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鞋子發明歷程

鞋子發明歷程

發布時間:2021-07-26 22:35:52

Ⅰ 鞋子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趿(音灑)或履。大約在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 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詩經》上「糾糾葛屨,可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龐涓。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著一雙 2000 余年前的皮靴。 尖頭 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 為了 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 們就 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關於 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是,15 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的鞋後,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著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於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6�1魏風�6�1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6�1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6�1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Ⅱ 鞋子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http://www.51958.net/listnews.asp?id=10

http://..com/question/974222.html

Ⅲ 鞋子的由來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

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

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了龐涓。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著一雙2000餘年前的皮靴。

尖頭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3)鞋子發明歷程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1、買合腳的鞋子,否則鞋子易變形且使腳受到傷害。

2、定期清潔鞋子,某些用濕布輕拭;切勿用刷子猛刷。

3、洗完鞋子之後(如運動鞋、跑步鞋等等),盡量愛卸載外部包裹上衛生紙,以免鞋子干後留有污漬或落下的沙子等。且讓鞋子自然風干,避免日光直射或高溫烘烤。

4、鞋子應避免接觸溶劑,酸,鹼,油等易腐蝕物。

5、維持兩雙以上可替換的鞋,讓鞋子輪流休息。

6、休閑鞋,涼鞋不宜作劇烈運動。

7、不穿的鞋子,要把你的鞋放在防塵布袋裡或者用柔軟的布料把鞋包起來。

Ⅳ 鞋子的變遷歷史是什麼

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悠悠古事話涼鞋

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人類最初製作涼鞋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張古老的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是一塊有5000年歷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畫的是納莫國王的日常行為。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僕人跟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後來,埃及人發展了象形文字,在有關的記載中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去世時,在隨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涼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

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翻開歷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品類。

張果老發明草鞋

關於草鞋的起源,相傳古時有一窮老漢叫張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為生。由於赤腳上山,雙腳經常被扎得鮮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稻草做鞋。開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腳,但散亂的稻草容易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後來,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細的草繩,一根根地纏在腳上,這樣雖好一些,但纏起和脫掉都費時間。此後,他又經過改進,把稻草編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後,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與內涵,塑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亦樹起了一道樸素而雅緻的風景線。上至宮廷顯赫,下至莽野獵館,都能「趾蹺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

近代,最為人們所頌揚的莫過於「紅軍鞋」,它伴隨中國工農紅軍走過了長征中的千難萬險,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走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進步,草鞋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高貴品質,正是國家發展、壯大所需要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可缺少的。

今夏涼鞋流行風

自然花草天真脫俗。伴隨今夏在服裝上運用花草印花的風潮,涼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幫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經不算稀奇。設計師將絲絹做成的花朵布滿鞋面,點綴其上的水鑽讓整雙鞋子大放異彩。這樣的涼鞋,最適合同色系飄逸裙裝的搭配。

淑女風范優雅迷人。淑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扮相,含蓄嫵媚是她們的特長。今年的時尚界,五彩繽紛的蝴蝶不只飛落在服裝、首飾上,也停在了涼鞋上。為了不使鞋的造型過於誇張,寫實的蝴蝶變成了寫意的蝴蝶,鞋幫上小小的蝴蝶結足以讓人增添幾分嬌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優雅的圓頭設計將淑女氣質一展無遺。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調外,透明糖果色澤也是今年涼鞋重要的趨勢。有著清新色調的透明涼鞋,不論平底、夾腳或是厚底,都帶來夏天海邊、池畔的透徹清涼,或是夏夜沁涼的微風,將雙足幻化作美麗的羽翼,隨著風的律動高飛,彌漫難掩的甜蜜氣息!

Ⅳ 「鞋子」最早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沒有一雙絕對意義 的鞋。也沒有紀錄某個人發明的。 先秦時期的鞋履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人民已在著屍非、屨或履了,當時男女鞋飾沒有明顯的差別。到殷商時,初步建立了禮制,已有各種鞋履,可說皮、綿、布、草俱全。據《實錄》中說:「夏商舄履皆以皮為之。」從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長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證明。其靴長12.7厘米,寬9.4厘米。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細皮條縫制而成。自靴底毛靴腰最上部約19.5厘米,靴尖上翹,並在其上及跟、靴內外兩側各附一銅扣飾。 商代貴族,腹下佩黼或韋革畢,腳穿翹頭船式樣的翹尖鞋,而商代武士穿的則是薄底翹尖皮履。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見已著履,並有鞋翹。其實,在殷商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已普遍流行。當時在貴族階層中,除穿皮履外,並且普遍地穿著各種麻鞋和絲鞋了。周代,在夏商禮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完善了禮制,在服飾制度上更加完備。當時從天子以至卿士,服飾各有等差,並且還專門設「司服」一職,掌管服飾的實施。鞋飾是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被納入「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 在《周禮·天官》中記載:管理鞋履的職官叫「屨人」,他負責掌管正子和王後的服屨,其種類有赤舄、黑舄、素屨、葛屨等,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履、、、靴、鞋等形制。在周代,皮製鞋履已經流行。建國後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一雙用皮縫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這是我國現存在最早的皮鞋。它採用經過簡單鞣製的皮革作幫底,並以皮線手工縫制而成。鞋面由前蓋、前尖、後尾三塊皮革部件組成。鞋頭呈方型。款式為無帶的套式。另外一雙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魯克古墓出的西周革靴,全系革製成,鞋形清晰美觀,鞋頭有皺紋,全鞋經過仔細搭配縫制而成。這說明當時製鞋設計工藝已具較高的水平。在周代,已有「氈靴」之別。《周禮·天官·掌皮》載:「共其毳毛為粘,以待幫事。」氈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區一種用羊毛氈製成的長筒靴子,保溫性強。踏在地上既輕便又暖和。為了防寒,當時還有一種靴式獨特的連腿皮靴。皮靴出土於吐魯番腹地蘇貝希戰國古墓。全靴 為皮質,呈高筒形,它緊緊套在毛織布褲上,與膝褲、褲裝、鞋履構連成一體的形式,既利保暖,又結實耐用,還可涉水。

Ⅵ 鞋子的發展歷史

帆布鞋穿著輕便,無論是出遊或做運動,都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穿一雙活潑、俏皮、色彩艷麗的帆布休閑鞋,輕松地行走在五穀飄香、楓葉漸紅的大自然懷抱里,那是十分美妙的享受。
帆布鞋成為潮流的寵兒,製造商們也把帆布鞋玩出了更多的花樣。復古、運動、華麗、重金屬、搖滾、馬毛、皮革、牛仔,不管生出怎樣的變化,穿帆布鞋的百無禁忌讓它成為潮流人士的必備單品。帆布鞋搭牛仔褲是恆久不變的真理,搭鉛筆褲也完全沒有問題,就連西裝也搭得,那是雅痞最愛的范兒。帆布鞋是一種充滿精神能量,給人進攻張力的「武器」,橡膠底的帆布鞋是一種「媒介」,可以幫助人找到朋友。帆布鞋不僅是文化張力的體現,也是生活方式的延伸符號。
帆布鞋在中國出現已有很長歷史,從最早的帆布鞋解放膠鞋形式的帆布鞋、到今天的迷你彩繪帆布鞋,運動休閑帆布鞋,高筒帆布鞋,技術已相當成熟,產量也很大。每年中國生產的帆布鞋都佔全球產量一半以上。
帆布球鞋的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歐洲的普通民眾就做出了類似於帆布鞋的「氈面鞋」。19世紀、歐洲的很多普通民眾、已經開始穿上了、帆布面膠底鞋。但天然橡膠有它的特性,熱天軟起來太軟,冷天硬起來易裂。
現代的帆布膠底鞋是工業化大生產造就出來的、美國發明家固特異、在1839年和很多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共同製造出了「橡膠硫化處理程序」,使天然橡膠硬化,這才使帆布鞋能夠更價廉物美、能夠被更多老百姓買得起。
20世紀60年代,帆布鞋的廉價和皮實使得它和牛仔褲一樣,成了青少年叛逆和嬉皮精神的象徵。經典影片《畢業生》中,讓人記得的除了西蒙和加豐克爾樂隊的《寂靜之聲》,就是達斯汀·霍夫曼腳上那雙淺棕的帆布運動鞋。The Beatles(甲克蟲樂隊)出演的電影《黃色潛水艇》,更是讓設計師從中得到靈感,開始在帆布鞋上塗鴉。鞋面成了畫布,有了設計元素,帆布鞋也立刻咸魚翻身,由運動裝備變成藝術品。
後來,我國的雙星、回力等等品牌的帆布鞋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質量穩定。
直到20世紀70、80年代二次大戰後景氣復甦上攀巔峰,各種運動賽事蓬勃發展,帆布鞋熱才有所降溫。正因為如此,20世紀60到80年代成立的運動鞋廠家,一些流行的鞋樣里也有帆布鞋,包含:波尼、萬斯等,每家不同的Logo符號印在鞋的表面上。21世紀初的復古熱,也讓這些品牌復興或者身價持續看漲。在既有元素里添加時尚設計感,就是最個性化的流行品味,帆布鞋也不再只是「帆布」鞋,馬毛、皮質、麂皮、牛仔丹寧布、燈芯絨等都應用於其中。

Ⅶ 鞋子的發展歷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來比喻大的事情要從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為了保護腳部免受帶棱帶刺的硬物傷害、便於行走和禦寒防凍而穿用的兼有裝飾功能、衛生功能的足裝,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雖然只佔人們服飾的很小部分,而且處於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層」,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見,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Ⅷ 誰知道鞋子的發展經歷那些階段簡要說明內容

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夏商時期是用稻草編的鞋,戰國時有人用木板做鞋底,粗布做鞋身,但由於當時是滾亂局面,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

閱讀全文

與鞋子發明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