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藝術與科技專業是做什麼的
藝術與科技專業主要學:會展概論、視覺設計基礎、展示空間設計、中外美術史、空間設計基礎、設計素描、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等。
藝術與科技專業學什麼
主要課程
造型基礎、設計基礎、數字媒體藝術概論、創意思維訓練、數字攝影與攝像、視聽語言、動畫技術、交互技術、數字視頻編輯與合成、數字電影特技原理、鏡頭設計與拍攝、虛擬場景設計、劇本與分鏡設計、影片製作、互動腳本創作、圖形創意設計、界面設計、網站設計、行動裝置界面設計、多媒體程式設計、混合實境、跨媒體整合等。
藝術與科技專業是基於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結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在文化創意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整合空間、藝術、媒體、技術與商業的視角,在空間環境設計、信息交互設計、新媒體藝術等領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交叉學科基礎和創意創新能力的高端藝術設計人才。
B. 藝術與科技進步的關系
論科學技術進步對美術發展的影響
在漫長的人類生存史中,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人類文明,包括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美術則屬於前者,美術是佔有一定的空間,以特定形象表達某種情感觀念的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等。美術是實踐的產物,它的起源早於科學技術的起源。遠古時代,人們把野獸牙齒掛在脖子上,把一些動物的形象刻在石頭上或畫在身體上,以表示對神靈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夠保存的較大部分如巨齒、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為一種生活的記錄。這些就是早期的美術,也稱裝飾或工藝美術。
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實踐中體現出來的經驗與方法。早期的耕作技術使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種植農作物,並且進行狩獵,使他們的生活趨於安全與穩定,這樣一來,他們才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其他的活動,而他們體內原始的審美意識也在漸漸萌發。隨後的制陶、冶鐵,建築采礦、造船以及航天、計算機等等技術,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哥白尼創立日心說標志著自然科學的開始,17世紀以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化學、光學、電力學、遺傳學等等學科相繼確立,人們也相繼迎來了蒸汽機時代,電力時代,信息時代,科技的步伐令我們追趕不暇。
技術與科學的出現和進步,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手段,揭開了美術的新篇章。如遠古時代只有石鑿技術以紅土為材料,所以產生的岩畫壁畫粗獷豪放;新石器時代的制陶技術的產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治煉技術的發明,人們才可以澆鑄出司母戊大鼎,金屬質地的鑿子才能雕出大衛等傑作;榨油技術的產生使凡•愛克兄弟發明了油畫顏料,達•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電腦技術的應用,才可能創造出那麼多的經典電影畫面,成為永恆的經典。
技術與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美術的發展,如材料學分化工技術的進步使繪畫產生了許多 新的畫種,比如版畫、水彩畫、水粉畫、色粉、丙烯、綜合材質,電腦繪畫等,同一畫種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別,如油畫的古典派、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以及中國畫的工筆、寫意、界畫等等。
科技的發展還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紡織術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從最初的畫在岩石上發展到畫在布上,紙上或板上;電腦技術與功能的逐漸完善,使繪畫從最初的寫生臨摹發展到電腦繪畫以及全息美術作品生動逼真、聲光電並用和三維動畫等。
攝影術從上個世紀誕生起,對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產生著巨大影響。可是發明實用攝影術的路易•達蓋爾青年時代卻是一個畫家,他為了找到降低油畫肖像成本的機械小竅門,經過25年的摸索,終於發明了銀版攝影術。雖然攝影技術的革新層出不窮,使人們的視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
由此可見,沒有科學技術是可以產生美術的,但是脫離科學技術的美術卻是緩慢發展的,科技與美術之間沒有鴻溝,科技與美術相得益彰。
培根說過「當科學被應用到技術領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為藝術家們開拓了許多神奇瑰麗的新世界。為了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都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那種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更是讓人敬佩,這種精神是永不過時的,這也是他們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原因,搞美術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在追求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認真對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細地觀察事物和現象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創造出高於現實生活的作品。
科學與藝術不一樣。科學的規律是進步的規律,藝術是越來越繁榮、越豐富,藝術不用進步的說話。過去晚上點松明、點茶油燈、點桐油燈、點蠟燭。屈原的辭望就說:「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指的當然不是電燈。過去步行、騎馬坐轎,現在輪船、汽車、飛機,那是科學的恩澤。
藝術沒有這種進步的要領,都要人親歷親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暫的時空中倉促完成。換一個人又要從頭再來。科學明顯地有經驗、成果可以繼承,在前人的階梯上積累上升,感受到進步的緣由。藝術有如俄羅斯諺語所雲:「不管你爺爺多高,你還要靠自己長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高超的造型藝術作品——陶罐,有什麼人敢於大膽地說可以超越它,比它進步呢!
當時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簡單,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沒有錄像,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記錄下來,於是它就有一種讓6000年以後,我們這些後學嘆為觀止的原始藝術深度,我們老祖宗高超手藝的藝術結晶。
藝術創作是一個人一生探險的結果。時代在進步,科學文明的演發,促成人們創作更豐富的作品,享受更豐富的藝術成果,從而人們更確信藝術區別於科學的那種特殊的手腦價值。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的孩子們,當然有權力繼承父業,但是人們更重視的是齊、徐、李本人的創作精神。
畢加索最大的孩子,無所事事,享受的餘音之餘,不過是為老頭子開開汽車,其餘的孩子有些做手飾、有的做香水這類的生意。老一輩的辛勤鑽研,很不可能像科學成就俱列的那樣現對現、硬碰硬,它是一種更心靈的東西,何況還要緊緊跟上的手藝。買電腦,人們不在乎是不是蓋茨本人經手的原作,買藝術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會氣得死去活來。
藝術的發展
藝術有一個鐵打的基礎,都要憑人的智慧和手藝做出來。那麼自然的美呢?客觀的東西,也需要人來肯定,沒有人,美的存在就沒有依託。人不斷地在探索美的新邊疆,美越來越豐富、廣闊。剛才講的過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沒有更多的東西,現在當然更多了,繪畫、造型藝術,什麼都有。
在我小時候,我聽灘國戲、高腔,然後是京戲、漢戲,現在我不曉得你們年輕人聽過多少種東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處。那時的藝術天地沒有現在廣闊,當然現在的東西我也能聽得下去,不過有時也受不了。反對的只有一種,就是沒有文化的那種,歌詞寫得不通,前句不對後句,簡單地講我不喜歡香港唱的那種歌。我喜歡外國現代歌曲,中國(內地)的從古到現在我都喜歡。吵也不怕,親吻也不怕,沒有文化我怕。
藝術像希臘神話的大力士山神,沒有誰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離開上地,一離開就完了,最後他的敵人是把他捧起來,掐死的。藝術不能離開土地,離開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連接在一起的。
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近代藝術的催化劑,是現代美術的「產婆」。蒸汽機出現了,手和腳的力量增強了十萬、百萬倍。鋼鐵讓世界立體化起來了,有了質量很高的鋼鐵,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樓大廈,也有了時間同速度,有了汽車,讓人的時間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於人有了開發思想,以前的世界裡荒涼的邊疆,成了富強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過去沒有強項,現在交通發達了,有了現代化的設備,開發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樓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習慣逐漸形成了。在這種情況下,於1875年開始出現了一群年輕人。
這些年輕的畫家們對從前的世界產生了懷疑,我們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銅色的嗎?因為以前的畫都是古銅色的。那太陽到哪裡去了?太陽為什麼不到畫裡面來呢?於是他們這幫人開始用顏料在一切景物上畫出太陽光的效果。這樣一種發明在當時的傳統老畫家心眼裡面,感覺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讓他們到展覽館里展出。於是他們只好在展覽館的外面搭個棚子,開畫展。
那些大人先生們看了這些畫之後就罵他們,說這算什麼畫,簡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這個名詞是罵出來的。在當時,這個名詞是貶義詞。到了25年以後,有位學者看了畫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畫。其中有三張,畫的都是同一個教堂的門口,一張畫是早晨,一張畫是中午,一張畫是晚上,構圖都相同。早上的畫是蒙蒙的,中午是強烈的陽光,晚上是發紅的黃昏的落日的反映。
這位老先生曾經反對過他們,看了莫奈的畫之後的一天早上經過教堂的門口,發現門邊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畫的一樣,感到震驚。原來世界上還這么美,還可以這么畫,美還可以這么去表現。莫奈把人對於美的概念開辟出了新天地,打開了他們的眼界,叫醒了他們。後來印象派在表現上、題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所以,一切的繪畫到了19世紀以後為什麼變化那麼大,都是因為交通發達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紀早期的畫家馬奈(E.Manet,1832—1883)畫了一幅畫,叫《草地上的午餐》,畫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紳士們同一些裸體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們認為這大逆不道,怎麼可以同一些一絲不掛的女孩子在一起呢?!罵了一陣之後,腦子也開竅了,原來題材可以這么去捕捉。
下面的這個印象派畫家更厲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個島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參與了生活。畫了很多的好作品帶回來,還帶回了很多原始的藝術雕刻,使人們認識到了原始風土藝術的美。高更認為畫什麼並不重要,怎麼畫是重要的,強調為畫而畫。跟中國畫家強調筆法、墨色一樣,他強調比較。
那時還沒有發明彩色膠卷,但他對顏色的理論跑到彩色膠卷的前面了。他說顏色藍的和黃的合起來是綠的,如果把藍點子和黃點子點在一起,不把它合起來,分開來點,老遠看起來,綠的顏色就動了,跳起來了。合起來點就弱了。
到後來有一個畫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後一個大畫家。他在繪畫的方法上,講出了自己的妙處。他認為形體都是一塊塊堆積起來的,那麼也就可以用一塊一塊的顏色增強體積感,一個平面一個平面地畫。這個主張提出並畫出一些很妙的畫之後,出現了像畢加索這些人。畢加索在他的基礎上,進行了更誇張、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現,畫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畫。
在今天看來,那些畫表現了純繪畫中的那些妙處,不是一般的現實主義的畫或者歷史畫。這就又兜回到了我們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後的齊白石的畫上來了。藝術的士地面積不大,但是藝術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點的位置就那麼幾樣,不過高度不同了,是以這種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現以後,人都集中到了現代都市,變成了現代城市的奴隸。城市猶如大自然的山脈一樣巍峨。早晚的光、顏色的變化,成為新藝術的溫床。那時音樂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國音樂學院任第一任院長,他的交響樂《致新大陸》,打破了以前古典音樂的要領。美國第一個交響樂家蓋茨溫的《藍色狂想曲》《美國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紀的聲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會出現這樣的音樂,這樣的繪畫,這樣的美術,創造了新的藝術。新的藝術是一代一代發展起來的,越來越繁榮,不是一種進步。我到美國一所大學里去,那裡搞藝術的先生們、教授們要給來訪的中國人上上課,我們美術代表團只兩個人,一個是華君武,一個是我,我們開玩笑說咱們輪流作團長。
那些人要給我們上課,講的東西很幼稚。他們要給我們講一講現代藝術,主要意思是我們的藝術是進步的,你們的藝術是落後的。我就告訴他們,藝術沒有落後進步的問題,只有繁榮,它不像科學,我說有些事情你們並不清楚,我講給你們聽,倒過來我就給他們講了兩個鍾頭,聽者有很多人。後來一個人又說你們中國人不懂得空間,另一個美國教授又把他臭罵了一頓,說你懂什麼,空間是中國來的。
這檔子事情在義大利也發生過。我開畫展,平常也不大畫蘭花什麼的,那天我畫了一幅六尺的,幾枝蘭花葉子,比較抽象,他們很喜歡。問這張畫賣多少錢?我就告訴他,中國的辦法是一尺多少錢。他就說,沒有畫的地方也要錢?我說你就把沒畫的地方剪掉嘛,光買畫過的嘛。
這個世界,只有變化發展是永恆的,科技在發展,美術也在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美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必將會使美術更加燦爛與輝煌
C. 論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學科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了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兩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應當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D. 談談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審美感受
論科學技術進步對美術發展的影響
在漫長的人類生存史中,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人類文明,包括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美術則屬於前者,美術是佔有一定的空間,以特定形象表達某種情感觀念的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等。美術是實踐的產物,它的起源早於科學技術的起源。遠古時代,人們把野獸牙齒掛在脖子上,把一些動物的形象刻在石頭上或畫在身體上,以表示對神靈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夠保存的較大部分如巨齒、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為一種生活的記錄。這些就是早期的美術,也稱裝飾或工藝美術。
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實踐中體現出來的經驗與方法。早期的耕作技術使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種植農作物,並且進行狩獵,使他們的生活趨於安全與穩定,這樣一來,他們才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其他的活動,而他們體內原始的審美意識也在漸漸萌發。隨後的制陶、冶鐵,建築采礦、造船以及航天、計算機等等技術,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哥白尼創立日心說標志著自然科學的開始,17世紀以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化學、光學、電力學、遺傳學等等學科相繼確立,人們也相繼迎來了蒸汽機時代,電力時代,信息時代,科技的步伐令我們追趕不暇。
技術與科學的出現和進步,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手段,揭開了美術的新篇章。如遠古時代只有石鑿技術以紅土為材料,所以產生的岩畫壁畫粗獷豪放;新石器時代的制陶技術的產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治煉技術的發明,人們才可以澆鑄出司母戊大鼎,金屬質地的鑿子才能雕出大衛等傑作;榨油技術的產生使凡•愛克兄弟發明了油畫顏料,達•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電腦技術的應用,才可能創造出那麼多的經典電影畫面,成為永恆的經典。
技術與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美術的發展,如材料學分化工技術的進步使繪畫產生了許多 新的畫種,比如版畫、水彩畫、水粉畫、色粉、丙烯、綜合材質,電腦繪畫等,同一畫種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別,如油畫的古典派、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以及中國畫的工筆、寫意、界畫等等。
科技的發展還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紡織術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從最初的畫在岩石上發展到畫在布上,紙上或板上;電腦技術與功能的逐漸完善,使繪畫從最初的寫生臨摹發展到電腦繪畫以及全息美術作品生動逼真、聲光電並用和三維動畫等。
攝影術從上個世紀誕生起,對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產生著巨大影響。可是發明實用攝影術的路易•達蓋爾青年時代卻是一個畫家,他為了找到降低油畫肖像成本的機械小竅門,經過25年的摸索,終於發明了銀版攝影術。雖然攝影技術的革新層出不窮,使人們的視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
由此可見,沒有科學技術是可以產生美術的,但是脫離科學技術的美術卻是緩慢發展的,科技與美術之間沒有鴻溝,科技與美術相得益彰。
培根說過「當科學被應用到技術領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為藝術家們開拓了許多神奇瑰麗的新世界。為了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都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那種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更是讓人敬佩,這種精神是永不過時的,這也是他們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原因,搞美術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在追求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認真對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細地觀察事物和現象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創造出高於現實生活的作品。
科學與藝術不一樣。科學的規律是進步的規律,藝術是越來越繁榮、越豐富,藝術不用進步的說話。過去晚上點松明、點茶油燈、點桐油燈、點蠟燭。屈原的辭望就說:「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指的當然不是電燈。過去步行、騎馬坐轎,現在輪船、汽車、飛機,那是科學的恩澤。
藝術沒有這種進步的要領,都要人親歷親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暫的時空中倉促完成。換一個人又要從頭再來。科學明顯地有經驗、成果可以繼承,在前人的階梯上積累上升,感受到進步的緣由。藝術有如俄羅斯諺語所雲:「不管你爺爺多高,你還要靠自己長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高超的造型藝術作品——陶罐,有什麼人敢於大膽地說可以超越它,比它進步呢!
當時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簡單,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沒有錄像,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記錄下來,於是它就有一種讓6000年以後,我們這些後學嘆為觀止的原始藝術深度,我們老祖宗高超手藝的藝術結晶。
藝術創作是一個人一生探險的結果。時代在進步,科學文明的演發,促成人們創作更豐富的作品,享受更豐富的藝術成果,從而人們更確信藝術區別於科學的那種特殊的手腦價值。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的孩子們,當然有權力繼承父業,但是人們更重視的是齊、徐、李本人的創作精神。
畢加索最大的孩子,無所事事,享受的餘音之餘,不過是為老頭子開開汽車,其餘的孩子有些做手飾、有的做香水這類的生意。老一輩的辛勤鑽研,很不可能像科學成就俱列的那樣現對現、硬碰硬,它是一種更心靈的東西,何況還要緊緊跟上的手藝。買電腦,人們不在乎是不是蓋茨本人經手的原作,買藝術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會氣得死去活來。
藝術的發展
藝術有一個鐵打的基礎,都要憑人的智慧和手藝做出來。那麼自然的美呢?客觀的東西,也需要人來肯定,沒有人,美的存在就沒有依託。人不斷地在探索美的新邊疆,美越來越豐富、廣闊。剛才講的過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沒有更多的東西,現在當然更多了,繪畫、造型藝術,什麼都有。
在我小時候,我聽灘國戲、高腔,然後是京戲、漢戲,現在我不曉得你們年輕人聽過多少種東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處。那時的藝術天地沒有現在廣闊,當然現在的東西我也能聽得下去,不過有時也受不了。反對的只有一種,就是沒有文化的那種,歌詞寫得不通,前句不對後句,簡單地講我不喜歡香港唱的那種歌。我喜歡外國現代歌曲,中國(內地)的從古到現在我都喜歡。吵也不怕,親吻也不怕,沒有文化我怕。
藝術像希臘神話的大力士山神,沒有誰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離開上地,一離開就完了,最後他的敵人是把他捧起來,掐死的。藝術不能離開土地,離開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連接在一起的。
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近代藝術的催化劑,是現代美術的「產婆」。蒸汽機出現了,手和腳的力量增強了十萬、百萬倍。鋼鐵讓世界立體化起來了,有了質量很高的鋼鐵,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樓大廈,也有了時間同速度,有了汽車,讓人的時間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於人有了開發思想,以前的世界裡荒涼的邊疆,成了富強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過去沒有強項,現在交通發達了,有了現代化的設備,開發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樓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習慣逐漸形成了。在這種情況下,於1875年開始出現了一群年輕人。
這些年輕的畫家們對從前的世界產生了懷疑,我們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銅色的嗎?因為以前的畫都是古銅色的。那太陽到哪裡去了?太陽為什麼不到畫裡面來呢?於是他們這幫人開始用顏料在一切景物上畫出太陽光的效果。這樣一種發明在當時的傳統老畫家心眼裡面,感覺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讓他們到展覽館里展出。於是他們只好在展覽館的外面搭個棚子,開畫展。
那些大人先生們看了這些畫之後就罵他們,說這算什麼畫,簡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這個名詞是罵出來的。在當時,這個名詞是貶義詞。到了25年以後,有位學者看了畫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畫。其中有三張,畫的都是同一個教堂的門口,一張畫是早晨,一張畫是中午,一張畫是晚上,構圖都相同。早上的畫是蒙蒙的,中午是強烈的陽光,晚上是發紅的黃昏的落日的反映。
這位老先生曾經反對過他們,看了莫奈的畫之後的一天早上經過教堂的門口,發現門邊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畫的一樣,感到震驚。原來世界上還這么美,還可以這么畫,美還可以這么去表現。莫奈把人對於美的概念開辟出了新天地,打開了他們的眼界,叫醒了他們。後來印象派在表現上、題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所以,一切的繪畫到了19世紀以後為什麼變化那麼大,都是因為交通發達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紀早期的畫家馬奈(E.Manet,1832—1883)畫了一幅畫,叫《草地上的午餐》,畫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紳士們同一些裸體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們認為這大逆不道,怎麼可以同一些一絲不掛的女孩子在一起呢?!罵了一陣之後,腦子也開竅了,原來題材可以這么去捕捉。
下面的這個印象派畫家更厲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個島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參與了生活。畫了很多的好作品帶回來,還帶回了很多原始的藝術雕刻,使人們認識到了原始風土藝術的美。高更認為畫什麼並不重要,怎麼畫是重要的,強調為畫而畫。跟中國畫家強調筆法、墨色一樣,他強調比較。
那時還沒有發明彩色膠卷,但他對顏色的理論跑到彩色膠卷的前面了。他說顏色藍的和黃的合起來是綠的,如果把藍點子和黃點子點在一起,不把它合起來,分開來點,老遠看起來,綠的顏色就動了,跳起來了。合起來點就弱了。
到後來有一個畫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後一個大畫家。他在繪畫的方法上,講出了自己的妙處。他認為形體都是一塊塊堆積起來的,那麼也就可以用一塊一塊的顏色增強體積感,一個平面一個平面地畫。這個主張提出並畫出一些很妙的畫之後,出現了像畢加索這些人。畢加索在他的基礎上,進行了更誇張、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現,畫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畫。
在今天看來,那些畫表現了純繪畫中的那些妙處,不是一般的現實主義的畫或者歷史畫。這就又兜回到了我們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後的齊白石的畫上來了。藝術的士地面積不大,但是藝術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點的位置就那麼幾樣,不過高度不同了,是以這種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現以後,人都集中到了現代都市,變成了現代城市的奴隸。城市猶如大自然的山脈一樣巍峨。早晚的光、顏色的變化,成為新藝術的溫床。那時音樂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國音樂學院任第一任院長,他的交響樂《致新大陸》,打破了以前古典音樂的要領。美國第一個交響樂家蓋茨溫的《藍色狂想曲》《美國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紀的聲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會出現這樣的音樂,這樣的繪畫,這樣的美術,創造了新的藝術。新的藝術是一代一代發展起來的,越來越繁榮,不是一種進步。我到美國一所大學里去,那裡搞藝術的先生們、教授們要給來訪的中國人上上課,我們美術代表團只兩個人,一個是華君武,一個是我,我們開玩笑說咱們輪流作團長。
那些人要給我們上課,講的東西很幼稚。他們要給我們講一講現代藝術,主要意思是我們的藝術是進步的,你們的藝術是落後的。我就告訴他們,藝術沒有落後進步的問題,只有繁榮,它不像科學,我說有些事情你們並不清楚,我講給你們聽,倒過來我就給他們講了兩個鍾頭,聽者有很多人。後來一個人又說你們中國人不懂得空間,另一個美國教授又把他臭罵了一頓,說你懂什麼,空間是中國來的。
這檔子事情在義大利也發生過。我開畫展,平常也不大畫蘭花什麼的,那天我畫了一幅六尺的,幾枝蘭花葉子,比較抽象,他們很喜歡。問這張畫賣多少錢?我就告訴他,中國的辦法是一尺多少錢。他就說,沒有畫的地方也要錢?我說你就把沒畫的地方剪掉嘛,光買畫過的嘛。
這個世界,只有變化發展是永恆的,科技在發展,美術也在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美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必將會使美術更加燦爛與輝煌.
E. 藝術與科技是什麼專業
藝術與科技(音樂科技與藝術)專業:音樂科技藝術專業方向是集科技與藝術於一體,側重音樂傳媒科技的交叉性新興學科,主要培養面向廣播影視、傳媒網路、音像出版、音樂工程、軟體設計等行業和領域從事音樂視頻采編製作、技術管理、音樂工程設計、軟體研發和音樂音響製作,以及音樂數字化教育技術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專業主幹課程設有:音樂數字媒體藝術、錄音藝術、音樂工程設計、音樂聲學、電聲學基礎、專業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編程、高等數學基礎、應用作曲與繪譜等。
藝術與科技(美術類科技與藝術)專業本科學習課程
素描、色彩、三大構成、裝飾基礎、透視學、工程與制圖、展示設計、環境設施設計、展示空間表現技法、電腦設計軟體應用、廣告設計、印刷制稿與工藝、展示模型設計與製作、展示道具設計與製作、人體工程學、材料與預算、國畫、書法、會展概論、會展廣告及傳媒、會展法規、大型活動組織與管理。
F. 現代科技對藝術創新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
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對藝術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家們大都相信,受惠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新色彩、新材質、新工具、新方法、新觀念等將會使創作面臨更豐富的選擇,藝術創造力和想像力也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多的形式表現空間,以展示人類文化生活的浪漫和風采。
G. 藝術與科技的關系是怎樣的
藝術與科技是互相成全、美美與共的關系。且不論科學為文藝提供了多少素材,如果不是科學的發展,一些藝術門類根本不會出現。
比如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催生了科幻小說;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攝影機的發明,孵化了電影藝術;經典力學的完善,成就了造型豐富奇特的現代建築。
透鏡等光學器具的運用,造就了西方寫實派繪畫的一批佳作。如今,人們甚至能夠通過聲學原理與統計學分析,創作出更和諧美妙的音樂。
科學與藝術,不需分彼此。李政道曾將科學和藝術比喻為硬幣的兩面,福樓拜也說過: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
最高明的藝術,往往符合科學家所發現的自然法則:作為科學家的達·芬奇發現了人體的黃金分割比例,然後才有了名揚四海的畫家達·芬奇。
而最艱深的科學,也一定能從中窺探到最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正如一句俗語所說的,科學家常常因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
(7)藝術與科技創造擴展閱讀:
科學注重的是邏輯和實驗,也就是注重理性,具有抽象性。魯迅在日本仙台學醫,為了「美觀」,故意把血管畫歪了一點,就被他的老師藤野先生批評。人體的血管位置,不是為了「藝術上的美觀」而長在某處的。
科學的美,在於真實,在於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藝術追求的不一定是真實,而是追求——美。科學和藝術都是人類發展進程中自身慧智的結果,科學是理性的智慧,藝術是感性的智慧。
科學往往需要藝術的滋養,藝術往往需要科學的幫助。科學和藝術走到高處時就會融合成哲學,代表人類最高的思維能力。
H. 簡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I.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有哪些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有杭州G20晚會、金塔傳奇、綠綺、意念潑墨畫、意念潑墨畫、物像之動、聽琴圖、蹤跡。
J. 淺談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科學與藝術的聯系
李政道先生說:「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一個好的科學理論要符合對稱、和諧和簡單的性質,這幾乎構建科學理論的「美學標准」。
對稱:對稱性在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運動規律在時間平移中能夠保持不變,說明時間平移的對稱性。時間平移對稱性導致能量守恆定律。19世紀8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創立的方程組也展示了完美的對稱性。
和諧:畢達哥拉斯發現樂器的弦長成整數比例會發出和諧的聲音,進而用和諧觀點解釋宇宙的構成與宇宙之美,開普勒信奉畢達哥拉斯主義,創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廣義相對論內部自洽,而且他和整體物理學原來使用的范圍相一致,體現高度和諧,也體現出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固有的和諧。
簡單:哥白尼少幾個圓的想法推翻了地心說創立了日心說。牛頓第二定律F=ma,量子論E=hv,質能方程E=mc2,無不展示簡單之美。
藝術也注重對稱、和諧和簡單,這實際上在無聲無息中與科學相關聯,並促使科學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