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第4次工業革命會變成什麼樣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場蒸汽機革命,以英國為代表,蒸汽機進入了工廠,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一場內燃機革命,發明了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讓每個人與世界的距離更加接近。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的突破。電子計算機、互聯網路的出現及其在各行各業的普及,推動了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伴隨著人力的解放。那第四次工業革命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今天就生活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偉大成果中,生活得更便捷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讓我們不禁發問:未來我們人類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嗎?未來這個世界會被人工智慧統治嗎?這將是我們未來一直需要擔心、思考的問題。我們人類要想以後不被人工智慧所替代,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從事腦力勞動,而不是簡單地機械操作。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會首先取代機械、等行業,教育和醫療行業仍是需要不斷深耕的領域,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的新聞領域。
㈡ 第四次科技革命會是什麼
第三次科技革命結束了嗎?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一般沒思考過,也沒研究過。但現在我們似乎有研究的必要了。因為,科技的發展,正處於飽和時期,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醞釀。我們的研究,有利於為科技研究與發展、為我們的強盛,指引方向。
我們回顧一下前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隨西方殖民擴張,海外殖民市場迅速膨脹,生產要求迅速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它從當時市場廣闊的棉紡織業開始的;以工人與技師的工具改革為載體,以蒸汽機發明與創制為標志,以動力為主要目的;它的完成,在生產領域,主要解決了當時的動力問題,實現了生產的機器化;也使工業生產擺脫了傳統自然條件的限制。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新發現與新發明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的結果。它主要以電發現與電力廣泛應、內燃機的發明與創制、通訊工具的創制為主要內容;仍以動力的更新為主要特徵,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動力;同時交通、通訊工具的發明,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產與市場的距離,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使世界市場統一完成。這次革命,也推動了科學研究由宏觀走向微觀,並深入了量子科學層次,為科學研究開拓了視野,並指明了方向。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基礎上,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推動下產生的。它以信息技術、原子能應用、航天技術、分子合成技術與生物工程為主要內容,它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同時,動力的更新仍然是核心內容。這次革命,以微觀世界的研究為核心和主要手段,進一步解決了人類的動力問題,並努力解決自動化的問題。它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同時,使世界向地球村發展,世界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世界市場向縱深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必然趨勢。地域間的語間交流、信息交流、人與人之間交通,自由程度大大提高。生產的自動化基本實現,智能化生產、生活也正在興起。
縱觀前三次革命,我們不難發現,革命的核心內容離不開三個內容:一是生產的動力問題,二是生產的機器化與自動化問題,三是交流手段問題。,一切的科技研究,最都在為它們服務。其中研究的前導,都以動力的研究為核心和源泉。
當前,這三個領域研究,正處於飽和階段。說它飽和,並不是說它不發展,而是說它的研究水平與層次暫沒有新的突破,而僅在於量的發展與普及的程度。從動力來說,核能的研究與應用,基本穩定,現在研究的任務主要是其實用性能與普及推廣(國家部門間與世界的國家間);從生產的自動化來看,主要是機器化的普及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普及,所謂的智能化也只是自動化的復雜化;從交流通訊來看,現在的現實交通速度,也只能在聲速左右(實驗與軍事的可以三倍音速左右),無線通訊與信息也只能停留在電波水平與網路化水平,研究的主要任務也只能是性能與普及程度方面。因此,現在科技研究,正處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總結與推廣階段和新的科技革命的醞釀階段。
那麼,新的科技革命是什麼?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又是什麼?從什麼部門開始?給人類的生活面貌又會帶來什麼變化?我們的未來生活是什麼情景?第四次科技革命將從哪裡開始?
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不難,大家可以從我們的生活發展需求上來思考。當前,經濟發展與人類發展,正處於全球化的高鋒時期,競爭日益強烈,科技發展需求日益強烈。首先,從動力來看,由於受到能源和技術的限制,我們最先進的核動力無法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完全普及並自由使用;交通運輸速度與我們地球村的要求也差距甚遠,遠遠滿足不了生產、銷售、交往的需求。因此,我們未來的動力應該是超越核能的更新更便捷、資源豐富的新物質。從通訊工具來看,我們的電波通訊介質,有許多弊端,受到許多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的干擾,安全與便捷性能太低,遠遠滿足不了高速成發展的國際化的需求。因此,通訊工具的研究方面,我們也必須要尋找一個新的通訊介質,使其最大限度地擺脫自然條件的限制,提高其自由程度與安全系數。從生產、生活的自動化來看,智能化是必然趨勢,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將是生產與生活的設計者,是戰略指揮者,是生活的享受者,一切具體的生產工作與生活勞動,將全部由智能化的機器人來完成。但這個任務要領依靠機械化為核心、以光電工作原理的機器人來完成,可能性不太大,我們必須研究一種新的思路,模仿生物原理,運用生物機能原理(注意,這不是單純的物理與化學原理),加以改善,才能真正實現。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基礎上,在微觀世界研究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進入更深層次的微觀世界,或世界中新的物質(比如反物質反粒子;生物電波、磁粒子、光電子、電子高速成運轉的動力可控制與可操作研究);對學科綜合加以研究,如物理化學的結合,物理生物、化學生物的綜合研究等,甚至可以將社會學與化學、物理、生物結合,我們可能就會開闊研究的視野與領域,就會有新的突破。
那麼我們第四次科技革命將從何處開始?我們不能預定,但我們可以從科技發展與生活需求中研究思考:在動力方面,因為核能利用的難度與深度,可能還會消耗我們許多時間與人力,暫突破的需求不強;通訊手段普及很快,需求很大,安全便捷的要求很高,研究手段更新較快,突破的可能性較大。但交通需求最大,在求也最迫切,因此,交通工具研究與更新的突破,似乎更為可能,尤其是核動力在交通領域的運用,可能將人類的交通推向一個更新的階段。而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也只能是普及程度發展或自動化工藝發展,同時由於勞動力「富餘」問題,真正的智能化需求還不是太強烈,因此高投入的智能化研究,發展緩慢,暫也不會有新的實質性突破。
第四次科技革命興起的要求很高,絕不是一般國家與地區,或一兩個科學家閉門思考能完成的。它將是某個部門或許多國家共同合作產物。但最先有突破的可能仍然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或歐盟。美國雖然綜合實力較歐盟稍弱,但化們的科學家合作方便,研究意識較強,尤其對未來思考意識較強,國民的思考意識也較強,這從他們的影藝文化中,,尤其是科幻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思考與設想)中,可見一斑。因此,他們研究突破的可能性最大。而歐盟由於側重於合作與發展,鞏固歐洲的和平與地位,在超前越現實的突破方面,需求可能不是太強烈,因此,可能稍晚於美國。
面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總結,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醞釀,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大科技研究的力量,加大對教育、人才培養的投入,尤其重視科技研究意識的培養,形成積極的科研意識,建設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同時,我們也要集中精力,重點突破,對尖端科技深入思考與研究,搶占國際科技市場,打破國際科技壟斷,建立我們中國的國際科技地位,為民族振興奠定基礎。這是我們當務之急,也是我們在國際上強盛的唯一出路。
㈢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蒸汽汽車、火車、輪船被發明出來。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美蘇英法中成功地試制原子彈。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
(3)第四次科技革命發明成果擴展閱讀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㈣ 第四次科技革命完成時間。
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推動了西歐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使社會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迅猛發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
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它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現為標志,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形態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形態的過渡。
㈤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珍妮紡織機、蒸汽機車、汽船、飛梭、蒸汽火車等。
1、珍妮紡織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
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2、蒸汽機車
第一輛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於1769年誕生,是的,就在瓦特與博爾頓一起合作出帶冷凝器的蒸汽機的那一年。這輛蒸汽汽車是一輛三輪汽車,是由法國人N·J·居紐所製造,被命名為「卡布奧雷」。
雖然居紐的這項發明失敗了,但是他的發明在古代交通運輸與近代交通運輸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不斷地發現與改進中,之後又有無數的車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總,比如在1804年脫威迪克設計製作的蒸汽汽車,還有1825年英國人斯瓦底·嘉內製作的第一輛蒸汽公共汽車。
在歷史的發展下,汽車形式不斷地在變化,1804年的蒸汽汽車拉著10T的重物行駛過,1825年的公共汽車開啟了公共汽車的運營。1831年,美國的史沃奇將一台蒸汽機投入到運輸中。
3、汽船
最早建造蒸汽機船的是法國發明家喬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輪船「皮羅斯卡菲」號,用蒸汽機啟動。後來,英國人薛明敦在1802年也建成一艘蒸汽輪船。可惜它們均未得到實際應用。
直到1807年9月,美國人富爾頓設計、製造的蒸汽輪船「克萊蒙特」號試航成功,才使輪船開始真正成功為水上舞台的主角。「克萊蒙特」號,全長45.72米,寬9.14米,排水量100噸,船速每小時6.4公里。
蒸汽機船發明後,用蒸汽機為動力代替人力帶動槳輪,沿用了100多年之久。
4、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5、蒸汽火車
蒸汽火車也叫蒸汽機車,是利用煤為動力,以蒸汽機為核心的最初級最古老的火車。
蒸汽火車的外觀和功用與如今的各種火車相差甚遠,它是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車,蒸汽火車通過用煤燒水,使水變成蒸汽,從而推動活塞,使火車運行。
蒸汽火車曾以無比的巨力開啟過人類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一般蒸汽火車的速度為60千米/小時。現在已被淘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㈥ 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㈦ 上述四項技術成果分別屬於哪一次科技革命成果
前者即四輪汽車用到了內燃機,屬於新交通工具的發明,所以它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後三者電子計算機,核電站,人造衛星,結合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難判定它們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另外也可以利用時間判定,不做敘述。
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㈧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成果帶來的便利是什麼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
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標志著電力時代的到來
1869年俄國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1877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1880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狹義相對論,帶來了物理學的巨大變革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26年美國科學家哥達德製造的世界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試飛成功
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開創醫學新紀元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㈨ 第四次科技革命
2008年以能量為突破口的永動機理論和製造技術全面誕生,真正的以永動機能源為基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今年開始啟動,這次科技革命將比前三次科技革命帶來更為深遠而廣闊的影響。永動機為全人類的自由如意帶來了新的生命。
㈩ 第一次科學革命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牛頓力學體系為基礎,始於紡織工業,並依靠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765年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1765-1787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並用作紡紗機的動力
1777年法國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
1800年義大利伏特發明伏特電堆,英國赫歇爾發現紅外線
1822年法國安培發現安培定律
1826年德國歐姆發現歐姆定律
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8—1839年德國施旺、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
1842年奧地利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
1859年英國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1865年奧地利孟德爾提出遺傳學兩大基本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