,Riemann把代數曲線作為Riemann Surface上的函數論來研究,並且引進第一個birational maps(雙有理) 的不變數——Genus(虧格),只有在代數幾何里才有 birational equivalence(雙有理等價)概念,這就使得代數幾何比微分幾何或者拓撲更加的rigid(剛性) 從而開辟了代數幾何的新篇章。 通過genus,Riemann 有提出了Moli(模空間)的概念,現在這個東西可是大熱門,並且和他的學生Roch(羅赫)得出了代數幾何學中的一條中心定理——Riemann-Roch定理 (l黎曼-赫定理),此定理是說:設X為虧格g的曲線,D為X上的除子則有:L(D)—L(K—D)=degD+1—g,K是一典範除子,以後對此定理的每一次推廣都是代數幾何中的一大進步,非常深刻的Atiyah-Singer指標定理 (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是Riemann-Roch定理的顛峰,Atiyah-Singer指標定理橫跨代數幾何,拓撲,分析,偏微分方程,多復變函數論等好幾個核心數學領域,並且在物理學中Yang-Mills場論(楊-米爾斯場論)中得到了重要的應用,但是,指標定理的根基還是在代數幾何裡面。 1866年,Riemann 因病去世,此時他才40歲,以Riemann的成績來觀之,足可見Riemann是何等的偉大!斯人已逝,數學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也隨之結束了。Riemann的成就被後來各種流派所繼承,而作出比較重要的工作的是克勒布希(Clebsch),而他的學生 M.Noether(就是那個偉大的E.Noether-諾特-的父親)則用代數幾何的觀點來看待Riemann Surface,幾何化的思想和強烈,而幾乎同時,Dedkind(戴德金)和Weber開辟了以理想為基礎代數方向,Kronecker則開辟了以除子為基礎的算術方向。這三個方向最後在Grothendieck那裡會聚在一起,構成一個大一統的氣勢恢弘的抽象代數幾何體系。
7. 近世代數發明人是誰
近世代數即抽象代數。 代數是數學的其中一門分支,當中可大致分為初等回代數學和抽象代答數學兩部分。初等代數學是指19世紀上半葉以前發展的方程理論,主要研究某一方程〔組〕是否可解,如何求出方程所有的根〔包括近似根〕,以及方程的根有何性質等問題。(法國數學家伽羅瓦〔1811-1832〕)在1832年運用「群」的思想徹底解決了用根式求解代數方程的可能性問題。他是第一個提出「群」的思想的數學家,一般稱他為近世代數創始人。他使代數學由作為解方程的科學轉變為研究代數運算結構的科學,即把代數學由初等代數時期推向抽象代數即近世代數時期。
8. 數學是誰創立的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數和形的科學。
由於生活和勞動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簡單的計數,並由用手指或實物計數發展到用數字計數。在中國,最遲在商代,即已出現用十進制數字表示大數的方法;至秦漢之際,即已出現完滿的十進位制。在不晚於公元一世紀的《九章算術》中,已載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進行的開平方、開立方的計演算法則,並載有分數的各種運算以及解線性聯立方程組的方法,還引入了負數概念。
劉徽在他註解的《九章算術》中,還提出過用十進制小數表示無理數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時期(歐洲則在16世紀斯蒂文以後)十進制小數才獲通用。在這本著作中,劉徽又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逼近圓周長,成為後世求圓周率的一般方法。
雖然中國從來沒有過無理數或實數的一般概念,但在實質上,那時中國已完成了實數系統的一切運演算法則與方法,這不僅在應用上不可缺,也為數學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於繼承了巴比倫、埃及、希臘文化的歐洲地區,則偏重於數的性質及這些性質間的邏輯關系的研究。
早在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即有素數的概念和素數個數無窮及整數惟一分解等論斷。古希臘發現了有非分數的數,即現稱的無理數。16世紀以來,由於解高次方程又出現了復數。在近代,數的概念更進一步抽象化,並依據數的不同運算規律,對一般的數系統進行了獨立的理論探討,形成數學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開平方和開立方是解最簡單的高次方程所必須用到的運算。在《九章算術》中,已出現解某種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發展至宋元時代,引進了「天元」(即未知數)的明確觀念,出現了求高次方程數值解與求多至四個未知數的高次代數聯立方程組的解的方法,通稱為天元術與四元術。與之相伴出現的多項式的表達、運演算法則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於近世的代數學。
在中國以外,九世紀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闡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視為代數學的鼻祖,其解法實質上與中國古代依賴於切割術的幾何方法具有同一風格。中國古代數學致力於方程的具體求解,而源於古希臘、埃及傳統的歐洲數學則不同,一般致力於探究方程解的性質。
16世紀時,韋達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數,引入了代數的符號演算。對代數方程解的性質進行探討,是從線性方程組引出的行列式、矩陣、線性空間、線性變換等概念與理論的出現;從代數方程導致復數、對稱函數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羅華理論與群論的創立。而近代極為活躍的代數幾何,則無非是高次聯立代數方程組解所構成的集合的理論研究。
形的研究屬於幾何學的范疇。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簡單概念,並往往以圖畫來表示,而圖形之所以成為數學對象是由於工具的製作與測量的要求所促成的。規矩以作圓方,中國古代夏禹泊水時即已有規、矩、准、繩等測量工具。
墨經》中對一系列的幾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學的定義。《周髀算經》與劉徽的《海島算經》給出了用矩觀測天地的一般方法與具體公式。在《九章算術》及劉徽註解的《九章算術》中,除勾股定理外,還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決多種問題。例如求任意多邊形面積的出入相補原理;求多面體的體積的陽馬鱉需的二比一原理(劉徽原理);5世紀祖(日恆)提出的用以求曲形體積特別是球的體積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原理;還有以內接正多邊形逼近圓周長的極限方法(割圓術)。但自五代(約10世紀)以後,中國在幾何學方面的建樹不多。
中國幾何學以測量和計算面積、體積的量度為中心任務,而古希臘的傳統則是重視形的性質與各種性質間的相互關系。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建立了用定義、公理、定理、證明構成的演繹體系,成為近代數學公理化的楷模,影響遍及於整個數學的發展。特別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導致了19世紀非歐幾何的產生。
歐洲自文藝復興時期起通過對繪畫的透視關系的研究,出現了射影幾何。18世紀,蒙日應用分析方法對形進行研究,開微分幾何學的先河。高斯的曲面論與黎曼的流形理論開創了脫離周圍空間以形作為獨立對象的研究方法;19世紀克萊因以群的觀點對幾何學進行統一處理。此外,如康托爾的點集理論,擴大了形的范圍;龐加萊創立了拓撲學,使形的連續性成為幾何研究的對象。這些都使幾何學面目一新。
在現實世界中,數與形,如影之隨形,難以分割。中國的古代數學反映了這一客觀實際,數與形從來就是相輔相成,並行發展的。例如勾股測量提出了開平方的要求,而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又奠基於幾何圖形的考慮。二次、三次方程的產生,也大都來自幾何與實際問題。至宋元時代,由於天元概念與相當於多項式概念的引入,出現了幾何代數化。
在天文與地理中的星表與地圖的繪制,已用數來表示地點,不過並未發展到坐標幾何的地步。在歐洲,十四世紀奧爾斯姆的著作中已有關於經緯度與函數圖形表示的萌芽。十七世紀笛卡爾提出了系統的把幾何事物用代數表示的方法及其應用。在其啟迪之下,經萊布尼茨、牛頓等的工作,發展成了現代形式的坐標制解析幾何學,使數與形的統一更臻完美,不僅改變了幾何證題過去遵循歐幾里得幾何的老方法,還引起了導數的產生,成為微積分學產生的根源。這是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十七世紀中,由於科學與技術上的要求促使數學家們研究運動與變化,包括量的變化與形的變換(如投影),還產生了函數概念和無窮小分析即現在的微積分,使數學從此進入了一個研究變數的新時代。
十八世紀以來,以解析幾何與微積分這兩個有力工具的創立為契機,數學以空前的規模迅猛發展,出現了無數分支。由於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大多是以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現的,所以微分方程的研究一開始就受到很大的重視。
微分幾何基本上與微積分同時誕生,高斯與黎曼的工作又產生了現代的微分幾何。19、20世紀之交,龐加萊創立了拓撲學,開辟了對連續現象進行定性與整體研究的途徑。對客觀世界中隨機現象的分析,產生了概率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上的需要,以及大工業與管理的復雜化產生了運籌學、系統論、控制論、數理統計學等學科。實際問題要求具體的數值解答,產生了計算數學。選擇最優途徑的要求又產生了各種優化的理論、方法。
力學、物理學同數學的發展始終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特別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推動了微分幾何與泛函分析的成長。此外在19世紀還只用到一次方程的化學和幾乎與數學無緣的生物學,都已要用到最前沿的一些數學知識。
十九世紀後期,出現了集合論,還進入了一個批判性的時代,由此推動了數理邏輯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了把數學看作是一個整體的各種思潮和數學基礎學派。特別是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的關於當代數學重要問題的演講,以及三十年代開拓的,以結構概念統觀數學的法國布爾巴基學派的興起,對二十世紀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科學的數學化一語也開始為人們所樂道。
數學的外圍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甚至社會科學中不斷滲透擴大,並從中吸取營養,出現了一些邊緣數學。數學本身的內部需要也孽生了不少新的理論與分支。同時其核心部分也在不斷鞏固提高並有時作適當調整以適應外部需要。總之,數學這棵大樹茁壯成長,既枝葉繁茂又根深蒂固。
在數學的蓬勃發展過程中,數與形的概念不斷擴大且日趨抽象化,以至於不再有任何原始計數與簡單圖形的蹤影。雖然如此,在新的數學分支中仍有著一些對象和運算關系藉助於幾何術語來表示。如把函數看成是某種空間的一個點之類。這種做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數學家們已經熟悉了那種簡易的數學運算與圖形關系,而後者又有著長期深厚的現實基礎。而且,即使是最原始的數字如1、2、3、4,以及幾何形象如點與直線,也已經是經過人們高度抽象化了的概念。因此如果把數與形作為廣義的抽象概念來理解,則前面提到的把數學作為研究數與形的科學這一定義,對於現階段的近代數學,也是適用的。
由於數學研究對象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都來自現實世界,因而數學盡管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實質上總是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生活實踐與技術需要始終是數學的真正源泉,反過來,數學對改造世界的實踐又起著重要的、關鍵性的作用。理論上的豐富提高與應用的廣泛深入在數學史上始終是相伴相生,相互促進的。
但由於各民族各地區的客觀條件不同,數學的具體發展過程是有差異的。大體說來,古代中華民族以竹為籌,以籌運算,自然地導致十進位值制的產生。計算方法的優越有助於對實際問題的具體解決。由此發展起來的數學形成了一個以構造性、計算性、程序化與機械化為其特色,以從問題出發進而解決問題為主要目標的獨特體系。而在古希臘則著重思維,追求對宇宙的了解。由此發展成以抽象了的數學概念與性質及其相互間的邏輯依存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公理化演繹體系。
中國的數學體系在宋元時期達到高峰以後,開始陷於停頓且幾至消失。而在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宗教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等一系列的變革,導致了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機器的使用,不論中外都由來已久。但在中國,則由於明初被帝王斥為奇技淫巧而受阻抑。
在歐洲,則由於工商業的發展與航海的刺激而得到發展,機器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並引導到理論力學和一般的運動和變化的科學研究。當時的數學家都積極參與了這些變革以及相應數學問題的解決,產生了積極的效果。解析幾何與微積分的誕生,成為數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17世紀以來數學的飛躍,大體上可以看成是這些成果的延續與發展。
20世紀出現了各種嶄新的技術,產生了新的技術革命,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數學又面臨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部分腦力勞動的逐步機械化。與17世紀以來以圍繞連續、極限等概念為主導思想與方法的數學不同,由於計算機研製與應用的需要,離散數學與組合數學開始受到重視。
計算機對數學的作用已不僅僅只限於數值計算,也開始更多的涉及符號運算(包括機器證明等數學研究)。為了與計算機更好地配合,數學對於構造性、計算性、程序化與機械化的要求也顯得頗為突出。
例如,代數幾何是一門高度抽象化的數學,而最近出現的計算性代數幾何與構造性代數幾何的提法,即其端倪之一。總之,數學正隨著新的技術革命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