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蔡襄發明了什麼

蔡襄發明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1-07-27 05:04:31

A. 蘇軾米芾蔡襄黃庭堅開創了什麼畫派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是書法,不是畫派。
宋四家,即宋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合稱,被後世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
「宋四家」成就主要體現於行書,此外是楷、草兩體,米芾有少量的篆、隸書作,但不值得稱道。
就楷書而言,筆者認為,「宋四家」中首推蔡襄。其面目多似顏真卿,滲入很多文人氣,無勝唐正大氣象。顏魯公作書,不經意的地方很多,蔡襄作書則筆筆留心,所以米芾說:「蔡襄如少年女子,體妖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蘇軾大楷法顏真卿,在字形上壓扁,重視的是意態肥厚。黃庭堅《夷齊廟碑》近似褚法,稍嫌鬆散。米芾沒有大楷傳世,小楷《向太後輓詞》意守歐、褚之間,頗令人稱道。
就草書而言,「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非黃庭堅莫屬。蘇軾、米芾鄙薄張旭、懷素為「書工」,認為他們視書法為事業,違背書法娛己悅人的宗旨,喪失了林下之風的淡雅,而「有如市娼抹青紅」。蘇軾草書極為罕見,米芾草書數量也很少,線條尖薄油滑,創作行書時的自信一掃而光。蔡襄草書被稱為「散草」,夾有章草遺意。他自詡道:「每落筆為飛草書,但覺煙雲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神情欣欣,可喜耳!」但蘇軾認為蔡襄「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這三家草書和黃庭堅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黃庭堅草書作品頗豐,主要從張旭處得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諸上座帖》,行筆如風,筆意超凡,線條如驚蛇走虺,跌宕多姿,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B. 蔡京與蔡襄是什麼關系

蔡襄是蔡京的堂哥,兩位都是北宋時期的權臣。具體介紹如下:

1、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唐安鄉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縣)人。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

2、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

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

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2)蔡襄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蔡襄和蔡京的主要成就:

1、蔡襄的書法: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軾、歐陽修。

2、蔡京的書法:

北宋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有少數人認為「蔡」原指蔡京,後世以其「人品奸惡」,遂改為蔡襄。

蔡京工書法,初與弟弟蔡卞學蔡襄書法,中進士官授錢塘縣尉時因神宗喜愛徐浩書法,當時士大夫紛紛學之,蔡京也與被貶在錢塘的蘇軾一同學習徐浩書法,後學沈傳師、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採諸家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

C. 蔡氏有哪些歷史名人

有:蔡邕、蔡倫、蔡襄、蔡文姬、蔡京等。

1、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

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2、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

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4、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5、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人。

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

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D.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的書法代表作品分別是什麼 急!!

蘇軾的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黃庭堅的代表作品有《松風閣詩帖》《諸上座帖》;《苕溪詩卷》、米芾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蔡襄的代表作品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等。

1、《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2、《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3、《諸上座帖》

《諸上座帖》,紙本、草書,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今江蘇南京)僧人文益的語錄,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

4、《研山銘》

《研山銘》是北宋米芾創作的澄心堂紙本手行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制的《研山圖》。

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研山銘》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

《研山銘》 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5、《郊燔帖》

《郊燔帖》,蔡襄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庭堅

E. 蔡襄書法具有什麼特點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書法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承前啟後,為後世所矚目。。蔡襄的書法取自王氏父子、顏真卿、柳公權等人,學習了眾家之所長,當時的人都評論蔡襄的書法,說蔡襄的書法里有晉唐時期的神韻。蔡襄算的上是宋朝楷書的第一人,因為在北宋四大書法家中,蘇軾、黃庭堅和米芾都是以行草或者行楷見長的,只有蔡襄是以工整規矩的楷書為長的。

F. 宋四家之一蔡襄的姓名來歷有什麼典故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莆田)人。曾官福州、泉州、杭州。有善政。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宋四家之一。有人說,「蘇黃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因蔡京人品不好,後改為蔡襄。如按照年齡,蔡襄比蘇軾大25歲,比米芾大39歲,不當放在最後。蔡襄的字工穩有法度,能寫大楷,但創造性不夠。作品有《萬安橋記》、《陶生帖》等。

G. 蔡狀元造洛陽橋,是什麼故事

蔡狀元造洛陽橋,

福建泉州惠安縣西南三十里,與晉江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據說當年唐宣宗未即位之前,微服出遊泉州,感慨此地山川秀麗,有似洛陽美景,隨口說了句:「真乃洛陽江景也」。後來即皇帝位,就稱此江為洛陽江。

卻說洛陽江附近有個蔡員外,娶妻王氏,單生一女,一日來到江邊玩,見江上漂來一顆明珠,撈起含在嘴裡,不想吞入肚內,於是懷懷孕在身,蔡員外氣得把蔡小姐趕出門,蔡小姐邊走邊哭,來到洛陽江邊渡口,趁航船要到對岸外婆家。船到江心,風浪大作,原來是蝦妖蟹魔,趁機興風作浪,大有翻船之勢。南海觀世音菩薩站在雲頭傳令道:「你們不得無禮,腹中有蔡氏貴人。」蔡小姐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內想:難道是我,當下,跪倒船頭,對天發誓:「神明在上,小女子蔡氏,如我能生男孩,得中狀元,一定要把洛陽江的橋造起來。」話音剛落,江面立即風平浪靜,平安無事。

蔡小姐生了個男孩,因無丈夫,就以自己的姓氏為姓,姓蔡,取名襄,字君漠。這蔡襄聰明過人,經過鄉試得中解元,第二年赴京會試,得中頭名會元,再經殿試,皇帝親點為狀元,正所謂三元及第。(原來古代考試制度是:1.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參加,考中的稱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亞元. 2.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頭名稱會元. 3.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河格的統稱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三元及第」:指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蔡襄少年得志,三元及第。官發泉州太守。蔡員外快活呀,外孫得中狀元,光宗耀祖啊,只有其母蔡氏卻是悶悶不樂,蔡狀元道:「母親,孩兒有幸得中狀元,全府上下喜氣洋洋,母親為何如此?」蔡氏道:「不瞞你說,為娘有心事悶在胸內,現在就對你說了。」於是把過渡洛陽江如何遇風浪,對天許下要造洛陽橋的誓願說了一遍,有道:「喜得是我兒狀元及第,但是,洛陽江又寬又深,水流又急,怎麼個造法,困難重重啊。」蔡狀元道:」母親不必擔憂,洛陽橋定會造成。」

蔡狀元蔡狀元張貼榜文,說明造橋事宜,鄉親們快樂啊,紛紛相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江水這么高,這橋墩怎麼放得下去呢?。除非海龍王不漲潮,如果有人給海龍王送個信去才好啊,於是又出文一道:誰有入海之術呢?正在猶豫不決,蔡狀元要造橋得事,感動了上八洞神仙呂純陽祖師,他托夢給一個叫夏德海(也稱羅德海,音同下得海,落得海),的人,(叫他替蔡狀元送信給海龍王。(夏德海送書的事,另見我得溫都論壇博文《落得海》)呂純陽祖師對他說:「送書回來,富貴榮華在等著你那」。夏得海持呂洞賓所贈法書,人海歸來,帶回龍王的回書,蔡襄展開一看,見龍王僅批了「肚醋」二字,蔡襄百思不得其解。呂純陽祖師又化作跛腳人前來給他解題,原來即「十一月廿一日酉時」之意。蔡襄大喜,侯等橋墩水面,蝦妖蟹魔,興風作浪,把橋墩沖走。

蔡狀元人財兩空,正在無計可施之時,早已驚動南海觀世音菩薩,化作美女子,帶著善才與龍女,踩著彩龍船,來到洛陽江,善才打起鼓,龍女敲起鑼。唱著:「誰能擲著銀半分,不論貧富就配親,誰能擲著銀上身,不管老少嫁上門」。登時,轟動沿江百姓,人山人海,向美女擲去,觀音菩薩怎麼會讓凡人擲著?這時正好呂純陽祖師經過,他看不慣觀世音得做法,想:你人稱佛母,怎麼六根不凈,「酒色財氣」俱全,「酒」,凡人高台用酒敬之,今化美女騙財迷人,我不免作弄一下。於是化作道人,對一賣草鞋得老頭,說:「你何不一試。」老頭道:「我沒錢,就是有也不會擲她的。」「難道分文沒有?」「一共只有三分銀子」「有三分就夠了。」呂純陽接來三分銀子,用手一擦,擦成銀粉,教老頭擲那美女呂純陽一拂,銀粉粘在衣裙,觀世音怎麼搞也搞不掉,只得連彩龍船沉到江了去了。蔡狀元有了銀子,可是橋墩三次被浪潮沖走,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呂純陽來了,他用甌柑籽,灑向江面,變成堅實的橋墩,不久大橋合龍。

H. 蔡襄造洛陽橋時遇到什麼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莆田人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 洛陽橋上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洛陽橋的傳說
碧波盪漾的洛陽江上,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洛陽橋。它歷史悠久,氣勢宏偉,是我國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她留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
相傳一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村古渡,名叫「萬安渡」。這里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水怪在興風作浪。當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年深月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洛陽江中攪浪掀波。
有一日,渡船離岸駛近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突然從空中傳來連聲呼喊:「蔡大人過江,休得無禮!」龜蛇聞聲慌忙遁逃。霎時風平浪靜,渡船安然抵岸。旅客十分驚奇,不知誰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婦,丈夫姓蔡,她心想將來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許願:將來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陽江上修建一座大橋。那婦人回鄉後生了個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謨,號端,十分聰穎靈慧。蔡襄長大懂事,蔡母便對他講當年過江遇險約處逢生的經過,殷殷叮嚀兒子要實現她所許下的造橋夙願。蔡襄默默地把母親的囑咐記在心裡。不久,朝廷開科取士,蔡襄以才學廣博,被擢選入朝為官,頗受皇帝的器重。他心裡惦記著母親的夙願,卻又感到苦惱:老是呆在京都,何時才有機會到泉州建造洛陽橋呢?
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賞御花園。蔡襄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暗中托小太監用蜂蜜在芭蕉葉上寫下兩行大字,不一會,螞蟻紛紛爬上芭蕉葉吮吸蜜汁。皇帝發現密密麻麻的螞蟻竟然在芭蕉葉上擺出字陣,甚為驚奇,不禁移步近前,望著芭蕉葉上的字跡脫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聽,急忙跪下叩頭謝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葉上的字,並非當真!」蔡襄長跪不起:「君無戲言,豈可失信於臣?」接著坦誠陳說母親許願造橋的事。皇帝只好讓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晝夜兼程趕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成洛陽橋,並親自到江邊察勘,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於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太守蔡襄愁眉不展。一天夜裡忽然夢見一位白發蒼蒼的仙人指點他「龍宮遞榜」,急忙披衣而起伏案疾書。蔡襄草擬了一道黃牒,要求海龍王助一臂之力,退潮三日,好下橋基。寫好黃牌後,便坐堂詢問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衙吏,名叫「夏得海」,一聽傳喚,趕忙回答:「小人夏得海!」當他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黃牒送入海底龍宮,不禁暗自叫苦,只得硬著頭皮奉命而去。
夏得海接過文書,暗暗叫苦:若要下海,定難生還;如不履令,難保身家生命。他索性沽了一壺酒,喝得酩酊大醉。夏得海跌跌撞撞來到海邊,醉倒在沙灘上。此時正好漲潮,他彷彿被波臣帶入水府,美麗善良的龍宮公主捧出玉液瓊漿……
哪知一覺醒來,手中黃牒不翼而飛,手心卻赫然寫個「醋」字。夏得海慌忙踉踉蹌蹌回府衙,向太守稟報。蔡襄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蔡襄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蔡襄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築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築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後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雲漫遊經過這里,他深為蔡襄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岩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有一隻「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後頭,趕到江邊時,最後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當奔騰的海潮再度席捲而來,蔡襄已指揮工匠奠定橋基。首戰告捷,群情鼎沸,歡聲雷動,四十六座橋墩猶如中流砥柱威鎮狂瀾,嚇得龜精蛇怪膽戰心驚。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採集草葯,為患病的工匠治療。有一回,由於連日風雨,伙房裡的柴草都燒光了。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濕漉漉的也燒不著。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裡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後人作詩贊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捨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為了鋪築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蔡襄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深夜,蔡襄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夢中忽見一位白發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蔡襄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麼「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為首一個,只睜著一隻眼睛,另一眼瞎;其餘兩個,雙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其中一個口中念念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拐和張果老。三仙哈哈大笑,象一陣風飄然而去。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襄太守。數日之後,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湧出許多杉木,蔡襄和造橋式匠喜出望外,拊掌贊嘆不已。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裡頓覺止飢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而這口井從不幹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稱為「酒井」。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創造了「筏形基礎」,使船尖形的橋墩分開水勢,減少了浪潮的沖擊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發明了「懸機浮運」,藉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數千斤的大石板,輕輕托舉起來鋪在橋墩之間,使洛陽橋漸漸顯出了奇偉的雄姿。
有一天,蔡襄發現洛陽江中每一塊礁石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心想要是能採用「種蠣固基」的方法,使牡蠣繁生把橋基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該有多好呵!驀然間,江上颳起一陣巨風,刮雨似的把滿江的牡蠣叢全都吹到洛陽橋墩上,彷彿打上無數鋼釘,使雄峙江上的石橋更加堅不可摧。蔡襄驚奇萬分,抬頭一看,只見南海觀音立在雲端微笑道:「學士苦心精誠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觀音接著又說:「建此長橋,已花金錢一千萬兩,財庫業已匱乏,待我幫你籌足資金,爾後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絕後患!」
說罷,南海觀音倏然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願嫁與為妻。一時,沿江兩岸人頭攢動。人們圍觀煙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爭相投擲金錢。那些平日貪財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拋擲千金萬銀。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無一人能投中。不舟天天滿載金錢而歸,紈絝子弟則垂頭喪氣敗興而回。就這樣,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於建造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
眼看凌波長橋即將竣工,潛伏江底的龜精、蛇怪不肯甘休,它們糾集洛陽江上游的九十九條蛟龍,掀起狂風惡浪,張牙舞爪,直向石橋撲來。張果老騎著驢子,把作惡多端的龜精踩成一團爛泥。李鐵拐打開火葫蘆,葫蘆中立即噴吐出一股濃煙烈火,把那九十九條蛟龍活活燒死。這時天上出現彩虹,江上波平如鏡,岸上弦歌聲聲。洛陽江兩岸人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歡呼歷經七年終於建成的跨海長橋。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並塑像立碑。

I. 蔡襄的個人生平是什麼樣的

‍‍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乾道年間(1165~1173年),贈謚忠惠。慶元年間(1195~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書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晉唐風軌,前代意韻,變態無窮,真、行、草、隸四體都達到妙勝之境。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蘇軾評「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求其所短,大字為少疏也。」現存《萬安渡石橋記》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錄序》橫逸飄發,《荔枝譜》嚴正方重,《茶錄》勁實端嚴,書體雖有差異,卻各得精髓。蔡襄著作編成《蔡忠惠公集》 ,乾道年間王十朋知泉州,通過知興化軍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屬福建省),遷甫田。

‍‍
閱讀全文

與蔡襄發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