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烽火台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至少西周就有了
發明人?不是所有東西都有明確發明人的。有發明人的,很多也是後人認取的。
優點:快捷有效
缺點:內容單一
⑵ 烽火傳信是哪個年代發明的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李山 教授 在 「百家講壇」 講的〈春秋五霸〉中提到,烽火傳信,在西漢才有。
所謂"烽火戲諸侯"不符合歷史
網頁鏈接
⑶ 古時候人們利用烽火台驛站飛鴿狼煙等方法傳遞信息,後來又發明了用------.--------.等傳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
⑷ 最早使用烽火狼煙的是哪個年代
這個嘛我認為當人類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後不久應該就有烽火的發明了,也就是在上古部落時期,我看到最早的使用烽火的文字是來自於黃帝後裔顓頊與炎帝後裔共工的戰爭,共工欲爭帝位,顓頊聞變點燃七十二烽火,約公元前2500年
⑸ 烽火台 起源於那個朝代
烽火台起源於西周時期。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一個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
(5)烽火發明擴展閱讀:
周宣王死後,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當時周室王畿(wáng jī)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xiàng)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幽王。替褒珦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 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 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台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台。
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
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虢石父獻計令烽火台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台,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
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⑹ 烽火台的創始人
袁牧.
聽老人說,當年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現在這副樣子,它只是一個高高的、厚厚的牆垛子,上邊有幾個瞭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沒有烽火台。那麼烽火台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長城修好後,像一條大龍橫在中國的土地上。那些經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擋在城牆外邊兒,再也不敢來侵犯了。就這樣兒,邊境上平安了幾年。其實敵人並沒有停止進犯中原的陰謀。這一年的一個黑夜,天陰得像口大黑鍋,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兒,電閃雷鳴,嘩嘩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幾萬精兵在大將單兀的率領下摸到了長城邊上。他們樹起雲梯,悄悄爬上城來。城上放哨的人,因為雨大沒聽見動靜。後來一道閃電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發現有人偷襲。哨兵趕快敲起梆子報警,下一站的哨兵聽見以後又敲梆子往下傳。可是這天夜裡大雨嘩嘩地下著,又是雷又是閃的,哪聽得見什麼敲梆子的聲音呀!後來,站崗的哨兵被匈奴殺了。匈奴摸過了長城,打開城門把幾萬精兵放了進來,這一下子北邊邊境就告急了。
消息傳進皇宮,秦始皇一見急報趕緊派兵前去抵擋。領兵的人是大將袁牧。袁牧領著兵日夜趕路,在山東一帶,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雙方開戰後,相持不下,袁牧一看這樣下去不行,便用了一個計策。他先讓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後把它們偽裝好,又准備了許多乾柴,架在一個地勢險峻的地帶。過了幾天,兩軍對壘,袁牧假裝被打敗了,領著兵扭頭就跑,單兀一看以為漢人抵擋不住了,催馬就追,一鼓作氣打進京城。匈奴的兵馬跑地飛快,眼瞅著就快追上袁牧的隊伍了,忽然一陣嚎叫,前邊兒的驃騎掉進了陷阱,一下子亂了套,有拉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見,立即殺了個回馬槍。他按照計劃把單兀的隊伍全都轟到地勢險要的地帶,一把火燒得匈奴兵馬,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匈奴的殘兵敗將只好舉手投降。
後來,袁牧總結了長城失守的教訓。便對秦始皇說:「長城雖然堅固,但每隔半里一個哨兵,敲梆報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風雨天梆聲淹沒其中,萬里長城等於形同虛設。」秦始皇聽後,心裡老大的不高興。就故意說:「好好,你說的對,那麼,你看怎麼辦好呢?」還沒容袁牧說話,秦始皇又說:「我看這事交給你吧!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兒,我就拿你試問。」秦始皇這么一來,倒把袁牧給將住了,他終究是個武將呀,對土木之工一竅不通。他本想把這些稟報皇上,讓他派人去解決,沒想到秦始皇倒把這事兒全交給自己了。怎麼辦?皇上說話,是金口玉言,誰敢違抗呀。袁牧想想沒轍,就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回去以後,袁牧就開始冥思苦想,怎麼樣能使警報迅速地傳到總兵那裡,想來想去怎麼也想不出好辦法。有一天,天正下著蒙蒙小雨,袁牧一個人心煩意亂地在長城上走過來走過去,不覺著一整天快過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遠處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見遠處的村莊正在升火做晚飯,一縷縷炊煙,直上青雲。雨在下,煙在冒。他靈機一動,心想:「這村莊離這里少說也有幾十里地,每一縷炊煙都看得那麼清楚,用煙報警行不行呢?」
於是,袁牧就在長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備上乾柴火種。烽火台修好以後,袁牧試了一回,果然很靈。一處有情況,不消一會兒功夫,總兵就能見到見到信號,立刻發兵了。那長城,自從修上了烽火台後,更顯得雄偉氣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輕舉妄動呢。所以從那以後,邊境上就消停了。
⑺ 烽火戰國是誰發明的
沒人知道 只有tx的人知道把 只知道誰負責,烽火戰國這個項目騰訊立項是08年中旬,周怡星是項目負責人
⑻ 烽火台起源於哪個朝代
烽火台起源於西周時期,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 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 來加以區別。
⑼ 烽火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當然是東方啦。我們國家在百家爭鳴時西方國家還在勇士還在求生存呢。
⑽ "烽火戲諸侯"的是(),發明電報的是(),發明電話的是(),馬拉松項目是為了紀念()
"烽火戲諸侯"的是(周幽王),發明電報的是(莫爾斯),發明電話的是(貝爾),馬拉松項目是為了紀念(菲迪皮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