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地動儀是誰發明

地動儀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6 22:56:25

㈠ 世界上的第一台地動儀是誰發明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專代,地震比較頻繁屬。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1)地動儀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起初,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這台地動儀能夠測出地震的方向。

湊巧138年3月1日(距今已1879多年)(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距今已1879年)突然地動儀朝向西北方向的鋼球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裡。可是,洛陽居民誰也沒有感覺到地震。

幾天後,隴西驛者日夜賓士來京師,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

在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認候風地動儀的靈驗,佩服張衡的發明。

相隔1700多年,歐洲人才製造出「第一台」地動儀。

㈡ 地動儀是什麼誰發明的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
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
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
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
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
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
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
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
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
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
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
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
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
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
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
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
里,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
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
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
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
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
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參考資料:http://www.mypcera.com/book/e/h/sx5000/082.htm

㈢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所發明的,此項發明對後世地震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人類最大的敵人便是大自然,它們不可預料,又具有強悍的殺傷力,隨時都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後來古人通過觀測星象預計風雨雷電的發生,但對於破壞力極大的地震一直束手無策,直到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人類才第一次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動儀採用精銅鑄造而成,成圓形,直徑八尺,頂端微微凸起,形狀類似古代的酒樽,外面刻滿了鳥獸等裝飾花紋,地動儀內部有一根大柱位於中心位置,外分出八根小型支柱,意味著八個方位,每個方位的頂端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底部對應著八隻蟾蜍,地震發生時,龍口內的銅珠會掉落到蟾蜍嘴中,由此判斷地震發生的方位,可以及時展開救治。

㈣ 第一個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他發明了地動儀。
除了渾天儀外,張衡在世界科學史上另一個不朽的創造發明——地動儀,就是在他第二次擔任太史令期間研製成功的。發明於公元132年(陽嘉元年)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地動儀的發明,在人類同地震作斗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
據《後漢書·張衡》記載,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很象一個大酒樽,圓徑有8尺。儀器的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表面刻有各種篆文、山、龜、鳥獸等花紋。儀器的周圍鑲著8條龍,龍頭是朝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8個方向排列的,每個龍嘴裡都銜著一枚銅球。每個龍頭的下方都蹲著一隻銅鑄的蟾蜍,蟾蜍對准龍嘴張開嘴巴,象等候吞食食物一樣。無論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傳來地震的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出來,落到下面的蟾蜍嘴裡,發出激揚的響聲。看守地動儀的人聽到聲音來檢視地動儀,看哪個方向龍嘴的銅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這樣一方面可以記錄下准確的地震材料;同時也可以沿地震的方向,尋找受災地區,做一些搶救工作,以減少損失。
張衡地動儀的內部結構原理,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簡略,使人無法詳知,這是很令人遺憾的。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憑借他們所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依據《後漢書·張衡傳》的有關記載,參照考古資料,經過多方面的探索,終於考證推論出1800多年前張衡製造的地動儀的機構原理,並且設計了這座儀器的想像圖。
在國外,過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紀,古波斯才有類似儀器在馬拉哈天文台出現;而歐洲最早的地震儀也是出現在地動儀發明1700多年以後了。

㈤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公元138年的一天,在距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有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幾天後,報信的人騎馬趕到京城報告皇帝,大家才知道這件事。一旦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全城都轟動了,原來前幾天早就有一個人用一個儀器測出了它的方向,但當時並沒有一個人相信。這一下,發明了這個儀器的人名揚全國,甚至有人把他看作聖人。

這個人就是張衡,而他發明的這個儀器叫地動儀。張衡出生在南陽縣石橋鎮。他的祖父曾經做過官,但因為為官清正,家中並沒有什麼財產。張衡的父親去世後,他家的日子變得艱難起來。

張衡從小愛讀書。除了讀書以外,還經常觀察工匠們幹活。要不就擺弄竹片、樹枝,做些精巧的小玩意兒給朋友玩。在石橋鎮,幾乎沒有比他更心靈手巧而且有學問的人了。但他一點也不滿足,決定到外地去游學,以增長學問。

在當時,長安是西漢的都城,洛陽又是東漢的都城,人們合稱他們為「二京」。張衡決定到「二京」游學。他辭別家鄉,首先向西到長安去,開始了他的游學歷程。一路上,他四處拜訪有學問的人,並把聽到和看到的事都記了下來。在洛陽,他結交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其中崔瑗便是他的一個好朋友。崔瑗對天文歷法很感興趣,在他的影響下,張衡漸漸開始愛上了天文歷法。

由於勤奮好學,張衡很快便成了洛陽城的著名人物。有一次,南陽太守派人來告訴張衡,推薦他去當官。但他謝絕了。他認為做不做官不要緊,要緊的是研究學問。後來官府又幾次派人來請張衡去做官,他都沒有答應。

幾年過去,張衡學問大有長進,名聲也越來越卓著了。但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困窘,正巧南陽太守鮑德又來請他去做官,他想到鮑德是一個有道德有學養的人,就答應了他。於是,張衡在鮑德的手下做了一名主簿,負責處理和起草公文。

在鮑德的手下幹了一段時間,張衡幫助老百姓幹了許多好事,不斷顯露出他的才幹。鮑德見他果然有才幹,更加信任他了。他又建議鮑德建立了郡學,供讀書人學習。不久,他又把自己的游學經歷寫了下來,這便是著名的《二京賦》。他前後用了十年時間,才最後寫成。這篇賦一寫成,立刻轟動了京城。讀書人爭著閱讀傳抄。不過因為它篇幅太長,沒有流傳下來。

後來,鮑德被調到京城當官,張衡便又回到家中專心研究起學問來了。他開始研究《玄經》,這是一本研究宇宙現象的哲學著作,也談到了天文歷算等問題。這本書對張衡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從此把興趣轉移到對宇宙現象的探索里。

有一年,東漢皇帝漢安帝下令,要全國各地推選有學問的人到洛陽做官,張衡也被選到了京城,由於他對天文歷法有深入研究,朝廷便任命他當太史令,負責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等方面的事。張衡從此更專心地研究天文學了。他每天都在認真地觀察著星空,不論嚴冬還是酷暑。通過長期的觀察記錄,張衡把它都寫在一部叫《靈憲》的書里。到現在這部書在天文學史上還佔有極高的地位。

張衡不但寫書,對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理論總結,而且將這些加以實踐,從而創造出能實際操作的天文儀器。前面說過的地動儀便是一例。另外他還發明了渾天儀。這是一種天文儀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變化。

渾天儀的製作精巧:他先找來一些竹子,用刀將它劈成片,然後在它們上面刻上度數,再將這些竹片編成一個圓球。然後請木匠將它做成一個木模,再燒鑄成鐵球。他又想出用漏壺滴水的辦法,推動儀器自己轉動。他通過計算,在儀器內裝了精緻的齒輪,當漏壺不停地滴水時,帶動儀器繞軸緩緩地旋轉起來。漏壺中的水經過一天一夜滴完,儀器也正好轉完了一圈。為了說明這個儀器的結構和原理,張衡還寫了一本書叫《渾天儀圖注》。根據這本書,人們可以知道漢代的渾天儀是什麼樣子,漢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天象變化的。

由於張衡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他們在皇上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皇上相信了他們的話,便把他調離了京城,到河間任太守。但在河間做太守期間,因為和河間王劉政發生矛盾,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學問又無法再鑽研下去,終於在苦悶中與世長辭。

㈥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的

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他是東漢時期的人物,出生在南陽的一戶官宦世家。他是偉大回的數學家答、天文學家、發明家、制圖家和地理學家。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

㈦ 地動儀是由誰發明出來的

張衡是東漢時期發明家、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就是由他創造出來的。

㈧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8)地動儀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㈨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呢

地動儀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但是地動儀已經失傳到現在,也不能完全復制出原來的真實狀況

㈩ 誰發明了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回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答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閱讀全文

與地動儀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