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分損益法
三分損益法又稱五度相生律,是古代中國發明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根據某一標准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准則。
B. 三分損益法跟三分損益律是一樣的嗎
三分損益法跟三分損益律是一樣的。
三分損益法是古代中國發明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根據某一標准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准則。
三分損益法採用數學方法計算各律管長之比例。我國古代定音,採用十二支長短不同的律管,其音高亦不相同。
三分損益就是將一根律管所發的音定為母音,然後將律管減短三分之一(損一)或增長三分之一(益一),分別求得母音上方五度音與下方四度音,先益後損亦可。通過改變管長,求的不同的音高,管短音高,反之亦然。
(2)三分損益法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三分損益法最早見載於《管子•地員篇》,因此,探正這種生律法的發明年代與人物應從這部著作開始。有關《管子•地員篇》的作者,以前的觀點有兩種:一是認為其作者為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宰相管仲;一是根據當時著書的風氣認為該著作應為集體創作而非個人所為。
從《呂氏春秋慎大覽》中記載的一則有關管仲利用歌唱使自己逃生的故事來看,管仲是一位造詣非淺的音樂家,具有發明三分損益律的音樂素質。
其次,河南舞陽骨笛的出土表明早在春秋時期以前的音樂實踐中就有使用五聲、六聲、七聲音階的實例。由此可見,三分損益法的原理在春秋時期以前的音樂實踐中就早有應用。
C. 三分損益法是中國最早的律學理論嗎
著作《管子·地圓篇》中對樂律學提出了「三分損益」的理論,這是我國最早的律學理論。
三分損益法是古代中國發明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根據某一標准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准則。
中國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中國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中國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中國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中國皆獨立發明。
D. 哪位春秋齊國宰相提出了三分損益法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損益法,已計算出五聲音階的律度。至戰國後期出現了《樂記》這樣的音樂美學專著,反映了中國音樂日趨成熟,建立起較有系統的音樂理論。
E. 哪位大師知道三分損益法
三分損益法是中國古代的音律制律法。三分就是三等分。損就是去掉。益就是增加。 以第一根管子的長度為標准,這個音高為1。然後將這根管子長度劃分三等分去掉一份(損),我們就會得到第二個音高五度的5。然後我們再將第二根管子的長度劃分成三等分增加一份(益),我們就會得到第三個音低四度的2。如此按此理做下去,就會獲得1234567等音。這也是古人五度相生的理論。
F. 誰知道」三分損益法」由來
秋時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損益法,已計算出五聲音階的律度。三分損益包含兩個含義,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根據某一特定的弦,去其1/3,即三分損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上方五度音;將該弦增長1/3,即三分益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下方四度音。從一律出發,將上述兩種方法交替、連續使用,各音律得以生成。三分損益法的記載最早見於《管子·地員篇》,只算到5個音 , 到《呂氏春秋·音律篇》時,用此法已經算全了十二律的長度規范。按三分損益法生律的次序 , 求上方五度音之律 , 古代稱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稱為「上生」。從一律出發,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
G. 三分損益法的介紹
春秋時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損益法,已計算出五聲音階的律度。三分損益包含兩個含義,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根據某一特定的弦,去其1/3,即三分損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上方五度音;將該弦增長1/3,即三分益一,可得出該弦音的下方四度音。從一律出發,將上述兩種方法交替、連續使用,各音律得以生成。三分損益法的記載最早見於《管子·地員篇》,只算到5個音
,
到《呂氏春秋·音律篇》時,用此法已經算全了十二律的長度規范。按三分損益法生律的次序
,
求上方五度音之律
,
古代稱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稱為「上生」。從一律出發,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
H. 音樂中有三分損益法,最早記載在《管子·地員篇》,我想知道這本文獻出自何時
出自距今兩千六百餘年的春秋時期
I. 「三分損益法」和「十二平均律」,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我國樂律的制定,最早大約上溯到黃帝軒轅氏時代。戰國時期的著作《昌氏春秋》中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根據傳說,伶倫來到了昆侖山,在嶰溪之谷砍了十二根竹子,削去竹節,做成了一端開口、一端竹節閉合的十二根管子。起初吹奏出來的聲音並不好聽,正在這時候,天上飛來了一對鳳凰,鳳叫了六聲,凰也叫了六聲,那聲音美妙極了。於是,伶倫便根據鳳凰叫聲的啟示製成了十二根律管。在這里,史實和神話的界限就很難劃分了。
時至今日,十二平均律已經風行於世界。歐洲音樂基本上採用十二平均律,然而大、小提琴演奏時往往容易傾向於五度相生律,還保存著古代大音階的遺風。我國現代音樂,由於移調和轉調的需要,加上向多聲部發展,因此採用十二平均律作為標准,只是時間問題。
十二平均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用十二平均律作為標准,在實踐上並不拒絕五度相生律及其推演的一種“純律”的“加味”。採用十二平均律後,不僅無損於我國的民族風格,而且有利於國際的音樂交流。
J. 三分損益法是哪個朝代的
目錄
起源
含義
三分損益法
三分損益法是古代中國發明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根據某一標准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准則。
中國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中國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中國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中國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中國皆獨立發明。
中文名稱
三分損益法
又稱
五度相生律
時代
古代
地區
中國
五音
宮商角徵羽怎麼讀
章多
黃門侍郎
長柄樟
佟國綱碑文
莫霍面
前沿科技信息哪裡找
尉建
相態
起源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樂音的音高,是由發聲樂器震動的頻率所決定的。如果一個聲音的震動頻率為a ;另一個聲音的震動頻率是2a 的話,那麼,後一個聲音就是前一個聲音的"純八度"高音。同理,如果一個聲音的頻率為a ,另一個聲音的頻率為a的一半(a/2),那麼,後一個聲音就是前一個聲音的"純八度"低音。
中國古人雖然不懂得震動發音的物理學理論,但是他們卻總結出了跟現代發聲理論完全一致的道理。一件圓徑固定,長度固定的發聲器所發出的聲音是一個定值,如果另一件圓徑相同發聲器的長度是這件發聲器長度的一半的話,那麼,另一件發聲器所發出的聲音,就是一個純八度的高音。同理,如果另一件發聲器的長度是原來發聲器長度的二倍,那麼,另一件發聲器所發出的聲音,就是一個純八度的低音。 中國古人所使用的音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 徵羽"五個音。其中,宮相當於西洋音階的1(dou),商相當於2(re),角相當於3(mi), 徵相當於5(sou),羽相當於6(la)。
在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中,"宮商角 徵羽"這五個音階,相互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換言之,它們又都是怎樣先後產生的呢?中國古代關於這個內容的律學理論,叫做"三分損益法"。"三分損益法"認為,"宮"是基本音,有了基本音"宮"之後,經過幾次的"三分損益",其它的四個音階也就產生了。最遲到春秋中期,古代音樂理論"三分損益法"就已經形成了。在《國語》中,在《管子·地員篇》里,在《呂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別記述了"三分損益法"的一些內容。《史記·律書》和《漢書·律歷志》中的理論,基本上是抄錄《管子》、《呂氏春秋》以及《淮南子》中的相關內容。
三分損益法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是同關於宮、徵、商、羽、角五音的記載聯系在一起的;到《呂氏春秋·音律篇》,又開始與關於黃鍾、林鍾等十二律長度規范的記載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