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排笛的介紹
排笛常被稱為排簫,鳳簫等。目前世界范圍內流行於歐美、南美一帶。吹排笛也像吹竹笛一樣講究口風、氣息,但與笛簫有很大區別。吹奏時利用腹式呼吸,吹半音時將排笛與身體的角度加大。一隻G調22管排笛理論上可以吹任何調的樂曲。在吹顫音時可以用腹震音。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手的顫動使音出現有規律的波動。漢族發明使用的吹奏樂器(排笛)鳳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
⑵ 笛子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聞名於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遺址河姆渡,先後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骨笛,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這批笛子多用禽骨製作而成,長約6——10厘米,直徑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橫開2個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內還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動,吹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新疆塔吉克族還流傳著一種叫「那依」的笛子,和這種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鷹的翅膀骨製成的,一頭粗,一頭細,細的一頭橫開了一個音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橫開一個吹孔、六個音孔的骨笛,這幾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樣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興趣和關注,不少專家在專門研究它。我國天津的劉士鉞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劉士鉞是位殘疾人,可他毅力驚人,自學成才。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中國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國漢諾市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考古會上被宣讀後,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在法國發表的有關中國骨笛的論文,也受到一致贊賞。劉士鉞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為國際民間音樂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劉士鉞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骨笛的產生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製作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具有現代橫笛雛形的骨笛,確實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趙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學做過一次《笛藝縱談》的學術報告。他說中國骨笛產生於生活,我們祖先在食鳥獸肉、吸骨髓時,發現管狀骨可以發出聲音,於是逐漸將它發展成為了笛子。會上,被譽為「水鄉神笛」的趙松庭的弟子蔣國基還用仿製的骨笛作了演奏,其聲音高昂脆亮,十分動聽。
浙江省餘姚市有位年輕的教師陸洲,採用4公斤以上的公雞腿骨,將骨髓抽干、洗凈,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挖孔,仿製成造型逼真、音色優美的骨笛。陸洲還創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勞動生活的骨笛獨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陸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獲得成功。演奏和作曲雙雙獲獎。香港的音樂家張向華先生,用陸洲贈給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樂會上做了演出,結果轟動全場,被譽為是「整個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
⑶ 排笛的趙松庭排笛
笛子大小、長短不一,上台伴奏時需要帶上一箱笛子;獨奏換笛時,還要放一個架子,猶如編馨一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60年代趙松庭發明了排笛。
所謂「排笛」(如圖),就是將大小不同的笛子,根據演奏的需要綁扎在一起,最多可以扎到四根。這種辦法由幾個好處:
1.擴展笛子的音域,能吹出三個八度以上的音階。豐富音色,增強表現力。
2. 換笛迅速,轉調方便,能解決許多單根笛子不能解決的問題。
3. 學習簡單,不改變原來的指法,
4. 現學現用。如果不要,還可以拿掉。失去的只是幾根小笛子本來就無用的裝飾部分,而得到的卻是音域、音色、轉調等多方面的增益。
5. 綁扎方便。綁扎方法如下:
1)將需要的笛子兩根、三根或是四根配成套,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動外,其它都要將笛塞以上的裝飾部分截去。因為這部分除裝飾作用外無其他用處。
2)將它們的吹孔盡量靠近,吹最外面一根時,頰面感覺到裡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礙吹外面的一根。
3)兩根笛子之間用「X」形墊片襯住,免得滑動。
4)用活動的螺絲套把它們扎緊。
用排笛已經創作並演奏出好幾首如《婺江風光》《採茶忙》《西皮花板》《水鄉船歌》和《婺江歡歌》等曲子。
⑷ 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⑸ 排簫的歷史
排簫起源於何時,我們很難考查。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推測:
大約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一些原始的漢族人經過竹林時發現了一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出美妙聲音。其中一個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隻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後吹這支竹管,竟然發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
演奏這種排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獨立的音管,並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們得根據指揮的指示來演奏,當然了,每個人只能吹奏一個固定的音。後來有人發現,如果把這些音管排列好,捆綁起來,就能組成一個獨立的樂器,一個就可以獨立演奏一個完整的樂曲,這就產生具有實用價值的排簫。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
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
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雙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帶排簫的「樂伎佛」的壁畫。
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
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
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製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紮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製品。
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中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
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緻,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
1981年吉林省歌劇院自行研製出雙排加鍵排簫。這種排簫音域寬廣,既可演奏悠揚舒緩樂曲,又可演奏活潑輕快樂曲。 《詩經·周頌·有瞽》:「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唐·杜佑《通典·樂四》:「蔡邕曰: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排簫大多竹製,排簫的編列通常呈單翼狀,通常自左向右,依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漸次。呈雙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呂分展。「排簫」之稱,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
《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元代正式稱古簫為「排簫」。
《元史·禮樂志》:「次前行戲竹二,次排簫四,次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並分左右。」從管身的構造看,史籍所載排簫有開管和閉管兩種,閉管佔主流,取蠟封底,調節各管音高。
《清會典·樂器》:「排簫,比竹為管十六,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以協陰均。十六管徑皆二分七厘四毫二絲,其長短各不同。」
⑹ 排簫是以下哪個國家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歐洲 蘇格蘭 阿根廷
應該是我們國家的吧
排簫
吹孔氣鳴樂器。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其結構由長、短不同的竹、木或銅管按音階編排而成。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也各有所異。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
中國排簫 古代稱、籟、簫、鳳簫、比竹等。《尚書》、《周禮》、《詩經》等書中,都有簫的記載。據《說文解字》載:「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排簫一般以竹做管,用繩或竹纏縛,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是用石頭做管。歷代排簫的形制很多,大排簫23管(一說22管),稱言;小排簫16管;無底者稱洞簫。還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規格的排簫。1978年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奇1號墓內的石排簫,長15厘米,寬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有的也用於軍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約於唐代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仍保存著兩支唐傳16管甘竹排簫的殘品。近年來,中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製,並改革成雙排管加鍵哨式排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歐洲排簫 亦稱潘排簫,為歐洲最古老和流傳最廣的樂器。潘排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長短排列成梯形,或將簫管分兩側排列,成雙翼形;或管內以蠟封閉,外形成等長的一字形,用時如同吹口琴。英國木偶戲仍用此伴奏。潘排簫也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民間的主要樂器,有20餘管,稱「納伊」。羅馬尼亞民間樂曲《雲雀》、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格諾所用的樂器,即此種排簫。
拉丁美洲排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樣,以安第斯高原地區的排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採用木、石、陶土或金屬製作,現代多用竹和蘆葦做管。有單排,也有雙排。其音調一般採用五聲音階,少數地區也用七聲音階。秘魯稱排簫為「安塔拉」。厄瓜多稱「龍達多爾」,玻利維亞稱「西庫」。雙排的排簫,管長相同,吹奏者可藉助於吹第1排管之後的余氣,使第2排管發出高 8度音。玻利維亞西庫的獨特之處在於一件樂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樂曲,都必需用一對排簫由兩位演奏者同時進行。玻利維亞還有一種低音西庫,其管長達1.2~2米,發音雄渾寬厚,很有特色。排簫擅長演奏華麗的音階式經過句,並能利用手的輕微搖動發出悅耳的顫音。此外,還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變化
排簫很美 我覺得她沒有國界
排簫的歷史
排簫是古老的編管樂器,
在漢代鼓吹和隋唐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龠是後來排簫的前身。到了周代,簫和龠同被詩人們提及,並載入《詩經》。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排簫被列為竹類樂器。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古代,排簫同編鍾、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裡,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排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就有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和安國等諸樂部使用。
排簫經過歷代的流傳發展,形制各異,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簫」、「雅簫」、「頌簫」、「舜簫」、「龠」、「籟」和「比竹」等。此外,排簫還被稱為「參差」、「鳳翼」、「短簫」、「雲簫」和「秦簫」等。
盛唐之時,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隨著我國民族樂器品種的增多和西洋樂器不斷傳入的影響,排簫因音域較窄,難於滿足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發展的需要,逐漸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樂隊中消聲匿跡了。
⑺ 排笛的背景說明
漢族發明使用的吹奏樂器(排笛)鳳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
約在同一時期,在中國也有人演奏(在中國被稱為排簫)排笛。排簫在至聖先師孔子時期常被用在宗教典禮儀式,而孔子常被排簫憂郁之音而感動。
其實,要說最早排簫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傳說早在五千年前黃帝時代便已出現。據說黃帝曾派大臣伶倫去採集竹材制排簫。結果竹材長短參差不齊,因此樂器取名為「參差」,指的就是排簫。也造成成語「參差不齊」的由來。但這部分較無實證被挖掘出來。
中國真正挖掘出的實例則出現在十一世紀。在中國河南省洛邑的古墓中發現一批葬禮用品,其中發現兩把鳥骨排簫,每把十三根音管,用絲帶綁成。另外也發現超過四十把的笛簫。這項發現代表了最早在中國發現排簫的證據。其實十三音管的竹排簫也早在戰國時代(約西元前475-221年)在湖北省古墓中被發現。事實上,中國排簫有筆直和圓弧的設計,但也有獨特的對稱形狀,以低音長管在中央,音管長度往兩端遞減。這種對稱的排簫是傳說中表徵生命、死亡及復活的火鳥鳳凰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式中。不過,對稱的排簫也在朝鮮半島發現了相反形狀的排簫,即低音長管在兩端,音管長度往中央遞減的。 在非洲方面,今日非洲大陸的東部和中部可以找到筆直形式的排笛諾羅隆貝Ngororombe。在今日的烏干達、馬拉維、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等國都可發現,從兩管到六管不等。這種諾羅隆貝排笛起源於碩納族Shona,他們曾在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建立非洲的大辛巴威王國。
在印度的西北部屬地,因為接觸印度與希臘兩種文化,特別是在亞歷山大帝軍隊時期造成筆直排笛的發展(可能是承襲自希臘的西林克斯笛)。大英博物館也收藏這樣的排笛。
在埃及方面,古埃及的排笛是在普托雷麥茲Ptolemaic時代(西元前332年至30年)出現的。事實上,普托雷麥七世Ptolemy Ⅻ在他的時期,吹笛也是法老王的責任之一。 在美洲方面,前哥倫比亞文化的排笛被發現大約在西元前兩千年就遍及美洲。這些排笛用較廣泛不同的各種材質來製作,如:蘆葦、竹、骨、黃銅、陶、銀以及金等等。也甚至北至今日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內都可發現排笛的蹤影。
事實上,遠在西班牙統治之前,或甚至在印加文化興起之前,各種不同形式以及設計的排笛已被使用在美洲當地固有的音樂中、宗教慶典儀式、舞蹈、甚至狩獵中。這些美洲排笛最早源自於古愛瑪拉Aymara文明。但是隨著貿易的路線文明,引發了俄亥俄河山谷、中美洲的瑪雅、南美安第斯山的印加以及秘魯的納斯卡文化等等的使用排笛。總的來說,這些美洲排笛典型都是一至三直排,使用竹串和有彈性的繩或線綁起來。美洲排笛家族有以下的幾種代表:安塔拉Antara、吸庫Siku (愛瑪拉文明)、三卡Sanka、馬爾他Malta (最常見的吸庫排笛一型)、托佑Toyo (低音吸庫)、隆達多爾Rondador等等。特別的是,美洲排笛傳統上只有男性可以吹奏,被稱為吸庫吏Sikuri。在西班牙統治之後,詹波Zampo (西班牙語意即笛子吹奏者)這樣的字眼也被廣泛使用在美洲排笛中。 在歐洲方面,不同型式的排笛可在希臘人、維京人、法國人、羅馬尼亞人、俄國人等中發現。其中希臘人對附近黑海地區呈現數世紀較強的影響力,可能是在西元前七世紀將西林克斯笛Syrinx 傳給達西安族Dacians (現今羅馬尼亞人的祖先)。維京人則可能是在一次或是多次到東地中海或是黑海西岸的航程中接觸到排笛。在今日的北英格蘭約克地區挖掘出一把十世紀的維京人排笛,也證明排笛在歐洲中古黑暗時代(西元五至十五世紀)也存在著。值得一提的是,維京人的排笛,不像其他排笛都是個別音管組合而成,維京人的排笛是用堅固的一排木頭,一直排挖洞而成。另外在樂器底部挖洞穿線,以方便攜帶。在瑞士也發現兩千年前的排笛,同樣是維京人的排笛型式。而在法國中部發現的排笛被認為是承襲自西林克斯笛,也被引進羅馬境內。
⑻ 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⑼ 問下 笛子和二胡是不是胡人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沒有人准確得知道世界上第一個笛子是誰發明的。這件樂器幾乎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不管是橫吹還是豎吹。中國的賈胡古笛距今8000年,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笛子類樂器。
二胡也稱南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歷史悠久,流行普遍並具有代表性的拉弦樂器。早在唐朝,其前身以竹片為弓,稱為嵇琴,有「竹引嵇琴人,花邀載酒過」的記載。宋朝的《樂書》稱之為奚琴,有:「奚琴本胡樂也」的記載。而我們從唐代所繪的畫卷里便可以看到,當時的奚琴與今天的二胡構造已經基本一致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的「馬尾胡琴隨漢車,曲中猶自怨單於」,是以馬尾為弓的胡琴。明清時,隨著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在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中,逐漸形成了二胡,板胡,京胡,墜胡,粵胡等拉弦樂器。「五四」時期傑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革新家劉天華先生,設計了新規格的二胡,固定了定弦法則,首次創作出十二首二胡獨奏曲和四十七首練習曲等作品,把處於民間狀態的二胡趨於規范化,並使之進入高等學府的課堂,開創了二胡演奏藝術發展的新階段。
二胡音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悲時猶如杜鵑啼血,烈時好似萬馬奔騰,其哀婉剛毅無所不能的表現力受到很多人喜愛。它是我國最接近人聲,最具有表現力的拉弦樂器。
二胡也沒有確切的發明人 都沒有記載的 你自己看看資料
滿意就加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