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4孔口琴教程(初學者)
先要看你需要什麼樣的口琴,口琴分普通口琴和回聲口琴,有16孔、21孔和24孔之分,以及重音、中音、低重音、最低音和半音階口琴之分。建議您使用24孔或21孔的口琴做為入門琴,其它的16孔等口琴,在學習上,可能會有一些障礙。 吹口琴的准備工作
1. 潤滑
2. 握法
3. 簧片吹開
4. 換氣、呼吸
5. 氣的控制 ( 長音、短音 )
* 吹完記得輕輕甩甩 風乾再放回盒子裏
2.換口琴需注意的幾點 :
1. 聲未到 眼先到
聲未到 心先到
( 最好的方法是把譜背下來 靠感覺吹! )
2. 注意手握口琴的「手勢」
可以自己調整 但總要避免上下兩把口琴相距太遠 而來不及換口琴
同時 也要能使上下兩把口琴平貼著 不致互相敲擊而發出聲響!
3. 換口琴要圓順 ( 氣要連貫 )
不要有音突然爆出來 ( 換音時不要突然變大聲 or 變小聲 )
4. 注意音色的純正 ( 不要有雜音 )
建議 : 不必用到「鏘」時 若要求音色純正
最好試著把嘴巴縮小成O字形
兩邊嘴角稍微用點力 嘴唇有一點綳緊的感覺
5. 快速換口琴時 除了應注意 (4) 之外 還有兩點須注意
a. 用「記位置」的方法
即在何時該換何音 把位置順序記下來
吹的時候靠「位置感」來換口琴
b. 換口琴最好用「滑」的
嘴唇平貼在兩把口琴上 ( 注意 嘴唇稍微用點力 )
6. 換口琴時要注意速度、節拍的正確
不可因換口琴而拖了拍子
( 每小節的第一個音加重 可幫助你掌握拍子 )
7. 吹口琴時要注意麵部表情的平和優雅!
口琴比較容易學習。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就能自學成功。
買一把重音口琴,先按照上面得說明書,把中音部分的1、2、3、4、5、6、7、吹出來,1、3、5、是吹氣,其他音是吸氣。到能把這幾個中音倒順都能吹穩之後,再開始向低音合高音部分一個個擴展,同時,開始學習吹簡單的曲子,如《東方紅》之類的。這樣堅持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一個月就有成效了 1.要有良好的樂感,達到只要會唱的曲子就能吹出來。
2.要學習技巧,書店裡有學習口琴的書買一本,練一下。
3.氣息的運用,學會吸氣和呼氣,口鼻能夠同時吸氣和呼氣。這點很重要。
4.至少你要會是簡譜.
在這里一句兩句也說不完,你還是買本書自己慢慢看吧。
補充一下曲譜網站 http://www.myscore.org/
供參考
1學口琴首先要知道音階(說明書上有)
2把音階吹的很熟悉以後,可以找一些曲子的簡譜來吹,注意是簡譜)
菊花台
多年以前
小星星
茉莉花
搖籃曲
隱形的翅膀
這些歌我們正在學那口琴吹,非常簡單,一學就會!
多年以前
1123 345653 5432 24321
1123 345653 5432 321
5432 24321
5432 24321
1123 345653 5432 321
小星星
1155665 4433221
5544332 5544332
1155665 4433221
像菊花台 茉莉花 搖籃曲 隱形的翅膀等歌曲,你在網上查,就能查到!
B. 音階手勢圖
音階手勢如下:
音階手勢的作用:教師用直觀的手勢表示出各音的相對高度,引導學生觀察手勢掌握音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運用恰當的手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出聲歌唱,僅僅用手勢表示出一個個短小的樂匯片段,要求學生唱出它們的音高,做內心聽覺的訓練。
(2)音階手勢發明者擴展閱讀:
相關用法
例如,老師用手勢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讓學生邊看邊記但是不準唱出聲音,當老師每做完一組之後,再讓學生唱出這一片段,練習時教師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個音的音高;
然後讓學生邊看老師手勢邊唱,或自己做手勢唱,如果學生音準教好還可以讓學生直接唱。長期訓練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培養學生的音準。
C. 這些全世界都用的六個手勢是誰發明的
正>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丘吉爾一怒之下所發明的。二戰期間,一次丘吉爾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突然上面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者們
D. 豎起兩根手指做耶的動作是誰發明的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誰發明的。
V文化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聞名全球的奧地利猶太醫葯家族——伯恩.維克特
(Byrne.Victor)家族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在取得一次次突破性成果時,伯恩.維克特
科研人員為了不打破那種特有的靜謐氛圍,彼此之間只用手勢V來傳達祝賀。自此,在歷史的長河中,維特家族每一次度過危機或者獲得成果,在慶賀時都會高高舉起2個「V」字。
多年的習慣性手勢在納粹統治時期,在排猶驅猶的惡劣環境下,伯恩維克特實驗室科研人員打著V的手勢,則多了更深的寓意--勝利在望。在1938年7月納粹德國,包圍了羅斯柴爾德醫院。作為主治醫生的維特高高舉起雙「V 」給予所有躲避在醫院的猶太人和病人信心。這一刻,全醫院所有人高高舉起手中V字,不久便傳遍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
(2)英法兩國由於諾曼底領土糾紛及王位繼承等問題,在1337年拉開戰幕,史稱「百年戰爭」。在此後幾十年裡,兩國打打和和,到1415年前在法軍的蠶食下,英軍節節敗退,僅保留法國西部沿海5個港口。但當時英軍的最高統帥換成了英王亨利五世,他12歲就成為騎士,此後東征西戰,在一次戰役中面部中箭,親自體驗了長弓的威力,從此大力加強英軍的弓箭手部隊。
在1415年9月的哈福婁(位於法國西北部地區)圍攻戰中,英軍傷亡4000人,使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 5000長弓手和900騎士撤退。一星期後,亨利五世陷入絕境,部隊被傷病和飢餓折磨著,並在阿金庫爾被3倍以上的法軍合圍。他曾想和法國人談判,但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箭!」
10月25日清早,戰鬥打響。在戰前,亨利將法國人的狂言說給手下聽,告訴他們:「跑不掉了,要想保住食指和中指,就要拚命!」英軍率先推進到長弓有效射程內,把木樁固定好以攔阻法軍騎兵,開始把一陣陣箭雨「潑」向法國人。法軍如夢初醒,第一線重騎兵開始沖擊,但厚重的盔甲在英格蘭長弓下不堪一擊。法軍好不容易冒著箭雨趟過泥沼,到了近處卻發現還有木樁擋路。第二線的重步兵上來了,但潰逃的己方騎兵把陣形沖得七零八落,頻繁射來的箭雨不停吞噬他們的生命。好不容易沖到英軍面前,自己的長戟卻發揮不了作用。當英國長弓手們放下弓箭,操起匕首斧頭加入戰斗後,法國人終於敗了。第三線的新兵被慘烈的場面驚呆了,再加上沒人指揮,於是紛紛掉轉馬頭,四散逃命。
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皇室總管陣亡,大元帥則被俘。
亨利五世下令處死了幾乎所有法國戰俘,面對昨天還不可一世,今天卻成為俘虜的法國人,英國弓箭手們得意洋洋地伸出右手兩根手指,向法國的貴族們炫耀:「不是想砍我手指么,看到沒?我們的食指和中指完好無缺。」此後,代表勝利的 V字手勢開始流傳開來。
(3)二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勝利(victory)手勢,戰後廣為流傳 ,V,是根據victory首字母擺出的。代表著勝利。
E. 手語的發明者
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F. 手語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用手語的人貝。哈哈是吧?
希望採納
G. 手語是誰發明的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H. 啞語的手勢是誰發明的= =!
手語的產生與發展
(唐英)
聾人手語是如何產生?有人說古代就有手語存在,並非專為聾人所有。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古人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後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不管怎麼說,聾人為了能夠和人們進行簡單的溝通,搜腸刮肚,盡量用自認為最形象、最生動的手勢(當然也包括身體其它部位和面部表情的配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或者進行其它思想交流活動,這就是自然手語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自然手語的產生和使用,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其日常生活用語大同小異。
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特別是聾校的建立,各地自然手語逐漸走向規范化。這種規范化的過程中受本地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衍生手語詞彙和新手語詞彙的差異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各國手語和方言。
當年的奴隸主為了防備奴隸結伙,故意將不同語言背景的奴隸放在一起使用。這些人為了交流就必須篡出一種臨時的代用語。初期的殖民地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語言。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自然它是簡單粗糙和破碎的。而一位研究者指出,洋涇浜變成復雜完整語言的惟一辦法是,將剛要學習母語的孩子引入到這一語境中,孩子們會使洋涇浜蛻變成全新的、表達豐富的、具有內在法則的語言。尼加拉瓜在1979年桑地諾掌權時才有了第一個聾啞學校,學校推行的讀唇語效果很差。孩子們便在游戲時,在乘校車時,把他們在家裡溝通時的手勢加了進來,發明了自己的手語系統。現在尼加拉瓜流行的手語就是這樣形成的。
聾校的建立,就起到這種作用,各國手語和本國各地方言的最終形成,就是在當地聾校中完成的。而手語的一代代傳承,也往往是通過聾校來實現。因此聾校在手語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當聾校受到外來行政壓力而限制手語時,這個核心作用就轉移到當地聾人社區身上,比如聾人茶館、聾人俱樂部之類組織。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歐美都曾經提倡口語教學,禁止聾校使用手語。中國也提倡口語教學,但沒有真正禁止聾校使用手語,而是在聾校中推行《中國手語》。但目前為止主要還是自上而下的單方面推廣,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自下而上反饋修改體系。聾人師生在使用中產生的優化改進措施,大都消散浪費掉了,可惜。如果聾校聘用更多的聾人當教師,如果聾校師生的話語權增大一些,如果建立全國性的手語研究與發展機構,《中國手語》就有望加速成熟和普及。
回溯一下歷時,可以看到聾校和手語的關系。正式的聾教育是四百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目前可考察到的第一位聾教育家是法國德雷佩神父。他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人並開始使用手語,美國手語源自法國。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後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台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台南、台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我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解放後的50年代中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沈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在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我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通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通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正續兩集《中國手語》共收入56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
======================================
手語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我國聾人手語規范化工作的開端。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范手語,有著重要意義。
I. 手勢操作最早是誰發明的
是家駒發明的 在一次演唱會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手勢 它是家駒最經典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