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孩的發卡》講女孩買發卡後自信美麗,卻發現發卡早就掉了,這個故事出自哪裡!
出自(女孩故事)裡面的一個叫 紅紅的發卡 ,講得是一個叫紅紅的女孩,總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好看,很自卑,後來買了一個發卡帶在頭上,
2. 發夾是誰發明的
山東大亨發明的
3. 旋風少女中的戚百草是怎樣發現草莓發夾是若白師兄買給她的而不是初原師兄呢最後若白師兄和百草在一起了
在和加藤銀百合比賽前,百草用手指順了順頭發,然後發現草莓發卡不見了,當時距出場還有幾分鍾,百草告訴了若白,急著要回休息室找發卡,若白呵斥她上場,然後發現她很不在狀態,就在比賽前問百草為什麼會那麼在意那個發卡,百草說那是初原送她的,若白就告訴她是自己送的,讓百草不要再在意那個發卡。
最後若白和百草在一起了。若白師兄生病住院,百草就一直守著他,後來曉瑩發現他們其實是互相喜歡的,就點醒百草喜歡的是若白,後來百草向若白表白,之後百草參加比賽。最後是七年後百草和若白觀看他們的孩子芽芽參加跆拳道比賽。這個是小說版結局,具體最終結局還是得看電視劇。希望對你有幫助,
4. 發卡是誰發明的
LZ你好,你是說森林發夾這個地圖么?很簡單,它是韓國NEXON公司的工作人員經過多日的思索想出的這一經典地圖。
5. 誰知道各種發夾的意義
送很細的發夾表示你比較注重小節,並希望女孩子留半長的披肩發或短發,送比較大點的發夾說明你是一個比較隨和的人,並希望女孩子能把頭發盤起來,送很大的發夾說明你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型的人,同時也喜歡女孩子留長披肩發或把頭發扎一起放後面。
如果你送給女孩子的發夾被她接受了就說明她已經把你當成了朋友,如果她馬上戴在頭上說明她很喜歡你,如果她長期戴在頭上說明她非常喜歡你。
戒指的意義,看完後不要再戴錯了!
據說左手的無名指有一根血管直接與心臟聯系,所以新人一定要把結婚戒指親手戴在對方的左手無名指上。
愛你到心裡!情願為你的愛而受戒!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意義呀。
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義。
右手小指:不談戀愛。
右手無名指:熱戀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單身貴族。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無名指:結婚。
左手中指:訂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權勢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思。
戴戒指是有講究的。按西方的傳統習慣來說,左手顯示的是上帝賜給你的運氣,因此,戒指通常戴在左手上。
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食指———想結婚,表示未婚;中指———已經在戀愛中;無名指———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小指———表示獨身。
至於右手,在傳統上也有一個手指戴戒指時是有意義的,那就是無名指。據說戴在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還有一種戒指,當你戴它的時候,無論你戴在哪裡都不具備任何意義,這種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這種戒指是起一種裝飾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薦。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覺是比較有個人主張。最正式的戴法莫過於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覺,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個簡單的指環。無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結婚戒指,無名指長得比較纖細,因此不管什麼戒指,戴起來都是標準的秀氣。最新鮮的戴法,莫過於把戒指戴在小指頭上了。一枚小小的、簡單的尾戒,讓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愛起來,一般代表「我現在只想單身,請不要浪費時間追求我」的意思.
戴設計性比較強的戒指時,如果想更有個人風格,可以考慮搭配另一個材質相同、線條較簡單的指環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質屬性可以和手錶搭配,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愛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隻皮質金框的表。如果你並沒有太多可以變換的表或戒指時,不妨考慮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錶的手錯開,不要讓不協調的兩件配飾在同一隻手上出現。
在同一隻手上戴兩枚戒指時,色澤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復雜時,另一枚一定要簡單。此外,最好選擇相鄰的兩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或無名指和小指,千萬不要中間隔著一座「山」。比較通用的一種說法是:戴在拇指上表示追(有行動的對對方的追求),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僅限於內心對愛情的渴望),戴中指表示定(正處在戀愛中或已經訂婚了),戴在無名指上表示結(已經結婚了),而戴在小指上就表示離(決定單身或離婚了)。在國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還無主,你可以追我」。
戒指泄露的心底故事
戒指不僅僅是裝飾品,你喜歡戴哪一類戒指,喜歡戴哪根手指,都會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對男士來說—— .戴純銀戒指表示性情溫和,易遷就他人。.戴金戒指者較重視利益,往往會有精明的生意頭腦。.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質,處事嚴謹。
對女士來說—— .喜愛粉紅鑽或粉紅色珊瑚者,感情豐富而浪漫。.喜愛紅寶石或紅碧璽者,熱情似火。.喜愛藍寶石或海藍寶者.較內向冷淡。.喜愛祖母綠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纖弱。
手指與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體現與性格有關的心理含義。.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較偏激倔強。.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觀念。.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責任感,重視家庭。.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6. 發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代發夾是在中國古代的發飾用品上的提升,不知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已經有了很多束發用品。
古代女子發飾的種類
笄
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帽子上,是簪、釵的鼻祖,曾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過。因古代女子成年時用笄將頭發綰起,故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禮記·內側》有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說的是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年,可以許嫁,謂之及笄。
簪
簪是古人最常用的綰發飾品,由笄發展而來,更為精緻華麗。古代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作簪筆。簪一般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作而成,多加以珠寶點綴裝飾,後來專指女性綰髻的首飾。發簪的式樣隨著時間的發展亦變得愈加繁復精美,簪頭的雕刻從簡單的幾何圖案到做工精細的花草蟲鳥,再到嵌入玉石珠寶等,成為女性首飾中非常重要的一種。
釵
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而成的發飾,所謂「單股為簪,雙股為釵」,釵頭與簪頭一樣也是式樣豐富。除了用以裝飾頭發之外,釵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予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時再合在一起。
步搖
步搖始見於漢代宮廷後妃的禮制首飾,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步搖的形式一般為花卉、鳳凰、蝴蝶或其他帶有翅膀類的鳥獸,垂有流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飾品會隨之擺動,故名步搖。《釋名·釋首飾》中寫道:「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後漢書·輿服志下》亦有載:「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
7. 請問誰知道:哪些牌子的發夾比較好想買來送人的。謝謝!
伊泰蓮娜、蒙特麗、She's
的質量也不錯,如果說到價位,實惠的是新光飾品。不過商場現在很少有了,得到批發市場去買了。不知道你是哪的人,我們這的益友商場有新光飾品銷售。
8. 牙簽是誰發明的
牙簽是誰發明的?
我來答
奶
牙簽的歷史 牙簽其實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由於它的體積細小,製作的材料通常是木材或竹子,而且也很容易被化為灰燼,因此它的地位低微,歷史上也確實很少留下關於牙簽發明的證據。幸而,中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以黃金打制而成的牙簽,製作的年代大概在漢末時期。這種黃金牙簽雖然屬於少數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有的,但依然可證明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牙簽了。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就是將筷子與牙簽同樣視為是中國人的發明品。因為一般人以為,中國人一向講究飲食,在飲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既然有人發明了筷子這種實用品,那麼與它相關的用品牙簽,也理所當然地同時被發明出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其實這種即用即棄的東西是源自印度的,有人認為它可能與佛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傳授衛生有關。牙簽與牙刷在早期都被稱為「楊枝」,起源於印度。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向弟子們講道時,發現圍在他四周的弟子們,在開口說話時都有口臭的毛病,於是釋迦牟尼給他們另外教授了衛生課。他說:「汝等用樹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覺,可得五利也。」釋迦牟尼當時在菩提樹下弘揚佛法,順便教導弟子們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的勞苦大眾,在早上仍會以樹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與此傳說有關。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印度人已經懂得用樹枝或木片,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後來,印度人這種用樹枝來消除口臭的秘訣,隨著到訪的佛教僧人傳入了中國。於是,他們就地取材多用楊柳作齒刷工具,因此從印度文翻譯成漢語就寫成了「楊枝」。現代漢語已經不再用「楊枝」一詞,而只有日本仍是源用這個古詞。 牙簽的發展 在我國,每年要消耗超過6000億支牙簽,連起來可繞地球100圈。如果用木材製造,需消耗木材160萬立方米,相當於203萬畝樹林;如果用竹子製造,需要消耗竹子140萬噸、相當於70萬畝竹林。「中國人每天這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要砍荒多少綠地!在韓國、日本,木製牙簽已經全面禁用。 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開始誕生了 澱粉牙簽 。澱粉牙簽一般採用玉米澱粉、地瓜澱粉、薄荷制劑、白茅根制劑、白芷制劑、明礬、山梨醇、水、食用色素為原料,將水加溫至沸點後與各原料攪拌混均後置於擠出機中在高溫高壓下擠出成條狀後用自然溫度下的清水噴淋洗滌,將噴淋洗滌後的條狀原料置於冷凍設置中在-21℃條件下冷凍24小時,冷凍後取出用自然溫度下的清水噴淋洗滌再置於乾燥設備中在35-40℃條件下乾燥24-30小時後取出切割成牙簽長度的短段,切割後的短段原料用研磨機削磨後即為成品。具有質地堅硬、不分叉、不易折斷、可溶於水作為飼料,對環境無污染、對牙齦具有保健作用的特點。 這種牙簽軟硬適中無毒不傷人,一年能『救』下幾十萬畝樹林。在兩會期間,曾有全國政協委員、延邊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朴惠善見人就掏出幾枝白色透明的小牙簽,向大家推銷「能吃」的環保澱粉牙簽。 牙簽剔牙的正確方法 日常飲食之後,很多人有飯後剔牙的嗜好。其實,整齊排列的健康牙齒一般不容易嵌塞食物,而經常剔牙會損傷牙齒和牙床,造成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縫變寬。牙縫越寬,食物殘渣越易嵌進去,形成了惡性循環。即俗話說的「牙齒越剔越稀」。那麼用牙簽剔牙到底好不好?我們認為,只要使用正確,剔牙有益無害。 剔牙要選用優質木質或象牙牙簽,注意有足夠的硬度和韌性、表面光滑、中間向兩端逐漸變細。 剔牙手法是:將牙簽沿著牙面慢慢地置入齦溝(牙間隙)底部,再向舌側輕輕推出食物殘渣,動作一定要輕柔,以免損傷牙周組織。提倡飲食後約15~20分鍾漱口。漱口時,一定要閉上嘴,用一定的力量鼓動頰部,使漱口液從牙縫中內外來迴流動,將食物殘渣及污物沖洗出來。牙縫里嵌塞的食物殘渣實在漱不出來,可以用牙刷刷,或用手帕、毛巾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輕輕一擦就可以出來,這樣既促進牙的新陳代謝,又有強齒固齒之功效。 牙簽的選擇 人吃飯或食物時特別容易塞牙。這時,牙簽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牙簽除剔除塞入牙間的食物,還有清除牙菌斑、軟垢的作用,特別是鄰面的牙菌斑。正確地使用牙簽,可作為每天刷牙的補充,有利於牙齒保健。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後急於剔除、隨便操起什麼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 牙簽以硬質、光滑無毛刺、橫斷面扁圓形或三角形為佳,尖端略細。 牙簽以45度角進入牙齒與牙齦之間,尖端指向咬合的方向,順著每個牙縫的兩個牙面慢慢滑動,用力不可過快、過猛,牙簽的側面緊貼牙面刮動數次,最後要漱口,每天一次或每餐後進行。 牙簽是一些中老年人的必備品,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牙齦炎、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而導致牙周疾病。牙簽最好在牙間有空隙存在的情況下使用,如果牙齦乳頭正常,牙簽只限於用在牙齦溝內,切不可將牙簽用力壓入牙間乳頭區,因為這樣會使本來沒有間隙的牙齒間形成縫隙,食物更容易嵌塞,再用牙簽去剔,久而久之,成為惡性循環,使牙間隙增大,牙齦乳頭萎縮,既造成牙周病又影響美觀和功能。 注意事項: 剔牙要選擇合適的牙簽,使用正確的方法。有人塞牙後急於剔除、隨便操起什麼就剔,如小刀、火柴棍、大頭釘、發夾等,這不僅對牙齒和牙周組織有害,還會加大牙齒間的縫隙,造成更加嚴重的塞牙。 牙簽的安全問題 一根小小的牙簽,可能藏了數萬個細菌,容易病從口入,比如乙肝、結核等疾病。近日,中消協發布消費警示說,國內餐館配備的牙簽許多是「三無」產品,而國家尚未為牙簽制訂相關標准。因此,消費者每次應只選取一支牙簽,用過後即折斷,防止二次污染。 據了解,牙簽安全問題在兩個階段可以產生。一是生產階段,由於牙簽製作技術含量低,生產者多為家庭作坊,質量難以保障;二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保存不合適,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9. 誰知道這種發夾叫什麼名字
鱷魚夾 或者尖嘴夾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htm?cm_cat=0&source=dou
10. 有關一些科學偉人的發明與其發明的詳細資料
愛 迪 生
一、生平簡介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國著名的發明家、企業家。1847年2月日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的一個農民家庭。8歲進學校讀書,只學習了三個月,就不得不退學回家,由當過鄉村教師的母親、輔導他自學。12歲時,家庭生活困難,開始在列車上賣報,16歲時發明了自動定時發報機,之後不斷有發明問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項發明,1928年被授與美國國會金質特別獎章。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在西奧倫治逝世,終年84歲,1931年10月21日,全美國熄燈以示哀悼。
二、科學成就
愛迪生是一位聞名世界的偉大發明家。他一生的發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愛迪生的主要貢獻有:
1.愛迪生在科學技術中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留聲機和白熾電燈。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生活中可以沒有電——無法開亮一盞燈,聽唱片,去電影院,或給某人打個電話。然而,所有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全都是一個人實用的發明創造的結果——他就是托馬斯·愛迪生。
在愛迪生之前,馬路上,居室里,工廠里,都只能使用靠手工點燃的昏昏蒙蒙的煤氣燈。夜幕一降,工廠紛紛關門。電或者電話並不是愛迪生發明的。但是他那種實用性的發明和改進把電和電話的用途推向了每一個角落。
愛迪生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他開現代世界技術革新之先河。這位不知疲倦的發明家把我們從蒸氣時代帶入了20世紀。
2.愛迪生還在電影、有軌電車、礦業、建築以及兵器等方面,有許多著名的發明創造。
3. 愛迪生還在一個真空燈泡里觀察到熱電子發射現象,後人把它稱做「愛迪生效應」,熱電子發射的發現,為研製電子管奠定了基礎。
三、趣聞軼事
1.孵蛋的經歷
愛迪生在童年時代就愛動腦筋,好奇心特別強,有一天早晨,全家突然發現愛迪生不見了,到處找也找不到,一直到了晚上,才發現他趴在雞舍旁,肚子下面壓了一大堆雞蛋,原來他異想天開,要用自己的身體來孵小雞,結果事與願違:蛋殼破裂,蛋黃橫溢。小愛迪生也明白了:雞可以孵蛋,但是出於某種原因,人不能孵蛋。
2.最差的學生
愛迪生喜歡了解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但是對於上學就另當別論了。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當時他家剛搬遷到另一個大湖旁的休倫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沒意思了。
像當時的大多數教師一樣,這所學校的老師也信奉棍棒教育。愛迪生非常害怕藤條,盡管如此,他仍然學不進老師教的那一大堆知識。而他好問的習慣更使得老師生氣。
愛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學生,一連3個月都是如此。後來他聽見老師議論他,說他有毛病,說他「addled」。愛迪生知道這是什麼意思:addled蛋就是壞的、變質的蛋。一怒之下,他沖出了教室,再也不願回去。
在家裡,他的母親南茜站在他一邊。有一段時間愛迪生時斷時續地去過一些別的學校。但大部分時間里是母親親自教他。或者不如說,她任由他去自學。在她的鼓勵下,他如飢似渴地讀書:莎士比亞、歷史、《聖經》。在他9歲那年,有一天,她給了他一本科學方面的書,這是他第一次看這種書。書名叫《自然哲學的學校》,它讓讀者們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從那時候起,艾爾的生活就起了變化。
他如痴似醉地將這本書讀完,做了裡面所有的實驗,然後他做起了自己的實驗。他買來化學製品,四處搜尋電線之類的邊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個實驗室。他做的實驗之一是將兩只大貓的尾巴擱在電線上,將它們的毛相互摩擦,試圖產生靜電。唯一的結果是他被兩只貓抓得鮮血淋淋!
他的另一項早期實驗是讓一個朋友服用大劑量的起泡粉,希望這種粉在人體內產生的氣會像充滿氣的氣球一樣將他送上天。
3.艱苦探索,「大海撈針」終於成功了
愛迪至12歲時開始他艱苦的闖盪生涯,他作過火車上的報童,學會了發報技術,到過波士頓、紐約,一直到2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工廠和美滿幸福的家庭,愛迪生在1878年時宣布要發明一種光線柔和、價格便宜的安全電燈。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愛迪生試驗過硼、釕、鉻、碳精以及各種金屬合金,共1600多種材料,歷時13個月,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風,說愛迪生這次是「吃進了自己啃不動的東西」。一個曾經在愛迪生那裡工作過的物理學家稱這個試驗是「大海撈針」。但是,愛迪生不怕失敗,堅持試驗,下決心要從大海中撈起針來。功夫不負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時,愛迪生點亮了用碳化棉絲作燈絲的燈泡,他親自觀察和做記錄。這一次,燈泡明亮、穩定,1小時、2小時、3小時、……燈泡一直亮著。從19日、20日到21日,沒有一個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時,當點燃到第45個鍾頭的時候,愛迪生叫助手把電壓加高一點,燈泡更亮了。又過了幾分鍾,燈絲終於燒斷了。12月2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用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燈泡試驗成功的消息。愛迪生獲得了全部專利,人們公認白熾燈是由他發明的。1879年除夕,愛迪生把60個燈泡點亮了掛在門羅公園里,當時下著大雪,竟有3000多人頂著大雪來參觀。
愛迪生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麼,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有人說,發明是命運的產物,愛迪生是天才。愛迪生卻感嘆地說:「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當有人問他在發明燈泡的1萬次失敗期間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時候,他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失敗過;相反,他找到了1萬種無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寫下的3400本詳細記錄發明設想、實驗情況的筆記,就是這段話的有力佐證。愛迪生77歲那年有人問他:「您什麼時候退休?」他脫口而出說:「在我出殯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愛迪生:「您是否同意給科學十年休假?」愛迪生嚴肅地回答說:「科學是一天也不會休息的,在已經過去的億萬年間,它每分鍾都在工作,並且還要這樣繼續工作下去。」的確,愛迪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已經80多歲了,為了「做出更多的發明」,仍在勤奮地工作,致力於從本國的雜草中提取膠乳。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簡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市的一個教師家庭。
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
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終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一生的時候說: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難以想像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