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缽仔飯的來源和歷史
砂鍋:廣東人叫煲仔,顧名思義是用小砂鍋煮的飯就叫煲仔飯,但需要在飯面上加肉料才行。究其歷史,則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據《禮記註疏》等書記載,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第二珍和煲仔飯做法一樣,只不過改用黃米作原料罷了,可見在當時是很名貴的。按韋巨源的《食譜》上所記,到了唐代叫『御黃王母飯』,是編縷(肉絲)卵脂(蛋)蓋飯面表雜味做的,因而更具風味。留傳至今,廣東人稱為煲仔飯。
器:煲仔飯是一種陶器用具。其特點是傳熱性能慢,故保溫性能強,以較好地保存食物養分,特別馨香,故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廣泛用它。一人一煲,減少盛飯環節和污染的機會,比較符合衛生條件,故人人喜愛。
米:做煲仔飯一定要泰國米和靚米做出來的飯才夠飯香夠飯焦。
火:火力控制十分重要,師傅一眼關七,不時要調校火力及攪煮,放米後煮一煲飯要二十分鍾。但如何將米飯的熟透,主要靠經驗判斷。
料:煲仔飯的用料靈活多樣,可因時、因地而異,要把煲仔飯製作得好,要講究火候,因為米的產地不同,新舊程度不一樣,吸水量也有別。各種肉類的受熱預熱程度不一樣。要使這些特料放在同一鍋里煮,熟而不生不焦,達到最大限度保存營養成分和原味,就要識別各種用料的質地,嚴格掌握各種為候做到恰到好處。吃煲仔飯時,記得嘗嘗那飯焦,又香又脆,怕熱氣的倒下湯泡一會兒後一樣可口,包你一試難忘。
2. 搓板是誰發明的
搓板過去是人們居家必備之物,每個家庭都離不了搓板。但具體來源,則已無法考證.
3. 場記板哪國發明的
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4. 「筷子」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間發明的
關於筷子的發明,有很多不同的傳說。以下僅供參考: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關於筷子的起源,中國東北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大禹為治好水患,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躭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鍋的肉很燙手,無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費時間,便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夾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臟,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1961年雲南祥雲大波那銅棺木出土3根圓銅筷,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5. 港匯板仔創始人是誰
是叫董敏哦
6. 客家特產:缽仔粄的做法(需要非常詳細的講解)!
准備材料:木薯粉100克、澄粉28克、細砂糖60克、清水200克、紅豆適量、桂花適量、葡萄乾適量、工具:缽仔碗、蒸鍋
製作步驟:
1、木薯粉和澄粉混合均勻。
7. 生態板是誰發明的
生態板優點:「三聚氰胺板」以刨花板為基材,用三聚氰胺浸漬紙作為飾面,與傳統的貼紙傢具相比,三聚氰胺板具有耐高溫、耐酸鹼、耐潮濕、防火等特性,表面不易變色、起皮,且容易加工成風格各異、質感強烈的貼面,自誕生以來該板材就迅速應用於傢具、地板及室內裝飾等方面。同時,該產品作為一種新型產品使得貼面板與膠合板(或細木工板)兩種板材的功用合二為一,在節省生產工序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為消費者節省了裝修成本和人工費,正引導著家裝的新趨勢,目前市場上主流板式傢具基本上都是採用三聚氰胺貼面板製作而成。
生態板缺點:製造過程中都必不可少地使用膠,因此成形後的板材會釋放游離甲醛。
生態板,在行業內還有多種叫法,常見的叫法有免漆板和三聚氰胺板。最初的叫法就是叫三聚氰胺板,可是由於中國奶製品污染事件,後來被迫改名,業內統稱為免漆板,也有叫生態板的,不過生態板過於籠統,因為很多達到生態環保的板材也可以叫做生態板,這樣容易混淆。
8. 游龍板的發明者
游龍板是韓國人發明的,並在全世界流行
9. 港匯板仔什麼時候創立的
港匯板仔創立於2006年哦,創立至今11年啦
10. 竹木纖維板的來歷是誰發明的
竹木纖維集成牆板近幾年前景是很看好的
因為這個產品在安裝過程中方便快捷
環保壽命長
無甲醛
無異味
可起到隔音
隔水
隔熱
保溫
防潮的作用
安裝完就可入
竹木纖維集成牆板在裝修成本中要比之前的裝修成本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