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早發明二進制的人是誰
西方史學界認為二進制是17世紀法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的首創。
萊布尼茨在數學史和哲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數學上,他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發明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更綜合,適用范圍更加廣泛。萊布尼茨還對二進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萊布尼茨是最早接觸中華文化的歐洲人之一,曾經從一些曾經前往中國傳教的教士那裡接觸到中國文化,之前應該從馬可·波羅引起的東方熱留下的影響中也了解過中國文化。法國漢學大師若阿基姆·布韋向萊布尼茨介紹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統。在萊布尼茨眼中,「陰」與「陽」基本上就是他的二進制的中國版。他曾斷言言:「二進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今天在德國圖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宮圖書館內仍保存一份萊氏的手稿,標題寫著「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
Ⅱ 牛頓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牛頓的全部科學貢獻中,數學成就佔有突出的地位。他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造性成果就是發現了二項式定理。據牛頓本人回憶,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間的冬天,在研讀沃利斯博士的《無窮算術》時,試圖修改他的求圓面積的級數時發現這一定理的。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把描述運動的函數關系和幾何曲線相對應。牛頓在老師巴羅的指導下,在鑽研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的基礎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時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時間范圍里的速度的平均值,這就是一個微小的路程和時間間隔的比值,當這個微小的時間間隔縮小到無窮小的時候,就是這一點的准確值。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當於求時間和路程關系得在某點的切線斜率。一個變速的運動物體在一定時間范圍里走過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時間間隔里所走路程的和,這就是積分的概念。求積分相當於求時間和速度關系的曲線下面的面積。牛頓從這些基本概念出發,建立了微積分。
微積分的創立是牛頓最卓越的數學成就。牛頓為解決運動問題,才創立這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系的數學理論的,牛頓稱之為"流數術"。它所處理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切線問題、求積問題、瞬時速度問題以及函數的極大和極小值問題等,在牛頓前已經得到人們的研究了。但牛頓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對以往分散的結論加以綜合,將自古希臘以來求解無限小問題的各種技巧統一為兩類普通的演算法——微分和積分,並確立了這兩類運算的互逆關系,從而完成了微積分發明中最關鍵的一步,為近代科學發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
牛頓沒有及時發表微積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積分可能比萊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萊布尼茨所採取的表達形式更加合理,而且關於微積分的著作出版時間也比牛頓早。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為爭論誰是這門學科的創立者的時候,竟然引起了一場悍然大波,這種爭吵在各自的學生、支持者和數學家中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造成了歐洲大陸的數學家和英國數學家的長期對立。英國數學在一個時期里閉關鎖國,囿於民族偏見,過於拘泥在牛頓的「流數術」中停步不前,因而數學發展整整落後了一百年。
應該說,一門科學的創立決不是某一個人的業績,它必定是經過多少人的努力後,在積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礎上,最後由某個人或幾個人總結完成的。微積分也是這樣,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礎上各自獨立的建立起來的。
1707年,牛頓的代數講義經整理後出版,定名為《普遍算術》。他主要討論了代數基礎及其(通過解方程)在解決各類問題中的應用。書中陳述了代數基本概念與基本運算,用大量實例說明了如何將各類問題化為代數方程,同時對方程的根及其性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引出了方程論方面的豐碩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與其判別式之間的關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數確定方程根之冪的和數,即「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對解析幾何與綜合幾何都有貢獻。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幾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給出密切線圓(或稱曲線圓)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計算曲線的曲率方法。並將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論《三次曲線枚舉》,於1704年發表。此外,他的數學工作還涉及數值分析、概率論和初等數論等眾多領域。
在一六六五年,剛好二十二歲的牛頓發現了二項式定理,這對於微積分的充分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二項式定理把能為直接計算所發現的
等簡單結果推廣如下的形式
推廣形式
二項式級數展開式是研究級數論、函數論、數學分析、方程理論的有力工具。在今天我們會發覺這個方法只適用於n是正整數,當n是正整數1,2,3,....... ,級數終止在正好是n+1項。如果n不是正整數,級數就不會終止,這個方法就不適用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那時,萊布尼茨在一六九四年才引進函數這個詞,在微積分早期階段,研究超越函數時用它們的級來處理是所用方法中最有成效的。
創建微積分
牛頓在數學上最卓越的成就是創建微積分。他超越前人的功績在於,他將古希臘以來求解無限小問題的各種特殊技巧統一為兩類普遍的演算法--微分和積分,並確立了這兩類運算的互逆關系,如:面積計算可以看作求切線的逆過程。
那時萊布尼茲剛好亦提出微積分研究報告,更因此引發了一場微積分發明專利權的爭論,直到萊氏去世才停息。而後世己認定微積是他們同時發明的。
微積分方法上,牛頓所作出的極端重要的貢獻是,他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大膽地運用了代數所提供的大大優越於幾何的方法論。他以代數方法取代了卡瓦列里、格雷哥里、惠更斯和巴羅的幾何方法,完成了積分的代數化。從此,數學逐漸從感覺的學科轉向思維的學科。
微積分產生的初期,由於還沒有建立起鞏固的理論基礎,被有些喜愛思考的人研究。更因此而引發了著名的第二次數學危機。這個問題直到十九世紀極限理論建立,才得到解決。
方程論與變分法
牛頓在代數方面也作出了經典的貢獻,他的《廣義算術》大大推動了方程論。他發現實多項式的虛根必定成雙出現,求多項式根的上界的規則,他以多項式的系數表示多項式的根n次冪之和公式,給出實多項式虛根個數的限制的笛卡兒符號規則的一個推廣。
牛頓在還設計了求數值方程的實根近似值的對數和超越方程都適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修正,現稱為牛頓方法。
牛頓在力學領域也有偉大的發現,這是說明物體運動的科學。第—運動定律是伽利略發現的。這個定律闡明,如果物體處於靜止或作恆速直線運動,那麼只要沒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將保持靜止或繼續作勻速直線運動。這個定律也稱慣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種性質:力可以使物體由靜止到運動和由運動到靜止,也可以使物體由一種運動形式變化為另一種形式。此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力學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物體在類似情況下如何運動。牛頓第二定律解決了這個問題;該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產生變化。它說明速度的時間變化率(即加速度a與力F成正比,而與物體的質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力與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與力相同;如果有幾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就由合力產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動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過微積分推導出來。
此外,牛頓根據這兩個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牛頓第三定律指出,兩個物體的相互作用總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對於兩個直接接觸的物體,這個定律比較易於理解。書本對子桌子向下的壓力等於桌子對書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引力也是如此,飛行中的飛機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數值上等於地球向下拉飛機的力。牛頓運動定律廣泛用於科學和動力學問題上。
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運動定律是艾薩克·牛頓提出了物理學的三個運動定律的總稱,被譽為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為「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它明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及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當m單位為kg,a單位為m/s2時,k=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Ⅲ 什麼是萊氏體
萊氏體(ledeburite)
萊氏體是液態鐵碳合金發生共晶轉變形成的奧氏體和滲碳體所組成的共晶體,其含碳量為ωc=4.3%。當溫度高於727℃時,萊氏體由奧氏體和滲碳體組成,用符號Ld表示。在低於727℃時,萊氏體是由珠光體和滲碳體組成,用符號Ld』表示,稱為變態萊氏體。因萊氏體的基體是硬而脆的滲碳體,所以硬度高,塑性很差
分為高溫萊氏體和低溫萊氏體兩種。奧氏體和滲碳體組成的機械混合物稱高溫萊氏體,用符號Ld或(A+Fe3C)表示。由於其中的奧氏體屬高溫組織,因此高溫萊氏體僅存於727℃以上。高溫萊氏體冷卻到727℃以下時,將轉變為珠光體和滲碳體機械混合物(P+Fe3C),稱低溫萊氏體,用Ld'表示。萊氏體含碳量為4.3%。由於萊氏體中含有的滲碳體較多,故性能與滲碳體相近,即極為硬脆。
Ⅳ 17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明是指什麼
17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明是指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和轉化定律。專
細胞學屬說是關於細胞是動物和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學說。它是由德國生物學家馬蒂亞斯·雅各布·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泰奧多爾·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的。
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重演律,皆是達爾文不懈努力的結晶。達爾文生前的生物變化思想發展和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
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從物理、化學到地質、生物,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核內部,只要有能量轉化,就一定服從能量守恆的規律。從日常生活到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這一規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類對各種能量,如煤、石油等燃料以及水能、風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過能量轉化來實現的。能量守恆定律是人們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Ⅳ 我姓來,我想知道來姓的起源是什麼非常感謝!!!
來姓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湯王後後裔。商王族支孫食采於郲(今山東黃縣東南,一說在河南滎陽東),其後遂以封地名郲為姓,後因避難去邑為來姓。見《唐書.宰相世系表》。參見《史記.殷本紀贊》。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
二、傳說大禹的後代。
三、商朝萊侯的後代,萊侯曾與太公爭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後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東魚台東),遂有萊氏,後去草頭作來氏。 郡望堂號:江都郡 姓氏家譜:蕭山來氏家譜 歷史名人:來濟, 來曜, 來秉奎 下面是我們山東壽光的家譜上的序:來氏序者,序來氏也。周有來章,漢有來歙,唐有來濟。來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萊莒州、益都、朐邑、樂安、壽縣,來氏之姓,渤海(這兒還有兩個字,我不認識)。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聞吾姓,愕然驚,啞然笑者,真猶蜀犬吠月,粵犬吠雪,少所見而多所怪。坐井而觀天,非天之小,實所見者小也。
余自少時,至樂安西族,見其譜雲。我是我們那兒的第21世,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是第11世來笑山(字秀春),現在有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歲次甲子五月立石。我們那兒的排輩是這樣的:朝城鳳常慶,延壽建庭恩。我是延字輩。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資料:蕭山來氏,屬於子姓,由於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視為不是古姓。其實,來氏在史傳中早有所見,東漢雲台28將中就有來歙,因戰功被封為征羌侯;三國時蜀有來敏,學識為時人所稱;唐朝來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譜系失傳,世系不易貫穿。據現存《蕭山來氏宗譜》所載,蕭山來氏是兩宋之間,由河南鄢陵遷來,卜居蕭山,繁衍生息,成為遷徙分布
來姓後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陝西、山東等地者,也有返遷回河南者,惜難詳考。從現有資料看,蕭山來氏的世系,派脈、事業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後期。始祖來廷紹之幼孫來師周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征考。
Ⅵ 萊氏體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共晶生鐵(含碳量為4.3%的生鐵)自液態冷至1130度時,便結晶出滲碳體和奧氏體,繼續冷卻,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這種滲碳體與珠光體的共晶混合物稱為萊氏體。
Ⅶ 萊氏體有什麼形成過程
萊氏體形成過程:
液態鐵碳合金在1147℃左右會發生共晶轉變,含碳量為4.3%的液態鐵碳合金會轉化為含碳量為2.11%的奧氏體和6.67%的滲碳體兩種晶體的混合物,其比例大約是1:1。
L4.3%→Ld(γ2.11%+Fe3C)隨著溫度的降低,萊氏體中總碳含量組成不變,但其中的組分奧氏體和滲碳體的比例在發生改變。當溫度降到727℃以下時,萊氏體中的奧氏體成分會發生共析轉變,生成鐵素體和滲碳體層狀分布的珠光體。
γ0.77%→P(α0.0218%+Fe3C)所以727℃以下時,萊氏體是珠光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
萊氏體是鋼鐵材料基本組織結構中的一種,常溫下為珠光體、滲碳體和共晶滲碳體的混合物。由液態鐵碳合金發生共晶轉變形成的奧氏體和滲碳體所組成,其含碳量為ωc=4.3%。
Ⅷ 誰知道來氏的起源
來姓起源可從史記查到蛛絲馬跡:
《史記 殷本紀》翻譯節選: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嚳(kù酷)的次妃。帝嚳(kù酷)是黃帝的曾孫子,是顓頊(黃帝的孫子)的侄子。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於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愛,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系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施行五倫教育,要本著寬厚的原則。」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冥死後,兒子振繼位。振死後,兒子微繼位。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帝嚳,重回故地。
﹒﹒﹒﹒﹒﹒﹒﹒﹒﹒
太史公說:我是根據《詩經》中的《商頌》來編定契的事跡的,自成湯以來,很多史實材料采自《尚書》和《詩經》。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孔子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那個時代崇尚白色。[4]
Ⅸ 萊氏體的組成分析是什麼
萊氏體組成分析:
雖然萊氏體中碳的含量是4.3%,但含量在2.06%到6.67%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過程中都會有萊氏體產生,只是由於含碳量不同,產生的固態合金中不僅有萊氏體還有其他成分。含碳量在2.11%到4.3%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到共晶溫度之前,奧氏體即逐漸析出。到1147℃時,剩餘的液態合金發生共晶轉變形成萊氏體,整個合金組成是先析出的奧氏體和萊氏體。溫度繼續降低後,先析出的奧氏體會沿晶界析出滲碳體,被稱為二次滲碳體。
γ→Fe3C(II)這樣含碳量在2.11%到4.3%的合金是奧氏體、萊氏體和二次滲碳體的混合物,但二次滲碳體和萊氏體中的滲碳體很難區分。而降到727℃以下時,奧氏體轉換成珠光體,合金組成為珠光體、低溫萊氏體和二次滲碳體的混合物,是亞共晶白口鐵的主要成分。
含碳量在4.3-6.67%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到共晶溫度之前,滲碳體逐漸析出,被稱為一次滲碳體。到了1147℃時,剩餘的液態合金會發生共晶轉變反應轉變成萊氏體,此時的合金組成是萊氏體和一次滲碳體的混合物。隨後一直保持這一組成727℃,至室溫後即為低溫萊氏體和一次滲碳體的混合物,是過共晶白口鐵的主要成分。結構上是低溫萊氏體分布在粗樹枝狀的白色一次滲碳體之間。
純萊氏體中含有的滲碳體較多,故性能與滲碳體相近,即極為硬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