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桑蠶發明人

桑蠶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27 00:30:40

1. 世界桑蠶業的發展源於哪個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栽桑養蠶的國家,其他國家的蠶業技術均由中國傳去。早在秦漢之前,中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就傳到朝鮮。日本的蠶桑技術除間接從朝鮮傳去外,也直接從中國傳去,史書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蠶桑繅織技術的記載。近代日本的蠶桑技術比中國進步,離不開中國的蠶桑資源和繅織技術的傳播。據日本史籍記載,公元3世紀時,有一個叫功滿王的人,自稱是秦始皇第11世孫,從朝鮮半島的百濟東渡日本,並帶去了蠶種,日本之有蠶業就從這時開始。在公元283年功滿王的兒子融通王帶大批部屬遷居日本,並定居下來繅絲織綢,使日本蠶桑業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的絲織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時,沿絲綢之路經中亞西亞傳至希臘、羅馬等國,蠶種和蠶桑技術也隨之由絲綢之路向西傳到歐洲。據記載,7世紀時養蠶技術從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到西班牙,12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由義大利傳到法國。向南傳入越南、印度、緬甸、泰國、寮國。1936年,阮朝以中國蠶種分發越南北寧等地飼育,從而推進了越南蠶桑技術的發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亞仍保存有中國的桑樹種質資源。所以世界蠶桑業的發展都源於中國桑蠶和絲綢技術的發明和傳播。

2. 傳說中國古時養蠶是誰發明的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

3.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養蠶的是誰

是嫘祖。

嫘祖,又名累祖,黃帝正妃,今夏縣西蔭村人。傳說她發明了植桑養蠶,破巢織絲,制絲做衣,結束了人類用獸皮樹葉為衣的原始生活。

西蔭絲織到西漢作為禮品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嫘祖的故鄉……河東夏縣西蔭村也就成了中國植桑養蠶的發源地,絲綢之路的源頭。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悠久文明大國,先民創造了著名於世界的燦爛文化。嫘祖是我們先祖女性中的傑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儀天下,福祉萬民,和炎黃二帝開辟鴻茫,告別蠻荒,功高日月,德被華夏,被後人奉為「先蠶」聖母,與炎帝、黃帝生活在同一時代,同為人文始祖。

(3)桑蠶發明人擴展閱讀

嫘祖的功績不僅在於發明了養蠶技術,據說作為黃帝的正妻,母儀天下,她還創建了許多禮儀規范,使整個神州大地的人們不僅穿著得體,而且人人相互禮讓,社會一片安定祥和。

嫘祖為黃帝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次子叫昌意,昌意居住在若水,生下韓流,韓流娶淖子氏之女為妻,生下大神顓頊,顓頊後來繼承皇帝之位。

4. 桑蠶最初起源於

荀子除了「青出於藍」的名言外,在蠶桑教育方面還寫下過一篇《蠶賦》,其中描寫蠶的形態時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原意是說蠶的身體柔軟婉轉,似女性之軀體;頭則似馬之首。這一比喻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了蠶的形態特徵,但卻並非荀子首創,它來源於遠古時代的一個有關蠶桑起源的「馬頭娘的傳說」:
相傳帝嚳高辛氏時,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騎白馬返回。其母傷心之致,發誓道:誰只要能將其夫救得生還,就把女兒嫁給他!白馬聞言仰天長嘯,掙脫韁繩疾弛而去。幾天後,白馬載著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見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從此白馬整日嘶鳴不止,不思飲食。其父見狀,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並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不知去向……數日後,家人在一棵樹上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而頭已經變成了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吐絲纏繞自己。家人將其從樹上取回飼養,養蠶吐絲結繭繅絲的歷史從此開始。由於這種蟲子總是吐絲纏繞自己,人們就把它叫做「蠶(纏)」;又因為姑娘是在樹上喪失生命的,大家就把這種樹叫「桑(喪)」。後世人們為感激小姑娘為人們帶來了絲綢錦衣,把她尊為蠶神,稱為「馬頭娘」或「馬頭神」,在江南地區人們還稱她為「蠶花娘娘」、「馬鳴王菩薩」。無論是在蜀中還是在江浙一帶,解放前都可見到塑有馬頭娘塑像的蠶神廟:一個騎在白馬身上的美麗的小姑娘!
這個故事在《蜀圖經》、《太古蠶馬記》、《搜神記》、《神女記》、《太平廣記》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述。它間接說明我國的養蠶繅絲大約是從黃帝之後裔帝嚳高辛氏時期開始的,反正比荀子要早,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5. 我國上古傳說中發明養蠶的人,勞動人民把她奉為蠶神的是誰

蠶,原是生在自然生長的桑樹上的,以吃桑葉為主,所以也叫桑蠶。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之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蠶繭抽絲了,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工養蠶,現在還難以確定。但是早在殷周時期,我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很大發展,可見開發人工養蠶遠在殷周之前。

從古老的文獻中,我們看到關於養蠶的直接記載。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一帶的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歷三月(陰歷四月間)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

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據甲骨文學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辭上記載,叫人察看蠶事,要經過九次占卜。可見蠶桑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甲骨文中還有關於蠶神和祭禮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為了養好蠶,用牛或羊等豐厚的祭品祭禮蠶神。

考古學家還不是一次在殷墓中發現有形態逼真的玉蠶,例如河南安陽墓和山東蘇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蠶。在殷商的銅器上也常發現有用蠶做裝飾花紋的。這些都說明,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許多傳世的殷代銅器物附著有絲織物的痕跡或絹絲斷片。經研究,有些絲織品反映出當時已經有相當高級的絲織技術;並且有大量事實說明,絲織品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貨物交換的中間媒介。要生產大量的絲織品,只有靠發展人工養蠶,才能提供足夠的蠶絲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養蠶已經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絲綢已經成為當時統治階級衣著的主要原料。養蠶織絲是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詩篇提到蠶桑。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意思是:春天裡一片陽光,黃鶯鳥兒在歡唱。婦女們提著籮筐,絡繹走在小路上,去給蠶採摘嫩桑。這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們採桑養蠶的勞動情景。

周代已經大面積栽種桑樹。《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意思是:十畝桑園綠樹間啊,採桑兒多悠閑啊。這說明春秋時期桑樹已經成片栽植,而且一塊桑田有十畝之大。當時栽種的桑樹,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喬木式的。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戰國時期銅器上的採桑中看到古代勞動婦女提籃採桑的生動形象,也看到當時栽種的喬木式和灌木式兩種桑樹。

據《詩經》、《左傳》、《儀禮》等古書記載,當時蠶不僅已經養在室里,而且已經有專門的蠶室和養蠶的器具。這些器具包括蠶架(「栚」或「槌」)、蠶箔(「曲」)等。由此可見,到殷周時期,我國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養蠶技術。

戰國時期的《管子·山權數篇》中說:「民之通於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這是說,群眾中有精通蠶桑技術、能養好蠶、使蠶不遭病害的,請他介紹經驗,並給予黃金和免除兵役的獎勵。的確,最有經驗、最有知識的,是從事生產實踐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中有很多蠶桑專家和能手,他們在長期的養蠶生產實踐中,不斷有所創造和發明,為我國和世界養蠶業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經驗。

中國古代有很多記述栽桑養蠶技術的書。漢代曾經提到我國古代有《蠶法》、《蠶書》、《種樹藏果相蠶》等有蠶桑著作。可惜,這些古籍都已經失傳了。但是從漢代以來,兩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關蠶桑的古籍,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秦觀蠶書》、《豳風廣義》、《廣蠶桑說》、《蠶桑輯要》、《野蠶錄》、《樗繭譜》等等,或是專講蠶桑的,或是講到蠶桑的。這些書記下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栽桑養蠶的豐富經驗。

要發展養蠶,就必須繁殖桑樹,發展桑園。遠在西周,人們就利用撒樹繁殖桑樹。至遲到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期,壓條法已經應用在桑樹繁殖上。《齊民要要》中講述了這種方法。壓條法用桑樹枝條來繁殖新桑樹,比用種子播種縮短了好多生長時間。宋元以來,我國南方蠶農更發明了桑樹嫁接技術,這是一種先進的栽桑技術,它對舊桑樹的復壯更新,保存桑樹的優良性狀,加速桑苗繁殖,培育優良品種。都有重要的意義,到現在也還在生產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桑葉是家蠶的主要食料,桑葉的品質好壞,直接關繫到蠶的健康和蠶絲的質量。我國很早就發明了修整桑樹的技術。早在西周,就已經有低矮的桑樹,它或許就是後來所講的那種「地桑」(魯桑)。西漢的《汜勝之書》具體講述了這種地桑的栽培方法:頭年把桑葚和黍種合種,待桑樹長到和黍一樣高,平地面割下桑樹,第二年桑樹便從根上重新長出新枝條。這樣的桑,低矮便於採摘桑葉和管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桑樹枝嫩葉肥,適宜養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引用農諺,對地桑(魯桑)作了肯定的評價,說:「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於魯桑,兩宋以來,人們已把北方的優良桑種魯桑應用嫁接技術引種到南方。人們以當地原有的荊桑作為砧木,以魯桑作為接穗,經過長期實踐,逐漸育成了魯桑的新類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我國養蠶業的發展。桑樹修整技術不斷發展提高,桑樹樹形也不斷變化,由「自然型」發展為高幹、中干、低乾和「地桑」,由「無拳式」發展為「有拳式」。質量優良的桑葉,只能在新生的枝條上產生,通過修整,剪去舊枝條,可以促使新枝條發生。新生枝條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養分,使葉形肥大,葉色濃綠,既增加產量,又提高葉質,這就有利於養蠶生產。這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獨特創造。十九世紀後半葉,日本人也根據我國《齊民要術》和其他蠶桑古籍的記載,把桑樹培育成各種形式。

制備蠶種,是養蠶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禮記·祭儀》中有「奉種浴於川」的記載,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護蠶種。後來更發展用硃砂溶液、鹽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葯物來消毒卵面,如南宋《陳旉農書》記載:「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間,細研硃砂調溫水浴之。」這種臨近蠶卵孵化的時候所進行的浴種,對預防蠶病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通過浴種,把卵面消毒干凈,蠶孵出以後,就不會有病菌侵襲蠶蟻(幼蠶)。我們知道,有許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蟲和膿病毒,都是經過食道傳染的。孵化的時候,蠶蟻都要咬去一部分卵殼才能出殼。如果卵面上帶有這些病菌而又沒有消毒,那麼咬蠶蟻殼的時候就非常容易感染這些疾病。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蠶農就已經注意蠶種的選擇工作了。《齊民要術》說:「收取繭種,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則絲薄,近下則子不生也。」古人認為選種對養好蠶有兩種意義:一是可以淘汰體弱有病的蠶種,二是使第二代蠶的生長發育時間和速度一致,便於飼育和管理。選種包括選蠶、選繭、選蛾和選卵四項。但是,人們最初選種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包括這四項。《齊民要術》只是提到要選取「民簇中」的繭留作種。宋末以來,人們已經進一步從各個角度,如繭的質量,成繭的時間和位置,娥出繭的時間,蛾的健康狀態,以及卵的健康狀態等,來選取種繭、種蛾和種卵。到清代,人們更注意到了選蠶,他們知道只有「蠶無病,種方無病」。

通過層層的嚴格選種,淘汰了大量有病或體質虛弱的蠶種,這樣就提高了第二代蠶的體質,增強了它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蟲和膿病病毒通過胚子傳染給子代蠶。我們知道,十九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嚴格選種,以切斷微粒子病蟲的胚胎傳染途徑。

古人也認識到蠶的生長發育和周圍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知道:適當的高溫和飽食有利於蠶的生長發育,可以縮短蠶齡;反過來就不利於生長發育,並且要延長蠶齡。歷代蠶農都非常重視控制蠶的生活的環境條件。《齊民要術·種桑柘篇》載有在蠶室四角置火加溫來調節蠶室溫度的辦法,「火若一處,則冷熱不均」,「數人候看,熱則去火」。金末元初的《士農必用》也提出:幼蠶時蠶室要暖些,因為那時天氣還很冷;而到大眠之後,就必須涼些,因為那時天氣已經熱了。《務本新書》說:「風雨晝夜總須以身體測度涼暖。」養蠶的人只穿單衣,以自己身體做比較:「若自己覺寒,其蠶必寒,便添火;若自覺熱,其蠶必勢,約量去火。」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舒適的環境溫度和蠶所需的生活溫度大致相近,以人體的冷熱感覺來調節蠶室溫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禎農書》中對幼蠶期蠶室生火,體測冷熱,一眠後卷窗簾通風,夏日門口置水瓮生涼氣等,都有詳細記載。

在長期的養蠶生產中,我國古代蠶農積累了豐富的防治蠶病的經驗。他們採取了許多衛生措施、葯物添食以及隔離病蠶等辦法,來防止蠶病的發生和蔓延。

公元二世紀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說:「三月清明節,令蠶妾治蠶室,塗隙穴,具槌持箔籠。」這是說,養蠶前必須修整和打掃蠶室蠶具。古代還發明了用煙熏的方法來消毒蠶室。這些養蠶前的衛生消毒工作,對預防蠶的病蟲害,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外,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及時清除蠶沙(蠶糞),不斷消毒蠶具。金元時期的《農桑要旨》說:蠶座的「底箔須鋪二領,蠶蟻生後,每日日出卷出一領,曬至日斜,復布於蠶箔底,明日又將底箔搬出曝曬如前」,反覆替換。這樣利用日光消毒蠶具,是一個經濟實用的方法。

葯物防治蠶病,包括葯物添食和用葯物煙熏兩種。葯物添食防治蠶病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士農必用》說:以快要落葉的桑葉,「搗磨成面」、「能消蠶熱病」。後來的《養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養蠶秘訣》等書還記載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燒酒」等噴在葉面喂蠶,來防治各種蠶病。到後來更針對不同的症狀,提出不同的治病葯方。

從明代以來,對某些傳染性蠶病,如膿病、軟化病和僵病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採取淘汰或隔離的措施,來防止蠶病的蔓延。

家蠶蠅蛆病是我國養蠶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蠅蛆病是一種蠶蛆蠅寄生的結果。蠅,古稱「蠁蟲」。兩千多年前,《爾雅》中就有「國貉蟲為蠁」的話,晉代郭璞《注》說:「今呼蛹蟲為」。蛹蟲的意思是,這蟲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陸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這種寄生的現象。他說,蠁舊說蠅於蠶身乳子,既繭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為蠅。」這里說蠁把卵產在蠶身上,待其結繭化蛹時,它已化為蠅蛆。明代譚貞默通過親身觀察,進一步證實前人的記載完全正確。他進一步指出蠶蛆蠅多發生於二蠶,二蠶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於蠶明蠅為害主要是在夏蠶,所以隨著夏蠶飼養比例的上升,蠅蛆病為害問題也就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人們雖然很早就發現了蠅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農桑著作中,卻很少有關於防治蠶蛆蠅為害的記載。到了宋代以後,記載就屢見不鮮。元代初年,司農司所編寫的《農桑輯要》一書,多次提到養夏蠶和防蠅的問題。它在「夏秋蠶法」條下引《士農必用》說:「今時養熱蠶,以紙糊窗,以避飛蠅,跡盡往來風氣,……或用荻簾,當窗系定,遮蔽飛蠅。」在《王禎農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又有夏蠶、秋蠶,夏蠶自蟻至老俱宜涼,惟忌蠅蟲。」這說明在元代人們為了養好夏、秋蠶,就已經十分注意防蠅工作了。

在明清時期的著作中,有關蠅蛆病和防蠅的記述就更多了。在譚貞默著《譚子雕蟲》一書之前,皇甫謐的《解頤新語》(公元1582年)也談到了「蠅蛆病」:「今之養蠶者,蒼蠅亦寄卵於蠶之身。久則其卵化為蠅,穴繭而出」。徐光啟在《農政全書·蠶桑篇》中也特別提醒蠶農,養「夏、秋蠶俱要計算除蠅」。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凡害蠶者,有雀、鼠、蚊三種,雀害不及繭,蚊害不及早蠶,鼠害則與之相始終。」這里說的「蚊害」,當是蠅害」之誤。因為在養蠶生產中,蚊子並不造成危害,而且在養蠶史上,也只有「蠅害不及早蠶」一說。

清代,蠅蛆病害引起了人們的嚴重關切。同治年間,沈秉成在《蠶桑輯要》一書中說:「原蠶即夏蠶,又名二蠶,……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蒼蠅。」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養蠶地區,並做過清朝的常州、鎮江、通州、海寧道道台,曾在鎮江提倡蠶桑。他說養夏蠶「最忌大蒼蠅」,顯然是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作出的經驗總結。在這里作了「最」這個副詞,以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俞墉在《蠶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說:「蠶更忌蒼蠅,無論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蠶老成繭之成,即有蛆蟲於繭身,咬一小孔鑽出,而蠶蛹已死,不復變蛾。隔三四月,蛹腐污繭矣。」俞墉是浙江吳興人,記述雖然比較粗糙,但也是從實踐和觀察中得出的結論。他指出了被蠅蛆所寄生了蠶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爛屍還污染繭絲。

對多化性蠶蛆蠅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詳細的是趙敬如撰寫的《蠶桑說》(公元1896年)一書。書中有如如下一段記載:「又有一種大麻蠅,雖不食蠶,為害最甚。此麻蠅與尋常麻蠅不同,身翅白色,遍體黑毛,兩翅闊張,頗形凶惡之狀。其性頗靈,其飛甚疾。每至飛搖不定,不輕棲止,見影即飛,甚不易捉獲。其來時在蠶略棲即下一白卵,形細如蟣。二日,下卵之處變黑色,其蛆已入蠶身,在皮內絲料處,專食蠶肉。六七日,蛆老,口有兩黑牙,鉗手微痛。蠶因不傷絲料,仍可作繭。蛆老借兩黑牙嚙繭而出,成小孔,即蛀繭也。蛀繭絲不堪繅。蛆出一日,成紅殼之蛹。十二三日,破殼而出仍為白色大麻蠅。幸而二三眠天氣尚涼,此蠅不多。天暖蠅多,無術可驅。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繭而死。故夏蠶不避此蠅,蠶無遺種。」這段記載,對蠶蛆蠅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作了相當詳細的描述。正如鄒樹文在《中國昆蟲學史》一書中指出:趙敬如《蠶桑說》中對蠶蛆蠅的細致觀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現代的科學方法。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古籍中關於家蠶蠅蛆病害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

家蠶經過歷代人民長期的飼育和選擇,形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地區,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品種。宋元時期,雖然我國北方主要還是飼育一化性的三眠蠶,但是在南方已經主要飼養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蠶了。三眠蠶抗病能力比四眠蠶強,容易飼養。但是從蠶絲生長角度看,四眠蠶的繭絲比三眠蠶優良。經過長期培育,我國南方江浙地區終於成功地飼養了四眠蠶,並且培出了許多優良品種。難飼養的四眠蠶的飼育成功和推廣,是養蠶生產上的一個進步。

為了發展蠶絲生產,我國古代除了飼養春蠶外,還飼養夏蠶、秋蠶、甚至一年裡養多批蠶。早《周禮》這部書中,就已經提到「原蠶」,「原」是「再」的意思。原蠶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養的蠶,也就是夏蠶。漢代焦贛(延壽)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蠶不成,冬蠶不生」的記載。可當時人們不僅飼養夏蠶,而且還飼養秋蠶和冬蠶。為了一年能養多批蠶,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傳種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還發明了低溫催青製取生種的方法。這方法是利用低溫抑制一種二化性蠶的蠶卵,使它延期孵化。這樣,一種蠶就可以在一年裡連續不斷孵化幾代,為能在一年裡多批養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國古代養蠶生產技術上的又一項重要創造。用人工低溫製取生種,充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發明以前,人們為了能在一年裡養多批蠶,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蠶來傳種。但是多化性蠶所出產的繭絲,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二化性蠶。為能在一年裡分批多次養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國古代養蠶生產技術上的又一項重要創造。用人工低溫製取生種,充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發明以前,人們為了能在一年裡養多批蠶,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蠶來傳種。但是多化性蠶所出產的繭絲,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二化性蠶。為了能在一年裡分批多次養蠶,並又能獲得比較多和比較好的繭絲,我們的祖先創造性地采人工低溫催青二化性蠶,使它在一年裡連續孵化出好幾批蠶。同時,又讓每批這種蠶所產的卵,在自然高溫影響下孵化,從而獲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蠶。雖然這種蠶所產卵須待來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於它質量比較好,所以它還是受到蠶農的歡迎。這樣,既可以解決多次養蠶的傳種問題,同時又盡可能獲得比較好的蠶絲。

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國明代蠶農,在制備夏蠶種的生產中發現了家蠶的雜種優勢。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凡蠶有早、晚二種。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二分之一。」又說:「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天工開物》中所說的「早種」就是一化性蠶,「晚種就是二化性蠶。所以,所謂「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蠶和二化性的雌蠶雜交。根據現代家蠶雜交實驗證明,「早雄配晚雌」所產生的雜種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為夏蠶種繼續在夏季飼養。《天工開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現了「嘉種」,就是產生了優良的雜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家蠶雜種優勢利用的記載。

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柞蠶絲的國家。

柞蠶,也叫山蠶或野蠶。它以吃柞樹葉為主。我國山東半島是放養柞蠶的發源地。那裡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蠶繭絲。據古書記載,早在漢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東蓬萊、掖縣一帶的人民就已經採收野生的柞蠶繭,製成絲綿。後來人們逐漸知道利用柞蠶繭絲來織綢。到了明代,用柞蠶絲織綢制衣,已經風行全國。

在明代,山東蠶農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放養柞蠶的方法。清代山東益都的孫廷銓還寫了一部《山蠶說》,專門介紹放養柞蠶的技術。書中說,當時膠東一帶山區,到處都放養著柞蠶。不久,放養柞蠶就逐步擴大到我國的其他地區,首先傳到和山東隔海相望的遼東半島。這里逐漸地成了我國第二個放養柞蠶的中心地。接著放養柞蠶的方法又傳到河南和陝西,後來又推廣到比較遠的雲貴等地。

世界上所有養蠶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我國傳去的。

朝鮮是我國的近鄰,兩國人民早就親密往來。根據古書上的記載,我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遠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經傳到了朝鮮。日本的養蠶方法,據傳說是在秦始皇的時候從中國傳去的。後來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國和朝鮮取經,或招收中國技術人員去日本傳播經驗,以促進發展養蠶事業。直到近代,日本還不斷地從我國引進優良的家蠶品種和先進的栽桑技術。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生產的美麗的絲綢,很早就源源不斷地運往波斯、羅馬等地。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最遠曾到達中亞細亞,我國古代的絲綢,大體就是沿著張騫通西域的道路,從昆侖山脈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蔥嶺(帕米爾),經中亞細亞,再運到波斯、羅馬等國。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後來蠶種和養蠶方法也是先從內地傳到新疆,再由新疆經「絲綢之路」傳到阿拉伯、非洲、歐洲去的。

公元7世紀,養蠶法傳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紀傳到西班牙。11世紀又傳到義大利。15世紀蠶種和桑種被人帶到法國,從此法國開始有了栽桑養蠶織絲的生產。英國看到法國養蠶獲利,便效仿法國,於是養蠶生產又從法國傳到了英國。

在美洲,據說墨西哥公元16世紀中葉就已經養蠶,但是,美洲大規模發展養蠶生產還是17世紀的事。那時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它的美洲殖民地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發展養蠶有利可圖,於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規模開展養蠶試驗。

6. 桑蠶的簡介

漢語發音:sāngcán
桑蠶又稱家蠶,簡稱蠶,是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為Bombyx mori Lin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
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桑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變態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後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並為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中國綢都」四川南充的絲綢是中國西部絲綢文化的中心地帶。

7. 桑蠶最初起源於哪個國家

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桑蠶起源於中國,...我國是世界上養蠶最早的國家.

8. 桑蠶的起源

桑蠶的起源
「桑蠶」與「女媧」有密切的聯系,當然與汝河、汝州也有密切的聯系。《說文解字》載:「汝: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從水,女聲。」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著名史學家何光岳的《炎黃源流史》寫道:「這渦河、汝水,皆因女媧氏居此得名。」【汝州市,河南省縣級市,平頂山市代管】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汝州還有大面積桑林,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幾畝乃至幾十畝桑園。當時的紙坊公社桑樹最多,名聞遐邇。明代《正德汝州志·風俗》引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說:(汝州)「士為道德性命之學,民有絲絹綢絁之富。」清代《汝州全志·風俗》載:汝州「士敦詩書,農務稼穡,女習紡織,亦知養蠶繅絲。」
可以看出,汝州桑蠶絲織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汝州是蠶桑的起源地也是絲綢的源產地。

9. 絲綢的發明者是誰

嫘祖,發明桑蠶絲綢,民間又叫"蠶母娘娘",

10. 最早發明蠶桑絲綢葉的偉大祖先是誰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閱讀全文

與桑蠶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