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快板書起源於什麼時候
起源:
快板書起源於50年代。
快板書是由數來寶演變而來。因沿用數來寶的擊節樂器兩塊大竹板兒(大板兒)和五塊小竹板兒(節子板兒)而得名。大小竹板兒合稱為「七塊板兒」。快板書演員李潤傑,青年時期學說數來寶,曾以說快板書糊口。後來他又學說評書和相聲,將評書和相聲的藝術手法融合到快板藝術當中,豐富了數來寶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加強了表現力,形成50年代以來各地普遍流傳的快板書。
簡介:
快板書由數來寶演變而成,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因沿用數來寶的擊節樂器兩塊大竹板兒(大板兒)和五塊小竹板兒(節子板兒)而得名。大小竹板兒合稱為「七塊板兒」。 大家對快板書這種曲藝形式應該都不陌生。快板書引人入勝的故事,擊節鏗鏘的演唱,火爆抓人的藝術效果,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可能不知道,快板書如此好聽好看,從「開山」到現在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且,它絕對是天津「本地製造」。
② 快板是誰發明的。
"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與"蓮花落"一樣,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討時演唱的。作為乞討時的演唱活動,歷史相當久遠;作為藝術表演形式,就比較晚。如前所說,舊時的藝人總想找個歷史名人,奉為開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數來寶"的藝人當然不例外。於是在歷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為祖師爺。雲遊客《江湖叢談》說:
敝人曾向彼輩探討,為什麼供奉朱洪武?據他們所談,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時人,生於安徽省濠州鍾離縣。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亂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異於常人。都說這個嬰孩不是尋常人物,將來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國瑞,到了他會說話的時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乾娘度日,及其長大,送往皇覺寺出家,長老給他起名元龍和尚。長老待之甚厚,廟中僧人待之甚薄,長老圓寂後,僧人將朱元璋驅逐出廟,他王干媽將他送到馬家莊給馬員外放牛。放牛之處為亂石山,但他時運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馬員外驅逐。王干媽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戶討要。因他命大,呼誰為爺誰就病,呼誰為媽誰亦生病,後鍾離縣人民皆不準他在門前呼爺喚媽。朱洪武在放牛之處自己悲傷,十幾歲人,命苦運蹇,至誰家討要誰家之人染病。不準在門前喊叫,如何乞討?他忽見地上有牛骨兩塊,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戶討要。於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門行乞。鍾離縣人民皆恐其呼叫爺媽,每聞門前有牛骨聲至,都將剩的食物拿至門前,送給朱洪武。直傳到今日窮家門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喚媽,即其遺傳也。
③ 歷史上最早用竹板做的書叫什麼
「汗青」就是史冊。
為什麼將史冊稱為「汗青」呢?說到這,就要了解古代的書是怎麼寫成的了。在紙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主要是在一條條劈開的竹片子上寫字和記事,這種用來寫字的竹片稱為竹簡。
可是,用作竹簡的青竹表面比較光滑,好像塗了一層油似的,用毛筆蘸上墨汁後怎麼也寫不上字,後來人們發現,只要用火來烤一烤這青竹的表皮,將其中的水分烤乾就很容易寫上字了。
因為在烤青竹時,從表皮里滲出的水分就像人的皮膚出汗一樣,又因為古代的竹簡所寫的書卷,絕大部分是歷史,於是人們便將竹簡編成的歷史書籍稱為「汗青」
④ 有關愛迪生的小快板
Behrens, Peter 1868-1940
⑤ 快板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有什麼來歷
快板早年叫「數來寶」,是從乞丐沿街乞討時的「蓮花落」演變而來的。在封建社會,快板藝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不過他們所供奉的「祖師爺」卻是明太祖朱元璋。因為朱元璋也曾經當過乞丐,傳說一邊敲著牛骨、一邊順著敲擊節奏來演唱的形式就是他的發明。
當然,隨著快板作為一門藝術逐漸走向成熟,曲詞的藝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敲板的節奏形式也變得相當豐富(如讓板、趕板等)。
盡管快板已經走上了藝術的舞台,作為一門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它仍然保持了貼近社會生活的特性。表演者往往採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編成曲詞,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下民風。
⑥ 竹板的來歷
竹板、牛骨板,傳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洪武)發明。因數來寶及竹板藝人都供奉朱元璋(朱洪武)為祖師爺,供奉朱元璋(朱洪武)的畫像為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
竹板、節板
竹板、節板由毛竹製作,板數多種;
常用於曲藝伴奏。
竹板、節板:竹板適用於各種曲藝說唱的節拍伴奏。因伴奏的曲種不同,板的數量也有2塊、5塊和7塊之分。
竹板使用毛竹製作,以選擇不帶竹節、無劈裂和無蟲蛀的竹材為佳。竹板由兩塊長16~19厘米、寬7~8厘米、厚1厘米的瓦形竹板組成,上端用繩串連,下端可以自由開合。演奏時,一手夾擊發音,聲音響亮、圓厚。
由5塊或7塊小竹板組成的節板,民間又叫「碎子」,上端用繩串連,板與板之間串夾兩個銅錢或鋼片,下端可自由開合。演奏時,一手夾擊發音。此外還有一種由兩根長約65厘米的竹片構成的簡板,用左手夾擊發音,常與漁鼓一起為「道清」伴奏。
竹板和節板有時合用,有時單用,它們是快板、山東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錢板等曲藝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常由表演者自打自唱,起製造氣氛和烘托情緒的作用。
⑦ 排球快板球是哪國人創造的
也稱「復快板球」。排球運動扣制球的一種。二傳隊員將球傳出或傳出前,扣球隊員已跳在空中等球;當球傳到合適的擊球點時,扣球隊員以極快的速度揮臂擊球。特點是:速度快,變化多,牽制力強,命中率高,實效好。有時利用快球佯攻,有利於爭取時間、空間和組織快變戰術,以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扣快球主要運用正面扣球技術,但也可運用勾手扣球技術。可分為近體快、短平快、平拉快、背快等。為中國運動員首創。
⑧ 排球中的快板球是哪個國家的運動員發明的
快球
也稱「快板球」。排球運動扣球的一種。二傳隊員將球傳出或傳出前回,扣球隊員已跳答在空中等球;當球傳到合適的擊球點時,扣球隊員以極快的速度揮臂擊球。特點是:速度快,變化多,牽制力強,命中率高,實效好。有時利用快球佯攻,有利於爭取時間、空間和組織快變戰術,以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扣快球主要運用正面扣球技術,但也可運用勾手扣球技術。可分為近體快、短平快、平拉快、背快等。為中國運動員首創。
⑨ 古代是誰發明在竹板上寫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簡牘起源於商代,《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到了戰國時期,竹簡的使用變得十分廣泛,目前考古所發現的竹簡最早只能到這個時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 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⑩ 古代誰發明在竹板上寫字
簡牘是中國古代以經過整治的竹 、 木為記錄載體的文獻。「簡」是用竹、木削成的長條;「牘」是用木間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冊」字,故有學者認為殷商時期已利用簡為書寫材料。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是戰國初期的。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簡牘文獻流行於先秦,兩漢時期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已發明四五百年的紙質文獻所取代,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