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這點主要是闡述實踐的觀點。實踐是人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含義是:一是實踐是人類變革物質世界的「感性」活動,具有物質性,這個和意識是有區別的。二是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於人的對象世界。(這點證明實踐具有主體性特點)。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人通過實踐這種活動形成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
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觀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產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類人化的世界。人類世界是在人類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性。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是有區別和統一的,它們的基礎是實踐,因此,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也具有本體論的意義,——這個就是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實踐的基本特徵是:客觀實在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處理人於人的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
『貳』 9、人類實踐所具有的主要社會功能是什麼 10、人對世界的實踐把握和改造的哲學意義是什麼 11、如何理解
9、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10、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強調的是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唯物主義,強調實踐的自然
物質基礎;其二是辯證法,強調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其三是文化進化論的歷史主義,強調實踐對自然和人本身同時進行改造的意義。
(一)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
1�實踐的本質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且主張在實踐中把握物質世界,強調物質觀和實踐觀的統一。
首先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正因為實踐具有「感性」的特點,因而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從而具有客觀實在性。實踐具有「感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實踐區別於意識的一般本質,也是實踐高於意識的主要特點。其次,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性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這是實踐區別於自然物質形態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
2�實踐的基本特徵
第一,客觀性。人們的實踐活動和主觀認識活動不同,具有明顯的客觀實在性。
第二,能動性。改造和探索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有目的的活動是人區別於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的標志。
第三,社會歷史性。人們的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活動,而是社會活動,人們總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從事實踐活動。每一歷史階段上的實踐都有自身的特點,不同歷史階段上的實踐內容、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現代人那樣操縱自動化機器生產,用電腦遙控指揮道路交通。這些都顯示了人們實踐活動的社會歷史性。
3�實踐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產實踐,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實踐,三是科學實驗。
(二)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與動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區別。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的勞動實踐創造了人和人類的決定性條件。勞動不僅把人類社會從自然界分離開來,同時又把二者聯系起來,即勞動不間斷地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展下去。
2�實踐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踐是人能動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自在世界向人類世界轉化的基礎。
3�實踐是人的本質形成的基礎。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創造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徵,把人類從動物界提升出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實踐則是人的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所以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實踐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實踐才是人的存在方式。參考資料:網上
『叄』 【考研政治中的馬原論述題】
你好,並不是這樣的。
1.唯物辯證法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辯證否定觀等等一系列知識點都屬於唯物辯證法的范疇。矛盾即對立統一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如果你在題目中判斷出了考察你關於矛盾的相關知識,同一性和斗爭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基本上是必須要寫的,此外還有兩點論和重點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等都是可能需要回答的內容。
『肆』 為什麼說實踐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
(一)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1. 實踐的本質含義
(1)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一界定包括兩層相互聯系的涵義: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實踐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質性的性質和形式的客觀活動。
(2)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生命活動所特有的性質和特殊的運動形式,它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更不同於純粹自然物質形態的運動形式,實踐活動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這是由實踐在人類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礎和根本的地位決定的。首先,生產實踐是人類生存的根據,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其次,實踐規定和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徵:正如馬克思所說,實踐「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實踐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總之,實踐使人類超越動物界,規定和創造了人的一切特徵。
2.實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基本特徵。實踐不同於動物本能的被動的適應環境的活動,也不同於人的認識的活動,不論什麼形式的實踐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徵: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①客觀現實性即物質性:實踐是物質的客觀的活動,這是因為構成實踐活動的要素(包括主體、對象、手段)是客觀的,實踐的結果是客觀的,實踐的水平與發展都要受到客觀條件與規律的支配,也是客觀的。這說明,實踐包含著精神活動,而不能歸結為精神活動。②自覺能動性即目的性:實踐是在一定的意識或理論指導下的有目的地主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的過程和結果都要貫徹主體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認識,實踐不是同主觀活動無關的盲目的客觀活動。這說明,實踐不同於動物的無目的無思想指導的本能活動。③社會歷史性即社會制約性:實踐是主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的活動,受著社會條件的制約,並隨社會的變化發展而歷史地變化發展。這說明,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
(2)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由生產實踐決定並對生產實踐具有反作用,也是認識的一個重要來源。科學實驗是一種嘗試性、探索性、學習性的實踐活動,受前兩者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生產實踐和社會關系實踐的發展。這三種基本形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二)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過實踐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自己活動的對象、改造的對象,即變成自己的客體;與此同時,人自己相對客體就成為主體。
1.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作為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因素,是物質的和精神的統一體、自然的和社會的統一體。主體按社會構成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主體和主觀這兩個概念既相區別又相聯系,主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所以,它包括主觀而不能歸結為主觀。
2.客體是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客體是一種不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作為客體的客觀事物在成為客體的前後都具有客觀性的特徵,但客體和客觀事物又有區別,客觀事物只是潛在的客體,只有進入主體認識與實踐領域時才能成為客體。客體同主體一樣也是歷史的范疇,有與人的歷史活動相聯系的三種基本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
3. 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首要的基本關系是實踐關系。
(三) 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即實踐過程。實踐活動實質上是一個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統一的能動創造的動態過程。實踐過程有四個基本環節:
1. 決策。實踐決策必須堅持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所謂合目的性即決策必須反映實踐主體的需要、意願,有利於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謂合規律性是指決策必須盡可能正確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系、本質特徵及多種屬性。對於大規模的重大實踐活動,決策必須兼顧實踐活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對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後果,堅持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整體利益的統一。
2. 制定目標。決策時就要開始制定目標。實踐目標是對經過改造以後將要出現的東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對現存事物的認識為基礎,制定有關將要出現事物的具體目標,即制定實踐的「觀念藍圖」。實踐目標的制定也體現為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3. 組織管理。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有科學的組織管理。其中包括人員安排、物資的分配,協調、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4. 檢驗結果。某一實踐過程結束,形成的實踐結果,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需要進行事實與價值兩方面的檢驗,並作出評價和驗收結論。一般地說,成功與否要看實踐結果是否同預想的目標一致。
(四)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系
1. 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1)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
(2)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賴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社會存在形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通過實踐的中介作用,兩者是改造被改造、認識被認識的關系。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使主觀世界的東西轉化為客觀世界的現實。在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主觀世界又得到進一步的改造,獲得新的思想、意識、認識、理論等。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不斷上升、不斷擴展、不斷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系
(1)自在世界是與人類世界相對應的哲學范疇。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指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類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自然界,即人類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窮盡的,因而總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類世界指屬人世界,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人化自然是指經人的實踐改造過並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類社會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社會不能脫離自然,人類歷史無非是「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過程」。人類世界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相統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區別:自在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活動之外的客觀存在,其運動和變化完全是自發的、盲目的;人類世界和人的活動不可分離,人化自然體現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質力量,人的社會關系則是人的活動的對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聯系:①兩者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人們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礎上創造人類世界;人的實踐活動可以改變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以及其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通過實踐延伸到人類世界之中,並構成了人類世界客觀實在性的自然基礎。②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相互制約,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構成了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人類世界形成之後又反過來制約自在世界,不斷地改變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實踐中,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③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相互轉化。實踐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內的人類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斷轉化為「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類社會又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整個大自然的運動過程之中。
『伍』 人類實踐所具有的主要社會功能是什麼
(一)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
1、實踐的本質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且主張在實踐中把握物質世界,強調物質觀和實踐觀的統一。
首先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正因為實踐具有「感性」的特點,因而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從而具有客觀實在性。實踐具有「感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實踐區別於意識的一般本質,也是實踐高於意識的主要特點。其次,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性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這是實踐區別於自然物質形態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
2、實踐的基本特徵
第一,客觀性。人們的實踐活動和主觀認識活動不同,具有明顯的客觀實在性。
第二,能動性。改造和探索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有目的的活動是人區別於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的標志。
第三,社會歷史性。人們的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活動,而是社會活動,人們總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從事實踐活動。每一歷史階段上的實踐都有自身的特點,不同歷史階段上的實踐內容、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現代人那樣操縱自動化機器生產,用電腦遙控指揮道路交通。這些都顯示了人們實踐活動的社會歷史性。
3、實踐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產實踐,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實踐,三是科學實驗。
(二)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與動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區別。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的勞動實踐創造了人和人類的決定性條件。勞動不僅把人類社會從自然界分離開來,同時又把二者聯系起來,即勞動不間斷地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展下去。
2、實踐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踐是人能動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自在世界向人類世界轉化的基礎。
3、實踐是人的本質形成的基礎。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創造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徵,把人類從動物界提升出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實踐則是人的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所以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實踐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實踐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陸』 簡述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1)是實踐是人類變革物質世界的「感性」活動,具有物質性,這個和意識是有區別的。
(2)是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於人的對象世界。(這點證明實踐具有主體性特點)。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人通過實踐這種活動形成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
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觀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產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類人化的世界。人類世界是在人類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性。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是有區別和統一的,它們的基礎是實踐,因此,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也具有本體論的意義,——這個就是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柒』 試說明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基本內容
1.實踐的本質
實踐的本質實踐的本質實踐的本質 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有兩方面含義:(1)實踐的一般本質——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2)實踐的特殊本質: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並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2.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實踐的本質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實踐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實踐是人類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實踐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徵。實踐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和「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徵,把人類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實踐是人類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會生命的運動形式。正是在實踐過程中,人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
3.實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基本特徵: 客觀現實性:實踐是客觀的物質的活動。實踐的要素、過程和結果都是客觀的;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這種自覺能動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也是實踐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社會活動,並受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2)實踐的基本形式: ①生產實踐。也就是處理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的根本前提。 ②社會關系實踐。是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即人類的社會交往以及組織、管理和變革社會關系的活動,在階級社會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 ③精神文化創造實踐。首先包括科學實驗,它是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專門為認識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性活動。此外,藝術和教育活動也屬於以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創造實踐。
4.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
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 ①二者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人的實踐可以改變天然自然的形態、結構乃至其規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觀實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觀實在性通過實踐延伸到人化自然、人類社會、人類世界之中。 ②二者的區別在於,自在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活動或尚未被納入到人的活動范圍的自然界,其運動變化完全是自發的,處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類世界則與人的活動不可分離。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動所改造過的自然;人的社會關系則是人的活動的對象化。人類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 ③實踐是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生產實踐不僅使天然自然發生形態的改變,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從而改變物質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這個「自在之物」轉化為體現人的目的、滿足人的需要的「為我之物」,這就是自然「人化」的過程。人們在從事生產實踐改造自然的同時,又形成、改造和創造著自己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就不可能有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總之,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不斷分化世界,不斷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斷統一世界的活動。 馬克思主義關於實踐范疇的內涵可概括為人的自覺自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過程
『捌』 「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這句話屬於主觀唯心嗎
列寧的話。
不能斷章取義的理解!不然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的。
列寧意識創造世界的意思是在說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創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創造世界!
意識不能創造物質,但意識可以創造物質世界
前句原因就是物質的存在不依賴於意識
後句是人們通過實踐創造世界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
一個做饅頭的人,他靠自己心裡做饅頭的方法(意識)做出了饅頭(物質)
這就是意識創造了物質世界,生活中的用品都是如此來的
但是他光想者做饅頭不行動,饅頭是不會出來的
這就是意識不能創造物質
『玖』 為什麼說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的基礎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這里說的自然界是指獨立於人的活動或未被納入人的活動范圍內的客觀世界,其運動變化是自發的。人類社會是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它是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人類社會與人的活動不可分離,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自然界。
『拾』 如何理解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實踐是人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含義是:一是實踐是人類變革物質世界的「感性」活動,具有物質性,這個和意識是有區別的。二是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於人的對象世界。(這點證明實踐具有主體性特點)。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人通過實踐這種活動形成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
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觀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產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類人化的世界。人類世界是在人類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性。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是有區別和統一的,它們的基礎是實踐,因此,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也具有本體論的意義,——這個就是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實踐的基本特徵是:客觀實在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處理人於人的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