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餃子

創造餃子

發布時間:2021-07-26 21:40:59

Ⅰ 餃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創造出來的你知道嗎

餃子: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我愛吃韭菜、玉米餡餃子。小時候在一家餃子店吃過最好吃的,餃子餡是蘿卜、白菜餃子很好吃,但是那是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留在腦海里。




Ⅱ 如何做餃子的步驟

餃子怎麼做好吃

1、包素餡餃子的時候要注意,如果是胡蘿卜餡兒的餃子,一定要把胡蘿卜擦絲,而且用油在鍋子里炒一會兒。如果是香菇餡兒的餃子,一定要用水焯掉香菇的水分。如果是韭菜餡兒的餃子,火候要小。

2、包肉餡餃子的時候要注意,加肉餡攪拌時,一定要把調味料放到肉里頭,撒上適量的包子餃子料的或者是五香粉,如果沒有鮑魚汁之類的調味料,可以加點醬油。在攪拌肉餡的過程中,最好順著一個方向攪,這樣肉餡才不會鬆散。

餃子的由來

餃子原名「嬌耳」,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我們吃的餃子。餃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是中華傳統美食。

吃餃子蘸醬油還是醋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口味,有的人就喜歡吃餃子蘸醬油,認為醬油可以為餃子增鮮,有的人則喜歡蘸醋,認為醋可以去腥解膩。各有各的講究,不用拘泥於蘸醬油還是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餃子蘸料怎麼調好吃

不同地區的餃子蘸料調制方法都不同,南方人喜歡蘸醬油,北方人喜歡蘸醋。四川人喜歡在蘸碟里放點兒辣椒。這都是根據個人的口味變化的,我們調制餃子蘸料的時候不用拘泥於怎麼才是最正宗的吃法,只要適合自己的口味就好。

餃子有哪些餡的

按照餡料分,餃子大概可以分為肉餃子、素餃子等等。製作餃子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調制餡料,如果喜愛吃肉,可以製作純肉餃子,鮮肉餡的餃子別有一番風味;如果愛吃素,可以製作純素餡的餃子,例如韭菜雞蛋、茴香雞蛋等等,但是其實大部分的餃子是有葷有素的,比如梅菜肉餡餃子、豬肉白菜餡餃子。

吃餃子會胖嗎

其實在吃餃子的時候注意不要過飽,加強運動,不暴飲暴食就不會發胖。但是因為在減肥期間,含脂肪多的豬肉和含澱粉多的麵食是減肥的大忌,所以在此期間還是少吃餃子的好。吃餃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多吃啊。

餃子的營養價值

每天都吃餃子是對身體沒有壞處的,但是前提是餃子的餡料是葷素搭配的,如果每天都吃一種餡料的餃子可能就會對身體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而且吃葷素搭配的餃子可以一次性地進行穀物、蔬菜、肉類的攝入,可以保證身體的營養均衡。但是如果每天都吃鮮肉餃子並且不補充其他食物,很顯然,人就會缺少蔬菜的攝入。這對身體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Ⅲ 包餃子怎樣由許多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

這看你怎麼理解了,如果單從包這個環節上來說,那有人負責和面弄餡,有人負責擀皮,有人負責包,這就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勞動創造出了,那再往深了說,從餡料是怎麼來的,面是怎麼來的,那勞動的人就更多了

Ⅳ 請問張仲景怎麼發明餃子的謝謝大家!

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一生為官清廉,但不滿於當時東漢王朝的政治腐敗和官場黑暗,憤然告老還鄉。當他途經家鄉白河岸邊時,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或扁食。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以後漸漸形成習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Ⅳ 餃子是誰發明的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南方地區也普遍有餃子這一食品。餃子是中國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它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Ⅵ 餃子誰發明的,原名叫什麼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補充一下: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 。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見頁尾:酒文化的鏈接)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3)磁山文化時期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4)三星堆遺址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1、酒是天然產物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製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穀物酒,並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 。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並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採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穀物釀酒起源於何時?我國最古老的穀物酒是屬於哪類?對於後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穀物釀酒始於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於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糧食後,才開始釀酒的。另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先於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麼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綜上所述,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於農耕時代、後於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Ⅶ 1800多年的中國餃子,是如何創造世界吉尼斯紀錄的

中國餃子歷史確實有1800多年的歷史,但創造吉尼斯紀錄的是西安永興坊德發長餃子店,以318種餃子花樣成為了紀錄。也就是說,並不是餃子本身產生了吉尼斯紀錄,而是這三百多種款色的餃子成功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當我們還以為餃子就是簡答的一包成型,別人就已經創造了足夠318款不同狀態的餃子,甚至還成為了西安的特色景點。

坊德發長餃子店的餃子創新,通過318種模樣創造了吉尼斯紀錄。

Ⅷ 英語中的餃子單詞怎麼來的 外國人不吃餃子啊 怎麼創造的單詞呢

mpling指的是義大利餃子,義大利也是美食之邦,義大利美食在西方世界很出名。
在中國水餃傳入西方之前西方人就已經知道義大利餃子了,由於中國的餃子很像義大利餃子,所以也叫mpling。
這並不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詞,這是一種比較老的表達方法而已。現在隨著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西方人習慣說jiaozi,或者tofu(bean
curd同樣也是比較老的說法)之類的了。

Ⅸ 誰發明了餃子,又是誰創造了麵包

餃子: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麵包:麵包究竟於何時才被人類當做主食,至今答案仍未知,但必定是人類發明使用火源之後。有了火,才能將麵糊烤成面餅。距今六千年前,尼羅河流域盛產小麥,古埃及人已開始將小麥磨成粉,加入水、馬鈴薯及鹽拌在一起,擺在溫熱的地方,利用空氣中的野生酵母讓面團自然發酵後,再拌入小麥粉揉成面團,放在燒烤的石頭上烤成面餅。古埃及人只知道方法,卻不懂得其原理,因此一直認為這是神在暗中幫忙,而認定麵包是「神的贈禮」。直到十七世紀,人們才發現,麵包會發酵,全是酵母菌的功勞。相較於我們中國,雖然早在神農氏教民耕種五穀、嘗百草(其中包括小麥),加上有燧氏教人鑽木取火,開始進入熟食紀元,但先民食用小麥的方法,則已不可考。但是,現今中國北方的鍋餅、燒餅,則是古代燒烤面餅最具體延伸的證據。

Ⅹ 水餃是怎樣有許多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拯乾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餳)一小時左右。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面團,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10)創造餃子擴展閱讀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餃」這個字的首次出現是在明末的《正字通》書中。現在這種形狀的餃子,是在清朝以後才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的。建立清朝的滿族似乎特別偏愛吃餃子。中國東北地區、中亞以及俄羅斯的游牧民族很久以前就將麵粉皮包肉的料理作為日常飯菜食用。滿族17世紀統治整個中國,建立清朝後,餃子也隨之以北方為中心迅速在中國普通家庭傳播起來。

中國的北方以及東北地區是朝鮮族或與朝鮮族接近的滿族(女真族)等通古斯裔各民族居住的地區。韓國的祖先在很久以前曾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一帶。有觀點認為,衛氏朝鮮(公元前195年前後至公元前108年)是由曾居住於中國北方的燕國的逃亡者建立的。

從後漢到唐代,一個被稱為高句麗的國家一直統治著中國東北地區至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之後,通古斯裔的各民族先後建立和統治了渤海、金國和後金國等。有段時期,通古斯裔民族甚至將統治范圍擴大至中原地區。他們很可能也吃類似於餃子的食物。認為韓國人的祖先發明了餃子的根據,或許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餃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