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龍是中國人創造得嘛

龍是中國人創造得嘛

發布時間:2020-12-18 04:44:47

Ⅰ 龍與中國人的關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和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常常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

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1)龍是中國人創造得嘛擴展閱讀

關於龍的傳說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成。

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

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

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

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關系。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里的守護神。

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里邊咎出一條虯龍,

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

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

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

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卧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

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台、電視台、報刊雜志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

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朴、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Ⅱ 民俗的問題-----是誰創造了龍是中國人的形象!

龍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龍」,似乎是一種有角、大口、紋身、蜿曲的動物。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神話傳說中, 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禍是人首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表現的伏羲、女禍交尾圖,就是「龍的傳人」的形象的說明。
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隻腳,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魚的鱗和須... ...
學者們積千百年來人們考證研究的成果,得出較為一致的結論:龍只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和種象徵美好生活的動物;龍起源泉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
據專家們考證,最早以「龍」為圖騰的是長江下游的古代吳越民族。證據之一是古代吳越普遍流行著一種斷發紋身的風俗,以表示他們的「龍子」身分,祈求得到保護;之二是據有古書<<歲時記>>稱龍舟競渡「起源泉於越王勾踐」,把端午作為龍的節日也起源於吳越。
後來,作為一個共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著整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 據相關專家考證,人類在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洪荒時期和母系氏族社會後,大約在6500多年前,開始逐步進入父系社會。據古籍記載,當時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伏羲率部落由甘肅成紀(今天水市)沿黃河東下,定居於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陽縣)。隨後,伏羲以其聖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並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伏羲還畫八卦、取火種、造書契、創樂器、興嫁娶,肇啟了中華文明。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因為最初的爆仗是燒竹子,故稱「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稱為「爆竿」,後來也稱為「炮仗」。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爆竹很快成為一種驅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來之前希望邪去福來,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們還用來志賀婚禮、開業以及重大的慶祝活動。

Ⅲ 中國人與龍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動物一直眾說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中去追溯龍與揚子鱷的淵源關系。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大量的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盡管龍的形象在古人以言傳口授的形式相傳中融合、兼並其他動物的內容,人為扭曲變形,導致走失了原來的模樣,但仍然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形態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幻化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 —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距今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揚子鱷(龍)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描繪的龍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有角的龍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即出現雙角,器身紋飾則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鱷的叫聲的模擬音,鱷發出的吼叫是低沉的「隆隆」聲,因此,「隆」(龍)聲就成了古代時對鱷的稱謂,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神靈的出現並非是盲目的有意編造,它是人類認識和經歷的真實記錄,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也啟發了古人,以為風雨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於是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認定「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人的想像力總會受某種制約,無論多麼奇怪的神靈,只能以真實性為背景創造出來,多麼離奇的神話,最終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構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Ⅳ 龍明明不存在,為何中國人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傳人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抄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對大自然的崇拜,華夏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創造出「龍」這種虛幻的神奇動物。
古人認為,龍是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的胸襟。而且還有神通廣大的本領,能夠呼風喚雨,為人們消災除疫。自古以來,我們華夏民族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崇拜「龍」的本領,因此將它視為本民族的圖騰。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龍是開天闢地的神物,它幫助大禹治水,為千百萬百姓造福。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們自稱為「真龍天子」,這時,龍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具有不可侵犯的威嚴。此外,龍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物。中國人在喜慶的日子裡,有舞龍的習俗,就是這個原因。
幾千年來,龍這一神獸始終盤旋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皇家的建築物、圖畫以及各種對聯、燈謎中,到處可以見到龍的身影,甚至有人還用「龍」來取名。「龍」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認為,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更代表著華夏民族的精神,因此每個中華兒女都會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Ⅳ 為什麼要說我們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為什麼是龍 有什麼典故嗎

1 龍為華族圖騰。上古尚有以鳳,玄鳥,熊,龜,狗等為圖騰的部落或國家。但中華民族匯百川以為海,乃以龍為圖騰。列朝列代,統治者不論其出生,民族,均以龍種自居。
2 龍為何物,專家眾說紛紜。余以為既以其為象徵,不必細究其為何物。有人演義出種種奇特的故事,聊備一說而已,不足為據。實際上考古早已經發現甚為久遠的龍形藝術品,那時候黃帝神龍還遠沒出生呢。
3 古代一般黎民不得自稱為龍。有人據此認為中國人不宜自稱為龍的傳人,此說甚為不妥,大凡圖騰,一般都是統治者對其有壟斷特權,並非獨中國如此。封建時代國為天子之國,但如今國為百姓之國,怎麼百姓就稱不得龍的傳人?
另古代百姓無龍袍,但民間日用品上也有龍紋,讀書人讀經,無處不講龍,以龍為姓為名者比比皆是。有些人以為老百姓就碰不的龍字似的,此乃不懂裝懂之人。
4 辛亥革命後,龍不再為統治者所壟斷。台灣歌曲「龍的傳人」流行,自此華族不論貧富,皆喜自稱龍的傳人。
5 龍所象徵的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余以為易經乾之潛龍,飛龍,亢龍等乃為對龍最權威的詮釋,強調龍之變化,運行不止。三國演義所載曹操煮酒論英雄所說: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是較易理解的解釋。
6 中國人所謂龍,和西方人所謂dragon,並非同一物,只不過西方人把龍翻譯為dragon而以。dragon同樣為具有強大力量之爬蟲類,但往往是勇士斗爭的對象和龍的象徵意義不同。印第安人的羽蛇神,和龍的形象也有相同之處。
7 因為西方認為龍代表強大的神秘力量,因此中國官方一般不以龍為中國象徵,而轉用熊貓。但是西方媒體強調中國之發展的時候,仍習慣以巨龍象徵中國。西方的政界,有時用「抱熊貓」和「屠龍」來區別政客對中國的態度。
8 世界上有國家以龍為國旗,如不丹。
希望能幫到您,求採納

Ⅵ 「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最早是什麼時候出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版》記載:黃帝在打敗權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Ⅶ 中國人為什麼要創造龍

龍並不是誰創造的,更多的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像征,至於為什麼自稱為龍的傳人,歷史上有多種解釋,但這幾千年前的事情我們真的搞不太清楚...

Ⅷ 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首先要明確,龍的傳人中的龍不是指具體的動物,而是指龍所具有的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一種精神,代表著陽剛之氣,如龍馬精神,這與十二生肖的含義是一樣的,可參看附文。
中國人是形象化思維,很少指具體的事物,這與西方的物質論是有根本區別的,把龍的傳人中的龍當作具體的動物,是近代百年中國人採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所致。
世界上原本沒有龍,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都是形象化的說法。根據五行學說,青龍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春天乃萬物更新,最富生機。
在祖先的眼裡,龍和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它是天的象徵,代表著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為人類作過傑出貢獻的民族。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經歷了和自然及敵人的嚴酷斗爭而不解體,並日益繁榮,就是因為她有一個光輝的整體形象,有一個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龍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
龍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龍文化是中國人所創造的特有的文化,有人故意醜化龍,並提出把龍的傳人改為麒麟的傳人,改掉龍說明什麼?目的就是顛覆中華文化,摧毀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也象徵著中國人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一種大無畏精神。
希望每個中國人成為一條中國龍:
望採納

Ⅸ 為什麼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

中國人稱「龍的傳人」,來源於古代的圖騰和傳說。

相傳,黃帝統一中原以前是內以「熊」容中國人為何稱「龍的傳人」為圖騰的。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黃帝為了安撫歸附的部落,放棄了原來的「熊」圖騰,使用了一種新圖騰,這種新圖騰就是「龍」,它是由原來的「熊」圖騰的頭部和一種「蛇」圖騰的身子組合而成。

「喬(左邊加蟲)」即「蛇」,古又通「橋」。黃帝葬橋山,正說明黃帝對其母族圖騰的崇奉。實際「龍」的圖騰是黃帝父族和母族圖騰的形象結合。龍這一奇特形象的形成,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融合的過程。

(9)龍是中國人創造得嘛擴展閱讀:

龍的傳人的精神與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為人類作過傑出貢獻的民族。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經歷了和自然及敵人的嚴酷斗爭而不解體,並日益繁榮,就是因為她有一個光輝的整體形象,有一個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龍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Ⅹ 中國人與龍的關系

龍是非常神奇的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數千年來,龍的影響延伸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個領域,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

龍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目前,我國內蒙、河南、山西、遼寧、陝西、甘肅等地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曾出土一些與龍有關的文物,諸如龍紋彩陶罐、彩繪龍紋陶盤等。不過,當時龍的形象同秦漢以後龍的形象相距甚遠。有的身軀粗壯,長吻平鼻,有如豬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於鱷;有的身軀彎曲細長,無足無爪,近似蛇形……在龍的發展歷程中,這些龍屬於"前龍"階段,也就是說龍的形象正處於起源時期。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一地區內龍的形象都有較大差異。

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龍的形象得到初步規范。甲骨文中的「龍」字,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觀念中龍的形象,而青銅器、玉器上的龍紋也同甲骨文中的「龍」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龍虎銅尊」上龍的形象已不同於自然界中任何一種動物,而是從鳥獸魚蟲各類動物中選擇某一部分重新組合,融成一個有機整體。當時,龍的形象主要包括頭、冠飾、角、目、耳、鼻、嘴、眉、足、鱗(羽毛)、尾和軀體等部分。我們稱之為「真」。

通過龍的形象的變化,我們去追尋龍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點,即龍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中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起源地之一。早在1萬年前,中國就有了原始農業。湖南道縣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萬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農業的命脈。原始農業時期沒有灌溉工程,必須依賴雨水,更怕河水泛濫,於是我們的先民渴望有一種控制水的能力。但當時,他們實在難以具有這種能力,便將希望寄託於他們所創造的龍這種神話形象上。前龍階段的蛇、鱷、蜥蜴等爬行動物均與水有關,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陸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潛於水中的鱷、快速在水中游動的水蛇、無腳而能自由運動的蛇,無不產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進入真龍時期,人們乾脆給龍在水中安了家。人們讓龍生活在水中,為的是使其統領水域,以便農業上需要水時,敬請龍王興雲降雨。

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繫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須菜、龍虎鬥、龍井茶、龍須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麵食,這天做的面條叫「龍須面」,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並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於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在人們使用的飲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見龍的形象。它或是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或是營造一種庄嚴尊貴的氣氛。這些龍的姿態各具時代特色,有的曲體盤繞,有的穿雲騰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發。

斗轉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閱讀全文

與龍是中國人創造得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