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字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
㈡ 中國第一個發明活版印刷術的人是
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子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畢 升(?-1051),英山縣草盤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子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各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傳,畢升後人因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株連九族,僥幸逃脫之族人遂改姓田、萬。如今當地雖有地名叫畢家鋪,但田、萬姓多,畢姓無。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草盤地五桂村畢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
㈢ 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爭論中呢。別說德國谷登堡,韓國還有爭著的呢。
有一種說法: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並且,根本沒有證據表明德國人古登堡是採用了畢升提出的技術方案才解決了製作金屬活字的難題。實際上,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信息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又有人說:
宋代發明家畢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畢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1450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觀點是荒謬的。
為什麼少數西方人只承認谷登堡為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呢?是因為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記載,但由於當時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傳於世,以致後來有人懷疑中國對活字印刷術的首創。但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證明,這些西方人的觀點是錯誤的。2000年1月初,中國歷史學家宣布,中國新近發現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術的確源自中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西夏學專家史金波教授介紹,這批活字印刷品出現於俄羅斯收藏的中國黑水城文獻,以及中國寧夏、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國專家學者在對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時期的世俗文獻和佛經進行整理研究時獲得這一重大發現。史金波教授說:「西夏(1038-1227)是與宋王朝同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問世,說明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中原地區發明不久,就很快傳播到了西部地區。」這位歷史學家同時透露,史學界還發現由中國敦煌出土、現流失於海外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實物。回鶻也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塊字活字,而回鶻活字則是一種包括了詞、詞綴和字母活字在內的混合型活字。從使用活字印刷的時間上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不久,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西夏和回鶻在十二世紀中葉和十三世紀也相繼使用活字印刷,而歐洲採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紀中葉。這就說明中國的活字印刷是怎樣由東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
印刷術發明權的論爭並未止息
——訪北京大學肖東發教授
姚 雪
編者按: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改進,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國是印刷術的起源國這一事實,不僅長期讓國人引以為豪,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認。然而盡管如此,印刷術的起源之爭,仍未停止過。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例,近年來,韓國就一直在這方面有不同觀點,近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姚雪采訪了一直密切關注此事的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東發先生,並將訪談作了詳細記錄。本刊現將記錄全文發表如下。
姚:肖教授您好,聽說您2002年6月再次訪問了韓國,並參觀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館。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最新情況么?
肖:2002年6月,韓國濟州島耽羅大學第二次請我講旅遊文化課。6月12日,我訪問了位於清州市的古印刷博物館。1992年3月17日,清州市整修興德寺舊貌,在此基礎上修建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館。興德寺就是韓國的金屬活字本——《 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 》(以下簡稱《直指》)的刊出地。現在這個博物館是2000年6月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以後擴建開放的,主要陳列室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屬活字工房模擬館等。尤其是金屬活字工房模擬館引人注目,這里以幾組蠟像來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驟,從燒蠟、制模、排字到印刷、裝訂等,每道工序大概有3~4個蠟像,和真人一樣大小,每組中都有一個是活動的,以頭、手的動作來演示具體操作,口中還念念有詞,用韓語進行解說。這個博物館正在舉辦」古活字印刷特別展」,展出了來自韓國各地的大量的活字。在博物館入口的醒目位置,擺放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證書和2001年6月11日國際咨詢會的照片,還有與會者的簽名。《直指》在該會議上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本。這次我還看到了一些平時不輕易展出的展品,並且拍攝了整個參觀過程,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驚」兩個字來形容。一方面,整個博物館從規模、設計到宣傳,都是下了大力氣的,展品也很豐富,可見韓國對這段歷史非常重視。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的。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印刷史研究者,我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歷史上,韓國對活字印刷尤其是金屬活字是做出過一定的貢獻,但在整個展覽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卻被不公正地抹殺了。許多關鍵的技術環節用的就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的畢升的方法和王楨在《造活字印書法》中以及金簡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中所用的工藝流程,十分明顯,然而卻均不加以說明。只講韓國金屬活字發明最早,對印刷術貢獻最大,不僅有違歷史的真實,而且對一部《直指》進行了超大規模宣傳,在時間和投入上可以說異乎尋常。這些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引發更深一層思考,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姚:您說的超大規模宣傳包括哪些方面?它們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肖:韓國對印刷術發明權的宣傳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最上一層是爭取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認定在高麗王朝隅王3年(1377)興德寺刊出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我特意看了該館展出的國際咨詢會議上的照片和簽名,發現其中沒有中國人。這就是對中國學術界的刻意迴避,否則它申請世界遺產必然會面對來自我國學者的質疑。
第二層次是對韓國內外的學術界和知識界。他們在舉辦其他學科國際會議時,也組織與會人員參觀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展覽,以多種方式向外國學者宣傳韓國在印刷術方面的貢獻。
第三層次是各種媒體和形式的宣傳。「直指」二字的標志常常醒目地出現在各種媒體和當地的建築物上,在韓國不同文本的旅遊手冊及宣傳品上也將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點。
第四層次是廣大韓國國民,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印刷術的發明及金屬活字本《直指》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金大中總統親自參加了該館的活動,與此相關的清州市和發現《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慶州市更是將印刷術作為本地的重要賣點和旅遊資源,比如在清州就有「直指路」、「直指橋」,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館長指著對面的建築還給我講了下一步擴建的宏偉計劃。活字印刷已經成為該城市的一個金字招牌。2001年11月,清州古印刷博物館被韓國的文化觀光部選定為韓國最優秀的博物館。除了古印刷博物館外,與其鄰近的還有清州國立博物館及幾個民俗博物館,都有關於《直指》和韓國活字印刷方面的陳列。2000年9月,韓國政府投入100億韓元舉辦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通過各種活動宣傳 《直指》和韓國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吹他們是金屬活字的最早發明者。現在他們又投入50多億韓元,准備籌辦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這樣前後相繼投入相當於人民幣1.2億元的資金,這還不包括1997年到2002年每年召開的國際會議的費用。當你看到2000年9月22日到10月22日當地歷時一個月的活動節目表和有關畫冊,就會感到我所用的詞彙並不過分。
第五個層次是對少年兒童和對教育界的宣傳。在參觀博物館時,有一位館員自豪地說,《直指》已經寫入他們的小學教科書了,這讓我感到心頭一震。於是,後來在韓國的幾天里,我所有空閑的時間都在書店裡尋找他們的教科書,盡管我不認識韓文,但我熟悉有關圖片。老天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在有限的時間里,在他們小學五年級、六年級的《社會》課本中,找到了這方面的內容。這樣全方位地宣傳,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無論是對本國國民,還是對外國人,如果他們對印刷術歷史沒有深入研究,很容易被這樣強大的宣傳所蒙蔽,留下錯誤的印象,忽略中國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方面的真正功績。我更加感到匡正視聽、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必要性。
姚:對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是如何的呢?
肖:這里有一些重要事實需要澄清。一是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韓國學者認為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只是一種思想,沒有在實踐中使用,畢升製造活字後便將其收藏起來,束之高閣。而事實上,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活字印刷的步驟記載的非常清楚,還說「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說明它有過實踐。關於這些活字的收藏,則是「升死後,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之」。也就是說是在畢升死後,這些活字才被沈括的侄兒們收藏起來,在此之前,已經有過許多印本,認為它沒有在實踐中成功是站不住腳的。從年代上說,沈括和畢升是同時代的人,並且親眼見到過這些活字,也增加了這些記載的可信度。另一個有力論據是,最近在我國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術是沈括在1080年知延州的時候傳過去的。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其位置正和西夏交界,如今從寧夏的銀川、賀蘭山,一直到甘肅敦煌、新疆西域一線上,發現十幾處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這有力地證明了我國活字印刷術在實踐中不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傳播。韓國的活字印刷也是由我國傳去的,從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實物和模型都可以看出採用蜜蠟固定找平活字,也就是畢升發明的松脂蠟法。他們沿用著畢升法,卻同時否定貶低畢升的發明,這是不明智的。這就引出第二個必須強調的論點,我國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這一點不容置疑。大量文獻和事實材料證明,我國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這已經得到了世界的承認。韓國《直指》刊出的時間是1377年,相當於我國明代洪武十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我國宋元時期的活字印刷》,裡面引用的文獻和實物,有宋代的,也有元代的,都早於韓國的1377年。僅舉一例,如元代王禎的《農書》里附的《造活字印書法》寫道:「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它的意思是把錫字用鐵條穿成行,排在字盤里,然後用界條隔開來印書,這就把當時錫活字的鑄造方法講得很清楚了。據潘吉星等學者考證,這里的「近世」指的是「元以前的南宋。事實上,充分的歷史事實證明,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時間最遲應該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紀,這早於韓國。三是韓國在活字印刷方面的成就該如何恰當評價的問題。在歷史上,韓國對活字印刷的發展做過貢獻,特別在金屬活字方面。在大約相當於我國明代初年的李朝太宗3年(1403),設立了專門從事金屬活字鑄造及印刷的機構鑄字所,前後大概鑄有幾百萬金屬活字,目前尚有大量的活字印本存世,這一點在清州博物館展出的展品中就可以充分體現。對此我們應給予肯定。但就活字印刷術這一重大發明而言,其原理是最重要的,它出於畢升的發明,這一點有著充分的論據支持,是必須予以承認的。而採用何種材料製作活字則是多樣的,木、銅、錫、鐵等都是材料上的擴展和應用。所以,對於歷史應該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不要不恰當地用一些「最早」、「最大」等字眼來誇大其辭。
姚:中韓兩國究竟哪國發明金屬活字更早,在金屬活字印刷技術上有哪些不同呢?
肖:在韓期間我與幾位韓國學者心平氣和地交換過看法。可以說各持己見,也有不少啟發。金屬活字包括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鐵活字等,兩國都以銅活字為最早。從時間上看,韓國最早用金屬活字印刷書籍的記錄為1234~1241年之間。中國關於銅活字起源時間的記載更多,有五代、宋、元、明四種說法。明代已被大量文獻和實物證明是銅活字發展的成熟時期,不必討論。我在2000年提交的論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在宋元時代的發展與傳播》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一書中都詳細列舉了前三說的根據。
「五代說」的根據是,元岳浚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曾與二十三種版本的「九經三傳」相比勘,其中提到五代後晉「天福銅版」。明楊守陳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經》,晉天福有《銅版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筆寫」。張秀民等學者據此認為是整塊銅刻板。也有學者指出九部經書有四十餘萬字,刻成銅版,工程巨大,在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的五代後晉,刻銅版印刷九經在經濟實力上難以負擔,只有用銅活字擺印才有可能,但其年代為公元936~943年,比畢升還要早100年,原文過簡,缺少旁證,不便肯定,留待研究。
「宋代說」的文獻依據有三條、旁證兩條:一是宋孫奭《圓夢秘策》序文,有「用不敢私,鐫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1036)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孫奭敘於《圓夢秘策》之端」。這里的「鐫金」以鐫刻銅活字的可能性為最大。
二是清蔡澄《雞窗叢話》:「嘗見古骨肆,古銅方二三寸,刻選詩或杜詩韓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識者曰:此名書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頒行天下,刻書之式。」賀聖鼐在其《中國印刷術沿革史略》中認為此書范即宋代的活字版。《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一書中還提到清張延濟藏有監官翟惠銅版,長方形,反文,厚半寸,背無文字,其面中鑿山水形,左旁鑿「掌典」二字一行,右旁鑿「專知翟惠監官」一行。
三是孫從添《藏書記要》稱「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
旁證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復制了一圖版「金代之金屬活字版」,並引《金泥石屑》一書的說明文字:「千佛銅牌,多無文字,此有皇統紀元年號,及李稀造題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傳世之最先者。」魏志剛先生在《關於我國金屬活字版(公元1148年)記述與物證》一文中也復制了這一圖版,並指出「皇統為金熙宗完顏稟的年號,使用此年號時間為公元1141~1149年,戊辰為1148年。由於此圖中的多個圖版高低不平,兩邊文字排列歪斜,明顯地是活字排版」,末題「皇統戊辰歲次十一月日 記平陽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較大,互不交叉,字形歪斜,字列不正,濃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點。
旁證之二是北宋慶歷年間,宋朝政府曾「發內府金,收換會子。收銅版,勿造」。可見這時已有用銅版印刷鈔票的事情了,可參見《辭源》銅版條。
「元代說」的根據有二。
一是元代黃溍(1277~1357)《金華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銘》載:元「英宗皇帝以禪師先朝舊德,每入見,必賜座,訪以道要。命於永福寺與諸尊宿校勘三藏(原為歲字,從蔡美彪文改),將鏤銅為板以傳。後因屑金書藏經,慮前賢撰集之書或有偽濫,復命之刪定焉」。這段話的意思是: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後「鏤銅為板以傳」;後因發現藏經「或有偽濫」,復改命先行「刪定」。有的學者認為:鏤板「三藏」,工程浩大,英宗只當了三年皇帝(1320~1323),便被御史大夫鐵失所殺,元朝政局陷入混亂,英宗的計劃實際並未實現。但這條資料仍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說:「足見『鏤銅為版』的事在當時已經是可能的,並且還一定有過這樣事實的經驗。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經之類的大部分書籍,就很有可能使用這種比較方便的銅活字印刷。」另外,楊繩信先生的《中國版刻綜錄》也認為「鏤銅為版」是「銅活字」。這就是說,在元代中期,我國已經可以「鏤銅為版」,銅活字的發明時間當會更早。
二是元代王禎《農書》所附《造活字印書法》載:「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錫活字是鑄造的,而不是在錫上直接刻字。既是鑄造,那麼一定要經過刻字模、熔錫、修整等工序。錫字能用鐵絲穿成行,想必是每個錫字上有小孔。把它們穿好排在字盤內,再用界條隔開來印書。但是,由於錫活字吸水性差,與金屬活字配套的油墨沒有很好解決,以致難於使墨,印刷效果不好,這種新的印書方法未能久行。王禎所述「鑄字」、「易行印書」技藝及其「不能久行」的原因,是如此具體而明晰,說明其作絕非憑空而論,無據而談,而是用錫活字印書實際情況的記述。關於「鑄錫作字」的時間,潘吉星等學者經過認真考辨,認為王禎這里所說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12~13世紀),而不是元朝,因為談到宋元之際或元初時,他已用『今』或『今世』的詞了。事實上他所列舉的印刷史四個發展階段是:1)五代(10世紀)雕版印刷→2)北宋至南宋(11~12世紀)的泥活字印刷→3)「近世」或南宋(12~13世紀)的金屬活字→4)「今」或宋元之際至元初(13世紀)經改進的木活字印刷。由此可以看到,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時間最遲應在南宋(12~13世紀),而不是元初(13~14世紀)。以上兩條元代文獻的時間都帶有上溯性,均可作為宋代說的旁證。年代范圍應不晚於1234年。對王禎的這段話有必要進行重新認識,「不能久行」說明它還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其不能久行的真正原因,並非簡單的「難於使墨,率多印壞」,也並非現在韓國學者推測的是由於「中國用水墨,韓國用油墨」,而是由於和當時發達的雕版印刷術相比,它的效率實在太低。
金屬活字印刷的低效,在古代中韓兩國是相同的,韓國甚至比中國更甚。據朝鮮《世宗實錄》記載,韓國在1403年至1420年之間使用的金屬活字「癸未字」由於「才印數葉,字便松動」,因而一天的印刷數量不超過10個印刷頁。到1420年經過改革後出現的「庚子字」,其一天的印刷數量也僅20餘頁,被韓國人奉為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其一天的印刷數量也才40餘頁。
由此可見,金屬活字在中國不能久行,是由於在中國具體的印刷環境中,其印刷效率相對低下造成的。而相同甚至更低的印刷效率,在韓國的印刷環境中卻能不以為少,堅持印下來。 (ID:382)
在印刷方法上,中國很早便脫離了捶拓式方法,進化為「刷印」,在印刷的用力方向上,脫離了捶拓式的上下縱向方式,而進化為左右橫向方式。(由於碑石為豎向長方形,因而上下縱向捶拓效率高;書版為橫向長方形,因而橫向刷印效率高。)但在韓國,最原始的捶拓技術(列印)及上下縱向印刷方式一直被使用著,而這種方式恰恰適用於金屬活字印刷。(金屬活字「難於使墨」,通過「列印」可加以解決;而王禎在《造活字印刷法》中特別強調活字印刷時要「豎直刷之,不可橫刷」,也即這種上下縱向印刷方式適用於活字印刷。)
姚:我覺得活字印刷技術原理更重要,至於是泥、木、還是金屬,包括銅、鐵、錫、鉛是第二位的。
肖:我非常贊成你的這一見解,許多學者也都持這樣一種觀點。包括多數韓國學者都承認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升,他創造的原理和印刷實踐帶有開創性,其後任何工匠和技術人員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嘗試,可以在不同的層次和領域做出各自的貢獻。
韓國學者徐有榘在《怡雲志》卷七的《活版緣起》中說:「沈括《夢溪筆談》記膠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權與也,視鏤版用力省,而程功速,後世其法寢備,或用木造,或用鉛造,或用銅造,我東尤尚之。」可知朝鮮半島的活版技術 確實源於畢升之法,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數量和品種如陶活字、瓢活字、鉛活字、鐵活字等。高麗朝有關鑄字印成二十八本《詳定禮文》和《南明證道歌》的史料證明1239~1241年前,半島已有銅活字印書活動。其時相當於中國南宋末理宗端平至淳佑年間。進入朝鮮李太宗三年(1403,相當於明永樂元年),政府置「鑄字所」,金屬活字印刷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從15世紀到19世紀,先後鑄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屬活字,印刷了為數眾多的儒經和佛典,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貢獻,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僅據一本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直指》就認定其為「金屬活字最古老的書籍」,進而把出版之書的清州興德寺遺址認定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屬活字之地」是不科學的。因為中國早在宋代就已經有金屬活字的印刷活動。王禎提到的1298年以前錫活字難道就不是金屬活字嗎,何況上文所列的文獻和實物都早於明初洪武年間。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包括金屬活字的史實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說起活字印刷,有幾個技術關鍵。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門」中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的三百餘字,但內涵相當豐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個工藝流程,包括刻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效率,以及印版下落。這不僅增加了這一記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也可看出畢沈兩家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就在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展覽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技術環節的應用。他們稱之為「蜜蠟法」。
王禎對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現在發現的實物告訴我們,在王禎以前的宋和西夏以及與王禎同時的回鶻地區都有木活字本流傳。王禎雖不是木活字的發明者,但還是對活字技術做出過獨特的貢獻。《造活字印書法》,中明確寫道: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榍榍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刷印之。」
這種用竹片界行夾緊活字的排版法後來也傳到韓國,為之所用。朝鮮李太宗三年政府置「鑄字所」初期的金屬活字以及民間排印家譜還是沿用「蜜蠟法」。世宗以後才逐漸改用王禎的「竹片界行夾緊法」。遺憾的是這些關鍵之處在展覽中根本不提,如果說整個展覽都不講外國,只展示韓國的活字,我也不強求。可為什麼直到最後,甚至在德國谷登堡之後才出現中國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圖片?這就難以自圓其說了。既然展覽的是活字印刷,為什麼不提這一技術的發明者和改進者畢升和王禎?這能說是尊重歷史嗎?
姚:和韓國這樣大規模的宣傳相比,我國在這方面似乎顯得有些沉默?您覺得作為印刷術的發明國,我國應該做些什麼努力達到以正視聽的目的呢?
肖:像我前面談的,韓國對於活字印刷是做過貢獻的,但是他們的這些成就與我國古代對活字印刷的貢獻相比,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尤其在發明權這一關鍵問題上。他們這樣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幾個層次在努力,並且已經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相比之下,我國目前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對印刷史的研究、宣傳、重視程度都應該大大加強。在研究方面,我們早在幾年前就申報了幾個與印刷術發明有關的課題,原以為世界印刷大會之前可以批下來,可是到現在已經3年過去了,經費、人員、組織等等方面都還沒有到位。我們印刷博物館的陳列和宣傳就比不上韓國,投資也少。對我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這一歷史事實,有些人認為是老生常談,沒有必要再下力氣宣傳。許多國家都發行過印有谷登堡頭像的郵票,收集起來不下幾十種,而有關畢升的郵票,我國卻連一枚都沒有設計發行,有識之士呼籲多年也不見動靜。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可小覷。因此,捍衛我國印刷術的發明權,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宣傳,不僅僅是讓學習和研究者知道,還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在發明印刷術方面的貢獻。
㈣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個國家的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畢升發明的,其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4)活版印刷發明擴展閱讀: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方法是這樣的: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㈤ 活字印刷的發明是誰
北宋時期,雕刻印刷大為盛行。相傳杭州西山有位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出眾,很負盛名,但他有個怪脾氣,從來不肯收徒弟。那時畢A還是個小孩子,聽別人說後,就慕名前往拜師。
「神刀王」見他聰明靈巧,十分討人歡喜,就破格收下了這名小徒弟。畢A早起晚睡,勤奮學習雕刻技術,不久他的技藝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幾年後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A在一旁觀看揣摩。哪知畢A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要報廢。
當時「神刀王」沒有責備他,但畢A為此難過了好幾天。同時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這么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後,畢A一有空總是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不覺經過刻制圖章的攤前,看到一個一個圖章排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一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
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起捏泥人的游戲,我何不用泥來試試呢?他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在上面刻成反字。曬干後,塗上墨,果然印出了字。後來,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經過燒制後,字模變得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
活字印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數量和質量,使書籍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畢A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㈥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它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畢升最早發明的,最早出現於北宋。
北宋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
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㈦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的畢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技術。
畢昇用膠泥做戰一個個權四方長柱體,在一面刻上單字,然後用火燒硬,這便是一個個活字。印書時,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用火在鐵板下燒,使松香和蠟熔化,另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壓一壓,把字壓平。撤去火以後,待松香和蠟凝固,一塊活字版便製成了,只要在字上塗墨即可印刷。畢昇發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製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印刷術不斷推出,但畢昇發明的那種古老的印刷術無疑為它們奠定了基礎。
㈧ 活字印刷術是怎麼發明的
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這里古籍浩如煙海,許多孤本及絕版書往往可以在這里找到。前些年,國家圖書館中發現了一些古籍,這些古書不是用雕版印製的,而是用普通鉛字排版方法印製的,只不過經過鑒定這些字用的不是鉛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單字模,經過排版組合而成。這一發現使專家們立即想起了宋朝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宋朝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於是專家們得出結論:這些活版印刷的古書證明了沈括記載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國早在千年前就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不僅有了史料的記載,更有了實物的證明。
沈括在他的書中比較詳實地記下了活版印刷的情況。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1世紀中葉),有一位叫作畢昇的平民發明了活版印刷。這種方法比起雕版印刷來,既經濟,又方便,更縮短了出書時間,它開創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使用的鉛字排版印刷的先河。畢昇看到每印一部書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書印完了,版也就沒用了。他想到,如果把這些版分解開,使其成為許多塊小版,每塊版上只有一個字,要排什麼句子,只要將這些字版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嗎!更何況印完書以後把版拆開,拆下來的字版下次還可以再用!於是他試制了許多木質活字。但是他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版,由於它們的木紋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縮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還容易沾上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來不夠理想。
於是他又開始尋找別的材料,他找到了膠泥。畢昇用膠泥刻字,泥質又細又軟,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燒,字模就變硬了。這真是個好辦法!畢昇刻了許多單字,做成不少單字印模。他又准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松香、蠟、紙灰,鐵板四周圍著鐵框,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模,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熔化後,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他用兩塊鐵板,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畢昇都刻了好幾個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字時用。至於沒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好了用。這種方法印幾本書當然顯不出簡便,但印得越多優越性就越顯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冊,那就是雕版無法比擬的簡便了。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也創製成功木活字,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農書》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經驗。王楨造的木活字共有3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一書,全書6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時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來。清朝乾隆年間,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00多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書。清朝還有一部書《古今圖書集成》,是用銅活字印製的,當時金屬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普及,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後來,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蘭北部哈拉姆城一個小旅店的老闆。他是個很善於動腦的人,為人也仁慈,小孩子們都喜歡他。有一次,科斯特帶著一群孩子去森林玩,為了討孩子們喜歡,他在一些小塊木頭上面刻字,然後從口袋裡找出一點紙來,給每個小孩印一張。回來時,他觸發了靈感,產生了如同畢昇發明活字版一樣的想法。他想:為什麼不可以用活字體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來,然後再排一面,這樣可以連續做下去。當時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們刻出的雕版來超過那些抄寫經典的僧侶們,但他們要費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來,這太費時間了!而且用完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燒掉。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隨意移動的字體多好!
沿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想下去:如果能把每個字體用木頭分開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這是可以辦到的。但還可以更簡化一點兒,用硬一點的金屬熔化後鑄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鋼頭上,然後打在較軟的金屬鑄成的模型上,這樣就可以製成一個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個模型,每一個鋼頭就可以打出許多活字模來。科斯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造出了許多活字,他用鋼頭刻字母,然後鑄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並成一面。就這樣他印出了一頁頁的書。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書。這個日期現在已經說不太准確了,有人說是1420年,也有人說是1428年,還有人說是1440年。不管怎樣,活字印刷總算在歐洲出現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關於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另外一種說法是德國的約翰·古騰堡。傳說,歐洲在15世紀以前是沒有撲克的。15世紀時,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中國的骨牌游戲帶回了歐洲。當時骨牌在歐洲風靡一時,而製造骨牌也成為重要產業。歐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製做的,雕刻之後,塗上顏色。後來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樣刻在薄金屬板上,然後用有顏色的墨水印在紙片上。再以後便用木板代替金屬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據說古騰堡有一天晚飯後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著骨牌,心中想:這牌我也會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樣子刻了塊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來。同時,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樣的方法印出來,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這小小的成功,古騰堡進而刻印較復雜的東西。他又印了些聖像,掛在店門口,惹得行人紛紛爭購,這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熱心於印刷的研究,獲得修道院的允許後,他刊印了《貧者的聖書》。
在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在一塊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獨立的字模拼版來要困難得多。於是他開始用木頭刻字模,然後創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時是1445年,古騰堡覺得喜出望外。
古騰堡最初印刷的只有《聖經》,都是拉丁文的,不適用於更廣泛的地域,後來才開始翻印各國文字的《聖經》,《聖經》才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
從印刷術發明到現在,成百上千年過去了,發明者的許多事跡已經湮沒無聞,發明權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使我們難以准確地考證事實的每一個細節,然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盡管今天電腦排版和膠版印刷已經十分普及,我們卻無法忘記我們的祖先為了這一切所作的艱苦努力。
知識點
王禎與《農書》
王禎,字伯善,元代農學家,東平人(今山東省東平縣)。關於他生平的史料記載極缺乏,僅知他曾任旌德縣(今安徽境內)和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在任職期間,注意發展農業生產,組織修築水利工程,勸課農桑。也注意考察農業生產技術,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在旌德縣尹任中,綜合整理平日筆錄,寫作《農書》,在永豐縣尹任內完成,時間約在元皇慶二年(1313)。
《農書》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它上續《齊民要術》,總結前人的經驗,補充了大量實地考察的結果。全書37集,136000字。基本內容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農業史與主要農耕技術;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糧食、蔬菜、瓜果與林木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第三部分繪制各種農具與農業機械圖281幅,並加以說明。《農書》是第一部兼論南北,力圖從全國范圍內對農業作系統性介紹,並把南北農業技術以及農具的異同和功能進行分析比較的農業科學著作。
㈨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北宋。
北宋慶歷間,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這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的生產工藝是: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時單獨撿出。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9)活版印刷發明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術的意義
和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
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為書籍的傳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書籍及時有效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