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如果說第一台相機,那時候沒有商業化,沒有品牌,個人作品而已.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如圖:
第一台數碼相機,也沒有商業化,只是知識產權屬於柯達 .
1974 年,時任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的Steven Sasson賽尚,肩付起了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他的首部原型機便告問世——重 8.5 磅,由16 節AA電池驅動,將照片記錄在磁帶內——拍下了歷史上的首張數碼相片。
具體見:http://wenwen.soso.com/z/q178004288.htm?ri=2001&rq=18208491&uid=0&pid=w.xg.yjj&ch=w.xg.llyjj
2. 小孔成像的發明者
墨翟
前468-376
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學者韓非,在他的書里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人請了一個畫匠為他畫一張畫。三年以後,畫匠告訴他:「畫成了!」他一看,八尺長的木板上只塗了一層漆,什麼畫也沒有,便大發脾氣,認為畫匠欺騙了他。畫匠說:「請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牆,再在這堵牆對面的牆上開一扇大窗戶。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陽一出來,你在對面的牆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圖畫。」他半信半疑,照畫匠的話去辦。果然,在屋子的牆壁上出現了亭台樓閣和往來車馬的圖象,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尤其奇怪的是,畫上的人和車還在動,不過都是倒著的!
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墨經》中這樣紀錄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
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兩束光線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漢語中有「終極」,「微點」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線的交叉點,即針孔。物體的投影之所以會出現倒像,是因為光線為直線傳播,在針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來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與」指針孔的位置與投影大小的關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線,就像射箭一樣。「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說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線,則成像於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線,則成像於上部。於是,直立的人通過針孔成像,投影便成為倒立的。「庫」指暗盒內部而言。「遠近有端,與於光」,指出物體反射的光與影像的大小同針孔距離的關系。物距越遠,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墨經》在兩千多年前關於針孔成像的描述,與今天的照相光學所講的是完全吻合的
3. 照相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照相技術的發明時間具有爭議,有人認為法國人J.N.涅普斯在1826年首先成功地照了相,但又有人回認為另一答法國人L.J.M.達蓋爾在1839年的成就才是照相術的發明年代,因為他的鹵化銀方法是以後發展的基礎。
在歐洲,15、16世紀出現了以透鏡代替針孔的暗室,而對成像的解釋卻到17世紀J.開普勒才完成。這種成像裝置僅供人們觀察或描繪外物之用,是一間房間;其後向小型化、自動化方面發展而成為現代的照相機。
實際上外文的照相機一詞就是從暗室演變而來的。另外,配合各種專業要求,還發展成種種專用照相機,如天文、航空、製版、顯微等,那些照相機的形式可能與日常的照相機很不相同。
(3)成像的發明擴展閱讀
照相機的類型:
照相機方盒式是最簡單價廉的,配備風景物鏡,時間與f數皆固定,亦不調焦,拍攝時只在適當時機按動快門而已。稍後是折疊式,暗箱是可折疊的,拍攝時張開,調焦,選擇恰當的f數和時間進行曝光。折疊時雖小巧,放開總需時間,往往來不及搶拍。
現在最流行的是前述雙鏡頭或單鏡頭反射式以及使用36毫米或更小膠卷的小型照相機,鏡頭伸縮方便。近來更輔以種種自動化設施,乃至內裝閃光燈等。
4. 相機是誰發明的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5. 照相機是怎樣發明的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6. 照相機是怎麼發明的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早在公元前四版百多年,我國的《墨經》權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凸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這時候的「攝影暗箱」雖具有照相機的某些特性,但仍不能稱為照相機,因為它不能將圖像記錄下來。18世紀初中期,人們發現了感光材料,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從此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機。而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則是由光學家沃哥蘭德於1841年發明的。
7.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照相機成機的時間是1839年。
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7)成像的發明擴展閱讀:
照相機發展歷史: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8. 一次性成像照相機是美國人蘭德的發明
美國人蘭德發明一次性成像相機。
"給女兒照像的啟示
埃得溫?蘭德(1909~1991)是美國20世紀攝影界的發明天才,他的一生發明成果眾多,最著名的是他的一次成像攝影法。然而,有趣的是,這項使他成為攝影界巨岸的發明卻起因於他給女兒的娛樂性拍照活動中。
1912年,蘭德的女兒剛滿3歲。蘭德喜歡經常給可愛的女兒照相,而這個伶俐的小傢伙卻老是嚷嚷著要爸爸馬上給她看剛剛拍過自己的照片。孩子的稚語一下觸動了他的發明構思:「為什麼不能創新發明一種這樣的照相機呢?」作為已是光學攝影業著名專家和發明家的蘭德來說,有了這種構想,就能迅速採取這方面的行動。他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草擬出了一次成像系統的理論構想。
其實,說來同樣有趣,他這個理論構想也不是純粹性的獨創,而是由於他有了這個一次成像的發明構想,於是聯想起早先就有的一種擴散轉移沖洗法。這種沖洗法最早為阿克發公司的伊迪斯?威德首創,阿克發將其運用於快速拷貝系統之中。但阿克發沒有看出這個方法和照相機快速成像有什麼聯系,其他人也同樣沒有看出這一點,但蘭德卻很深刻地看到這一點,並且緊緊抓住不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1945年,蘭德就去了英國,向給自己的公司提供擴散性轉移沖洗含銀乳劑的伊爾福德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合作。而英國人卻認為蘭德的這些示範技術雖然有趣,但在實際使用上沒有什麼發展前途,不願同蘭德合作。
蘭德回國後,為了使自己的寶利來公司掌握感光乳劑的生產技術,只好依賴於伊斯曼?柯達公司。但是蘭德不甘心寄人籬下,他繼而制定了一項計劃,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產感光乳劑。在此後短短的幾年內,這項計劃如何得以完成,又是哪些人完成的,引起了一些推測,並引起了寶利來公司同柯達公司為一次成像攝像法專利權的官司。最後寶利來公司勝松,贏得了9億美元的賠償。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台一次成像式照相機誕生了。這種新穎的一次成像攝影法一炮打響,幾乎一夜之間獲得巨大成功。這種照相機使用一種可以剝離的膠片,拍攝後可以馬上得到一張深褐色的照片。由於蘭德是這種全新式樣照相機的設計者,所以人們將這類照相機視為蘭德發明的產品。
1950年,黑白一次成像照相機問世。
1963年,彩色一次成像照相機研製成功,並投入市場。從60年代初起,蘭德主要是作為研究和發展的指導者,而他很少親自做基礎研究工作。這種特殊的一次成像膠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由別人完成的,尤其一位卡車司機的發明集裝箱迅速而低廉的運輸費用使美國人得以吃上紐西蘭的蘋果、用上日本的盒式磁帶錄像機、穿上香港的牛仔褲、飲上法國的「華雷」礦泉水。今天,我們吃、穿、用的舶來品,很可能就是用集裝箱運抵的。
原來用箱、盒、捆、包、桶、袋送來的貨物,現在則裝在密封的容器里,上面沒有說明文字,只有產品代碼供儀器檢測、電腦跟蹤。這套跟蹤系統如此准確,竟能在15分鍾內測出還需要兩周才能抵達的船隊的位置。
以上事實促成了世界經濟的另一根本意義的轉變:實現全球性「流水作業」。舉例說,日本產的汽車引掣,用密封的集裝箱運到肯塔基州汽車製造廠,不到一小時就安到了美國汽車上。
這種運輸方式改變了世界貿易的面貌,其重大意義被認為不亞於水運從帆船過渡到蒸汽輪船。由於把碼頭裝、卸的時間從幾天甚至十幾天壓縮為幾小時,並能裝載數倍於原來的貨物,它把從美國到歐洲運輸等量貨物的時間縮短了4周。那麼,這場運輸方式的革命是由誰發起的呢?是由一位美國卡車運輸司機在運輸工作實踐中「急中生智」創造發明出來的。
馬爾科?麥克萊恩1913年生於北卡羅來納州邁克斯頓農村。1931年他買了一輛卡車跑運輸,一跑就是6年。到1937年的一天,當他的車停在新澤西州霍博肯碼頭,他。心急火燎地等著卸貨裝船時,不由想到:難道不能找到一個辦法把拖車直接送上船,從而節約大量時間和勞力嗎?
在他把「麥克萊恩卡車運輸公司」發展為全國最大的運輸車隊的動年裡,這個念頭一直沒在他頭腦中消失過。1955年,他收購了一家小石油運輸公司,並著手對它的油輪進行改造,以便裝載儲運貨物的大金屬箱。1956年4月26日,他的第一支集裝箱船隊??「理想X」號,駛出了紐瓦克港,此地離他產生改革運輸方式想法的霍博肯碼頭只有幾英里。
然而,這一革新卻遭到保守的海運公司、火車運輸公司和工會的激烈反對。直到1966年他派了一艘貨船赴荷蘭鹿特丹,集裝箱運輸才逐漸走向世界。是霍華德?布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2年,蘭德在寶利來公司股東會上向股東們展示了SX-70型照相機和它全新的沖洗程序。SX-70相機的新穎成像方法只需幾分鍾就可以在陽光下顯現出一張色彩鮮艷的彩色照片。而原來那種與相片緊貼在一起拍攝後需要用手剝離下來毫無用處的底片就再不需要了。這種方法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十幾年中不斷地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善和發展。1977年寶利來公司推出「波拉維申」一次成像電影系統,並經過改進演變為如今寶利來公司銷售的35毫米波拉克羅姆一次成像彩色反轉片。" 引自[兒童資源網-科學發明故事-一次成像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