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黃帝時期,一共發明了哪些物品,它們的發明故事請一一簡述(10——25字左右)。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阪泉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涿鹿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北京大學李伯謙、原思訓教授為釜山文化研究會題詞:
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編輯本段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貳』 黃帝發明了什麼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物質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叄』 黃帝發明了什麼
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版學等。
黃帝(公權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肆』 黃帝 發明 如黃帝利用什麼發明了什麼
文化貢獻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黃帝功績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伍』 黃帝時代有哪些發明
一是倉頡造字
《世本》說:「沮誦、倉頡作書。」宋衷注說沮誦、倉頡為黃專帝臣屬。《韓非子·五蠹篇》《淮南子·泰族篇》以及許慎的《說文解字》等史書,都認定倉頡是初作書者。在半坡和姜寨的仰韶遺址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刻畫符號,不少學者都認為是原始文字的孑遺。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象形文字。
二是養蠶織布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三是造船
《易·系辭傳》說:黃帝時「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在仰韶文化時期肯定是有的,與仰韶晚期約同時的良渚文化中發現有劃船的木槳,是已朽木船的直接證明。在仰韶文化中發現有船形陶器。「刳木為舟」,說明當時的船是獨木舟。不見於文獻記載而見於考古發現的工具,還有斧、錛、鏟、刀、鐮、鑿等。
『陸』 黃帝的主要發明是什麼
黃帝的主要發明:
1.田畝制
黃帝時期,人們主要依託田地為生,黃帝發明了田畝制,以步量丈畝數,避免了百姓的領土爭端。所以,在黃帝的發明中,田畝制稱得上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為了方便百姓對土地的管理,避免發生土地爭端,黃帝將全國土地進行了重新劃分,並在田地間畫成一個「井」字形,中間的田地為國家所有,四面八塊土地為百姓私有,可以種植糧食,還可以打鑿水井。總之,土地可以隨心所欲地由所有者支配。
2.發明了機杼
在生活方面,黃帝還發明了機杼,此後百姓可以生產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3.車和船等代步工具
在交通方面,車和船等代步工具都是黃帝的發明,雖然構造比較簡易,但是也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
4.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
黃帝還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等等。後來經過演化和改造,它們被廣泛的用於戰場之上,大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5.發明了銅器物品
黃帝還發明了銅器物品,比如鼎和鍾、銅鏡等等。黃帝的發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了百姓生活質量。
(6)黃帝時期發明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黃帝的為政舉措: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柒』 黃帝的發明創造反映了什麼
所謂黃帝的發明並不是他個人的,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共同的智慧結晶,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我國是真正的文明古國。
『捌』 黃帝發明了什麼啊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玖』 三皇時期的五大發明創造是什麼
有巢氏,又被後人尊稱」巢皇」,是上古五氏之一。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建築師,他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房屋,《韓非子》上有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上古時期,人類雖然擁有石器作為武器,但對於野獸依舊不能完全抵禦,一般只能居住在樹上或者山洞,常常受到野獸的侵害。有巢氏利用木頭構築了房屋,人們從此就居住來房屋當中不用再擔心野獸的襲擊了。
燧人氏,三皇之一,被後人尊稱「燧皇」,因為他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有被稱為「火祖」。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還只能茹毛飲血的生活,生食不僅不容易消化而且含有大量的病菌。只有森林大火的時候,人們才能吃口熟食,上古先民們並沒有掌握火的辦法。燧人氏發現火可以在夜間取暖,可以驅趕野獸,用火燒過的食物更好吃,於是燧人氏通過千百次的實驗,終於發明了「鑽木取火」。從此人們不是在吃帶菌的生肉,不用擔心夜晚的寒冷和出沒的野獸了。
伏羲氏,三皇之一,別稱青帝,是燧人氏的兒子,號稱「中華上古人文祖神」。上古時期,人們靠石矛骨箭打獵,徒手下河抓魚,效率低下,經常會餓肚子,於是伏羲發明了網,教會人們,利用網套住野獸來打獵,用網下河打魚,後來部落的人們就不會沒有食物餓肚子了,伏羲又發明了陶塤和古琴。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因為伏羲而大大提高。後人都被他的智慧和品格所折服,稱他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神農氏,三皇之一,又稱連山氏,後人尊稱「炎帝」。是上古時期著名的農學家和醫學家。上古時人們一般是靠採集果實和打獵作為食物,隨著部落的壯大,人口增多,採集和打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神農氏通過對植物生長的觀察發現,糧食是可以通過人工種植的,於是就發明了「刀耕火種」。通過翻土埋種撒灰,就能獲得糧食。之後人們就不用擔心食物的短缺了,神農氏又通過觀察動物生病後咀嚼某些植物的情況,發現植物治病,就親自嘗試植物,就又有了「神農嘗百草」的典故。
黃帝,軒轅氏,五帝之首,中國遠古時代華夏部落的共主。中華民族的始祖。人們對他的熟悉大多來自由逐鹿之戰打敗蚩尤,卻很少人知道黃帝時期是部落文明的頂峰,他的很多發明深深影響了後世。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最早的發明者就是黃帝,相傳黃帝在和蚩尤大戰時因為陷入迷霧,靠發明指南車的指引迷霧,另外他在醫葯學和建造學也有大量建樹,黃帝在醫理方面著作了《黃帝內經》。並且製造了舟車,改良了房屋,弓箭等用具。
嫘祖,黃帝的妻子,黃帝的妻子,因為她發明了養蠶,被後人稱嫘祖始蠶。黃帝時期,人們已經種五穀,馴養動物。擁有了足夠的食物,卻依舊衣不蔽體,只能靠獸皮和樹葉遮擋,嫘祖在一次野外采果時發現了樹上的蠶蛹並且發現這些蠶蛹能扯成細小的絲線,於是便用這些絲線編制了史上最早的絲綢,通過對蠶的觀察,了解蠶的生活規律,開始飼養蠶,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拾』 圖中所示是傳說中黃帝時期的發明創造,說說有哪些
1、造字、制衣、造船、養蠶、製造指南車、識天象、造宮室等。專
2、實際上其中的任何一項發屬明,都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而是經過許多人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因此,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反映的應該是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由於黃帝是公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也就把這些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