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風箏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風箏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6 13:20:13

❶ 風箏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說起風箏的起源,那是古遠的年代以前的事情。由於受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能流傳到現在的歷史痕跡並不多見。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此據有《韓非子 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為《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近代持此說的還有曹雪芹,在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這樣寫道:

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補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

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 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支持此說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剌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 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第五種說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見解。他們認為,風箏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鳶,而是測風的鳶旗。鳶旗緣於以鳥羽測風。

❷ 風箏最早是由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版公元前四世權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❸ 風箏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是由誰發明的

風箏最早是基於軍事需求發明出來的,有關於它的發明人有多種說法,其一是墨子,其二是張良,其三則是尋常百姓。認為風箏是墨子發明的第一種說法,它下此結論的依據是《墨子·魯班篇》中的相關記載。這本古籍中提及魯班師承墨子,根據墨子製作木鳶的方法加以改進,繼而利用更為輕便的竹子製作出風箏。這墨子所造的木鳶就是最早的風箏,相傳墨子當時花費了三年時間才將其製作出來。

由此可見,風箏的起源並沒有一個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風箏在被發明出來之後,大多時候都被用於軍事。像楚漢爭霸時期,韓信就曾利用風箏來測量地下通道的長度。再有就是梁武帝被侯景圍困於台城時也曾利用風箏對外求救。明朝時也有士兵在作戰時將炸彈綁在風箏上,然後再將風箏放至敵方陣營,藉此達到殺敵目的。由此可見,在古代風箏的軍事作用是較受肯定的。

❹ 風箏是哪個國家先發明出來的,在什麼時候,誰發明的呢

清末,是我國傳統風箏在內容、題材有較大發展的時期。北京一帶,宮廷與民間的風箏發展迅速,不僅製作精良,而且品種增多,出現了造型新穎的字風箏,使風箏有了新的形式和內容,、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民觀看放風箏。《北京竹枝詞》真實生動地描述這一情景:「新鴦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向碧雲端。」這一新內容、新形式的出現,為我國風箏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此時,各地相繼出現了像仙鶴童子、雷震子、群雁、杏花天等各種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風箏。濰縣風箏藝人根據我國「尊龍」傳統,吸收了當地木版年畫、刺綉等民間藝術中有關龍的形象,對傳統蜈蚣風箏加以出新,將蜈蚣頭改裝成龍頭,扎制出了「龍頭蜈蚣風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人們巧妙的把龍的形象運用致串式風箏上,這一大膽的創造,充分證明了我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由於「龍頭蜈蚣」從形式到內容,符合廣大群眾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觀點,加之其精湛的扎制工藝、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和最佳的放飛效果,被稱為濰坊傳統風箏一絕,受到中外風箏愛好者的好評,是濰坊傳統風箏的代表作品之一。
「隨著民間放風箏的普及和發展,宮廷中把放風箏當作一項娛樂來對待,各地官吏把民間涌現出來的富有。「吉祥如意」內容而製作精巧的風箏,作為進貢禮品,並把扎制、繪畫的能工巧匠選送到京都,為宮廷扎制風箏。如濰縣民間畫家於幀培進京後被慈禧太後賞為「八品畫士」,北京風箏哈(國梁)、風箏金(福忠)以及天津的風箏魏(元泰)都曾為宮廷製作過風箏。宮廷風箏的製作,不同於民間風箏,它不計工本,不惜代價,因而選料、製作、繪畫等各道工序,都極為講究;甚至連放風箏用的拐子都雕刻得非常精緻美觀,所製作的風箏富麗堂皇,花樣百出,姿態各異,是一種高雅精緻的藝術珍品。同時,各地世代製作風箏的藝人雲集京城,為北京的風箏發展提高起了重要作用。藝人們除為宮廷製作風箏外,還在京城開設風箏鋪,每年清明節前後,扎制風箏出售,北京琉璃廠形成了較大的風箏市場,清明節期間,風箏成為京城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品。各種風箏大量上市,風箏製品在商品的交易中,給當地和外地風箏藝人提供了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機會,藝人們根據北京人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官廷的特殊環境,經過長時期的創造演變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曹雪芹、金福忠、哈國梁為代表的北京宮廷風箏流派。

❺ 古代風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 古代風箏由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

  2. 風箏既是一項體育運動,也是一項健腦運動。

  3. 風箏的釋義:

    風箏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傳統玩具。

  4. 風箏的發展:

    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才成,但是只飛了一天就壞了。這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演進成今日的多線風箏。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5. 古代風箏的意義:

    軍事方面,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葯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

    娛樂方面,在唐代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❻ 風箏是誰發明的 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放風箏是從古至今就受到很多人喜歡的活動,在今天的各大城市的廣場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放風箏的人,按傳統的觀念認為,放風箏最好的時節是農歷二三月,以為剛經歷過秋冬的肅殺之氣,大地回春生氣上揚,有一種「上揚」的氣可以很好讓風箏飛起來,而二月的風比較柔和,比較好控制風箏。

在中學課本有一篇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道「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魯迅通過回憶自己而時對放風箏的鄙夷,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同時也表達一種鄉愁和對封建家長式制度的批判。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世界科技》一書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明確記載:「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風箏的國家。國外多以「飛唐」、「飛龍」譽之。

風箏,是一種以線牽拉,藉助風力升空的玩具,我國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鷂子」。後來不斷改進,在紙鳶頭上裝有竹笛或琴弦,微風一吹,便發出古箏奏鳴之音,悅耳動聽,由此得名為「風箏」。每到陽春三月,風箏高放,五彩繽紛,裊裊飄搖,猶如只只輕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鳥在空中爭奇斗艷,情景十分有趣。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園舉行的首屆民俗風情游藝會的中央廣場上空,幾十隻凌雲高越、各帶巧思的濰坊風箏,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光彩奪目的美麗圖景。的確,在氣候宜人的春秋佳日,雲淡風輕,人們到郊外曠野去放自己製作的各種各樣的風箏,眼看它隨風扶搖,高入雲霄,不僅是一種賞心樂事,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
如同許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樣,風箏首先出現在中國大地的天空上,且問世年代久遠。那麼,風箏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發明權應該歸誰呢?這是一個眾說紛壇的問題。

據考證,紙鳶的前身是木鳶,其實是古人所製造的早期飛行器。可惜這種技藝久巳失傳,古籍上只有片斷的記載。有人認為,最早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墨子。魯問》篇說:「今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象鷹一樣的風箏)。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齊俗》稱:「魯般(班)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這種說法。《鴻書》則更明確地記載道:春秋時期,魯國欲攻打宋國,於是「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意林》卷三也說:「魯班刻木鳶,飛三日不下」。《抱朴子。釋滯》也道:「公輸飛木之翩翱。」所謂「木」就是「木鳶」的同義詞。可見,如果把木鳶作為中國最早的風箏來看的話,那麼,魯班不僅是中國木工的創始人,而且還是最早製作中國風箏的先驅者。從風箏的產生過程來看,遠在古代,人類就嚮往著飛上天空,嚮往著掙脫一切羈絆的自由,因而也產生了許多充滿幻想的美麗的故事,木鳶的出現正是這種幻想的產兒。從魯班當時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藝是極有可能製作出木鳶這類原始的飛行器的。
也有學者指出,「鵲」與「鳶」有別,說魯班作「木鳶」不可信。據古文獻考證,世界上第一隻風箏是墨子製作的。《墨子》說:「斫本為鷂,三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鷂」、「鳶」方是中國風箏之雛型。

❼ 風箏是誰發明的,風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❽ 風箏起源於什麼時期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參考:
http://ke..com/view/3357.htm?fr=ala0_1_1

❾ 風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網路「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閱讀全文

與風箏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