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車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翻車發明者是畢嵐(?—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回
翻車又名龍骨答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1)翻車是三國時期發明的么擴展閱讀:
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2.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在春秋時期就已發明。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
翻車在東漢時有宦官畢嵐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用翻車灑水於南北郊路,來節省百姓灑水的費用),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2)翻車是三國時期發明的么擴展閱讀:
筒車立輪周圍斜裝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裝水後隨輪轉至上部,自動瀉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車由水力驅動。
還有一種高轉筒車,有兩個立輪,上下各豎一輪,下輪的一半沒在水中。當上輪轉動時,水筒盛水自下隨著木槽向上,將水瀉入上輪,空筒隨輪轉下盛水。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自動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轉動的。簡車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多。
翻車車身以木板作漕為水道,槽中設行道板,環以龍骨板葉作刮水器,兩頭裝大、小輪軸。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龍骨板將水刮入車槽,水沿車槽提升至高處而流入田間。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 說一說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三國時期的馬鈞發明製造
1,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2,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明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志》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致仕歸里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厘米的木斗,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急流沖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斗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斗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循環.
4. 翻車是馬鈞發明的還是改進的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我國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直到三國時期,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於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侯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5. 中國漢代時期有沒有發明「翻車」
沒有, 翻車是三國時期發明家馬鈞製造的
6.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
水力: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一步,就是要加裝個水輪機
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對於風力發動機,直接加動力傳送帶就行。至於水力和畜力,因為力的方向與翻車轉動方向不一致,它們是在水平面旋轉的動力,翻車需要的是在垂直面上旋轉的動力。兩個動力間加兩個45度的咬合齒輪即可。這些齒輪市場上可能有得買,平常生活中我都看到很多地方用到它
7.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出來的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歷史老人 - 秀才 三級 2-3 11:41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新紈絝子弟 - 秀才 二級 2-3 14:40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8.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
4.翻車
翻車是一種由輪轉動的提水機械,明清以來稱為龍骨車。
有人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翻車的雛形,但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名叫畢嵐的人曾於186年作過翻車,這是首次見諸史書記載的,若據此推算,翻車在中國的歷史至少有1700多年。而在西方,類似的提水工具直到300多年前才出現。
三國時,魏國一位名叫馬均的發明家曾對翻車進行過改進。據說,當時魏國京城洛陽城內有一片坡地,地勢較高,無法引水灌溉,因而始終荒廢著。深感可惜的馬均遂想法設法尋求解決該地引水問題的辦法,經過努力,最終造出了一種新式翻車。該翻車的效率很高,連兒童都可以轉動,可見其結構之精巧。
9. 三國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