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發明了
A.華佗發明了麻沸散.
B.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
C.《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D.李時珍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故選D.
B.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艱辛歷程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時珍的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
C. 誰發明了《本草綱目》
明代著名醫學家,博物學家李時珍所撰,書中涉及醫學,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等領域。
D. 本草綱目是誰寫的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卷3~4為「百病主治葯」,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葯」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葯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葯手冊。卷5~52為各論,收葯1892種,附圖1109種。其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各部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既便檢索,又體現出生物進化發展思想。部之下為60類,各類中常將許多同科屬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葯「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一葯名下列8個項目(即「事」)。其中「釋名」列舉別名,解釋命名意義;「集解」,介紹葯物出產、形態、採收等;「辨疑」(或「正誤」),類集諸家之說,辨析糾正葯物疑誤;「修治」,述炮炙方法;「氣味」、「主治」、「發明」,闡述葯性理論,提示用葯要點,其下每多作者個人見解;「附方」,以病為題,附列相關方劑。
E.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發明的,有什麼之稱
《本草綱目》有東方醫學巨典和中國古代網路全書之稱。《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至萬曆六年。李時珍集畢生心血完成的巨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書收載葯物1000多種,比前人增加300多種。載入葯方1萬多個,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時繪制1000多幅插圖,形象地表現了各種葯物的復雜形態,以便辨認。
《本草綱目》還涉及到自然科學許多領域,如動物、植物、礦物、化學、地質、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因此《本草綱目》出版後,各種翻譯版本相繼出現,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贊譽。李時珍成為世界公認的傑出的中醫葯科學家。英國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著名專家李約瑟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中國古代網路全書。
(5)誰發明了編寫本草綱目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譯本外,國內現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江西本系統,主要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
錢本系統,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並改繪葯圖,以及清順治十二年,即1655年,吳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即據此本抄錄;張本系統,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葯圖改繪後增加十餘幅,並附《本草綱目拾遺》。
F.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故事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故事是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
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6)誰發明了編寫本草綱目擴展閱讀: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
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葯聖」。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時珍
G. 誰編寫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
一部本草綱目 兩岸醫葯的根
環保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隨著全球「回歸自然」浪潮興起,人們對化學葯品(西葯)副作用的認識加深,中葯優勢和特色日益被世人重視,這為中醫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契機。對於發展中醫葯這一世界性全球化既傳統又嶄新的朝陽產業,林先生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話,「可能是有所成就,就有所延續吧。要想做中葯,就追溯到中葯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誰寫的?是李時珍。李時珍的家在哪裡?在湖北省蘄春縣。全中國有2000多個縣,為什麼我們惟獨對蘄春縣情有獨鍾?因為這里誕生了一代醫聖李時珍。一講到李時珍,一定想來蘄春看看。我們是沖著李時珍而來的,我們注意到『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含金量,我們是為淘『金』而來。既然來了,那我們想怎麼也要把中葯這個行業做好,要做就做大、做強、做精、做深。中醫中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目前,在世界中草葯市場中,中國僅佔5%的市場份額,我們中國一年植物用葯有將近400億美元的市場,可是中葯在世界上只佔到了很小的份額,只佔到了個位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葯的定性定量不純不準,葯材裡面的重金屬、農葯殘量過高,含的不達標的東西太多,國外就把它當成毒葯了,所以我們中葯一直在外銷這個方面受到限制。我們講中葯現代化,中葯素質化,我們要想到這個世紀中讓中葯作為我們中國的支柱產業,那不管是海峽兩岸,中葯必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閃光點。因為中醫中葯有幾千年的臨床實踐,有幾億人的臨床經驗,有這方面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當然,做生意一定要追求利潤,可是求名當求天下名,求利當求天下利。正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蘄春的醫中之聖,葯材之鄉,醫葯之都,蘄春得李時珍人傑之尊,佔中草葯地靈之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到李時珍的家鄉做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沒做過什麼呢?做文化,所以我們來的第一步就是把本草綱目做好,本草綱目做好了,我認為很有意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基地,是海峽兩岸醫葯的根。」
唯有源頭活水來。實現中葯生產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關鍵是控制原葯質量,葯材好,葯才好,好山好水出好葯。為此李時珍醫葯集團從2000年起就先後在大別山區建起了茯芩、桔梗、厚朴、丹參、杜仲、銀杏、棗皮等2萬多畝GAP葯材基地。林先生表示,集團在近3年內將GAP基地葯材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均採用GAP規范管理種植,使企業生產所需原葯成為實實在在的綠色葯材,也為企業成葯質量提供了源頭保障。
立體《本草綱目》 醫葯「世界之窗」
在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史上,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是一顆閃閃發亮熠熠生輝的明星。林先生還要把《本草綱目》這部醫葯學巨著立體展現出來,這就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生物科技園。
據林先生介紹,李時珍本草綱目生物科技園建成後,將是一部活的《本草綱目》,園內將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1892種中葯材按金、木、水、火、土、草、谷、菜、果、瓜、蟲、鱗、介、禽、獸、人等16目在園內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集中種植、養殖和陳列,並分別建成木本園、草本園、花卉園、養殖園、蘄春四寶(蘄蛇、蘄龜、蘄竹、蘄艾)園、熱帶葯物園、寒帶溫控園、香草園、毒葯園和葯物陳列館。還將收集《本草綱目》中未收載的少數民族地區葯材和外國葯材,建「少數民族葯物園」和「外國本草園」。園內所展示的每一種葯物全部設置真實彩色圖片和文字說明標牌,將每一種葯物形狀、葯用部位、葯用價值、治療病症等均在標牌上予以展示,人們在園內通過看實物、圖片、文字介紹後,就能識葯、辨葯、懂葯,就能讀懂《本草綱目》這部醫葯學巨著。林先生先後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申請注冊了「李時珍」、「本草綱目」等含金量極高的商標100多個,其中「本草綱目」1-44類商標,全部屬李時珍醫葯集團獨有。林先生還為李時珍本草綱目生物科技園注冊了「華中葯谷」和「健康大世界」商標。
如今,央視每晚《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節目城市天氣預報武漢圖象中,即「李時珍集團」和「本草綱目牌」廣告,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如今,林先生是湖北省政協委員,其集團產品數十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林先生帶領集團員工們正在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譜寫一部新時代的《本草綱目》,為實現中醫葯現代化而傾心竭力。屆時這里將成為鄂東乃至全省、全國最著名最富有特色的中醫葯生態旅遊觀光勝地和新型葯都,中華醫葯的「世界之窗」。(祝和忠)
一部本草綱目 兩岸醫葯的根
環保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隨著全球「回歸自然」浪潮興起,人們對化學葯品(西葯)副作用的認識加深,中葯優勢和特色日益被世人重視,這為中醫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契機。對於發展中醫葯這一世界性全球化既傳統又嶄新的朝陽產業,林先生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話,「可能是有所成就,就有所延續吧。要想做中葯,就追溯到中葯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誰寫的?是李時珍。李時珍的家在哪裡?在湖北省蘄春縣。全中國有2000多個縣,為什麼我們惟獨對蘄春縣情有獨鍾?因為這里誕生了一代醫聖李時珍。一講到李時珍,一定想來蘄春看看。我們是沖著李時珍而來的,我們注意到『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含金量,我們是為淘『金』而來。既然來了,那我們想怎麼也要把中葯這個行業做好,要做就做大、做強、做精、做深。中醫中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目前,在世界中草葯市場中,中國僅佔5%的市場份額,我們中國一年植物用葯有將近400億美元的市場,可是中葯在世界上只佔到了很小的份額,只佔到了個位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葯的定性定量不純不準,葯材裡面的重金屬、農葯殘量過高,含的不達標的東西太多,國外就把它當成毒葯了,所以我們中葯一直在外銷這個方面受到限制。我們講中葯現代化,中葯素質化,我們要想到這個世紀中讓中葯作為我們中國的支柱產業,那不管是海峽兩岸,中葯必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閃光點。因為中醫中葯有幾千年的臨床實踐,有幾億人的臨床經驗,有這方面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當然,做生意一定要追求利潤,可是求名當求天下名,求利當求天下利。正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蘄春的醫中之聖,葯材之鄉,醫葯之都,蘄春得李時珍人傑之尊,佔中草葯地靈之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到李時珍的家鄉做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沒做過什麼呢?做文化,所以我們來的第一步就是把本草綱目做好,本草綱目做好了,我認為很有意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基地,是海峽兩岸醫葯的根。」
唯有源頭活水來。實現中葯生產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關鍵是控制原葯質量,葯材好,葯才好,好山好水出好葯。為此李時珍醫葯集團從2000年起就先後在大別山區建起了茯芩、桔梗、厚朴、丹參、杜仲、銀杏、棗皮等2萬多畝GAP葯材基地。林先生表示,集團在近3年內將GAP基地葯材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均採用GAP規范管理種植,使企業生產所需原葯成為實實在在的綠色葯材,也為企業成葯質量提供了源頭保障。
立體《本草綱目》 醫葯「世界之窗
H. 《本草綱目》是怎樣編寫出來的
「東方葯學巨典」-《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葯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葯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錫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通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隻活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律後,發現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裡面競有螞蟻一升之多,於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李時珍就這樣認真刻苦,一絲不苟地寫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由於他在書中批判了水銀「無毒」,久服「成仙」「長生」等說法,當時皇帝大臣都信道士們的水銀煉丹,所以這部著作大書商們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後於公元1596年才與讀者見面。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到處傳播它,並進行翻刻,成為醫生們的必備書籍。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共收集531種現代葯物和制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葯物和制劑就有100種以上。 李時珍的偉大學術成就還受到世界人民的 為世界上對人類最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葯學巨典」。
I. 《本草綱目》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明朝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內年(公元1593年)。容
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