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是如何提煉水銀的!
古人製造水銀一般製法就兩種:其一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硃砂和碳酸鈉,也就是鹼燒灼,通過管路將汞蒸汽導入到水箱中冷卻凝固,可以得到金屬汞。
其二是直接在開口的容器中灼燒硃砂,得到金屬汞。這種方法危險性很大,容易中毒。
古代人其實是發現了硃砂礦,這些辰砂類礦物本身就是汞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汞等等。中國本身就是辰砂礦的最大礦床之一,這方面的資源數不勝數。
先民也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將辰砂當做紅色顏料使用。多個公元前幾千年的遺址里都發現了辰砂的使用。
對這個東西,中國人並不陌生,雞血石也是這一類。它同時還是我們用了上萬年的顏料,皇帝御筆硃批的紅墨水、鬼畫符的紅顏料、漆器的紅顏色、婦女額頭的妝容等等。
(1)水銀發明史擴展閱讀:
古人保存水銀的方法很簡單,像泡菜那樣,用水密封即可。量大的話整個壇子封閉後沉入水中或比較陰冷恆溫的地窖。
因為汞需要一定溫度揮發,故而保持低溫就能有效控制和保存水銀。古人在這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欽佩。幾千年的發展,對水銀的認識也在不斷加強。
古人很早就明白如何用硃砂製造水銀,又如何用硫磺與水銀一起製造硃砂,這本質也是一種水銀的保存方法。
葛洪那時候已經懂得燒水銀了,而且掌握了水銀結合硫磺變回硃砂的辦法。但他認為水銀是好東西,是吃了能長生的神葯。
② 歷史上汞的毒性的研究,或者是汞的發展歷史
水銀曾被形容為流動的銀子,它在拉丁文中被稱為「液體之銀」和「流動之銀」,這兩個詞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水銀的形象。水銀的比重為13.6,與相同體積的水相比,它要重好幾倍。它是唯一一種在室溫下呈液態的金屬。
水銀原子與其他金屬的結合比水銀本身原子之間的結合更為緊密,鐵和鉑是水銀喜歡結合的金屬。水銀與其他金屬在一起形成的合金叫做汞合金,根據合金中水銀含量的多少,可分別呈液態或固態。水銀易於與其他金屬結合的特性,使得它在化工產品製造業、牙科行業以及冶金行業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水銀存在於少數幾種礦石中,最為普遍的是一種紅磚色的辰砂,也叫硃砂、銀朱。它多分布在火山地區,特別是在靠近溫泉處。
水銀的流動特性、較大的比重,以及它銀亮的外表,曾使埃及、羅馬、中世紀的阿拉伯以及歐洲的一些古代煉金術士們為之著迷。他們中許多人相信水銀是其他許多金屬的基礎,其他的金屬和礦物都是由它產生的。他們想從水銀中提煉金子等珍貴的金屬來,雖然最後都宣告失敗,但這些古代煉金術士們卻是最早煉出汞合金的人,也是最早通過加熱辰砂獲取水銀的人。
其後,水銀在一些早期科學實驗工作中也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科學萌芽時期的一些實驗導致了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為現代化學和物理學奠定了基礎。18世紀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用水銀化合物進行實驗,並提出了燃素說,這一理論錯誤地假定,燃燒著的物質會產生一種叫做燃素的物質~
③ 古代水銀怎麼來的
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屬一起用來生產汞齊。古希臘人將它用在墨水中,古羅馬人將它加入化妝品。煉金術士以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汞組成的,假如他們能將汞固體化,汞就會化為金。
18世紀和19世紀中汞被用來將做氈帽的動物皮上的毛去掉,這在許多制帽工人中導致了腦損傷。
在西方,煉金術士用羅馬神使墨丘利來命名它,它的化學符號 Hg 來自拉丁詞 hydrargyrum ,這是一個人造的拉丁詞,其詞根來自希臘文 hydrargyros ,這個詞的兩個詞根分別表示「水」( Hydro )和「銀」( argyros )。煉金術士給汞的符號是??。
來源
汞是地殼中相當稀少的一種元素,極少數的汞在自然中以純金屬的狀態存在。硃砂(HgS)、氯硫汞礦、硫銻汞礦和其它一些與硃砂相連的礦物是汞最常見的礦藏。大約世界上50%的汞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其他主要產地是斯洛維尼亞、俄羅斯和北美。硃砂在流動的空氣中加熱後汞可以還原,溫度降低後汞凝結,這是生產汞的最主要的方式。
中國古代是加熱硃砂得到的, HgS=(加熱)=Hg+S
丹砂礦業是巴人在彭水的一項重要的礦冶業,丹砂開采是巴族壟斷了的手工業,烏江流域巴人祖先稟君所居的鄂西武落鍾離山的赤穴,就是一個丹砂礦穴,後來遷入盛產硃砂的郁山(即今彭水郁和黔江相鄰一帶)。巴人一邊查鹽,一邊採掘丹砂。早在石器時代就開始用丹砂作顏料或塗料,後來又被用於醫療方面,丹砂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之葯,醫療范圍很廣,內服可以鎮靜養神,益氣明目,通血脈,上煩盪,殺魅邪惡,除中惡,腹病,毒氣等疾病,亦可用於外治。所以古代社會各階層都需要丹砂。《逸周書·王會篇》就提到有人問周成王貢獻丹砂之事。同時熱丹砂可以提煉出汞——水銀,而水很又是道教丹鼎派煉丹術的必須物品。葛洪在《抱朴子·仙葯》中說:「仙葯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所謂「仙葯」即「長生不死之葯,從荊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直到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派人尋找「不死之葯」。《山海經·海內西經》所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葯以拒之。」表明早在商、周之際,巫巴山地諸巫已經掌握並施用「不死之葯」——丹砂了。由此可見,丹砂的開采利用,在巴族具有十分悠以的歷史,巴人立國以後,丹砂的主要產地——涪陵,成了巴國的重要市鎮,丹砂的開發、利用也成了巴國百姓的一項重要產業,由此,不少古籍中稱丹砂為巴砂。
晉人徐廣注《史記》,在「丹穴」下註:「涪陵出丹」,《後漢書·郡國志》記敘全國1000餘縣,所記產丹之縣只有兩個:除涪陵外,便是貴州北盤江的談指(今貞豐縣北);《圖經》更明確地說:「丹砂出自符(涪)陵山谷中。」
涪陵產丹的歷史最早見於周初。《逸周書》載:「成周之會……卜人以丹砂」。王應注卜即濮也。濮人在古代散居西南各地,被稱「百濮」。何當岳《南蠻經流》認為,濮與涪音近,「涪江、涪陵,當因濮人所居而得名。」
涪陵出產的丹砂是從鬱江入烏江再轉入長江外運銷售的。所以,烏江古名「丹涪水」《華陽國志·巴志》。唐代詩人杜甫在敘事詩《覆舟二首》中,記述了巫覆舟事,中有「丹砂同石句」。可見,直到唐代,仍有丹砂經此水路外運。
西漢在今郁山建涪陵縣,轄今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石柱南部,武隆東部及貴州的道真、正安、沿河、務川、印江、德江、思南等地。如今的重慶市涪陵區那時還叫枳,不叫涪陵。東漢時期,枳才被涪陵之名所取締一直到如今。
《史記一貨殖列傳》說:「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這段文字透出的信息較多,一是寡婦巴清是靠採掘丹砂致富的,而且富得滴油,富得「用財自衛,」用錢養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足以保護丹砂的開采和運輸;二是秦始皇對巴清寡婦格外關照,秦國滅了巴後,始皇為什麼對一個巴族寡婦如此厚愛呢,原因也許是秦始皇尋找不死之葯——丹砂,需要清寡婦支持。再就是丹砂煉成的水銀,為傳統的屍體防腐劑,皇帝墓中多灌水銀。有文獻記載,山東的齊桓公墓,成都的蠶從氏墓及西安的秦始皇陵都灌有水銀。齊桓公死於公元前643年,那時,丹砂已被用來提煉水銀了。山東、成都、西安均不產丹砂,他們墓中所用,主要為涪陵所產,《史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樣規模大的水銀墓是需要多少水銀?難怪秦始皇那麼禮遇巴人遺孀,也就不難理解了,還為她築懷清台。
唐人蕭德言等在《括地誌》中認為,懷清台在長壽縣懷潛山,即貞女山。張守節《史記正義》及《辭源》等文史工具書也取其說。清代嘉慶《四川通志》在援引上說後,稱「皆無所考」仍為歷史懸案。
1942年,郭沫若在其歷史劇《高漸離》中,兩次借劇中人之口提出巴寡婦的籍貫,說她是涪陵人,歷史劇是文學作品,允許虛構,但作為歷史學家郭沫若,說巴寡婦是涪陵人是有根據的。
今彭水境內有硃砂窩,硃砂硐等地名,當為古代采丹砂的遺址。1987年文物普查時,在含鄉「銀洞中」發現有煉制水銀的罐子100多個,為古代采丹煉水銀的遺物。有「巴巴台岩口」,為通酉陽的要道。解放前有人曾在這條古道旁邊發現有立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指路碑」上刻「上至巴寡台岩口」字樣。蔡盛熾認為這就是秦始皇為巴寡婦清所築的「女懷清台」當地其附近。據他說還有清姓人家,這為巴寡婦後家無疑,這里離郁山不到40公里,鬱江碼頭不到30公里,西漢屬涪陵縣,東漢屬盛產丹砂的丹興(黔江)縣。為古代陸運丹砂的重要孔道之一,且其地高峻,為築台的理想場所。只是苦於難找到遺物,不足證明之。
東漢時,曾在盛產丹砂的今黔江另置丹興縣,三國時,由於丹興縣的丹礦衰竭而廢置但烏江人采丹活動並未中止,而是治著武陵山脈向東開采。南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還有開采硃砂,煉水銀的記載。《嘉靖思南府志》載:當地人們「采砂為業」,「務川有板場,木悠,岩前等坑,砂產其中,坑深約十五六里。居人以皮為帽,懸燈於額,入而采之,經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鏃者為上,……砂燒水銀,居人指為生計,歲額水銀一百六十斤入貢,而民間貿易,往往用之,比於錢鈔焉。」
就連明·永樂十一年(1413)一月,朱元璋等革職建辦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借口便是「因爭務川砂坑,相互仇殺,不聽朝近調處,」為名。
可見巴人開采丹砂歷史之悠久,獲利之大。對烏江文化影響之深。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准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宮牆堅固墓室未坍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像。「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宮內水銀防腐防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東西兩墓道
以前曾有媒體報道稱,考古人員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像: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里在想些什麼,誰都說不清楚。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後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後,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與否?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牆,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史記·勘察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④ 水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水銀也就是汞.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 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 。前500年左內右容它和其他金屬一起用來生產汞齊。古希臘人將它用在墨水中,古羅馬人將它加入化妝品。煉金術士以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汞組成的,假如他們能將汞固體化,汞就會化為金
⑤ 水銀是怎樣形成的呢
水銀
汞
汞 是一種化學元素,俗稱 水銀 (汞亦可寫作銾)。它的化學符號是 Hg ,它的原子序數是80。它是一種很重、銀白色的液態過渡金屬。因著這特性,水銀被用於製作溫度計。
特性
汞導熱性能差,而導電性能良好。
汞很容易與幾乎所有的普通金屬形成合金,包括金和銀,但不包括鐵。這些合金統稱汞合金(或汞齊)。
該金屬同樣有恆定的體積膨脹系數,其金屬活躍性低於鋅和鎘,且不能從酸溶液中置換出氫。通常的汞化合物中,它的化合價是 +1 或者 +2。很少有 +3 價的汞化物存在。
商業上有關汞的交易一般以一個「燒瓶」的容量作單位,約重34.5公斤。
應用
汞最常用的應用是製造工業用化學葯物以及在電子或電器產品中獲得應用。汞還被用在溫度計中,尤其是在測量高溫的溫度計中。除此之外汞還被用在:
汞可以將金從其礦物中分解出來,因此經常被用在金礦中。
汞還被用在氣壓計和擴散泵等儀器中。
汞的三相點是-38.8344 °C,它是一個溫度的標准點。
氣態汞被用在汞蒸氣燈中。
其它用途:水銀開關、殺蟲劑、牙醫用的汞齊、生產氯和氫氧化鉀的過程中、防腐劑、在一些電解設備中充當電極、電池和催化劑。
歷史
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屬一起用來生產汞齊。古希臘人將它用在墨水中,古羅馬人將它加入化妝品。煉金術士以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汞組成的,假如他們能將汞固體化,汞就會化為金。
18世紀和19世紀中汞被用來將做氈帽的動物皮上的毛去掉,這在許多制帽工人中導致了腦損傷。
在西方,煉金術士用羅馬神使墨丘利來命名它,它的化學符號 Hg 來自拉丁詞 hydrargyrum ,這是一個人造的拉丁詞,其詞根來自希臘文 hydrargyros ,這個詞的兩個詞根分別表示「水」( Hydro )和「銀」( argyros )。煉金術士給汞的符號是�7�7。
來源
汞是地殼中相當稀少的一種元素,極少數的汞在自然中以純金屬的狀態存在。硃砂(HgS)、氯硫汞礦、硫銻汞礦和其它一些與硃砂相連的礦物是汞最常見的礦藏。大約世界上50%的汞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其他主要產地是斯洛維尼亞、俄羅斯和北美。硃砂在流動的空氣中加熱後汞可以還原,溫度降低後汞凝結,這是生產汞的最主要的方式。
化合物
汞的常見化合物有:
氯化亞汞(HgCl),又稱甘汞,有時還在醫學中被應用。
氯化汞(HgCl 2 ),是一種腐蝕性極強的劇毒物品。
雷酸汞經常被用在爆炸品中。
硫化汞:又名硃砂,是一種很高質素的顏料,常用於印泥。硃砂也是一種礦石中葯材,也是道士鍊丹的一種常用材料。
汞的有機化合物也很重要。甲基水銀是一種經常在河流或湖泊中被發現的很危險的污染物。
實驗發現在電弧中惰性氣體可以與汞蒸氣反應。這些化合物(HgNe、HgAr、HgKr和HgXe)以范德華力相連。
同位素
汞有七種穩定的同位素,其中最豐富的是Hg-202(26.86%),壽命比較長的放射性同位素有Hg-194(半衰期444年)和Hg-203(半衰期46.612天),其他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均小於一天。
注意
純汞是有毒的,但它的化合物和鹽的毒性非常高,口服、吸入或接觸後可以導致腦和肝的損傷。因此,今天的溫度計大多數使用酒精取代汞。一些醫用溫度計仍然使用汞因為它的精確度高。
在標准氣壓和溫度下,純汞最大的危險是它很容易氧化而產生氧化汞,氧化汞容易形成小顆粒從而加大它的表面面積。
雖然純汞比其化合物的毒性低,但它依然是一種很危險的污染物因為它在生物體內形成有機化合物。
最危險的汞有機化合物是C 2 H 6 Hg,僅數微升接觸在皮膚上就可以致死。
汞是一種可以在生物體內積累的毒物,它很容易被皮膚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水俁病是汞中毒的一種。汞破壞中樞神經組織,對口、粘膜和牙齒有不利影響。長時間暴露在高汞環境中可以導致腦損傷和死亡。盡管汞的沸點很高,但在室內溫度下飽和的汞蒸氣已經達到了中毒計量的數倍。
因此在操作汞時要特別小心。盛汞的容器要特別防止它溢出或蒸發,加熱汞一定要在一個通風和過濾良好的罩子下進行。此外,有些汞的化合物會自動還原為純汞,而純汞則會蒸發,這往往會被忽視。
⑥ 古代人是從哪提煉出了水銀
汞的俗稱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稱之為「液銀」《史記》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丹穴」即汞礦,可知戰國時已有采汞的礦業。又記載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水銀。出土文物的檢測表明,春秋末戰國初期已有用汞齊鎏金的技術。煉汞的原料是硫化汞(HgS),古稱丹砂、砂或辰砂。硫化汞在空氣中加熱即能分解成汞,其關鍵在於如何使生成的汞蒸氣不被氧化並有效地冷凝收集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邕人煉丹砂為水銀,以鐵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細眼鐵板;下釜盛水,埋諸地。合二釜之口於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熾火。丹砂得火,化為霏霧,得水配合,轉而下墜,遂成水銀。」清康熙年間田雯所撰《黔書》記貴州提煉水銀的方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離而為十層,次八之間,以稃布陳汞灰於其上。治以杓,中凹而圍凸。覆以釜,差殺之,揉鹽泥而塗其唇築之。乃煅之。凡一晝夜而汞成;滴滴懸珠,漾燦,皆升於覆釜之腹。」這種煉汞設備很多地區一直採用。操作過程為:先將礦石敲碎,經過手選以提高品位,然後放入下面生鐵鍋中(俗稱「地鍋」),下面燒火,上面覆以另一鍋(俗稱「天鍋」),兩鍋之間須密封,以防止汞蒸氣逸出。天鍋頂上築一泥膽,向上通至「銀缽」(即冷凝器)。銀缽系陶質小缸,為提高冷凝效率,可在其上淋灑冷水。汞蒸氣在缽內冷凝成小珠,附著於內壁。為防止汞珠墜落,可先在缽內用水和桐油的混合物塗抹,以增加吸附能力。「銀缽」須不斷更換,否則小汞珠將逐漸匯集成大珠,重新落入地鍋取下的「銀缽」待冷卻後,用毛帚仔細刷下汞珠。 中國汞礦主要分布於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已探明的汞礦資源僅次於西班牙,居世界第二位。《明史?食貨志》記載,貴州大萬山長官司有水銀硃砂場局,據此可以推知該地采汞至少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近代采汞始於19世紀末,1899年英法商人以借款辦礦為名,建立了「英法水銀公司」,建豎爐煉汞。1908年清政府收回了礦權,轉為民營開采。1941年國民黨政府成立了資源委員會汞業管理處(後改名西南汞礦局)經營汞業,1946年改組為益民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湖南貴州一帶汞礦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規劃;改進采礦方法;建立機械化選礦設施;採用新型冶煉設備,其中蒸餾法和回轉窯處理汞礦的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使汞工業有了新的發展。80年代初有汞企業13個,其中貴州汞礦歷史悠久,規模較大。1982年汞產量是1952年的 9.1倍,硃砂 (HgS)產量是1952年的33倍。汞仍是中國重要出口品之一,1950~1980年累計出口汞約 1.8萬噸。在防護汞中毒方面,從70年代開始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礦區環境保護和安全防護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⑦ 水銀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啊, 好象很早以前就有它了,
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氣中煅燒得到汞。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揮發,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員會發生汞中毒。中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改用密閉方式制汞,有的是密閉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閉的石榴罐中。
在自然界中,汞多以化合物的性質存在,汞親銅和硫,故汞大部分以硫化汞(硃砂)的形式分布。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硃砂提汞的方法,即在空氣中煅燒,收集蒸發的汞蒸氣並冷凝既得金屬汞。
在空氣流中加熱辰砂,所得蒸氣經冷凝可得汞。
將辰砂在空氣中焙燒或與生石灰共熱得到。
汞是化學元素,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稱水銀。還有「白澒、奼女、澒、神膠、元水、鉛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靈液、活寶、子明」等別稱。元素符號Hg,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6周期、第IIB族,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鎵(符號Ga,31號元素)和銫(符號Cs,55號元素)在室溫下(29.76℃和28.44℃)也呈液態)。汞是銀白色閃亮的重質液體,化學性質穩定,不溶於酸也不溶於鹼。汞常溫下即可蒸發,汞蒸氣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劇毒(慢性)。汞使用的歷史很悠久,用途很廣泛。 在中世紀煉金術中與硫磺、鹽共稱煉金術神聖三元素。
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極小,被認為是稀有金屬,但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水銀。天然的硫化汞又稱為硃砂,由於具有鮮紅的色澤,因而很早就被人們用作紅色顏料。根據殷虛出土的甲骨文上塗有丹砂,可以證明中國在有史以前就使用了天然的硫化汞。
根據中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這就是說,中國在公元前7世紀或更早已經取得大量汞。
中國古代還把汞作為外科用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的《五十二葯方》,抄寫年代在秦漢之際,是現已發掘的中國最古醫方,可能處於戰國時代。其中有四個葯方就應用了水銀。例如用水銀、雄黃混合,治療疥瘡等。
東西方的煉金術士們都對水銀發生了興趣。西方的煉金術士們認為水銀是一切金屬的共同性——金屬性的化身。他們所認為的金屬性是一種組成一切金屬的「元素」。
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氣中煅燒得到汞。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揮發,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員會發生汞中毒。中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改用密閉方式制汞,有的是密閉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閉的石榴罐中。
根據西方化學史的資料,曾在埃及古墓中發現一小管水銀,據歷史考證是公元前16—前15世紀的產物。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首先製得了大量水銀。
⑧ 體溫計的發展歷史
伽利略在一次課堂上問自己的學生一個問題:「把不同溫度的水,裝進瓶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同學們各抒已見,其中有一位同學不經意說:「是不是像氣球可以增大也可以縮小。」學生的回答啟發了伽利略,反過來,從水的體積變化,不也就能測出水的溫度變化了嗎?這樣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枝體溫表。
體溫計是在溫度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1714年,德國物理學家華倫海特,初期研製的體溫表是把盛著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鹽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內酒精降到哪裡,刻上一條線,然後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裡,又刻上一條線。把這兩條線作為固定點,再把兩條線之間分成0~96°。這就是初期的體溫計。後來,華海倫特把冰點定為32°,沸點為212°,發明了華氏溫標。1742年又發明了0~100°的攝氏溫標,從此實現了體溫計的刻度標准化。
1865年,英國的阿爾伯特發明了一種很有特色的體溫計,特點是儲存水銀的細管里有一狹道,當體溫計接觸人體後,水銀很快升到人體實際體溫處,取出後水銀柱不下降,而是在狹道處斷開,使狹道以上部分始終保持體溫度數。這種溫度計受到了臨床的歡迎和普及應用。
⑨ 體溫計是誰發明的
1592年,伽俐略創製成功第一支溫度計。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細長玻璃管,在玻璃管上等距離地標上刻度。封閉的一端呈球形,另外一端事先在管內裝進一些帶顏色的水,並將這未封閉的一端倒插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當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時,管內水柱的高低也隨之發生變化。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玻璃球內氣體膨脹,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溫度較低時,玻璃球內氣體收縮,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上升。由此得知氣溫的高低。
(9)水銀發明史擴展閱讀:
溫度計研發歷史
古希臘人早就知道空氣在受熱的時候會膨脹,在大約2000年前,亞歷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這其實是一希臘人,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名字叫「Hero」,他發明了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用的就是熱氣膨脹的原理,但這個還不是溫度計。
直到1592年,伽利略發明了一個類似溫度計的東西,這個也可以測定氣壓,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他把伽利略的溫度計改造了一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隨著溫度的變化,空氣收縮膨脹,彩色的液體高度也隨著變化,他用這個測定人體的溫度變化,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溫度計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溫度和健康人體的溫度兩個刻度標上,但他很快意識到,冰融化的溫度是不變的,但水結冰的溫度則是變化的,他把冰,水和鹽混在一起,這個溫度作為0度,而冰融化的溫度是32度,人體的溫度是96度。
1835年,人們發現人體的正常溫度是98.6度(就是攝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時候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但後來他選擇了水銀,以後這個溫度計的上限訂到了水沸騰的點,212度。這個就是英國美國使用的華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結冰的點定位0度,水沸騰的點定位100度,之後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這個順序倒了過來,就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攝氏度。
從攝氏度的國家來到使用華氏度的國家非常不習慣,要經常把華氏度轉換成攝氏度,才能明白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很多年後才習慣華氏度,具體轉換是F=9/5C+32,C=5/9(F-32),心算還是比較困難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個絕對0度的概念,就是攝氏零下273.5度,然後攝氏0度就是273.15K, 100攝氏度就是373.15K。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的歷史
⑩ 水銀是誰發現的
應用歷史
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屬一起用來生產汞齊。古希臘人將它用在墨水中,古羅馬人將它加入化妝品。煉金術士以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汞組成的,假如他們能將汞固體化,汞就會化為金。
18世紀和19世紀中汞被用來將做氈帽的動物皮上的毛去掉,這在許多制帽工人中導致了腦損傷。
在西方,煉金術士用羅馬神使墨丘利來命名它,它的化學符號 Hg 來自拉丁詞 hydrargyrum ,這是一個人造的拉丁詞,其詞根來自希臘文 hydrargyros ,這個詞的兩個詞根分別表示「水」( Hydro )和「銀」( argyros )。煉金術士給汞的符號是☿。
水銀在中國也曾作葯用,早在晉朝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卷六中,有「葛氏療年少氣充面生包瘡」處方:胡粉、水銀、臘月豬脂和熟,研令水銀消散,向暝以粉面,曉拭去,勿水洗。至暝又塗之,三度即差。
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有防盜,防腐,模仿自然景觀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