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線是怎麼發明的
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於英國的一個手工藝家庭,精於工藝。晚年對電學很感興趣,連續進行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貢獻時發現了電的傳導現象,確定了有的物體是導電體,有的物體時非導電體。
電導的發現歷程
格雷為了研究電究竟能傳多遠,用木棍、麻線、釣魚竿等做過多次試驗,最長的達650英尺(約200m)。實驗中為了能把用來傳電的麻繩吊起來,他曾用絲線和銅絲懸掛麻繩,結果發現用銅絲時,電就不能沿麻繩傳導了。他猜想,可能是電通過銅絲和鐵釘跑掉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電通過金屬比通過絲綢更容易傳導,因此,把電容易通過的物體叫導電體(如金屬),而把電難以通過的物體叫非導電體(如絲線)。格雷還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個小孩用幾根粗絲繩水平吊起來,用摩擦過的帶電玻璃管接觸小孩的胳臂,孩子的手和身體便能吸引羽毛和銅屑。這表明,人也是導體。
㈡ 成功鋪設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的科技發明家是誰
189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把「開爾文勛爵」的封號授予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表彰他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在崇高的榮譽面前,這位科學家竟然用「失敗」二字總結他一生在科學進步方面的奮斗。他是誰呢?他就是成功鋪設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的英國傑出的科技發明家威廉·湯姆孫。
㈢ 電線桿是什麼人發明的
李毓蒙則是以一位集發明家、工業家、教育家於一身的傑出人物,他是中國彈棉內機的發明者,創辦容的製造絮棉機器廠是溫州最早的機器製造廠。也是他在瑞安土地上插下了第一根電線桿子,從此,作為「有電」標志的電線桿立滿了瑞安的大街小巷。
㈣ 電話電纜的電纜發明大事年表
1832年,沙俄退伍軍官許林格將電報線路埋在地下,六根導線之間彼此用橡膠絕緣後同放在玻璃管內,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條地下電纜。
1850年8月,英國人在英法兩國之間的多佛爾海峽敷設了一條海底無鎧裝電報水線,可是,工作才幾小時,就被一艘漁船的船錨鉤斷。
1851年11月,世界上第一條鎧裝海底電纜敷設成功,海底電報電纜,開創了國際電報通信的新篇章。
1855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發表了海底電纜信號衰減理論。並在實踐中解決了這個難題,英國政府因而於1866年封他為爵士,1907年又加封他為開耳文勛爵。
1858年,經過兩年來的試驗,第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纜於8月5日敷設完工8月12日美國和英國之間播發了第一份海纜電報。但是在一個月後由於報務員的錯誤,而導致電纜絕緣擊穿而損壞。第二條跨越大西洋電纜長3700千米,比第一條重3倍,它的敷設工程由英國「東方巨輪」號承擔。但在鋪設了1000千米電纜後,電纜突然折斷。
1866年,第二條跨越大西洋的電纜敷設完成,並於7月27日送出第一份電報。
1880年,美國紐約敷設了第一條電話電纜。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雷利(Rayleish)繪制了同軸電纜設計草圖。
1901年,電話電纜加感技術首次在英國引進。
1921年,第一條海底同軸電話電纜敷設於美國福羅里達州基韋斯特與古巴哈瓦那之間。
1943年,英國郵局在昂克納和愛因島之間鋪設了第一條帶有增音機的同軸電纜,可以通48路電話。
1950年,第一條帶有增音機的國際電話電纜鋪設於美國基韋特與古巴哈瓦那之間。全長222海里,可通24路電話。1954年,一條長300海里的海底電話電纜敷設於蘇格蘭的阿伯丁和挪威的卑爾根之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電話電纜。
1956年,第一條跨大西洋電話電纜(TAT-1)帶有36條電路的增音機,從英國敷設到紐芬蘭,並在9月25日開通。連接英、美、加三國,全長4230千米。
1963年12月,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電話電纜系統開通。它敷設於加拿大的溫哥華與澳大利亞的悉尼之間,距離為8076海里,有80個電路。
1964年,在一條1948年鋪設於英國與比利時之間的海纜上加裝了晶體管增音器,這使電纜的容量從216個通路增加到420個通路。這也是晶體管設備第一次用在海底電話網路上。
1967年10月,第一個480路海底電話系統鋪設於挪威與丹麥之間。
1983年,一條3277海里長的跨大西洋電纜投入使用,它的容量為4200對電話通路。
1984年,一條長7500海里,有1000個增音器,可提供1380個電話電路的電纜敷設在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兩國之間。
1985年,從歐洲經中東至東南亞。鋪設了一條14000千米的海底電纜。
1986年,完成了從新加坡經印尼到澳大利亞的海底電纜,全長4560千米。此前完成新加坡經香港到中國台灣省的海底電纜。從此完成了貫通歐亞澳美的海底電話電纜,總長超過22700千米。
㈤ 第一根光纖是哪一年發明的
光纖電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電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一根頭發般細小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的模式,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礎,使「用一條電話線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發明光纖電纜的,就是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
㈥ 電是哪一年發明的
電是很多科學家共同的成果。
1660年居里克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只不過產生的靜電沒有什麼實用性。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中國最早的發電廠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國人在上海租界設立的上海電光公司。當時的發電廠就是專為電燈照明供電的。老上海人把發電廠稱為電燈公司,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㈦ 電的發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今日的世界已是電的世界,我們幾乎沒有一天可以離得開電。早上起來,被用電池驅動的鍾吵醒,扭開電燈,掀開暖和的電毯被,打一個呵欠,開始了忙碌的一天。而這一天沒有電,你會覺得忽然變得無所事事,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得停止。沒有電,洗衣機不能用,衣服不能洗、不能烘、電視不能看;電腦不能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不能亮等等。看樣子這真是一個寸步難行的世界。
電的發明和應用是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而開始的。
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是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早在1819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就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現象。1820年,法國科學家安培根據奧斯特的報告,對磁場與電流之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的整理與研究。他認為,兩條電線平行放置的時候,電流流動的方向相同時,會相互排斥;相反,則會相互吸引。如果將電線繞成線圈,通電後,線圈就會像自然的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的名稱。大約在同一時期,德國人歐姆發現了電阻定律:導體上存在著一種阻力,隨著它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截面面積的增加而減小。電阻的存在使電流隨著電線長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法拉第是近代電磁學的奠基人,他的發現為電的應用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從19世紀60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的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但是,這種直流發電機還不夠完善。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氣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話、電焊、電鑽、電車、電報等,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電動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現,導致了對電的大量需求。同時,把電力應用於生產,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連接成網路。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高、易出事故等缺點。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發電機,這種比較經濟、可靠的三相交流電迅速得到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電力照亮了城市和農村,為工廠和礦山提供了方便靈活的強大動力,成為生產、交通運輸、通訊等全面轉向工業化的決定因素。
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廉價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以發電、輸電、配電為主要內容的電力工業和製造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電線電纜等的電氣設備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列寧指出:「電力工業是最能代表新技術成就,代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的一個工業部門。」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由蒸氣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㈧ 電是誰發明的
電是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它是本身就存在的,不能說誰發明了電,只能說是誰發現了電。
電現象是關於電的物理現象,例如人類熟知的閃電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放電現象。此外,隨著電學的發展,人們還認識到了摩擦起電、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壓電效應等各種電現象。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電離現象
等離子體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的科學家Langmuir在1920年提出。通俗的說,等離子體就是電離的氣體。比較嚴格的定義是:等離子體是由電子、陽離子和中性粒子組成的整體上呈電中性的物質集合。火焰實際上是氣體在高溫作用下離子化產生的等離子。
熱電效應
熱電效應是一個由溫差產生電壓的直接轉換,且反之亦然。簡單的放置一個熱電裝置,當他們的兩端有溫差時會產生一個電壓,而當一個電壓施加於其上,他也會產生一個溫差。一般來說,熱電效應包括塞貝克效應、帕爾帖效應與湯姆孫效應三個分別各自定義過的效應。
此外,還有一個電現象叫焦耳加熱,是指當一個電壓通過一個阻抗物質上,即會產生熱。帕爾帖-塞貝克效應與湯姆孫效應是可逆的,但是焦耳加熱不可逆。
光電現象
光電效應,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當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時,會產生放電現象,被稱為光電效應。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給出了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理論解釋,推動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要發生光電效應,光的頻率必須超過金屬的特徵頻率;而從光電效應中發射出來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內光電效應是光電效應的一種,主要由於光量子作用,引發物質電化學性質變化。內光電效應又可分為光電導效應和光伏效應。其中光電導效應是當入射光子射入到半導體表面時,半導體吸收入射光子產生電子空穴對,使其自生電導增大的現象。而光生伏打效應是指當一定波長的光照射非均勻半導體(如PN結),在自建場的作用下,半導體內部產生光電壓的現象,是由法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愛德蒙·貝克勒爾(Alexandre Edmond Becquerel)於1839年發現的。
電致發光是指電流通過物質時或物質處於強電場下發光的現象。會產生電致發光的材料有摻雜了銅和銀的硫化鋅、藍色鑽石(含硼)、砷化鎵等,已有的應用為電致發光顯示器(ELD)。發光二極體(LED)是一種利用電致發光效應發光的半導體電子元件,具有效率高、壽命長、不易破損、反應速度快、可靠性高等傳統光源不及的優點。
㈨ 電線是誰發明的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中葉,它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不僅推動了生產技術由一般的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轉變,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工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但也有它難以克服的缺點,如產生和使用不方便、長距離輸送困難等等。所以社會對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紀初電磁學領域的一系列發現,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 發電機的發明 1819 年由丹麥科學家歐爾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發現放在電線下之指南針不再指南,而與電線成垂直方向。經此之後,他便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系。次年法國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據歐爾斯德之報告,對磁場與電流間之關系作一整理與研究,並提出認為兩條電線平行置放時,電流流動之方向相同時會相排斥;而相反時會相吸。若將電線繞成線圈並行通電後,則如自然之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之名稱。 1830年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發現當一塊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反方向流動。為使所發生之電能連續流動,法拉第用一隻十二英寸的銅盤裝在架子上,盤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搖曲柄轉動銅盤,整個銅盤置於一馬蹄型磁鐵內。將電線一端接於銅盤軸上,另一端則以接觸器接出。當銅盤轉動時,電線會不斷切割磁力線,並產生連續性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