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3到2020最偉大的發明
我覺得2013~2020年最偉大的發明就是5G網路的運行,特別的偉大
②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是誰
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張存浩、程開甲獲獎
今天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了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和物理學家程開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代表了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金為500萬元。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
在這五項獎勵中,級別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主要是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傑出科學家。
據科學網消息,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授予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從2000年至今總計空缺了九次,連續三年沒有人獲得。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張存浩院士簡介
張存浩,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比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
上世紀70年代,張存浩開創了中國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領域,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80年代以來,他開拓和引領中國短波長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與合作者開展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張存浩院士還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科學》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還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干涉效應,並明確了此量子干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的干涉。這項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程開甲院士簡介
程開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留學英國,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程開甲院士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是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上世紀40年代初,程開甲先後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嚴格證明、五維場論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與導師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導電性雙帶機理,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50年代,他在國內率先開展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在多年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
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中國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中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以該理論為指導,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研究領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試驗的技術路線、安全規范和技術措施;領導並推進了中國核試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指導建立核試驗測試診斷的基本框架,研究解決核試驗的關鍵技術難題,滿足了不斷提高的核試驗需求,支持了中國核武器設計改進和作戰運用。
上世紀80年代,程開甲開創了中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領域。在他領導下,系統開展了核爆輻射環境、電子元器件與系統的抗輻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術研究,利用核試驗提供的輻射場進行輻射效應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導建設先進的實驗模擬條件,推動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輻射模擬設施,開展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促進了中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為提升中國戰略武器的生存與突防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90年代以來,他不顧年邁,仍在材料理論、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繼續進行研究。
程開甲院士畢生在國防科學領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嚴謹求實,崇尚科學,無私奉獻,勇於登攀,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下面是鏈接:
http://www.fj.xinhuanet.com/picture/2014-01/10/c_118914645_2.htm
③ 全球年度50大發明有哪些
美國《時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發明」2010年11月12日發布。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蘋果iPad和美國的無人駕駛車等廣受關注的產品均上榜。今年的榜單被分為「科技產品」、「交通工具」、「健康醫葯用品」、「綠色能源」等十個類別。在今年的「最佳發明」中,最搶眼的就要數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種子聖殿」了。
具體如下——
1.蘋果平板電腦iPad
2.移動定製雜志Flipboard
3.耳機式微型攝像機
4.幫助實現創意夢想Kickstarter
5.自助刷卡系統Square
6.革命性的相機Sony Alpha A55
7.美國用牛脂驅動的火車
8.谷歌無人駕駛汽車
9.私人飛行背包
10.史上最輕巧的汽車設計
11.廉價家庭新概念汽車
12.電動車充電站
13.立體快巴
14.埋地式巴士充電器
15.飛行汽車
16.塑料瓶船
17.無瘧疾蚊子和滅蚊激光器
18.舊車變身育嬰室
19.人工外骨骼
20.用眼睛書寫
21.首次實現人工合成細胞
22.首次實驗室體外模擬肺功能
23.3-D人體「器官列印機」
24.速長型鮭魚
25.水下滑翔機
26.人體驅動設備
27.透明電線
28.天然氣發電機
29.(幾乎)不用水的洗衣機
30.細菌布料
31.油漆布料
32.標價牌服裝
33.羊毛衫補丁
34.會欺詐的機器人
35.會教授英語的機器人
36.救生機器人
37.挖苦語句探測軟體
38.超級「水槍」
39.更安全的炸葯
40. X-51 「騎波者」
41.超級防爆牆紙
42.鐵人盔甲
43.種子教堂
44. 尼龍飛機STS-111
45.超3-D眼鏡
46.負責任家庭獎勵計劃
47.萬能橡皮泥
48.音樂:iRealBook應用
49.政治:微博
50.廚房:iSi CO2碳酸化器
④ 2013至2014有什麼科學發明
3D列印
3D列印幾乎可以把任何形狀的三維立體實物列印或製作出來(如下圖所示的3D列印鞋內子)。
這種科技僅僅容通過紙上列印,就能列印出實物,可以說是實現了根本性的創新。
谷歌眼鏡
萬眾期待的谷歌眼鏡已經在2013年突飛猛進。谷歌挑選出很多試用者對谷歌眼鏡進行試用體驗。
智能手錶
另一個頂級技術發明是智能手錶。
Leap Motion 體感控制器
體感控制器改變了我們使用電子產品和電腦的方式。通過Leap Motion 體感控制器,你不必再使用鍵盤或滑鼠。它可以通過感知你的手和手指的動作來控制電子設備。
健身腕帶
另一種尖端科技發明是一款腕帶。
⑤ 21世紀有哪些偉大的發明
1、SixthSense
SixthSense來源於一項神奇的高科技,這項高科技被命名為「第六感通訊科技」。據說,這套裝置的費用僅僅350美元,它能讓你不改變平時生活習慣的情況下隨時隨地的享受各種服務。
比如,你到超市買東西,想搜一下關於你買物品的一些信息,那麼你可以用該科技裝置中的攝像頭來獲取物品包裝上的一些信息,用來進行聯網查詢。
如果你到外地旅遊,看到美麗的風景,想留作紀念,你可以用你的手指做照相的姿勢,然後你手指上的感應晶元會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通過攝像設備,將你拍攝的內容投放牆上,或一張紙上。
2、無盡大樓
韓國的隱形大樓The Tower Infinity被《時代》雜志列為2013年25項最偉大發明之一。這座樓預計在2016年完成。世界上大多數建築師都把它視為一個建築奇跡,它將在建築和工程界打開新的視野。
3、AbioCor人造心臟
2001年,首起AbioCor人造心臟換心手術成功。和老式人造心臟不同的是,AbioCor的動力來源於自己,不僅降低了感染率,還提升了靈活性。
4、Facebook
Facebook不是第一個社交網路,它建立在MySpace、Bebo成功的基礎之上。但Facebook確實最好用的社交網路,很快它的規模超越了所有前輩,發展為全世界第一大社交媒體。Facebook的用戶不限背景、國籍和年齡,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它與別人交流。
5、The Plus Pool
第一個Plus Pool是紐約設計的,用來過濾河水的,使當地人和遊客們能在干凈的河水裡游泳。分層過濾系統能去除細菌和污染物,確保干凈且可進入游泳的水達到國家和城市的標准。無化學物質,無任何添加劑,過濾後的水是純天然的河水。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 -SixthSense
網路-無盡大樓
網路-人造心臟
網路-Facebook
⑥ 21世紀有那些重大發明
1、中國高鐵——通車里程全球第一,並走向世界。
高鐵技術起源於日歐,如今中國卻一馬當先。穿越塞北風區,翻過嶺南山川,從重要城市之間的單線,到「八縱八橫」藍圖徐徐展開。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軌道交通開始由中國高鐵領跑。高鐵不僅成為很多人出行的首選,同時也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從追趕到引領,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標准,中國高鐵走過了高效而輝煌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在研製過程中大量採用中國國家標准,在254項重要標准中,中國標准佔84%。」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陸東福說。
截至去年底,中國累計投入運行的高鐵動車組達到2595組,超過全球總量的60%,通車高鐵里程長達2萬多公里。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4.5萬公里,比繞地球赤道一周還要長。從安卡拉到伊斯坦布爾,從莫斯科到喀山,從匈牙利到塞爾維亞,本土之外,中國高鐵加速走向世界。
2、網購——「動動指尖」,商店飯店搬回家。
1969年,美國啟用了國防部建設的軍用「阿帕網」。25年後,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從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中心連入Internet,中國互聯網蹣跚起步。
一根網線改變中國。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如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網民超過7億。「6·18」、雙「11」、春節、五一、國慶……國民網上購物的狂歡日越來越多。數據顯示,今年「6·18」開場僅7分鍾,天貓國際成交破億元;京東商城15個小時累計下單金額超千億元。
中國網購為世界經濟輸出「互聯網商機」。從中國本土到越南、泰國等亞洲鄰國,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巴西「剁手黨」全球網購嗨翻天。
3、支付寶——二維碼取代賣菜大媽的零錢筐。
鮮有人想過,有一天中國人可以玩一種「魔法」,跨越物物交換,取代各種貨幣,輕松「掃一掃」交易即完成。「魔法」無邊,支付寶的應用迅速擴散開來。截至2017年7月31日,移動支付活躍賬戶和日均支付交易筆數均超過6億。
騰訊和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智慧生活指數報告顯示,84%的被訪者表示「不帶錢、只帶手機出門」可以「很淡定」。今年8月的支付寶無現金日,將有1000萬線下商戶參與。
4、共享單車——綠色出行「說走就走」。
2017年6月,摩拜完成6億美元新一輪融資;7月初,ofo也宣布完成7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短短兩年時間,多彩的共享單車迅速佔領了中國的大街小巷。目前摩拜單車在全球運營超過500萬輛,日訂單量最高超過2500萬輛,注冊用戶超過1億。
自行車生產企業,一度是被邊緣化的傳統行業,卻隨著中國共享單車的出海,一躍成為朝陽產業。今年ofo與鳳凰合作的海外共享單車產能將達到100萬輛。
席捲中國大江南北之後,共享單車的身影出現在了「英國單車之都」劍橋。街頭看到一片片共享單車,那是從中國飄來的橘紅色雲彩。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中國飛速發展的共享單車是中國引領世界創新的一個例子。從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到分享知識、技能、勞務……「分享經濟」的概念發端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如今在中國土地上迅速生長,並帶來生活方式的巨變。
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
5、SixthSense
來源於一項神奇的高科技,這項高科技被命名為「第六感通訊科技」。據說,這套裝置的費用僅僅350美元,它能讓你不改變平時生活習慣的情況下隨時隨地的享受各種服務。
比如,你到超市買東西,想搜一下關於你買物品的一些信息,那麼你可以用該科技裝置中的攝像頭來獲取物品包裝上的一些信息,用來進行聯網查詢。
如果你到外地旅遊,看到美麗的風景,想留作紀念,你可以用你的手指做照相的姿勢,然後你手指上的感應晶元會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通過攝像設備,將你拍攝的內容投放牆上,或一張紙上。
⑦ 求2013年中國(世界)科技成就。
1.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
2.J-15艦載機航母甲板起降成功,J16空對地攻擊機試飛。
3.殲31試飛,殲20 2002號試飛,雷達已經安裝,已經進行武器掛載投放實驗。
3.武裝直升機武直10、武直19亮相。
4.試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5.翼龍無人攻擊機,翔龍無人偵察機再次現身.
6.中華神盾052c批量生產,重驅052D下水,國產輕護056下水,
7.蛟龍號深潛超7000米。
8.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服務,覆蓋整個亞太。西至中東,東至美國部分地區。
9.大運Y-20試飛,殲10B頻繁試飛,即將批量生產。
10.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達到預期。
⑧ 這個癌症免疫療法下面介紹是2013年發明。那2013年就應該研發了葯物了,那為什麼今年才得諾貝爾獎
嗯,可能那時候發明,但是愛沒有完善吧?
⑨ 2013到2015年人類發明了什麼偉大發明
類發明hujgbkh
⑩ 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發明
21世紀影響人類生活的五大發明
1.修復手套
「修復手套」是一種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學的特殊制動器和感測器的裝置。機械手研究實驗室設計「修復手套」的目的是為了製造一種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這種「外衣」能夠幫助人體重新運動。全世界的科學家、程序設計員、發明者都在開發替代人體結構或者幫助人體的創新技術。
2.仿生心臟
同位移植人工心臟是一種能全面模仿人類心臟的裝置,由血液室、心室、閥、瓣膜,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動脈和主動脈的特殊制動裝置組成。
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把包括電源在內的人工心臟裝置移植到心臟通常所處位置的有限空間內。科學家曾經拿母牛做實驗,並獲得巨大成功,這也為成功給同位移植人工心臟申請專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3.神經轉換
一位澳大利亞程序設計員開發出一套系統。根據這套系統,遭受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後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殘疾的限制,只要通過神經信號的提示便能與別人溝通。另一位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人機連結界面:一個人可以利用皮膚表面電極接收神經信號,然後再經過人工智慧分析後,便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兩位科學家合作後,這套系統被稱為神經轉換技術。
4.耳朵看世界
萊斯利·凱博士設計出一種聲吶裝置,這種裝置能釋放出超聲波,還能發現其他物體和障礙物發出的反射。數據接著被轉化成一連串能夠聽到的聲音,這些聲音在頻率上與遠處物體發出的聲音相對應。經過少許的培訓,人類大腦似乎能下意識地將這些聲音轉化為空間想像。這項技術贏得了1998年度世界通信創新獎。全世界的盲人將利用這項技術自信地行走在他們不熟悉的區域。
5.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於20世紀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裡才取得了較大發展,因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中心研製出了特種聚合體和智能材料。未來人類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強壯的人和最強大的仿生胳膊進行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