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陳字的來歷80字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裡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
《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軍伍行列稱陣;
③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後,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B. 姓氏陳的起源和發展史是什麼
源流一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源流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陳姓起源及其家族歷史變遷
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志。
陳姓歷史,榮辱與共;陳氏家族,盛衰並存。
一部中華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縮影的中華民族歷史通書;一部陳氏家族發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社會發展史。
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鑒;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一、虞舜後裔以國為姓
姓氏是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歷史產物,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之中,形成發展為文明社會時期一個家族的總徽號,也是血緣家族的第一標志,並作為保持一族血統世系永續之族號,以區別於其他家族。
關於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獻中有不少的記載,也有不少相異的說法。如《左傳·隱公八年》記載雲:"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說:天子讓有德的人做諸侯,並以他的出生地賜他為姓;又封一片土地給他,那麼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這片土地的名稱就成為他的氏。諸侯用他的字作為氏,他的子孫便以其氏作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孫便以其官職作為族姓。有封邑的人則可以以 其邑名作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根據這一記載,認定古代姓氏的來源有四:一日天子以命,諸侯以國為氏;二日侯國的庶支,以父王的字為氏;三日世代有同一官銜者,以官為氏;四日受封采邑者,以邑為氏。
但是早在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就已把姓氏的由來分為九大類:即一日氏於號;二日氏於謚;三日氏於爵;四日氏於國;五日氏於官;六曰氏於字;七曰氏於居;八曰氏於事;九曰氏於職。
後來又有許多說法。到宋代,著名學者鄭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則進一步把得姓受氏細分為:以國為氏,以郡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 為氏,以姓為氏,以字為氏,以名為氏,以次為氏,以族為氏,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凶德為氏,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以事為氏,以謚為氏,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以國爵為氏,以邑系為氏,以官名為氏,以邑謚為氏,以謚氏為氏,以爵謚為氏等;又記述了代北、關西、諸方復姓及代北三 字復姓和四字復姓等等,合計共有三十餘類。
實際上,自古代以來,姓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加。據統計,春秋時代的姓氏,不過幾十個而已,到漢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單姓、復姓約一百三十餘個,唐代溫彥編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則收錄姓氏達三千七百三十餘個,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增列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國人的姓氏差不多近萬個。在姓氏發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後有氏,之後則姓氏合一,或稱姓氏或稱氏姓,或簡稱姓或簡稱氏,迄今多稱為姓。中華姓氏大家族中的陳姓,便是源於媯姓,以國為氏。即如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所雲:"陳,媯姓,亦州名,本太吳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林寶在這里所講的"太吳之墟",實際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經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區的一個以蛇為圖騰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這個部族的首領就是歷史上所稱謂的太昊伏羲氏。據歷史文獻《竹書紀年》的記載,太吳伏羲氏曾"結網罟,養犧牲,以充庖廚"。繼而又發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貢獻,則是"始制 嫁娶,以罐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由此太吳伏羲氏贏得了各部族民眾的擁戴,被推舉為各部族的首領。在太吳伏羲氏的率領下,太昊氏部族先 後征服了以雄鹿、鱷魚、猛虎、蒼鷹、巨蜥、紅鯉、白鯊、長須鯨為圖騰的其他部族,並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演化為一個新的圖騰。這個新圖騰體現了華夏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為"龍",太吳伏羲氏由此成為龍族的首領。太昊伏羲氏還在太 吳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陳地舉行了華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結盟,從此"始定四海之廣,制九州",統一了中原地區。太吳伏羲氏也成為遠古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華夏後裔尊為第一代龍祖。
另據許慎《說文解字》載:"陳,宛丘,舜後媯滿之所封。"在這里許慎不僅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煉姓歷史的由來,而且也點明了陳氏家族的最早發源地為宛丘(今河南淮陽地區)。
"陳"字,早見於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陳字,與"陣"字是同一個字,音義皆通,有陳列、張設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陳字,作為象形字,左邊為旌旗之狀,右邊則為 戰車的車輪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義為以戰車排列於國土邊界而保衛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陣的意思。傳說中是黃帝發明了高輪戰車,所以黃帝又名軒轅氏(或日 玄黿)。這說明,此時的戰車已廣泛用於戰爭,所以當時的"列陣"主要即指車戰。這使後人很容易聯想到古代戰場上旌旗獵獵、號角震天、戰馬嘶鳴的壯烈場面。
陳氏子孫作為虞舜的直系後裔,其遠祖實際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黃帝時代。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帝嚳相傳是黃 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氏是黃帝時代黃帝部族的一個重要支派。陳鋒氏或作陳酆氏、陳豐氏,陳豐氏之女日慶都,生子放勛即帝堯。由此可知,陳豐氏是與黃帝家族互相通婚的雙胞族,並後來一起隨黃帝族長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帶宛丘的陳邑。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陳豐氏部族後來融合於其他家族而銷聲匿跡,但 是陳豐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卻永遠地留傳了下來,並給中華民族中一個龐大的家族帶來了一個特定的徽號"陳"字。
帝堯之後,是歷史上的虞舜時代。舜被尊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時也是陳氏子孫公認的先祖。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 訥,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商均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長妃娥皇無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長子。據說商均多 才多藝,是弓箭和舟船的發明者,當然也有能力繼承舜的事業。
但是,在當時的權力爭奪中,黃帝族華夏後裔大禹卻佔了上風,最後當上了華夏部族大聯盟的首領,商均被封於虞城(今屬河南)。在虞舜死後,舜帝原屬的有虞氏 部族,紛紛向四方退避遷徙,他們的蹤跡大多被歷史所湮沒。而商均也從虞城被移封於商(今陝西商縣)。商均遷走後,他的後人虞思仍留居虞城舊地,另一支虞遂 則在虞鄉統轄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湯滅夏,商湯封虞遂後裔於陳,即古陳豐氏部落曾經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陳邑,舜帝、商均的後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開來。
到 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孫、虞思的後裔遏父(又稱閼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擔任陶正一職。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歷山,陶河濱",是上古時期著名的制陶專 家,舜的子孫也自然而然地把這一祖傳的技藝繼承了下來。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正因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滅商建國後,廣召三皇五帝之裔孫,追封先賢遺民,就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邑,取國號為陳,封侯爵,奉守
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媯滿為妻。
因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所以歷史上又稱媯滿為胡公滿。據《左傳》記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即因為媯滿不跟商紂王淫亂,而又親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繼承虞舜的正統,成為媯姓與姚姓的正宗。陝西臨潼西段村於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陳侯簋》,銘文日"陳侯作王媯媵觳,其萬年永寶用",可知陳 國確系媯姓,且與周王室通婚。胡公滿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胡公滿的子孫因此得陳姓,陳姓也固定為一個血緣家族的徽號。
周初的陳國位於今豫東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縱橫。迄今為止,與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等河流分布其東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潁水及其與潁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等,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人淮河。雖然這些河流多是經歷了歷史以來滄海桑田的變遷 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一直是千年以來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還有潁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里,又地處川澤縱橫、平坦無堰的中原地帶,因而是當時物產比較豐富、文化也比較發達的優越地區。胡公滿作為陳國的開國君主,為政處事兢兢業業,他建宗廟,行周禮,奉祀虞舜,發揚光大先祖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個陳氏家族融洽,陳國社會祥和,很快把陳國建設成為一國臣民其樂融融的聚樂之地。胡公滿還注重糧食儲蓄,又繕修城 郭,防禦外患,平定內亂,很快把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富裕強盛。正因為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陳國與當時的其他封國鄭國、蔡國等,同為中原地區的強盛之國。
尤其是陳都宛丘(古城址位於今河南淮陽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經胡公滿的修築租建設,也發展成為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據《爾雅·釋丘》的解釋,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樣的土丘瞿崛立於其中。另據《毛詩傳》雲:"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宛丘現在地形還是如此。這樣 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們選為定居點。宛丘就相傳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陳州府志》雲:"陳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農都之,始為陳。"這 里所雲"陳",是舊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農氏所居之舊都。當時的宛丘城為方形,周長九里十三丈,城牆高二丈四尺,為四門,門皆三重。繞城有土築外郭一道,即護城堤。堤高丈許,以防水患。而《詩經-陳風·東門之池》一詩曾談到都城"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漚麻之水要清潔,才能漂白薴麻,織出潔白的布。《陳風·東門之粉》還談及東門一帶種植著大片的粉樹,粉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由此可以想見,東門一帶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其景緻自然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正是因為當時東門一帶成為一處風景幽雅、臣民游樂的公園場所,所以才多見 諸於詩人之吟詠。從中又可見陳國當時的一派繁華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滿卒,葬於陳。後人為紀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稱三元宮),並在柳湖東建陳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長期注浸,故後人以鐵錮 之,俗稱鐵墓。民國《淮陽縣志》載有後人瞻仰陳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鐵墓詩》:"鬱郁元台卧草萊,周遭鐵金鑄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樹秋風入夜台。"一幅歷經滄桑的風景圖。
從胡公滿起始,陳國公室宗族延續了五百八十八年、其間有二十六代君主的繁衍生息,成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大宗族。陳國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傳承大體如下:
胡公滿生皋羊和犀侯,皋羊為陳申公,犀侯為陳相公。陳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為陳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為陳慎公。靖伯庚後代改姓袁。圉戎生寧,寧立為陳幽公。寧生孝,孝立為陳麓公。孝生靈和針子,針子後以針為氏,其子孫為針姓,靈立為陳武公。靈生說和燮,長子說立為陳夷公,三年後,燮立為陳平公。燮生 圉,圉立為陳文公。圉生鮑和佗,鮑立為陳桓公。鮑生免、躍、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鮑弟佗殺太子免,立為陳勉公。不出一年,蔡國以強凌弱,殺佗而扶 躍,立為陳厲公。躍弟林不滿厲公所為,復殺厲公而自立,號為陳庄公。躍生完,完即陳完(後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內亂逃奔齊國。七年後,林弟杵臼立為 陳宣公。陳宣公生禦寇、款、子夏、慶氏,廢嫡立愛而殺禦寇,次子款立為陳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為陳共公。朔生平國,平國立為陳靈公。靈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殺。平國生午,午立為陳成公。午生弱、招、黃、過,弱立為陳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亂,弱自殺。弱生師、偃、留、 勝,太子師被抬所殺。師生吳,吳立陳惠公。勝生公孫貞。公孫貞生司城氏,為陳哀公另一支。吳生柳,柳立為陳懷公。柳生越,越立為陳治公。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北伐至陳國,滅陳而殺澹公。
亡國後的陳國公室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氏,這就是陳氏。自胡公滿建國到陳國被滅,陳氏公室宗族經歷了五百八十餘年的繁衍生息,有著二十六代君王及其眾多王妃構成的公室家族,使陳氏血緣家族從初始,即以無比強盛的姿態迅猛壯大起來,為陳氏的日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同時陳國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陳氏家族 從開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發展態勢。雖然陳國在經歷了近六個世紀之後,為楚國被滅,但其裔孫已深深根植於中原大地,並由此向四方播遷。正如後人所說:"陳氏 遍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陳姓人口已逾七千萬,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六點八。若按中華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則僅次於王、李、張、劉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華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稱中華神州之名門望族。
C. 古代姓陳的發明家有誰 很急!!!!!
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貌似還真沒有發明家
D. 漢字的演變過陳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E. 陳字是如何來的!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裡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
《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軍伍行列稱陣;
③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後,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殷末周初,周武王伐紂到達距離淇縣朝歌25公里的平原上(今衛輝市),建立了堅固的城池。在這里列兵布陣,並與尚父姜太公商討攻打朝歌計劃的地方。周武王封這里為陳城。現在還里保留著當年修建的城垣。
F. 陳字的來歷
姓氏名稱: 陳
拼音: chén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
(6)陳字的發明擴展閱讀:
陳,中國漢字,作動詞時,可以表示陳列,作形容詞時,可以表示陳舊。也是現代百家大姓之一,南方地區和海外都是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
據統計,陳姓人丁占我國人口總數4.6%左右。全國人口7000多萬,全球陳姓9800多萬人口。
1、陳兵 chénbīng
(1) [mass troops]:在特定地區集中部隊或火力。
(2) [deploy troops]:布置軍隊
例:陳兵要塞
2、陳陳相因 chénchén-xiāngyīn
[follow a set routine;do sth in a conventional way] 倉中糧食逐年累加,久而不食,則變為陳糧。後以此比 喻處理問題因襲舊法,毫無改進。
3、陳詞濫調 chéncí-làndiào
[bromide;stale and trite phraseology]:陳腐的詞句、概念或想法。
例:節日里收到的祝賀卡片上難免會有些陳詞濫調。
4、陳醋 chéncù
[mature vinegar] 釀成後存放較久的醋,醋味醇厚。
5、陳放 chénfàng
[display] 陳列放置
例:展廳里陳放著各種新型電子儀器。
6、陳腐 chénfǔ
[conventional;old and decayed]:陳舊腐朽。
例: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典型的陳腐觀念。
參考資料:網路-陳
G. 陳的來歷(要短些)
陳姓來源有五:陳姓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之陳氏。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
H. 陳 姓氏的由來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血緣祖先是舜帝,陳胡公。現在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亞、歐美、大洋洲。
1、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2、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 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4、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8)陳字的發明擴展閱讀:
【古代名人】:
1、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2、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3、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 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4、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I. 姓氏陳的起源和發展史
起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發展史: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介紹: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J. 誰知道陳這個姓的來歷如題 謝謝了
關於陳字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裡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 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 軍伍行列稱陣; ③ 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 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後,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陳姓起源有五 一、黃帝後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 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於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陝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象野雞鳴啼。於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代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製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於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於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盪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禦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禦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麼,黃帝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於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於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於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後,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穀,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後,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後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省)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於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幹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採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並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牆壁,然後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裡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