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創意設計思維方法有哪幾種
創意成為流行語,應歸功於廣告界。廣告創意關鍵在「創」。創造意味著產生並構想過去不曾有過的事物或觀念,或者,將過去毫不相乾的兩件或更多的事物和觀念組合成新的事物和觀念。廣告活動能否達到告知和勸服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廣告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
要使觀眾在一瞬間發出驚嘆,立即明白廣告商品的優點,而且永不忘記,這就是廣告創意應該追求的效果。要想實現這種效果,廣告創意要具有原創性和震撼性。原創性要求突破常規、出乎意料、與眾不同,沒有原創性,廣告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生命力。震撼性要求創意能夠深入到人心,觸及人的心靈和精神,沒有震撼性的廣告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廣告創意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包括事實型思維方式、形象型思維方式、垂直型和水平型思維方式、放射型思維方式和頭腦風暴方式。
事實型思維
指在廣告創意中,以廣告產品本身的諸多事實作為創意的著眼點。
頭腦風暴法
集體自由研討。頭腦風暴思維方法的運用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任何創意均不得受他人干涉;所有想法都應記錄在案,以備將來參考。頭腦風暴的思維原理是利用團體環境刺激廣告創作人的創作靈感,用個人的靈感甚至是不著邊際的想法去刺激其他人的思考。群體思維的合力必將激發更多的靈感,顯然比其獨立思考具有更多的優越性
『貳』 機械創新設計的方法都有哪些
創新設計的正常開展和完成,必須正確運用創新設計方法。常用的創新設計方法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法又叫集思廣益法,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提出的。人的創造性思維特別是直覺思維在受激發情況下能得到較好的發揮。一批人集合在一起,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由於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各異,提出的各種意見能互相啟發,從而誘導出更多創意。通過激智、集智、交流,可實現創新的目的。智力激勵法可以通過召開會議,也可以通過信函、書面等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和完善見解,或發展為新的見解。
二、提問追溯法
提問追溯法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問題過程中,便可能產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設想,使設計所需要的信息更充分,解法更完善。提問追溯法提出的問題如下:
1)有沒有其他用途?有沒有新的用途?稍加改進有沒有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其他經驗或發明?是否有相似的東西?是否有可模仿或可借用的東西?3)能否在結構、造型或其他方面變化一下?能否增加或減少什麼?能否加高或降低一點?能否加長或縮短一點?能否加厚或減薄一點?能否減輕或加重一點?能否擴大或縮小一點?能否重新組合或再分解?
4)能否用其他東西代替?能否用代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其他的代用製造方法?
5)能否增加或減少功能?
6)能否在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產品的性能?
7)能否採用廉價代用材料、簡化結構、使用簡單而高效的製造工藝、提高零部件的標准化程度來降低成本?
通過一連串從不同角度的發問,可啟發思維,提出新的設計方案。
三、缺點列舉法
運用缺點列舉法始於發現事物的缺點,挑出事物的毛病。在明確需要克服的缺點後,有的放矢地進行創造性思考,並通過改進設計去獲得新的設計方案。例如,一家生產汽車喇叭繼電器的小廠,為了改變產品銷路不暢的被動局面,廠長和技術人員、銷售人員一起對有關產品進行分析,在廣泛收集用戶意見的基礎上,分析產品的缺點,然後針對缺點採取各種不同的措施,改進了原有的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銷售量一年內便增長了一倍。
四、希望點列舉法
希望點列舉法從設計者(發明者)或用戶的意願出發提出新設想、新要求,從而激發人們去開發新產品或改進原有的產品。例如有了黑白電視機,還希望有彩色的、遙控的。又如人們希望在給別人打電話時不僅能聞其聲,而且能見其人,為適應這種要求,開發了可視電話。
希望點列舉法與缺點列舉法都是將思維收斂於某「點」,然後發散思維,最後又集中於某種創意。但希望點列舉法比缺點列舉法涉及的目標更廣,而且更側重自由聯想。
五、聯想類比法
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應聯想由一件事物聯想到與其對立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小想到大,由集中想到分散等。要增強聯想能力,必須注意增加知識和經驗,不但注意吸納本專業及其他專業的學科知識,更要重視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利用聯想進行發明創造是一種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很多發明家都善於聯想,也得益於聯想的妙用。例如,貝爾發明電話,開始沒有成功,以後從吉他的聲音中想到了共鳴原理,改進了裝置,才使電話發明成功。又如布拉特從看到蜘蛛織網聯想到可以從上到下造橋,從而發明了吊橋,突破了傳統的造橋模式。
聯想類比由一事物或現象聯想到與其有類似特點(如性質、外形、結構、功能等)的其他事物或現象。例如,由水波想到聲波、光波;由水波可出現干涉現象,想到光也有干涉現象等。
六、反向探求法
反向探求將人們通常思考問題的思路反轉過來,從背逆常規的途徑探尋新的解法,因此反向探求法亦稱為逆向思維法。例如在鎢絲燈泡發明初期,為了避免鎢絲在高溫下的氧化,需要將燈泡內抽真空,但是使用後發現抽真空後的燈絲通電後仍會變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多數人的意見是繼續提高燈泡內的真空度。而美國科學家蘭米爾卻應用反向探求法提出向燈泡內充氣的方法,他分別試驗了將氫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氣、水蒸氣等充入燈泡,試驗結果表明氮氣有明顯的減少鎢蒸發的作用,可使鎢絲在其中長期工作,因而發明了充氣燈泡。又例如:化學能為什麼不能變成電能?聲音既是振動,那麼振動為什麼不能復現原聲?根據這些反問,相繼發明了電池、留聲機。
七、組合創新法
組合創新法是將現有技術或產品通過功能、原理、結構等方面的組合變化形成新的技術思想或新產品。組合法的優點是組合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便於操作,經濟有效。組合創新法應用的技術單元一般是已經成熟或比較成熟的技術,不需要從頭開始,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當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只要合理組合,就能創造出適合需要的技術系統。例如,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由700萬個零件組成,但沒有一個零件是新研製的,用這些已有的零件組合出把人送上月球又重返地球的神奇系統。同樣「阿波羅」宇宙飛船技術中的全部技術都是現有技術的組合。
組合創新法的類型很多。常用的有性能組合、原理組合、功能組合、結構重組、模塊組合等。雖然組合創新法所使用的技術是已有的技術,但適當組合後,同樣可以做出重大的發明。
『叄』 什麼是知識它有哪些特性列舉至少六種知識表示方法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但知識的價值判斷標准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
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准。
由此看來,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升華,這就是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有關於知識的悖論是: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是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知識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未來簡史》。
經過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經有許多知識表示方法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使用較多的知識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知識表示方法。
(1)邏輯表示法
邏輯表示法以謂詞形式來表示動作的主體、客體,是一種敘述性知識表示方法。利用邏輯公式,人們能描述對象、性質、狀況和關系。它主要用於自動定理的證明。邏輯表示法主要分為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
(2)產生式表示法
產生式表示,又稱規則表示,有的時候被稱為IF-THEN 表示,它表示一種條件-結果形式,是一種比較簡單表示知識的方法。IF 後面部分描述了規則的先決條件,而THEN 後面部分描述了規則的結論。規則表示方法主要用於描述知識和陳述各種過程知識之間的控制,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
(3)框架表示
框架(Frame)是把某一特殊事件或對象的所有知識儲存在一起的一種復雜的數據結構。其主體是固定的,表示某個固定的概念、對象或事件,其下層由一些槽(Slot)組成,表示主體每個方面的屬性。
(4)面向對象的表示方法
面向對象的知識表示方法是按照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原則組成一種混合知識表示形式,就是以對象為中心,把對象的屬性、動態行為、領域知識和處理方法等有關知識封裝在表達對象的結構中。
(5)語義網表示法
語義網路是知識表示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一種表達能力強而且靈活的知識表示方法。它通過概念及其語義關系來表達知識的一種網路圖。從圖論的觀點看,它是一個「帶標識的有向圖」。
語義網路利用節點和帶標記的邊構成的有向圖描述事件、概念、狀況、動作及客體之間的關系。帶標記的有向圖能十分自然的描述客體之間的關系。
例:用語義網路表示下列知識: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是一所大學,位於長沙市,建立時間是1914 年。
(6)基於XML 的表示法
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中,數據對象使用元素描述,而數據對象的屬性可以描述為元素的子元素或元素的屬性。XML 文檔由若干個元素構成,數據間的關系通過父元素與子元素的嵌套形式體現。
在基於XML 的知識表示過程中,採用XML 的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s,文檔類型定義)來定義一個知識表示方法的語法系統。
(3)列舉出6種創造性設計方法擴展閱讀:
從一般意義上講,知識表示就是為描述世界所做的一組約定,是知識的符號化、形式化或模型化;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來看,知識表示是研究計算機表示知識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是把人類知識表示成機器能處理的數據結構和系統控制結構的策略。
一個完整知識表示過程是:首先是設計者針對各種類型的問題設計多種知識表示方法;然後表示方法的使用者選用合適的表示方法表示某類知識;最後知識的使用者使用或者學習經過表示方法處理後的知識。
所以,知識表示的客體就是知識;知識表示的主體包括3 類:表示方法的設計者、表示方法的使用者、知識的使用者。具體來說,知識表示的主體主要指的是人(個人或集體),有時也可能是計算機。
假設有這樣一個知識需要表示:小潘是計科系的學生,但他不喜歡編程。我們用一階謂詞邏輯來表示它就需要採用如下的步驟:首先,定義謂詞。
Computer(x):x是計科系的學生
Like(x,y):x喜歡y
其次,用謂詞公式表示之:
Computer(xiaopan)∧¬Like(xiaopan,programing)
產生式規則:在條件、因果等類型的判斷中所採用的一種對知識進行表示的方法。其基本的形式是P→Q,或者是if P then Q。
這里這個產生式規則與剛才的謂詞邏輯中的「蘊涵(→)式」表示還是有區別的,後者是一種精確的匹配,即如果x,則100%的會是y,而前者則可以表示 一種模糊匹配,有一定的置信度,即發生概率。
例如:if 「咳嗽 and 發燒」,then 「感冒」,置信度80%。這里if部分表示條件部,then部分表示結論部,置信度表示當滿足條件時得到結論的發生概率。這整個部分就形成了一條規則,表示的就是這樣一類因果知識:「如果病人發燒且咳嗽,則他很有可能是感冒了」。
因此,針對比較復雜的情況,我們都可以用這種產生式規則的知識表示方式形成一系列的規則。
『肆』 設計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現列出八種方法:
1.直接展示法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運用十分廣泛的表現手法。它將某產品或主題直接如實地展示在廣告版面上,充分運用攝影或繪畫等技巧的寫實表現能力。細臻刻劃和著力渲染產品的質感、形態和功能用途,將產品精美的質地引人入勝地呈現出來,給人以逼真的現實感,使消費者對所宣傳的產品產生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
2.突出特徵法
運用各種方式抓住和強調產品或主題本身與眾不同的特徵,並把它鮮明地表現出來,將這些特徵置於廣告畫面的主要視覺部位或加以烘托處理,使觀眾在接觸言辭畫面的瞬間即很快感受到,對其產生注意和發生視覺興趣,達到刺激購買慾望的促銷目的。
3.對比襯托法
對比是一種趨向於對立沖突的藝術美中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繪的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放在鮮明的對照和直接對比中來表現,借彼顯此,互比互襯,從對比所呈現的差別中,達到集中、簡潔、曲折變化的表現。通過這種手法更鮮明地強調或提示產品的性能和特點,給消費者以深刻的視覺感受。
4.合理誇張法
藉助想像,對廣告作品中所宣傳的對象的品質或特性的某個方面進行相當明顯的過份誇大,以加深或擴大這些特徵的認識。文學家高爾基指出:「誇張是創作的基本原則。」通過這種手法能更鮮明地強調或揭示事物的實質,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5.以小見大法
在設計中對立體形象進行強調、取捨、濃縮,以獨到的想像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這種藝術處理以一點觀全面,以小見大,從不全到全的表現手法,給設計者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和無限的表現力,同時為接受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獲得生動的情趣和豐富的聯想。
6.運用聯想法
合乎審美規律的心理現象。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豐富的聯想,能突破時空的界限,擴大藝術形象的容量,加深畫面的意境。
通過聯想,人們在審美對象上看到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經驗,美感往往顯得特別強烈,從而使審美對象與審美國微軟公司者融合為一體,在產生聯想過程中引發了美感共鳴,其感情的強度總是激烈的、豐富的。
7.富於幽默法
幽默法是巧妙地再現喜劇性特徵,抓住生活現象中局部性的東西,通過人們的性恪、外貌和舉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徵表現出來。 幽默的表現手法,往往運用饒有風趣的情節,巧妙的安排,把某種需要肯定的事物,無限延伸到漫畫的程度,造成一種充滿情趣,引人發笑而又耐人尋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沖突可以達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勾引起觀賞者會心的微笑,以別具一格的方式,發揮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8.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設計過程中選擇兩個在本拷貝 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某一點上與主題的某些特徵有相似之處,因而可以借題發揮,進行延伸轉化,獲得「婉轉曲達」的藝術效果。
『伍』 如何藉助產品創意方法輔助產品創新
在目前這個求新、求變、充滿機會、充滿競爭、充滿挑戰、事事講求創意的年代,似乎很多東西只要加上「創意」兩個字,就好像自動升級一般,可以賣更貴、獲得更多注意。或許很多人會想,自己並不是個創意家、也不是個點子王,創意離自己很遠。不過,創意其實就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舉例來說,嘗試走不同路線上班、結合不同食材煮飯等、出門旅行發現新事物,試著結合不同生活經驗並拓展生活經驗,用不同角度看事情等,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意家。
談到創新、創意,就不得不提到蘋果教父——喬布斯。喬布斯認為,創意家之所以有很多想法、創意,不是因為他們有比較多的經驗,而是他們掌握了獲取創意發方法及工具,才能夠從自身經驗和工作中挖掘出點子。喬布斯說:「好的創意來源於生活,設計不出好產品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方法及工具。」。創意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看事物觀點與眾不同且有深刻的驚奇點。以下為大家介紹8種創意工具,供大家在進行「創意」時參考使用,如圖4-5所示。
圖4-6 賓士法SCAMPER檢核表
創意者可以運用上述7種啟發方式,針對現有的每一個產品創意或概念進行提問,引發思考。可以藉助該方法產生更多的靈感或概念,然後再運用其他方法對所有的創意進行分類、排序,進而選出最具有價值前景的想法,之後再進一步深入設計。
5. 六頂思考帽
六頂思考帽是「創新思維學之父」愛德華·德·博諾(Edward de Bono)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麼」,而非 「本身是什麼」,是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
六頂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六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使用以下6種基本思維模式。
l白色思考帽:白色是中立而客觀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們思考的是關注客觀的事實和數據。
l綠色思考帽:綠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徵勃勃生機。綠色思考帽寓意創造力和想像力。具有創造性思考、頭腦風暴、求異思維等功能。
l黃色思考帽:黃色代表價值與肯定。戴上黃色思考帽,人們從正面考慮問題,表達樂觀的、滿懷希望的、建設性的觀點。
l黑色思考帽:戴上黑色思考帽,人們可以運用否定、懷疑、質疑的看法,合乎邏輯的進行批判,盡情發表負面的意見,找出邏輯上的錯誤。
l紅色思考帽:紅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紅色思考帽,人們可以表現自己的情緒,人們還可以表達直覺、感受、預感等方面的看法。
l藍色思考帽:藍色思考帽負責控制和調節思維過程。負責控制各種思考帽的使用順序,規劃和管理整個思考過程,並負責做出結論。
六頂帽思維是革命性的,因為它把我們從思辨中解放出來,幫助人們把所有的觀點並排列出,然後尋找解決之道。使用六頂思考帽,我們可以理清思考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一次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可以集中考慮風險因素,其次是利益,然後是感受等等。我們可以讓一個人戴上帽子採用某種思維或者摘下帽子結束思考。六頂帽使我們能夠簡單並禮貌的鼓勵思考者在每個思考過程採用相等的精力,而不是一直僵化的固定在一種模式下。
6. SWOT分析
所謂SWOT(S是優勢、W是劣勢,O是機會、T是威脅)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發現機會。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准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產品策略。
7. 大環境分析(PESTEL)
PESTEL分析模型又稱大環境分析,是分析宏觀環境的有效工具,不僅能夠分析外部環境,而且能夠識別一切對組織有沖擊作用的力量。它是調查組織外部影響因素的方法,其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因素,可以分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經濟因素(Economic)、社會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政治的穩定性及其所採取的政治主張及行為,將直接對整體的經濟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正、負面影響,經濟水平所處的不同階段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速度又對其 所屬的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同時,技術革新又推動了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就要新增剛涉足領域的相關立法以及完善和健全已知領域中相關法律法規,而環保是人類及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8. 德爾菲
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1946 年由美國蘭德公司創始實行,其本質上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徵得專家的意見之後,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各專家,再次徵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見。該方法是由企業組成一個專門的預測機構,其中包括若干專家和企業高級管理[張樂飛1] 者,按照規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詢專家對未來產品的意見或者判斷,然後進行預測的方法。
德爾菲法是為了克服專家會議法的缺點而產生的一種專家預測方法,依據系統的程序,採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即專家之間不得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系,只能與調查人員發生關系,通過多輪次調查專家對問卷所提問題的看法,經過反復征詢、歸納、修改,最後匯總成專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為預測的結果。這種方法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較為可靠。這種方法的優點主要是簡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實用性,可以避免會議討論時產生的害怕權威隨聲附和,或固執己見,或因顧慮情面不願與他人意見沖突等弊病;同時也可以使大家發表的意見較快收集,參加者也易接受結論,具有一定程度綜合意見的客觀性。例如某公司研製出一種新興產品,市場上還沒有相似產品出現,因此沒有歷史數據可以獲得。公司需要對可能的銷售量做出預測,以決定產量。於是該公司成立專家小組,並聘請業務經理、市場專家和銷售人員等8位專家,預測全年可能的銷售量。 [張樂飛]
『陸』 列舉至少五種現代設計方法
創新設計、快速響應設計、綠色設計、並行設計、虛擬設計和協同設計。
『柒』 創新設計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舉例說明
創新設計的方法有許許多多,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動手設計,個人建議;讀在多書,看再多作品,不如自己一試
『捌』 如何創造性設計小學數學復習題
《現代漢語》是這樣解釋「復習」一詞的:把學習過的東西再鞏固。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見復習有鞏固知識和為學習新知做鋪墊的作用,在學生學習中非常重要。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教學關繫到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學生素質能否增強[1]。所以復習課的改革應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本課題主要從設計復習題方面對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進行一些研究。
一、復習課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必要性
1.復習課創造性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小學數學復習課的七大創新:一、創設情境,在氛圍上創新。二、有機滲透,在品德上創新。三、聯系生活,在實踐中創新。四、趣化復習題,在興趣上創新。五、體現開放性,在知識上創新。六、自主整理知識,在內在聯繫上創新。七、關注方法,在能力上創新[2]
2.復習課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關於復習課的教學有許多學者作了很多研究,但仍然存在著不足,如:研究的對象著重於復習課的教學方法、結構模式,對復習課的教學內容卻較少改變,往往缺少新意,顯得枯燥乏味。
根據復習課本身的特徵及新課標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對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數學復習課都沒有跳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數學復習課的教學往往重復練習,受應試模式和海題戰術而缺少新意,顯得枯燥乏味[3]。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目前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有的大量收集習題、試卷,讓學生在題海里苦戰;有的「爆炒冷飯」,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期末復習時甚至讓學生把書後的《總復習》做好幾遍;有的採用「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會做每一道復習題作為教學目標。這樣的復習,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往往收效甚微。數學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應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學生不在是「知識的容器」不在是「可以任教師和家長擺布的容器」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好不好,關繫到教育質量能否提高,學生素質能否增強,本課題主要從設計小學數學復習題方面進行一些研究。
二.創造性的設計復習題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在於對知識的掌握,更在於能否應用知識自覺解決實際問題,復習課必須精心設計復習題,使知識的應用更具綜合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練習內容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的問題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於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因此,復習課練習的設計必須聯系實際,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師在把握好復習課的要求、編制題目、選擇教學方法都要有更高的創新意識,在復習課上:內容有些是學生學過的,熟知的,但復習的內容不應該是簡單的重復,要靠教師的精心組織、著意引導,選擇學生喜聞樂見、富有啟發思考的題目,選擇有新穎的復習題。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在數學教學中要滲透以美引真,以美啟真的教學思想,通過數學中的問題、思想、方法,讓學生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樂趣,變抽象、枯燥的數學為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數學[4]。
1、用想像激發學習興趣,用童話創建復習內容,形成課堂情境。
在復習追擊問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小孫駕車以每小時120千米的速度從A經B開往C,小朱同時駕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從B開往C,AB兩地相距60千米。小孫幾小時後可追上小朱?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模擬題目中的情境,在學生充分理解題意之後,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發揮想像,把題目改編為童話。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編出的童話如下:豬八戒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從B山飛往C山,孫悟空以每小時120千米的速度從A山經B山飛往C山,AB兩山相距60千米。孫悟空為了與豬八戒同行,就拔了根毫毛,變出了一個小孫悟空,他讓小孫悟空用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A山飛往B山,自己的真身則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與豬八戒同行,當小孫悟空從A山飛到B山時,孫悟空則收回毫毛,與真身一起以每小時120千米的速度飛行。小孫悟空從A山飛到B山的時間,就是孫悟空追上豬八戒的時間。
在復習《數的整除》這一章我們可以用童話編出這樣的題目:1、科幻小故事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科幻小故事:在28世紀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亨利先生和他的同事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破獲了一樁特大盜竊案。他們非常高興,趕緊與失主聯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數學家,他在郵局注冊了一個古怪的電話號碼,讓神探們一下子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看看這個古怪的電話號碼?
生:想!
師:電腦演示。ABCDEFGH
A: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B:10以內既是奇數又是合數。
C:能同時被2、3、5整除的最小自然數。 D: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
E:能被9整除的最小一位數。 F: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G:16、32、36的最大公約數。 H:既有約數5,又是5的倍
大膽的情境設想,創新的解題思路。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體現了數學中的美,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更加生動而充滿活力。
如:在復習約數和倍數的時候,不要出諸如:6的約數有哪些?3是否為6的約數,等。即使是同一類型的題目我們完全可以採取更有新穎的呈現方式,比如約數和倍數的復習課上我們可以運用童話故事出這樣的題目:小猴聰聰是個探險家,他到處探險,一天他來到一個藏寶藏的地方看到這樣一句話:「到達寶藏地有六道門,每道門上都有一個數字,分別是:2、9、0、4、1、3、15,如果你能用約數和倍數的知識說出與這些數字相符的話,就能進一扇門,小猴聰聰想知道寶藏里藏著什麼,同學們!你們能幫他嗎?」由於營造了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都會很有精神,產生幫助小猴的願望,題目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新穎性,體現了教學的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這樣的題目可以給每為同學充分表現的機會,讓每為同學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就比如上面的面積計算復習課,我們可以引入這樣的例子:地主用規定長度的繩子圍成一個圖形要求阿凡廷把牛趕進去,這時需要考慮怎樣才能使得圍成的面積最大?而且圍的方法有很多,形狀也各不相同,同一形狀的也能計算出很多不同面積的圍法,而單面積足夠大以後就能把牛趕進去,其實同樣都是復習圖形面積的計算,但選題上卻有了很大的創新:用了一個童話故事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使每一個同學都能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在計算面積的同時還要考慮形式的美觀,進行所學圖形的復習,此外在這樣的復習過程中,還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數學,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總之要想創造性的上好一堂數學復習課,就一定要做到在選題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像這樣的題目就有一定的新穎性,它能夠激起學生對所學知識作系統的回憶,克服學生做定勢思維。
2.選好題目避免直觀計算
如:復習分數的加減運算的時候,教師在編制復習題的時候應盡量避免如1/10+1/3 ,2/7+1/8 ,2/3-1/5
,等之類的題目應該在上新課的過程中就出現,在復習課上要突出題目的創新性,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出這樣的一些題如:教師在復習課上要求學生提供幾個分數一起來編制文字題:如:1/10,1/6 ,2/3 ,2/7 ,1/8
讓學生來提供一些材料,以小組為單位編題,然後一起交流看看同學編的文字題上否可行,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感受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對分數的四則運算有了更深的理解。
算時能考慮採用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這里就蘊涵著教師的創造性教學。
由此我認為要想創造性的上好一堂復習課首先教師必須創造性的選擇復習題。
學生不僅僅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能夠運用數學知識,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採用以下的教學過程。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不能讓學生只做「聽眾」、「觀眾」,應把復習的機會還給學生,通過多種策略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回憶、討論、整理、溝通、歸納、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還可採用小組學習,形成競爭態勢,開展數學故事會、學習擂台賽等活動,吸引學生參加到復習中來。同時,復習中還要採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性賞識可以使學生獲得心理滿足,並激起更為強烈的參與慾望。例如:有關於長方體、正方體的復習課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們可以把它上成一堂活動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有代表性的生活例子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首先,電腦演示一盒咖啡,出現多袋咖啡。然後引導:1.運咖啡需要做那些事情,像咖啡盒、咖啡箱的製作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運用。」2.讓學生動手實踐:如何製作咖啡盒?3.然後根據已知的條件來製作盒子。4.一起來討論如何才能使得咖啡盒作得更大?教師在邊上指導。5.最後來討論怎樣設計咖啡盒包裝箱。這樣一來我們聯系生活創造了良好的復習內容,也適應了復習課的教學要求。
數學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應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為了適應面向21世紀小學數學教學新體系,跳出「傳統的復習課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都應該努力實現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
以上是我對如何創造性的上好一堂小學數學復習課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們都是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數學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應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為了適應面向21世紀小學數學教學新體系,跳出「傳統的復習課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都應該努力實現復習課的創造性教學。
『玖』 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有哪些
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 劃和解決問題的思 維活動。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 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 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並通過旁徵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爭中 的方伯謙」這一觀念。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造思 維的過程。可見, 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學生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囿於成規,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 史 實的現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從創造思維內容來看,它包括四種形式:(1)擴散思維, 即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思 考,重組眼前的 新信息及貯存的知識,得出獨特的、多維的新結論的思維。如對中國近代史 「落後挨打」這一命題進行重組演 繹,就能得出6種結論:a.落後可以不挨打, 如隋唐對 待日本的政策;b.落後打先進,如法蘭克王國入侵西歐 、我國古代遼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 後與先進平等共存、互通有無,如唐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d.落後 受先進援助,如三 國時,蜀國幫助西南少數民族開發南中;e.落後反擊先進,先進受到重創,如非洲埃塞俄比 亞 抗意斗爭的勝利;f.落後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必然會發生弱肉強食。這 些富於創造火花 的觀點,就是擴散思維組合分解的產物。(2 )聚合思維,即學生根據一定 的規則,解決問題或利用已知的信 息,產生某一邏輯結論。它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 理的思維形式。如中國近現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 時期謀求的治國之道,通過聚合,形成 系列: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務自強、君主立憲、共和政體、實業救 國、軍閥獨裁、馬列 救國等。由此又可總結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3)立體思維,即從不同角度、 不 同層次、不同方面, 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的多維聯體思維。如打破教材體例,分類重組的 專題系列。以「 中國農業史」為例,廣義看,它屬「中國古代經濟史」;狹義看,可析出「工 具、農作物、水利、耕種技術、 經驗總結、歷朝農業政策」等各線的演變;深層看,可歸納 出理性認識:「人定勝天」、「民以食為天」、「 農本」等哲學觀念。如此,通過不同層面的縱 橫延伸,使問題的廣度與深度交叉後,成為新的思維體系。(4) 直覺思維, 對客觀史實或 現象的直接領悟和認知。如某學生閱讀《三國志》時,對數條史實頗為留心:a.「公 至赤壁, 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盛行,吏士多死者,乃引半還。」(《魏書·武帝紀》);b.「赤壁之敗, 蓋 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魏書·賈詡傳》);c.「曹公軍不利於赤壁, 兼以疫死。」( 《蜀書·劉焉傳》);d.「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曹操致孫權信》)。 該生認定赤壁之戰曹 軍大敗不在火攻而在將士患「疫」,發生在長江沿河,可能是血吸蟲病。 這一結論剛好與近期刊行的研究文章 驚人相似。可見直覺思維的感悟作用是很大的。事實上, 創造思維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動態分配系統,是 以上四種思維的綜合,並構築成四個發 展階段〔1〕:准備階段, 在獲取多種材料及更多的假設與創造思路方 面,擴散思維尤顯其 長;醞釀階段,邏輯分析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快捷、跳躍、直接的直覺思維,可促使潛意 識 勃發;明朗階段,多種思維聯合運行,直覺思維重在篩選信息,縮小解決問題的思維范圍、 距離,及時調整 思維方向,聚合思維則在科學檢驗與系統論證,選優汰劣,立體思維重在營 造思維廣度與跨度;驗證階段,直 覺思維使運作向度朝結果向度轉化,立體思維則重在多維 構建結果向度的整體化。可見,「人的思維是一個整 體過程,人在思維時,把問題的各個細 節同整個情境的結構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從各方面來探索解決問題的可 能性,確定整個情境 結構內的『缺口』所在,亦即問題所在。」〔2〕因此,功能不同、 各具特點的思維形式 構成 創造思維過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成為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動態認知系統。 二 創造思維的發展是一個由「潛」到「顯」的內化過程,創造力的大小取決於創造思維的 水平。影響創造思 維的因素是創造思維的品質。創造思維的品質特徵具有流暢性、變通性、 獨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廣博性和 預見性〔3〕。 (一)創造思維的流暢性 指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速度敏捷順暢。如筆者引導學生從歷 史角度討論馬歇 爾計劃的目的,有一個學生在短短的三分鍾思考後,一口氣說出五個要點, 而且富於創新:a.挽救戰後世界資 本主義經濟;b.阻止西歐國家發生革命,從而排除蘇聯勢 力; c.打開美國商品和資本進入歐洲的大門;d. 用 蘇聯不能提供的東西來吸引東歐國家, 促使他們對蘇的離心傾向;e.更加明確和深化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峙 。 (二)創造思維的變通性 又稱思維的自由度,指改變思維方向和范圍的能力。比如學生 由哲學論點「任 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進而以整體觀念分析歷史事件的 發展過程,由此派生出系列專題( 如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國際關系史;國別史……等等)。 在思維變通中,既有擴散思維,也有聚合思維;既 可順向思維,又可逆向思維。 (三)創造思維的獨創性 意即超越固定認知模式,以邏輯與非邏輯的思維巧妙結合,得 出新論。它是「 獨立思考創造出社會(或個人)價值的具有新穎性成分的智力品質」。〔4〕 如對李鴻章、 曾國藩的歷史評價 新論,甲午戰爭中丁汝昌的過失,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 社會性質相同的亞洲國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 徑、方式、結果、教訓進行比較所得 出的結論等,都是力排眾議,改變習慣定勢,產生質的飛躍的全新見解。 (四)創造思維的跨越性 是指創造思維的廣闊容量及跨度張力。即思維主體避開事物「可 見度」的限制 ,擴展思維前進的空間,迅速完成「虛體」與「實體」間的轉化。例如筆者的 一位學生在理解中華民族與帝國 主義的民族矛盾時,拓開思維時空,認為其本質就已體現了 無產階級與國際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理由是資本 主義發展日益把全球結為統一整體,東方 資本主義雖不發達(故內部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不尖銳) ,但它處於世界歷史之 中,它的各種矛盾必然帶有世界歷史整體特徵;進而又推導出東方落後國家不僅可能而 且先 於發達資本主義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同時還據其內在聯系而得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走向 世界的必然性 的結論。 (五)創造思維的深刻性 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探幽發微, 把握事物發展 的方向與趨勢。如學習「西安事變」時,我設問引導:西安事變時若將蔣介石 殺掉,中國政局會怎樣變化?何 應欽能否順利掌握國民政府的權柄?中國是否迅速亡國?如 此尋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活 躍。 (六)創造思維的廣博性 多渠道、多層次、多手段推導、想像和創意聯想。多條思維路 線互相滲透、相 互作用、彼此調劑,從而實現最優組合。例如「羅斯福新政」,從其客觀結 果看,它是美國反危機的舉措,相 對緩解了危機,社會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維聯想,又可 得出兩條思維渠道:a.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機構大 調整的嘗試,提供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發展模式;b.為「二戰」中美國作為反法西斯國家的兵工廠准備了條件 。 (七)創造思維的預見性 即通過聯想,推測未來的發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環鏈模型(即 重復出現的現象 所形成的規律性)為依據,推測事物發展的「後一環」。比如,通過東歐劇 變和世界局勢的區域性動盪,引導 學生預測未來發展:兩極格局消逝後,多極化格局產生, 和平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在一定時期內,不會 發生世界大戰。在思維的這一品質中, 創造思維折射出「讀史使人明智」的史學現實功效。 三 「創造活動可以被看成具有雙重作用,它增添和開拓出新領域而使世界更為廣闊,同時 又由於人的內在心 靈能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了人本身。」〔5〕可見培養創造思維是 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完善學生個性 發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題已有考查學生創造思維的 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題,以《歐洲家庭史》記載, 得出「年輕人獨立意識增強」的這 一結論;第46題材料解析題對美國「西進運動」的認識等。這些都為學生創 造思維提供了 廣闊的天地。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必須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樹立創造的志向,培養創造的 才 干,開展創造性的活動」〔6〕。如何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呢? 筆者敢冒鄙淺, 對此作了一些探索 : (一)鼓勵質疑,開發思路,多角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 開始,有利於啟 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提出不同 凡響的見解。「學則須疑」〔7〕, 「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8〕孔子也說:「多聞 闕疑,多聞闕殆」,主張廣聞質疑。筆者注意在 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提問: 1.緊扣「提問」的科學性,進行積極地開導 例如在學習「義大利統一」時,有位學生對加里波第將政權拱手讓給伊曼紐爾,提出問 題:革命離成功只 有一步之遙,在關鍵時刻,加里波第讓權,使革命毀於一旦,歷史為何還 要肯定他呢?筆者表揚學生「學起於 思,思緣於疑」的探索精神,同時,也極時糾正其認識 的偏頗,加里波第畢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不可能十全 十美,但他在統一中是有功的,雖然 政權由撒丁國王攫取,但伊曼紐爾也順應了歷史潮流,義大利的發展方向 是議會制的資本主 義道路,不能說革命完全失敗,只是帶有較多的封建殘余性而已,從而幫助學生撥正認識, 回 歸於史實認知的科學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問」的客觀性,加強理性點撥 提問的新奇獨特,並非都屬創造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於客觀史實,圍繞其發展過 程(或規律),進 行合理、大膽的想像,不能為獵奇而置實際於不顧,石破天驚地提出諸如 「慈禧太後是愛國主義者」,或者說 「林肯發動內戰,消滅了南方種植園經濟,是破壞了美 國多種經濟並存,不利於美國社會的進步」的怪論。這 些結論都是脫離了客觀史實而主觀臆 意的結果。因此,教師要適時提示,恰當點撥,既要幫助學生樹立新穎而 獨創的大膽想像的 意識,也要幫助學生營建創造思維的理智而清醒的現實定向,在他們思維的內化中,逐步提 高 創造能力。 3.深挖「提問」的創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導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一切創造源於問題的發現。學 生通過積極思考 ,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的質量。教 師要善於授之以漁,教育學生在提 問時,兼顧全局,求異標新,把握思維技巧的規律。例如 在學習「西安事變」時,筆者啟發學生站在全球史的 角度探索有關問題,學生在活躍的氣氛 中相繼提出:1936年中外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歷史事件折 射的國際形勢有何 特點?各派政治力量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表現出哪些政治主張(或態度)?這些政治主張有 哪些歷史影響?這幾道提問頗見創造性,學生從全局出發,較理性地注意了國際形勢的特點 及世界主要矛盾的 變化等有價值的問題,說明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是令人樂觀的。 (二)轉換程式,活躍氣氛,營造激活創造意識的積極環境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創造能力的物質 環境(如文物、掛 圖、有關資料等)以及促進學生創造智能發展的心理環境(如情緒、心境、 興趣等)。在教學中,筆者注意做 到: 1.改變課堂教學程式,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創造動機 根據教育的開放性原則,適當改換傳統教學模式,開辟寬松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 學生的主體性,推 動學生擔任學習主角,加強學生的個體間的信息交流。如以討論、辨析、 導演歷史小劇等多種形式,誘發學生 進入學習的角色中,在激發其自主意識時,刺激他們的 創新興趣。另外,教師還要允許學生對教師講課提出的 見解(觀點、結論)提出質疑,並調 動學生參與,如引導若干學生支持或反對教師的某一觀點,通過有序的積 極辯論,使學生各 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能人之所不能,從而優化學生的創造心理環境,激 發 他們想像的沖動、聯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有效調動學生的潛意智能,使之成為創造思維 的策源地。 2.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磨擦中,自省自悟 學生在進行創造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於犯錯。尤其要 注意引導學生正視 自己的探索之誤。無錯無以自悟和更新,這些思維的「黑匣子」,正是撞 開創造大門的金鑰匙。教師要善於以 「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造之花,對學生的知識性、 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 要以點撥為主,採取激勵、暗示、提 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認清錯源,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 在矯正誤點的同時, 促發學生的自悟,啟動他們的創造潛能。如果學生的創意思維超過了教師,教師更應虛懷 若 谷、積極鼓勵,協助學生的思維成果日趨成熟。 3.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向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思維是動作的內化,動作是思維的外現。教師要有的放矢指導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實踐活 動,如實地調查、 文物考古、模型製造、古畫摹仿等,使學生感官與感知並用,勞心與勞力 結合,激發思維創新發展。例如,我 指導學生製作「張衡地動儀」的模型時,只提供了一定 的數據、原理、外形,學生從自選材料、模具製造到演 示,都顯示出他們的創意水平。此外, 我還讓學生製作殷墟龜甲、獸骨模型;臨摹《清明上河圖》、《步輦圖 》、《蒙娜麗莎》等;到 革命老區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編輯刊行油印小報《歷史報》。如此等等多種形式 的實踐 活動,使學生的多功能思維在實踐中得以發揮,促進了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 4.擴大信息輸入的容量,加強思維「能源補給」 教師要針對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及創造個性,善於引進大量的課外知識,加強信息量的補 充,使學生在豐富 的信息中,活躍思維,誘發創新。比如我將多年訂閱的《中學歷史教學參 考》雜志及珍藏的《二十四史》(中 華書局版)的有關材料,以及大量其他書刊,組成一個 小型歷史知識書庫,對學生開放。在長期「能源補給」 中,學生的創意思維有了明顯的進步。 有的學生的史學小論文,從他們自擬的題目中可窺其分量。如《對王莽 的重新認識》、《唐代 的寺院經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國戰場》等。在教學中,我還選編了大量歷史 材料, 充實教學內容,如講授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時,我引用古籍中有關最早記錄的材料「十月之交, 朔日卒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9〕, 為學生拓寬知識層面。此外,我還將豐富的原材料 按教科書的順序,以章節 為線索,配套設計材料解析題。由於材料解析題是一種綜合性較強 的題型,知識、方法、思維的含量較高,且 在有效信息的取捨中,需要一定強度的思維質量。 因此,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進學生實彈實戰能力,也刺激 學生創造潛意識的覺醒。此外, 我還注意學科間的彼此滲透,如政治、地理、語文、美術及有關自然學科,加 強學科橫向系 統的聯結,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融合、借鑒,加大信息貯量,使之為創造思維服務。 (三)棄舊揚新,改革教法,加強創造教育的實踐操作 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在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勇於 揚棄舊的傳統教學 模式,選用以適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新教法,並大膽進行教改,自創新 的教育路子,以創造教育為主軸,帶 動創造教學的研究與投入。筆者的做法是: 1.打破思維定勢,創設悖逆情境 教師要勇於突破教學常規,以史實為依據,對已形成定論的史實,運用悖逆法,設立新 情境,啟發學生打 破思維定勢,挖出教學中的隱性問題,交給學生猜測、推導、反證,啟迪 思維,使之得出富於創新的結論。這 是尋找思維新途徑和培養學生的初步史學研究才能的重 要途徑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換思維角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中學生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獵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充 實新材料的同時, 抓住學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躍力,引導學生轉到「發散——集中——再發 散——再集中」的思維運動軌道上來 。「開拓未來的學生的教育,必須立足於精選過的教材, 使之牢固地掌握創造思維」〔10〕。在教學實踐中, 筆者注意精選有關材料佐助教學。例如, 在講義和團的「扶清滅洋」時,我充實了三則感性材料:a.「我皇即 日復大柄,義和團民是 忠臣,待等逐盡洋人後,即當回轉歸山林。」b.「團民仇教,合門慘戮,雖婦嬰亦縱橫 數十 刀。」c.「拆鐵路、拔電桿,旋再破壞大輪船。」我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統攝伸縮,使他們在 多維交叉思 維中,理出結論。結論一:義和團本身存在有許多缺陷,如富有濃厚的封建忠君 氣息,表明革命的不徹底性; 結論二:他們滅洋的手段過於殘忍,連無辜的洋婦嬰也不放過, 顯然帶有過分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結論三: 義和團排斥先進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閉落 後的小農意識。通過思維角度的轉換,推動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使學生的認識源於教材,卻 又高於教材。 3.歸納類比,分解組合,實行開放引導,激勵學生的靈感迸發 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歸納、演繹、類比等多種邏輯分析手段,幫助學生探索和發現新 規律。其方法或者 是對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與假設,並設計探索程式;或者是對一定史事進 行互換(如孫中山具有資產階級革命 家的兩面性,甘地、凱末爾也有這一特性嗎?)、拆卸 (如資產階級革命最本質特徵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障礙 。以典型國家進行拆卸分析:英法等 國是重在推翻封建主義;美國是重在推翻殖民統治和掃除奴隸制種植園經 濟制度)、嫁接(如 「交子」為何出現於四川?可歸於經濟的發展需要。具體由絲織、交通、礦產三項嫁接合 並。 ①絲織業的發達:漢時絲綢、三國蜀錦;②「蜀道難」、交通不便;③金屬礦產不多等)、分 解(如唐文 化的特點與歷史地位可分成4 個小的方面:①全面繁榮;②兼收並蓄;③領先 世界;④影響深遠)、重組(如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統一戰線」知識系列,從必要性、可能 性、理論上理解各階段的特點)。教學中實施開放 引導,可激發學生無意識狀態下閃現的靈 感,有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活躍與深化。 總之,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創造心理需要與心理動力,激發其創造激情,培養其創造 意識,塑造其創造 精神。這不失為素質教育的實際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時,值得提出的是, 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創造素質的鍛煉, 不斷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改進教法,使教學洋溢著創 造氣息,把學生的創造能力挖掘出來,使他們真正成為 新世紀的創造型人才。
『拾』 請你列舉5種設計中的藝術方法,並對其簡要說明
1.直接展示法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運用十分廣泛的表現手法。它將某產品或主題直接如實地展示在廣告版面上,充分運用攝影或繪畫等技巧的寫實表現能力。細臻刻劃和著力渲染產品的質感、形態和功能用途,將產品精美的質地引人入勝地呈現出來,給人以逼真的現實感,使消費者對所宣傳的產品產生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
這種手法由於直接將產品推向消費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畫面上產品的組合和展示角度,應著力突出產品的品牌和產品本身最容易打動人心的部位,運用色光和背景進行烘托,使產品置身於一個具有感染力的空間,這樣才能增強廣告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2.突出特徵法
運用各種方式抓住和強調產品或主題本身與眾不同的特徵,並把它鮮明地表現出來,將這些特徵置於廣告畫面的主要視覺部位或加以烘托處理,使觀眾在接觸言辭畫面的瞬間即很快感受到,對其產生注意和發生視覺興趣,達到刺激購買慾望的促銷目的。
在廣告表現中,這些應著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徵,一般由富於個性產品形象與眾不同的特殊能力、廠商的企業標志和產品的商標等要素來決定。
突出特徵的手法也是我們常見的運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現手法,是突出廣告主題的重要手法之一,有著不可忽略的表現價值。
3.對比襯托法
對比是一種趨向於對立沖突的藝術美中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繪的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放在鮮明的對照和直接對比中來表現,借彼顯此,互比互襯,從對比所呈現的差別中,達到集中、簡潔、曲折變化的表現。通過這種手法更鮮明地強調或提示產品的性能和特點,給消費者以深刻的視覺感受。
作為一種常見的行之有效的表現手法,可以說,一切藝術都受惠於對比表現手法。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廣告主題加強了表現力度,而且飽含情趣,擴大了廣告作品的感染力。對比手法運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畫面處理隱含著豐富的意味,展示 了廣告主題表現的不同層次和深度。
4.合理誇張法
藉助想像,對廣告作品中所宣傳的對象的品質或特性的某個方面進行相當明顯的過份誇大,以加深或擴大這些特徵的認識。文學家高爾基指出:「誇張是創作的基本原則。」通過這種手法能更鮮明地強調或揭示事物的實質,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誇張是一般中求新奇變化,通過虛構把對象的特點和個性中美的方面進行誇大,賦予人們一種新奇與變化的情趣。
按其表現的特徵,誇張可以分為形態誇張和神情誇張兩種類型,前者為表象性的處理品,後者則為含蓄性的情態處理品。通過誇張手法的運用,為廣告的藝術美注入了濃郁的感情色彩,使產品的特徵性鮮明、突出、動人。
5.以小見大法
在廣告設計中對立體形象進行強調、取捨、濃縮,以獨到的想像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這種藝術處理以一點觀全面,以小見大,從不全到全的表現手法,給設計者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和無限的表現力,同時為接受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獲得生動的情趣和豐富的聯想。
以小見大中的「小」,是廣告畫面描寫的焦點和視覺興趣中心,它既是廣告創意的濃縮和生發,也是設計者匠心獨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
6.運用聯想法 7.富於幽默法 8.借用比喻法9.以情托物法
10.懸念安排法11.選擇偶像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