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翻譯
just is the curiosity and creativity of children
2. 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學習心得
想像力源自好奇心,是孩子很珍貴的一種素質。為了適應當今高速發展、不斷創新的時代,孩子必須從小擁有豐富的想像力。父母要對孩子的好奇心進行精心的呵護和科學的引導。
1/6
多接觸新事物,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沒有接觸新事物,就避免不了頭腦呆板、思維僵化。讓想像力在孩子幼小的腦海遨遊,積累的經驗越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越多。當孩子對事物發生興趣時,一定要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對手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妨教給孩子使用方法,滿足孩子想要動手操作的好奇心。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積累生活經驗。
2/6
就地取材,創設滿足孩子好奇心的情境
在孩子的眼裡,世界五彩斑斕。卧室、客廳、廚房等是孩子最好的游樂場;公園、馬路、野外等,都是孩子觀察、思考的學習場所。父母要做的,應該是根據孩子的興趣,不失時機地提供材料和實踐機會,鼓勵他們動手體驗。例如,媽媽在廚房忙碌時,孩子總喜歡好奇地跟著進去,摸摸這里,動動那裡。這時,父母就可以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讓他洗蔬菜,拿調料等。在做事過程中,孩子就可以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觀察做飯炒菜的步驟。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滿足,並完全有可能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求知慾,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6
童心不泯,當好奇父母,做孩子榜樣
如果父母對周圍事物表現得十分冷淡,甚至對孩子的好奇心不以為然,那麼孩子的好奇天性就會在無形中受到壓制。
4/6
讓孩子的好奇心更進一步,進化為創造性思維能力
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但是僅僅好奇還遠遠不夠。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創造力的人卻並不多。孩子常常不喜歡按常規方式來游戲。這時,父母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孩子,試圖將孩子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要知道,正是通過這種非常規的玩法,孩子才能讓好奇心得到最好的發揮。
5/6
尊重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別對孩子最初的想像力品頭論足。
許多孩子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古怪問題,問得父母哭笑不得,一時竟難以作答。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怕麻煩。其實,孩子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特性,很可能預示著他是個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富於創造的孩子。
6/6
不要急於下結論,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當孩子提出各種問題時,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淺顯易懂地給予解釋,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可以先不給出答案,而是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研究並驗證。
3.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游戲中培養孩子的創復造性思維。制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孩子的創造力日益提高,從單純的模仿發展到創造,他們逐漸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開展新型的游戲情節,創造性地扮演角色,創造性地製作游戲道具等。但是游戲水平的發展並非完全是自發的,在游戲中發展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是需要家長的啟發引導的。
4. 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專題——案例
讓孩子感受到探索的樂趣,獲得成功得體驗。這也是《綱要》中所強調和倡導的:教師要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讓兒童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孩子體現發現的樂趣。 孩子出生起就對世界萬物充滿好奇,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吸收著養料。他們的周圍處處都是新鮮的事物。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蟲子也能抓住他們的眼睛,認真的看個老半天。並根據自己的想像來說出自己的想法。 (一)案例 一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樣帶孩子們到草地上去玩滑梯。剛玩了一會兒,就聽見洋洋在那裡大喊:「老師,有影子!」「有影子!?」我很納悶,其他孩子聽見洋洋的叫聲,趕緊從滑梯上下來,圍著洋洋觀察起來。孩子們尖叫著,「這里有影子!」「咦?我這里也有影子!」孩子們都興奮起來。有的伸手去抓影子,有的用腳去踩影子`````` 孩子們回到教室里,仍在嘰嘰喳喳地談論著影子。於是,我取消了原定看動畫片的計劃,而把話題引到了「影子」上。「剛才你們這么高興,發現了什麼?」「影子!!影子!!」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影子?你們的影子你們抓住了嗎?」「抓不住!」就連平時靦腆的姍姍都興奮地說:「我也抓不住!」「還有誰的發現跟別人不一樣嗎?」說著,我們一起來到了室外。我把孩子們分成了兩組:一組在有太陽光的地方玩耍,另一組則在沒有太陽光的地方玩耍。通過活動,孩子們都得到了共同的結論:有太陽光的地方能照出影子。他們的興致高極了。 (二)分析與反思 1.充分認識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動的教育價值 通過這次的「影子」活動,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動是最受孩子歡迎、最能激發孩子積極性、求知慾的活動,由於它是一種幼兒自主的與環境相互作用,並積極探索學習的過程,因此這種學習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本次活動中孩子傾聽的專注程度、持久性表現十分突出,勝過平時教師用各種方法促進孩子傾聽他人說話的效果;還有,孩子們在「影子」活動時所運用的語言也格外生動形象,這是與他們的自主探索、自我感受體驗密不可分的;另外本次活動中一些小年齡和原來膽子叫小的孩子表現不俗,不僅參與的積極性高,而且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所有這些都表明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動具有教師預設活動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 2.提高觀察的敏銳性,捕捉身邊的教育素材 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要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尊重並接納幼兒特有的興趣、感受需要及表現方式等,及時地捕捉其中的教育素材,並給予指導。本次活動中,當幼兒以好奇的目光注視著影子時,我立刻意識到大多數孩子的興趣已從玩滑梯轉移到了探究影子上。教育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應時時刻刻把幼兒的主體性「裝」在心裡,根據幼兒的心理需求和知識經驗,將預設的教育內容和幼兒自發生成的內容融合在一起,真正把幼兒的主體性教育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和其他學習活動當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幼兒積極投入、大膽嘗試,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3.靈活調整教育計劃,發揮活動最優效益 教師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善於發現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及其隱含的教育價值外,還應靈活調整教育計劃,把握教育時機,使活動發揮最優效益。本次活動中,若教師按原計劃讓幼兒玩滑梯,然後回教室按計劃看動畫片,則很有可能因幼兒的興趣與思維還集中在「影子」上而影響視聽效果。本次活動,教師兩次調整教育計劃,及時讓幼兒自主探索影子及開展相關的談話活動,從而促成了幼兒的有效學習,使活動達到了最佳效果。 本次活動中,孩子們好奇好問,大膽質疑的探索精神,對我的感觸很大。好奇好問是幼兒最大的特點,作為教師,要善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要讓孩子真切的感到你對他們的提問永遠保持重視、贊賞和鼓勵。同時要給予孩子適宜的引導、支持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探索的樂趣,獲得成功得體驗。這也是《綱要》中所強調和倡導的:教師要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讓兒童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孩子體現發現的樂趣
5.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不少父母來說,他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有著很大的期望,同時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今後的生活當中茁壯成長,並且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優秀的成績,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要保護自己孩子的好奇心,這是因為一旦保護了自己孩子的好奇心,那麼對於孩子們今後在社會上的成長是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好奇心對於孩子們的人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於父母們來說,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
最後就是對於父母們來說,一定要知道好奇心對於孩子們的成長以及他們性格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肯定會對世界任何新奇的東西感到好奇,一旦他們保持了這種好奇心,那麼他們就會促使著自己的好奇心去認真的探索這個世界,同時當孩子們擁有好奇心的時候,他們的性格也會變得十分開朗,這樣對於孩子們的今後生活能夠自我獨立,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6. 如何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好奇心是其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先導,是創造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造。孩子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對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家長應予以愛護、鼓勵和引導,使之合理的發展。
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應鼓勵他提問。能提出問題說明孩子在動腦筋,進行積極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幼兒的嘴,使他敢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重大的創造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好提問題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體現,是創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長要善待幼兒的發問,認真解答並力求回答的生動具體,使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探索事物奧妙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奇思異想是創造思維的源泉。平時,孩子總喜歡歪著腦袋、拖著兩腮靜靜的思考,並經常產生一些不合邏輯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心理,家長切不可認為是「瞎想」、「胡鬧」予以指責和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斷送孩子的創造慾望。
有鑒於此,家長要允許幼兒自由地想像,允許他們產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觀念,如孩子的繪畫中會出現 「紅海洋」、「藍太陽」、「五彩樹」等,這是他們獨特思維、豐富想像的體現,我們應予以鼓勵並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想像,如講故事、童話敘述、朗誦詩歌、音樂、小製作等,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讓幼兒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的內容。
三、豐富幼兒的認知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創造的基礎。沒有感知經驗作鋪墊,想像、創造必定是枯竭、貧乏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幫助他們積累經驗。
家長可向幼兒提供合適的讀物和音像材料,創造多種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與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游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有觀察才能有發現,幼兒生而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敏感性,只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幼兒就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的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所以,家長可利用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四、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眼睛、嘴巴、時間與空間)。首先是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是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活動,才能使創造思維的結果物化,同時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具有實際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長要鼓勵引導幼兒多動手。研究者發現,適度的練習,有助於增長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其創造力的開發。幼兒在一次次動手做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操作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或出差錯,對此,家長應持寬容態度,理解幼兒,而非批評責備。
當然,家長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並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平,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傢具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使幼兒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創造性的玩法中獲得發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基本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幫助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五、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主支配,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才能的發揮。德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促發創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輕松。
7.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沒有創造力想像力可能是感統失調了,建議帶孩子去做個感統測評吧,如果進行感統訓練的話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8. 怎樣培養孩子創造力及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好處有哪些
一、創造力的重要性 1、從個人本身出發。創造力是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重要標准。 聰明的大腦要符合什麼條件 第一,同樣的作業,頭腦聰明的人無需怎樣努力,就能輕松做完;參加各種考試,無需挑燈夜讀,就能輕鬆通過而且成績優良。 第二,處理問題靈活而且有創造性。聰明並不是指體力和技能,而是指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未來的社會需要創造型人才。探求未知世界規律和原理的科學家、塑造不朽光輝形象的文學家、善於經營理財的企業家、發明設計新產品、搞革新的工人以及在各行各業中有所作為的人……這些都是創造型人才。要成為這樣的人,都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是多麼重要。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1、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好奇心是其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先導,是創造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造。孩子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對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家長應予以愛護、鼓勵和引導,使之合理的發展。
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應鼓勵他提問。能提出問題說明孩子在動腦筋,進行積極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幼兒的嘴,使他敢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重大的創造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好提問題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體現,是創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長要善待幼兒的發問,認真解答並力求回答的生動具體,使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探索事物奧妙的樂趣。
2、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奇思異想是創造思維的源泉。平時,孩子總喜歡歪著腦袋、拖著兩腮靜靜的思考,並經常產生一些不合邏輯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心理,家長切不可認為是「瞎想」、「胡鬧」予以指責和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斷送孩子的創造慾望。
有鑒於此,家長要允許幼兒自由地想像,允許他們產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觀念,如孩子的繪畫中會出現 「紅海洋」、「藍太陽」、「五彩樹」等,這是他們獨特思維、豐富想像的體現,我們應予以鼓勵並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想像,如講故事、童話敘述、朗誦詩歌、音樂、小製作等,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讓幼兒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的內容。
3、豐富幼兒的認知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創造的基礎。沒有感知經驗作鋪墊,想像、創造必定是枯竭、貧乏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幫助他們積累經驗。
家長可向幼兒提供合適的讀物和音像材料,創造多種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與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游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有觀察才能有發現,幼兒生而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敏感性,只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幼兒就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的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所以,家長可利用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4、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眼睛、嘴巴、時間與空間)。首先是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是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活動,才能使創造思維的結果物化,同時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具有實際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長要鼓勵引導幼兒多動手。研究者發現,適度的練習,有助於增長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其創造力的開發。幼兒在一次次動手做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操作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或出差錯,對此,家長應持寬容態度,理解幼兒,而非批評責備。
當然,家長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並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平,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傢具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使幼兒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創造性的玩法中獲得發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基本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幫助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5、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主支配,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才能的發揮。德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促發創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輕松、無拘無束和活潑的氣氛有助於創新活動的發展。陶行知先生也認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不宜過分限制他的活動。幼兒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活動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標志,限制孩子的活動就意味著限制了他的智力發展。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動的東西,都可能成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裡,自稱在「種樹」;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攪,說是「撈魚」。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胡鬧」,因為家長只要求孩子干凈、整齊、聽話和守規矩,結果使孩子變得怯懦,不敢說、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這種過分限制幼兒活動的教育方法是極為有害的。家長應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玩耍,多讓孩子在沙灘上、公園里、大海邊自由地做游戲,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躍等。只有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幼兒創造的潛力才能得以較好的發展。因此,父母應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的能力,容許幼兒自主嘗試以及做決定。尊重獨創性,鼓勵多樣性,使幼兒樹立創造的勇氣和信心。
6、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體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我國中科院心理所查子秀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通常是智力、創造力、非智力三種成份的獨特組合,其中智力是發展的基礎,創造力是發展的高度,而個性心理則是發展的動力和支柱。托蘭斯在1973年曾得出結論:培養創造性的成功做法乃是必須促使認知與情感這兩種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從情感和智力對創造力發揮的影響來看,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力量遠比智力強大。具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的偉大發明和發現始終伴隨著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創造過程絕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動,沒有火熱的崇高的情感動力,創造活動就無法展開。
因而,家長要重視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培養幼兒的自製力,要求幼兒定時完成任務,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幼兒有冒險精神,這里所說的冒險性是指,他敢於嘗試對其結果毫無把握的新鮮事情,並從中體驗樂趣,享受成功;培養幼兒對創造活動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等。
總之,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合理利用影響幼兒創造力的每個積極因素,使幼兒——「發展中的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最終學會做人。
9. 如何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創造力
樓主,你可以通過平時的一些實際事物去加以引導和培養,也可以通過書籍,我給樓主推薦幾套書吧,我家寶寶的書有幾套不錯,像《布奇樂樂園》、《歪歪兔》等都不錯,你可以結合書籍和實際事物製造一些小難題給寶寶去探索,從而達到培養寶寶的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10. 學前兒童創造想像與好奇心有什麼關系
21世紀是創造型人才施展才華的社會,社會上什麼樣的人才是創造型人才呢?探求未知世界規律和原理的科學家,塑造不朽光輝形象的文學家、藝術家,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善於經營理財的企業家、發明設計新產品、推進新技術革命的工程技術人員,創高產的農民,搞革新的工人以及在各行各業中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在各方面縱然存在著千差萬別,但心理學家認為,他們大體都具有以下個性特徵: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記憶力、頑強的意志力、敏捷的思維力、准確的判斷力;有較強的獨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應變能力;有改革創新意識,並且具有精力充沛、熱情高漲、好奇感強、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品質。
兒童創造力的表現
所謂創造力:是指人們在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是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每個孩子都有這種能力。我國創造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會的,而現在會了,就是一種創造;凡是別人沒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種創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創造。
兒童時期,好奇心強,沒有過多的思想束縛,敢想、敢做,對周圍新鮮的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打破沙鍋問到底」、「探究性的拆東西」、「自言自語做游戲」。這些聽似「好笑」,看似「頑皮」的言行舉止,恰恰就是孩子創造火花的閃現,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多重大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有許多人才成長的事實說明,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都具有頑皮、淘氣、好問、好奇、勇冒險、敢嘗試的行為特點,所作所為時常超出常規,如「趴在雞窩孵小雞」的愛迪生,「將毒蟲子含在嘴裡」的達爾文,這些「淘氣」的做為,可能就是發明家、科學家最初顯露出來的創造火花,這種火花一旦燃燒起來,就會成為永不熄滅的、探索真理的火焰。家長應注意發現孩子的創造力萌芽,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才能使他們的創造性得以持續和發展。就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造慾望,只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誘導,並放手讓兒童實踐探索,就會培養出創造能力,使兒童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否則,這種可貴的創新精神萌芽,就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兒童只能在模仿順從中長大,失去創造的機會、條件和信心,而最終很可能成為平庸的、缺乏獨立見解的人,被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