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毒品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冰,日本化學家與二戰早期合成的
搖頭丸,德國拜耳實驗室研製(現在很多感冒回葯都答是他們出的)是來治孤獨症,心境障礙等病的。
嗎啡,德國科學家與上世紀初從罌粟中提出,用於代替乙醚進行麻醉,止痛。
氯胺酮,1968年德國科學家合成的全身麻醉葯。
Ⅱ 嗎啡是從哪裡面提煉出來的
1806年德國化學家澤爾蒂納首次將其從鴉片中分離出來,並使用希臘夢神Morpheus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嗎啡。其衍生物鹽酸嗎啡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劑,有極強的鎮痛作用,而且它的鎮痛作用有較好的選擇性,多用於創傷、手術、燒傷等引起的劇痛,也用於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絞痛,還可作為鎮痛、鎮咳和止瀉劑;嗎啡的二乙酸酯又被稱為海洛因。但其最大缺點是易成癮。這使得長期吸食者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對嗎啡產生嚴重的依賴性,造成嚴重的毒物癖,從而對自身和社會均造成極大的危害。
嗎啡及其衍生物是臨床解除劇烈疼痛的主要葯物,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強效鎮痛劑。哌替啶止痛作用較嗎啡弱,鎮痛時間短,僅2.5~ 3.5h,體內代謝物去甲哌替啶t1/213~ 14h,反復使用易蓄積而產生中樞神經興奮作用,且注射給葯可致局部炎症和組織硬結,因此不宜用於需長期用葯的患者,但提倡對重度疼痛病人使用。
中文名
嗎啡
外文名
Morphine, Kadian, DepoDur[1]
化學式
C17H19NO3
分子量
285.3[1]
快速
導航
理化性質
應用領域
常見品種
物質結構
安全措施
嗎啡出現
嗎啡作為醫學
嗎啡限制
檢測
毒理學
毒性
成癮與戒斷症狀
醫學價值
禁忌
葯物相互作用
中毒及救治
研究簡史
嗎啡被提取和發現的確切時間多有爭議,但一般認為是澤爾蒂納(Sertürner)在1805至1816年之間發現了它。澤爾蒂納是一位葯劑師助手,他致力於了解嗎啡的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後來通過將未被加工的鴉片浸泡在熱水和氨水中分離出嗎啡晶體。[2]
當時澤爾蒂納並不知道他所發現的物質的作用。才開始,他以狗為實驗對象做測試(後來所有實驗對象均死亡),然後他又在自己和三個男孩身上做實驗。最終他將這種新的化合物記錄下來,表示它和鴉片類似,能夠緩解疼痛、引起興奮。但是過多的劑量將會導致焦慮(厭惡)感、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咳嗽反射抑制。並且他發現在抑制疼痛方面,這種成分的效力將近是鴉片十倍。後來使用希臘夢神Morpheus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嗎啡(morphine)。[2]
1847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Liebig)推導出其分子式為C17H19NO3。Wright通過雙乙醯化實驗確證了嗎啡的兩個自由羥基的存在,Grimaux發現其中一個羥基非常容易發生甲基化,從而推斷可能是酚羥基。可待因氧化為可待酮的實驗證實了另外一個為醇羥基,剩下的不活潑的氧必定為為醚鍵。氫化實驗證實了雙鍵的存在。Von Braun降解(NMe—NCN)以及Hoffman降解意味著環狀三級胺的存在,連續的霍夫曼降解可以得到三甲基胺、乙烯和芳環骨架,在鋅粉中蒸餾嗎啡可以得到氧化的菲環骨架。1925年,羅賓遜(RobinSon)首次正式確定其結構式。1952年,蓋茲(Gates)通過首次全合成證實了羅賓遜推導的結構式的正確性。[3] 1955年,Hodgkin發表了嗎啡的氫碘酸鹽二水化合物的單晶結構研究,同年,Kartha通過研究的氫溴酸鹽二水合化合物最終確定了嗎啡的絕對構型。[4] 1968證明其絕對構型。70年代後,逐漸揭示出其作用機制。[5]
理化性質
純態嗎啡為無色結晶或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遇光易變質。嗎啡難溶於水,易溶於氯仿及熱乙醇中,而鹽酸嗎啡可溶於水和酒精[6] 。市售產品一般含一分子結晶水,熔點(mp)254-256℃,難溶於水。MOP與鹽酸、硫酸、醋酸及水楊酸可生成鹽,含3分子結晶水的鹽酸嗎啡為醫療中常用的麻醉劑。
Ⅲ 美國醫學奇觀:海洛因曾上市,用作治療嗎啡成癮,效果如何
如今霍夫曼的這兩種發明都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流傳已久,雖然一種是救治患者的良葯,一種是威脅生命的毒葯,但霍夫曼發明這兩種葯物的出發點始終是堅定的,他發明的初衷是為人類謀福音。
與其說海洛因帶來的災難是發明者霍夫曼的過錯,倒不如說是將海洛因推向市場的那家公司,倘若他們慎重進行臨床試驗,及時發現海洛因的致癮性,也許海洛因根本就不會在世界上流通,也不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大的災難。
Ⅳ 20世紀初,海洛因被發明科學家發明海洛因的初衷是何目的
主要是用來止痛的,止痛效果比嗎啡強好幾倍,後來醫生甚至建議在治療疼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甚至胃癌時都可以使用海洛因。
Ⅳ 嗎啡,一種強效鎮痛葯,一種毒品,成癮與去痛之間,你會怎麼選
嗎啡制劑,一種強效鎮痛葯,因為其帶來的副作用也成為了毒品,但是不可否認的說,嗎啡是人類發明的最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葯物之一。
雖然劑量無上限規定了,但是對於每個患者而言,使用的量都是不同的,葯量越高,不良反應也會隨之增加。除了對癌症晚期的疼痛,其他一些鎮痛葯無效的疼痛,比如急性銳痛,如嚴重創傷、燒傷等也可以應用,但是一定是其他鎮痛葯無效的前提下,要不然醫生是不會給你使用嗎啡的。內臟絞痛,比如腎絞痛等,可以用嗎啡但是不能單獨使用,還是應與阿托品等解痙葯聯合使用。雖然,嗎啡的鎮痛效果很好,但是也不會給病人長期使用,因為這個葯連續使用3~5日即產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致依賴性。
另外,對於未明確診斷的劇烈疼痛,盡可能不用嗎啡,以免掩蓋病情。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願世間永沒有病痛!
【不葯博士】簡介
生命科學博士,執業葯師,高級營養師,守護生命健康,拒絕偽養生,手把手調養一個健康的你!
Ⅵ 毒品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毒品最早起源於德國。
在奴隸社會,人們種植、採集毒品原植物用於消遣取樂、醫治疾病或宗教、部落的慶典活動。9世紀,罌粟作為葯品輸入唐朝國都長安。
清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大肆傾銷鴉片。一場災難深重的鴉片之害降臨華夏大地,並引發了1840年和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
清末民初,膠東人「抽大煙」也廣泛流行,且講究的是「膠州燈、壽州斗、張潘的煙簽子、蓼蘭竹的煙槍桿子、劉鳴岐的角雕煙盒子」。
1806年,德國化學家F·W·A·澤爾蒂尼從鴉片中分離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傳入中國後即稱為「嗎啡」。
1874年,英國化學家C·R·賴特最先以嗎啡和乙酐合成白色晶體———海洛因。1925年《日內瓦禁毒公約》規定,除科學需要和合法醫療外,嚴禁非法使用海洛因等。
(6)嗎啡發明擴展閱讀:
吸毒危害:
(1)身體依賴性,由於反復用葯所造成的一種強烈的依賴性。
毒品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體能產生適應性改變,形成在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一旦停掉葯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稱為戒斷反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葯者為了避免戒斷反應,就必須定時用葯,並且不斷加大劑量,使吸毒者終日離不開毒品。
(2)精神依賴性
毒品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使吸毒者出現一種渴求用葯的強烈慾望,驅使吸毒者不顧一切地尋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現精神依賴後,即使經過脫毒治療,在急性期戒斷反應基本控制後,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機能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更嚴重的是,對毒品的依賴性難以消除。這是許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復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醫、葯學界尚待解決的課題。
(3)毒品危害人體的機理
中國流行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屬於阿片燈葯物。在正常人的腦內和體內一些器官,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
在正常情況下,內源性阿片肽作用於阿片受體,調節著人的情緒和行為。人在吸食海洛因後,抑制了內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漸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狀態,一旦停用就會出現不安、焦慮、忽冷忽熱、起雞皮疙瘩、流淚、流涕、出汗、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這種戒斷反應的痛苦,反過來又促使吸毒者為避免這種痛苦而千方百計地維持吸毒狀態。冰毒和搖頭丸在葯理作用上屬中樞興奮葯,毀壞人的神經中樞。
Ⅶ 阿司匹林的發明者,為何在11天後又發明了海洛因
說起阿司匹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這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鎮痛,消炎葯物,基本所有的葯店中都有出售這款葯物。據了解,阿司匹林已經被人類使用了上百年的時間了,期間它為無數人減輕了痛苦,而它也因此譽為是醫葯史上的三大經典葯物。但是,你知道嗎?發明出阿司匹林的人是一個“天使”,但同時他也是一個“魔鬼”,因為他前腳剛發明出阿司匹林,後腳(11天後)就發明出了害人不淺的海洛因。那麼,這個即使魔鬼又是天使的人是誰呢?
至於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包褒貶不一的,有人認為他是天使,發明出了阿司匹林這種治病良葯,但也有人認為他是惡魔,因為他發明出了海洛因這種毒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Ⅷ 發明針管的故事
1853年,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回合到一起,答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
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後,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並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