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和資料
1、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
人們都知道從蘋果落地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實那不過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宣傳自然科學而編的故事。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
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於引力的想像:「什麼力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對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16英尺,但據推算僅得13.9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布了。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一地關系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於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於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天上地面的萬物都遵循同一規律運動,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瓦特
2、瓦特——發明蒸汽機
瓦特(1736~1819),英國著名的發明家,生於英國造船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諾克小鎮。他的父親當過造船工人,祖父叔父都是機械工人,由於家庭的影響,瓦特從小就熟悉了許多機械原理和製作技術。
瓦特是一個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發明創造最感興趣。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前來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爐子旁邊發呆,手裡拿著筆和紙,地上有許多畫過的圖。他好心地說:「小瓦特應該上學了,別光在家用玩耍來打發寶貴的時光了。」父親莞爾一笑,說:「謝謝你,我的朋友。不過,你還是看看我的兒子在玩什麼吧……」原來,小瓦特在設計各種各樣的玩具,還畫了許多圖樣,這年小瓦特才剛好 6 歲整,客人吃驚地說:「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裡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個看門。他獃獃地看著爐子上燒水的茶壺。水快燒開了,壺蓋被蒸汽頂起來,一上一下地掀動著……他想: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製造一個更大的爐子,再用大鍋爐燒開水,那產生的水蒸汽肯定會比這個大幾十倍、幾百倍。用它來做各種機械的動力,不是可以代替許多人力嗎?這就是後來人們傳說中的「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小瓦特是這樣設想過,只不過真正試制蒸汽機,卻是後來的事情。
小瓦特為搞發明創造,發憤學習科學知識。他 13 歲開始學習幾何學;15歲讀完了《物理學原理》;17 歲開始當學徒工。此後,他才真正投入了蒸汽機的研製和發明,一發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學當教學儀器修理工。那裡既有完備的實驗設施和各種儀器,又有許多著名學者和專家,這些都給瓦特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學校還專門為他創辦了實驗車間。1769 年,瓦特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經過了無數次失敗,終於製成了一台單動式蒸汽機,並且獲得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專利權。1782 年瓦特又研製成功一種新式雙向蒸汽機,並且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機器上;1788 年,英國政府正式授予瓦特製造蒸汽機的專利證書;從 1775 年到1800 年,瓦特和波爾頓合辦的蘇霍工廠,就製造出 183 台蒸汽機,全用於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到了 19 世紀 30 年代,蒸汽機推向了全世界,從此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造福於人類的發明家——瓦特永遠被後人敬仰。
富爾頓
3、富爾頓——輪船的首創者
富爾頓(1765~1815),美國著名工程師。1807 年,他利用英國機器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蒸汽機輪船「克萊蒙脫號」,是世界上輪船的首創者。他為世界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富爾頓出生於美國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讀書很少,父母沒有錢供他去學堂學習,他後來取得的成就,全憑個人的奮斗。小富爾頓從小就愛幻想,譬如,當他幫助大人幹完農活之後,常常一個人坐在農家閣樓上,在帶有木格條的小窗戶中,向田野望去,看蔚藍色的天空,苦思冥想,一坐幾個鍾頭。
有一天,天氣晴朗,河水清澈。小富爾頓和鄰居大叔一起駕著小船到河的上游去找活干。他們開始悠閑地撐著篙,逆流而上。小富爾頓到離開自己村莊的外地去,心情格外高興,情不自禁地唱著美國鄉村的民謠。河水的「嘩嘩」聲和小富爾頓的悠揚、婉轉的歌聲交織在一起,令人心醉。早晨的太陽愈升愈高了,陽光灑在水波中,像碎銀灑在綠色的緞帶上。突然,水流湍急,小船在河中打轉,富爾頓和鄰居大叔拚命地撐篙,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服,但船僅能艱難地移動。小富爾頓心裡想:撐篙太費力了,假如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該多麼好啊!他想像的翅膀在河中飛翔,他好像看見在河中出現了一隻自動行駛的船。他的神思又回到現實中來,對鄰居大叔說:「大叔,撐篙又費勁,又緩慢,如果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該多麼好啊!」
鄰居大叔正用力撐著篙,聽了小富爾頓的話,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用手背擦擦自己臉上的汗水,笑著說:「假如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那這樣東西是什麼呢?」
「是啊,這東西是什麼呢?」小富爾頓的臉剎那間紅了起來,他用勁地撐了一下篙,低下了頭,又陷入了沉思。
自此以後,「怎樣使船自動行走?」就成了小富爾頓苦思冥想的中心問題。致使他長大以後,努力奮斗,終於成為製造人類第一隻蒸汽機輪船—— 「克萊蒙脫號」的著名科學家。
貝爾
4、貝爾——電話發明家
貝爾(1847~1922),美籍英國電話發明家。22 歲時,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語音學教授。
貝爾少年時代天資平平。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在班裡倒數一二名。他不但學習不好,而且淘氣、貪玩。書包里常常裝著老鼠、麻雀這類小動物。有一次,老師還在台上講課,貝爾書包里的老鼠鑽了出來,在教室里亂竄亂叫
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亂成一團,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他。
後來,父親把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裡,由嚴厲的祖父直接管教。祖父是位嚴格而又倔強的老頭。但他知識淵博,教育耐心。很快,小貝爾喜歡起他的祖父,對學習有了興趣,道理明白了不少。
他變了,不僅學習成績好,有發明創造的熱情,而且品德優良,經常助人為樂。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孤獨老人用笨重的水磨在磨面,小貝爾很同情他,約了一群少年夥伴來幫忙。後來,小夥伴們嫌推磨太苦,紛紛不幹了,只有小貝爾一人堅持下來。
回到家裡,小貝爾想,怎樣才能使水磨省勁呢?為了設計新水磨,他翻閱了大量資料,設計圖畫了一張又一張。經過 1 個月的反復琢磨,草圖終於設計出來了。幾個工匠看了很稱贊。在工匠師傅的努力下,省力的水磨製成
了,鄉親們十分感激他,小貝爾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小貝爾年少時,愛好演講。他父親是一位演講家,貝爾少年時代,就組織「少年技術協會」,每周演講一次。他很有演講才能,22 歲被美國波士頓大學聘請,當了語音學教授。父子二人成為美國饒有名氣的演講家。
1875 年 6 月 2 日,28 歲的貝爾經歷千萬次的失敗,終於製成了有線電話。這一天,他和華特生正在進行新的實驗。貝爾把一些部件放入硫酸里,不小心,硫酸滴到了他的腿上,他十分疼痛,無意地連聲呼救:「華特生,快來,我需要你!」聲音通過電線傳到了華特生的耳朵里。就這樣,人類第一部有線電話製造成功了。
阿基米德
5、阿基米德——洗澡發現了定律
阿基米德(約前 287~約前 212),古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曾發現杠桿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終身從事物理和數學的研究。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臘的一個天文學家的家庭里,從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父親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絞盡了腦汁,經過反復選擇,在他出生的第 10 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這名字給他帶來幸福,並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希臘人。
阿基米德的童年,是在保姆和奴隸們的照料下度過的。全家人對他要求很嚴,行走坐立、穿衣吃飯都有規矩,不準他淘氣,也不許他交壞朋友。他8 歲時進了學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奴隸的陪伴下走很長的路到學校上課。阿基米德的家裡很富有,但他從不騎馬或坐車。
阿基米德學習非常刻苦,有時看書,一看就是一天。隨著阿基米德年齡的增長,他的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開始顯露出來。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思考、探討、學習和寫作上,極少想自己的事。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常常忘記吃飯,忘記洗澡。連穿衣服、脫衣服這類事情,都得由別人幫助來做,只要他一思
考問題,就會忘掉自己的一切。
阿基米德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研究簡直著了魔,與它們形影不離,一天總畫呀畫呀,那麼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好像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有一次,在他跨進浴盆洗澡時感覺到身子入水越深,水越往外溢,身子就越輕,突然,他興奮地大叫一聲,從浴盆里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奔跑,一邊朝家跑嘴裡一邊喊:「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
人們望著這個赤身裸體奔跑著的怪人,非常驚異,他們哪裡會想到,阿基米德就在洗澡時,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流體靜力學規律——「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
B. 科學家在什麼發現了什麼發明了什麼
貝爾
根據聲音振動產生電流的原理發明了電話
愛迪生
根據電流通過某些物體會發光的原理 發明了電燈
萊特兄弟
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發明了飛機
蒼蠅與小型氣體分析儀
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螢火蟲與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余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與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C. 誰有有關科學家的發現與發明的資料
阿爾弗里德.伯恩納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的化學家、產業家、甘油炸葯的發明者,他用其巨額遺產創立了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金。
1833年10月21日 這一天,諾貝爾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841年至1842年間,他在家鄉的聖雅可比教會學校學習。1843年至1850年間,在俄國首都彼得堡跟俄羅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師學習。1850年至1852年,諾貝爾先後到歐美諸國進行廣泛的旅遊、學習,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年僅16歲的他已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瑞士語、瑞典語和俄語,為他今後的創造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
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1865年,諾貝爾硝化甘油有限公司在斯德哥爾摩建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產危險性較小的硝化甘油的工廠。在液體硝化甘油的生產過程中,他多次實驗,反復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葯的專利。接著,於1888年又發明了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葯的無煙炸葯,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葯。諾貝爾不僅在炸葯方面做出了貢獻,而且在電化學、光學、生物學、生理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諾貝爾的一生中,僅在英國申請的發明專利就有355項之多。
諾貝爾不僅是個偉大發明家,還是一個有卓越組織才能的產業家,他所經營的炸葯工業,遍布歐美各國,還用炸葯專利款購置了大面積的油田,使其迅速地成為一個百萬富翁。然而,他對金錢和財物並不貪得無厭,對旁人,他慷慨施捨,對發展科學,他大力援助,他自己卻生活儉朴,一生在艱苦中度過,他甚至從來沒有請人畫過肖像,目前僅存的一幅肖像是他死後才畫的。他死後,根據他生前的願望,墓室修建得非常簡朴,他曾說過:「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紀念碑等榮譽,更值得我關心」。
淡漠名利,虛懷若谷 他曾在一封信中對於他所獲得的獎章的原因敘述道:他得獎章不是由於發明炸葯的原故。比如,瑞典政府授予他極星勛章,是因為他的烹調本領;他得到法國勛章,是因他與一位部長過往甚密;他得到巴西勛章,是因為偶而認識了一位要人;他得到皮立華勛章,是因為授勛人想摹仿一出名劇中授勛時的情形……。他還曾在一份自傳中用詼諧戲謔的語言寫道:
阿爾弗里德·諾貝爾——他那可憐的生命,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差一點斷送在仁意的醫生手裡。
主要優點:保持指甲干凈整潔,從不累及別人。
主要缺點:無家室,情緒低落,消化不良。
唯一願望:不要被人活埋。
最大罪惡:不崇拜財神。
一生重要事跡:無。
就是這樣一位「一生無重要事跡」而只是保持指甲干凈整潔的人,不僅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物質文明財富,還為人類留下了艱苦創業,不慕功利、虛名的崇高精神。
諾貝爾獎金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搶救無效,在義大利聖雷莫與世長辭,終年63歲。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簽署了他死後遺留下來的所有可變賣財產的遺囑:將全部財產作為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根據當時估計,他的遺產約有三千三百萬克朗(瑞典幣,約摺合920萬美元)。諾貝爾獎金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物理學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由瑞典卡羅琳醫學研究院負責頒發,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負責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當時挪威與瑞典同存於一個一王國)負責頒發。1968年瑞典銀行決定增設經濟學獎,這項獎金由瑞典銀行提供。諾貝爾在遺囑中強調指出「在評選得獎人時必須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不問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一視同仁,唯一標准視其實際成就。」
諾貝爾逝世後,有關機構籌建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1901年1月1日開始管理基金,同年舉行了第一次頒獎儀式。有關機構還對諾貝爾獎金做了進一步的規定:每個 各項獎金可由兩個獲獎青年均分享(最多不超過三人);如果當年無人得獎,則該獎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項獎金在五年內至少應頒發一次,實際上,從1901年開始授獎以來,都是每年頒發一次,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1942年),因戰爭關系,才停頓了幾年。由於按規定,每年要從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沒有發出的獎金也並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數目越來越大。在同一年裡,各項獎金的數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獎金數額有所變動,其幅度主要取決於市場行情,因為這些獎金是靠基金資本的年收入來支付的。
諾貝爾獎金每年於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寬敞的音樂廳里頒發,和平獎於同一天在奧斯陸挪威國會所召集的會議儀式上頒發。
諾貝爾獎,現在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最高榮譽,也是威信最高的國際性大獎。
回答者:萬事通就是我 - 秀才 二級 2-7 09:43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因發明硝化甘油引爆劑、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被譽為「炸葯大王」。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聖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了《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遺囑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為紀念諾貝爾,出資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該獎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個獎項同時頒發。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全世界為保護環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這項被稱為綠色諾貝爾獎的「聯合國——地球是一體」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由「地球是一體」協會在聯合國的贊助下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其中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20世紀60年代約為7.5萬美元,80年代約為22萬美元,90年代達到100萬美元左右。2001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5萬美元)。2005年每項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
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鮮花從世界各地空運而來,以表示對知識的尊重。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諾貝爾獎特別是和平獎在評選過程中有時仍受政治等因素影響。
諾貝爾獎評選的全過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沒有復議。在發表最後結果時,也只有獲獎人的姓名和簡要理由。有關評選的記錄和候選人材料等,50年內都不得向外界公開。即使過了這一時限,也僅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業人員查閱。諾貝爾獎各頒獎機構都極為強調其嚴格的獨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對評選結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響。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音樂廳內,物理學獎得主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頒獎。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獎金由瑞典中央銀行提供,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負責評定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首建於1786年,是以維護和發展瑞典文學和文字為宗旨的國家學院。18名終身院士組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四公開宣布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根據古老的傳統,退出文學院的院士名額將不添加,只有在現任院士去世後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當日出版的《瑞典日報》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學院,原因是他對文學獎評委會2004年評選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滿。
諾貝爾獎的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這個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和原則為:
——評選過程的第一步是推薦候選人。推薦者必須有一定資格,他們必須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某些國際性會議和組織的成員(和平獎)、各國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和平獎)。任何人都不能推薦自己為獲獎者。瑞典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推薦候選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結束,9月份左右推薦人把推薦報告遞交有關評選機構。評選委員會在對候選人的成就進行討論後,於10月中旬公布評選結果。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對候選人的評審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
2004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到9月份時,各領域的獲獎人已基本內定,然後由評委會召開大會正式決定。
——10月的第二個星期里,選出本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選舉結果揭曉,立即通知獲獎者。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分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和平獎)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在瑞典,由國王為獲獎者授獎。
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宣布,2006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10月第一周和第二周舉行,各獎項的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D. 有那些科學家發明什麼和發現所故事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E.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一、雷達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
二位科學家用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
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
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
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四、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
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
F. 有關科學家發明和發現的資料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G. 科學家的發現,發明的故事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裡。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麵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2.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於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後,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3.後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並附了一封信,表示:「極願逃出商界而入於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像,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4.收到信後,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幹,決定把他招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5.半年以後,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6.回國以後,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7.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8.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裡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由於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
H. 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史
推薦你看一本雜志。【大科技之謎】。它是一本適合高中文化程度一下的學生看的。對於愛好科學的朋友來說他絕對是個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