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銅錢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秦帝國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間都有一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的,以秦帝國的「半兩錢」為最早,中華民國時期的「民國通寶」為最晚。
戰國時秦貨幣為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有齊國、燕國仿鑄。圜錢迄今發現有十餘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和離石地區是秦國、趙國、魏國爭奪之地。戰國大部分時期內,這兩地都屬趙,但也一再為秦所佔。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再後又記載: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庄。」可見這個地區戰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記·六國年表》說:「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史記·秦本紀》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庄。」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說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佔領,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佔,必然會對商貿活動產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說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後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並行的地區,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出嬗變於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於「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鋪里,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願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說: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說: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說,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製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後被魏佔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後被秦佔領,先出現藺、離石圓足布,後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現不多,說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並且在布錢之後鑄造。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國末年)、封坪(今陝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後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佔領王畿後出現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並東西周以後出現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餘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一二十年內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佔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餘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後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齊國圜錢的文字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這是不確切的,一般認為解釋為益更為准確。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錢的「益」舊說等於20兩或24兩,看來未必如此。益字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於貝20朋貝,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說,益化錢開始鑄行應是齊襄王復國以後的事。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近年來山東臨淄的戰國晚期墓就不會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國以來,有科學考古記錄的:1960年山東省濟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兩枚;1979年山東省日照縣兩城公社竹園大隊出土一批齊幣中,有圜錢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齊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匽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看來「燕化」與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說應該是相等的。「一化」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這種鑄幣是通貨紊亂時期的鑄幣。過去有人往往把這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那是講不通的。其實,三種燕幣的鑄行是有先後的。匽錢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錢,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燕化圜錢,再進一步減重而鑄行一化,所以後世不易發現。目前發現比較多的「燕化」較多,「一化」最多。這類錢的出現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鑄行於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時期,是燕王喜近都遼東郡的鑄幣。
秦圜錢系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垣」字圜錢接近,說明二者的鑄造時間比較接近。魏在公元前354年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國勢衰落,一蹶不振。此時已經崛起的秦國再不會向魏國效仿學習,所以半兩錢鑄行在銖重一兩 錢之後,時間大約在「初行錢」時。戰國秦半兩的鑄行,與商鞅變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關系,秦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就是要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還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與此同時,貨幣也進行了改革。秦惠文王年十九而立,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進行貨幣改革——「初行錢」。「初行錢」不等於說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而是在這之前,錢幣多為私人所鑄,主要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現在政府改革,規定錢幣一律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這無疑是秦國進行幣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還是一次成功的措施。
秦國錢幣中還有一種方孔小型圓錢,面文為「文信」,「長安」。 文信錢,方孔圓形,無內外廓,背平素,錢面穿孔四周有凸出紋,面文「文信」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左右,字體優美別致。文信錢直徑長2.3厘米,穿孔寬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市西郊河南古城遺址內發現了文信錢殘石范,從而證明文信圓錢為呂不韋所鑄。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出身大賈,富有謀略。他在邯鄲經商時,認識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此時異人正被趙國冷落,呂不韋認為異人有利用的價值,所以重金與異人交好。呂不韋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被封為文信侯,此錢是呂不韋在其封地所鑄。錢上的信字旁沒有固定,不是小篆,可知文信錢是秦統一文字以前的鑄幣。在秦始皇沒有親政之前,呂不韋掌有實權,他在封國內用封號鑄錢是可能的,更何況呂不韋又是商人出身。後來經過呂不韋的精心謀劃,異人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公元前250年,孝文王猝死,異人即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的呂不韋擁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儼然如一國之君。
公元前239年,贏政已經21歲, 按照秦國的禮制,下一年就要「冠耳聽治」。呂不韋不甘心大權歸政,與宦官嫪毐同時展開緊張的活動。公元前238年,嫪毐集團被徹底鎮壓後,呂不韋又策動長安君倒戈,妄圖取贏政而代之,很快又被贏政平息。這樣秦贏政和呂不韋的斗爭已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公元前237年,贏政先以放縱嫪毐的罪名免除了呂不韋的相位,接著命令呂不韋出居食邑河南。呂不韋在河南並不安分,與京中使者來往不絕,贏政就乾脆命令呂不韋遷居蜀郡,呂不韋自感前途不妙,後自盡身亡。
與文信錢相似的是長安錢,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厘米,穿孔寬1厘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於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錢當為長安君反叛前所鑄。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漢城磚廠出土過「長安」與「文信」錢各一枚。
既然證明了文信錢的存在,同時也就證明了呂布韋陰謀篡位並非杜撰。文信錢可以說是文信侯呂不韋陰謀取代秦贏政的有力證據。
關於長安錢,其形制、字型與文信錢相同。如果該錢確實為長安君所鑄,則此錢與文信錢同為陰謀家的罪證。因為秦代是絕對不允許私人鑄錢的,況且在錢幣上還鑄有自己的封號,這不是謀反是什麼呢?
想了解更多貨幣請訪問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ggqb/729553.htm
② 銅器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新石器時代就有了。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在我國古代多內指青銅器,流行於容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 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③ 銅元是誰發明的
【銅元】 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 新式銅幣 的通稱。俗稱銅板。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 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銅元首次在廣東試鑄成功。銅元每枚重2錢,含銅95%、白鉛4%、錫1%。正面鑄「 光緒元寶 」四漢字和「 廣寶 」二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龍紋飾,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等字樣。這是最初的銅元。
④ 青銅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5000至6000年前由西亞兩河流域發明的!
⑤ 青銅器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
⑥ 銅絲,是怎麼發明的
我辛苦找了一夜啊是:——電子管之父
1883年,為人類貢獻了2000餘項發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T. Edison),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項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實驗結果使愛迪生大失所望,但在無意中,他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而產生了微弱的電流。愛迪生並不重視這個現象,只是把它記錄在案,申報了一個未找到任何用途的專利,稱之為「愛迪生效應」。
被愛迪生本人忽略的「愛迪生效應」驚動了大洋彼岸的一位青年。1885年,30歲的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J. Fleming)博士堅持認為,一定可以為熱電子真空發射找到實際用途。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發現,如果在真空燈泡里裝上碳絲和銅板,分別充當陰極和屏極,則燈泡里的電子就能實現單向流動。經過多次實驗,1904年,弗萊明研製出一種能夠充當交流電整流和無線電檢波的特殊燈泡——「熱離子閥」,從而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真空二極體。
然而,直到真空三極體的發明後,電子管才成為實用的器件。真空三極體的發明者是美國科學家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1873 - 1961)。
德福雷斯特1873年8月26日出生於美國中西部愛荷華州。很小的時候,父親帶著全家遷往亞拉巴馬州,接管了一所破產的公理會學校,過著拮據的生活。當地白人社區反對他父親收留黑人上學,十分看不起他們家庭,所以小德福雷斯特很少與人交往,養成了較孤僻的性格。
孩提時期的德福雷斯特並不出眾,被老師認為是個平庸的孩子。他的唯一愛好是拆裝各種機械小玩意,志向不大,只想做個機械技師或者當一名機械工。但他很快就被19世紀末科技的飛速發展所激勵,13歲便「發明」了好幾種小機器。雖然父親希望兒子將來成為一位牧師,但德福雷斯特暗自決定以科學研究作為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20歲那年他考取了耶魯大學謝菲爾德理學院的獎學金,班上的同學都叫他「學校里最平庸、最神經質的學生」,除了電學、特別是電磁波傳播之外,他似乎對其他事都不感興趣。由於獎學金很少,德福雷斯特不得不經常為別人打工。1899年,他終於獲得了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本來,德福雷斯特應該留在大學任教,但有一件事情永遠改變他的人生軌跡。
事情發生在1899年秋,德福雷斯特正在撰寫博士論文《平行導線兩端赫茲波的反射作用》,其內容可能是當時美國所有大學里涉及到無線電的第一篇。在此期間,一年一度的國際快艇比賽就要在紐約揭開序幕,這一屆盛大賽事因義大利無線電發明家馬可尼的來訪顯得黯然失色。《紐約先驅論壇報》連篇累牘的宣傳報道,把馬可尼將要進行無線電表演的消息攪得沸沸揚揚。
那天清晨,馬可尼准時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一艘軍艦,及時地把比賽的消息用無線電報拍發回來。整整5個小時,《紐約先驅論壇報》的總部收到了馬可尼發來的4000多字的新聞報道,使美國新聞記者們大開眼界,嘆服不已。
觀眾簇擁著馬可尼走下軍艦,熱情的人們要求「無線電之父」馬可尼在港口為他們做一次現場演示。德福雷斯特自然也在圍觀的人群中,他大膽走到馬可尼的身後,仔細研究起無線電設備來。馬可尼和藹可親,毫無保留地向青年學生講解了無線電發報機的原理,並且告訴他,由於「金屬屑檢波器」 的靈敏度太差,嚴重影響收發效果。正是與馬可尼的這次談話,使德福雷斯特立下了發明創新的宏圖大志。
畢業後,他首先在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實驗室工作,不久便發明了電解檢波器和交流發射機。1902年,他在紐約泰晤士街租了間破舊的小屋,創辦了德福雷斯特無線電報公司,一心一意想要發明出更先進的無線電檢波裝置。同時,他也要以自己的發明,向美國公眾展示無線電應用前景。
就在研究進展不太順利的時候,英國弗萊明發明真空二極體的消息傳來,像閃電一般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德福雷斯特再也坐不住了,他一路小跑穿街走巷,選購玻璃管,添置真空抽氣機,為自製電子管尋找材料。一邊跑還一邊思考,等到材料湊齊,設計方案也基本構思成熟。他選擇了一段白金絲製作燈絲,也在燈絲附近安裝了一小塊金屬屏板,把玻殼抽成真空通電後,果然也「追尋」到電子的蹤跡。
然而,多年孜孜以求的苦思,德福雷斯特不願就此中止有趣的試驗。他沉思了一會,突然抓起一根導線,彎成「Z」型,小心翼翼地把它安裝到燈絲與金屬屏板之間的位置。這根導線,或許他想用來同時接收燈絲發射的電子,或許還想派上其他什麼用途。殊不知他裝上的這根小小的導線,竟會影響到20世紀電子技術的發展進程。
德福雷斯特極其驚訝地發現,Z型導線裝入真空管內之後,只要把一個微弱的變化電壓加在它的身上,就能在金屬屏板上接收到更大的變化電流,其變化的規律完全一致——德福雷斯特發現的正是電子管的「放大」作用。後來,他又把導線改用像柵欄形式的金屬網,於是,他的電子管就有了三個「極」——絲極、屏極和柵級,其中那個柵極承擔著控制放大電信號的任務。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國專利局申報了真空三極體(電子管)的發明專利。
然而,由於合夥人的欺騙,德福雷斯特的公司曾兩度倒閉。1912年,他甚至無辜受到美國紐約聯邦法院的傳訊,有人控告他的公司推銷積壓產品,進行商業詐騙。愚昧的法官判決說,德福雷斯特發明的電子管是一個「毫無價值的玻璃管」。
1912年,頂著隨時可能入獄的壓力,德福雷斯特來到加利福尼亞舊金山附近的帕洛阿托小鎮,堅持不懈地改進真空三極體。在愛默生大街913號小木屋,德福雷斯特把若干個三極體連接起來,與電話機話筒、耳機相互連接,再把他那隻「走時相當准確的英格索爾手錶」放在話筒前方,手錶的「滴噠」聲幾乎把耳朵震聾。
帕洛阿托市的德福雷斯特故居,至今依然矗立著一塊小小的紀念牌,以市政府名義書寫著一行文字:「李·德福雷斯特在此發現了電子管的放大作用。」用來紀念這項偉大發明為新興電子工業所奠定的基礎。這個地方,如今已成長為全球聞名的矽谷。
德福雷斯特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一生獲得了多達300餘項專利。除了電子管之外,他的發明還包括在電影膠片邊緣錄制聲音的技術、醫學上使用的高頻電熱理療機等等。他在商業上卻屢屢失敗,技術發明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經濟效益,許多重要的專利都低價賣給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就連電子管放大器的專利,也只賣了39萬美元。但是,他的發明也為他贏得「無線電之父」、「電視始祖」和「電子管之父」的稱號。
⑦ 最早的青銅器發明在那個時期那個國家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是奴隸制國家,有爭論),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⑧ 白銅是怎樣被發明的
白銅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中的傑出成就。目前公認的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版的白銅記載,見權於東晉散騎常侍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卷4。文中記載:「螳螂縣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葯。」螳螂縣治所在今雲南巧家老店鎮一帶。這里富產銅礦,而鄰近的四川會理出鎳礦,兩地間有驛道相通,從資源上看,可以肯定螳螂縣所出白銅為鎳白銅。這是有關鎳白銅的最早可靠記載。
⑨ 銅活字技術什麼時候發明的
畢生宋代
畢升
首創的泥活字印
享譽世界
。以後,又出現用木、錫製成的活字版印刷書籍。明代,銅
活字印刷
比較普遍地得到應用。
⑩ 銅板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那時開始統一貨幣使用圓形方孔錢,就是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