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新發明的火箭

新發明的火箭

發布時間:2020-12-18 04:14:59

❶ 我國是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早在( )人們製造出的武器就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現代火箭 德國V2火箭

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❷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2)新發明的火箭擴展閱讀:

中國是古代火葯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軍事家最早運用火葯創制的火箭,方法是將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或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

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

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

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

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現代火箭

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發動機工作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推導出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稱

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為發動機的噴氣速度,ln為對數表達式,表示以自然對數e為底數的對數,Ln(Mo/Mk)就是表示為以e為底Mo/Mk的對數,Mo和Mk,分別是火箭的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被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由這個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同時隨火箭的質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也只能達到4.3~4.4公里/秒。

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把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採用多級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火箭用於運載航天器叫航天運載火箭,用於運載軍用炸彈叫火箭武器(無控制)或導彈(有控制)。航天運載火箭一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組成,有的還加遙測、安全自毀和其他附加系統。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的聯接方式,有串聯、並聯和串並聯幾種。串聯就是把幾枚單級火箭串聯在一條直線上;並聯就是把一枚較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芯級,在它的周圍捆綁多枚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級;串並聯式多級火箭的芯級也是一枚多級火箭。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和有效載荷及整流罩之間,通過連接一分離機構(常簡稱為分離機構)實現連接和分離。分離機構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

平時,它們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連成一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連接解鎖,然後由彈射裝置或小火箭將兩部分分開,也有藉助前面一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後的強大射流分開的。

火箭技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制和制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試驗技術,對導彈來說還有彈頭制導和控制、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❸ 火箭發明者是

「火箭實驗創始者」--羅伯特·戈達德

羅伯特·戈達德(Doddard,Robet Hutchings),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戈達德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他從1909年開始進行火箭動力學方面的理論研究,三年後點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內的固體燃料火箭,證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夠工作。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

美國人戈達德在他17歲的時候就嚮往火星之旅了。十年以後戈達德認識到,唯一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運載工具就是火箭。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將自己獻身於火箭事業。童年的時候,戈達德就顯示出對科學幻想和機械的特殊興趣和能力。那時候他常迷戀於威爾士的科幻小說,如《星球大戰》等,也醉心於閱讀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等作品。在他的自傳中,他承認這些小說大大激發了他的熱情和想像。他認為,這些小說「完全抓住了我的想像力。威爾士的奇妙的真實的心理描寫使事情變得十分生動,而其所提出的面對奇跡的可能途徑總是讓我想個不停」。24歲從渥切斯特技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克拉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兩所院校都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1911年他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在此期間,他認識到液氫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進劑,在隨後的幾年裡,他進一步確信用他的方法一定會把人送入太空。他在實驗室里第一次證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並首先從數學上探討包括液氧和液氫在內的各種燃料的能量和推力與其重量的比值。1919年發表經典性論文<<到達極高空的方法>>,開創了航天飛行和人類飛向其他行星的時代。他最先研製用液態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發動機,1925年在他的實驗室旁的小屋裡,一台液體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進行了靜力試驗,1926年成功地進行了世界第一次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飛行。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它的意義正如戈達德所說:「昨日的夢的確是今天的希望,也將是明天的現實。」

戈達德於1929年又發射了一枚較大的火箭,這枚火箭比第一枚飛得又快又高,更重要的是它帶有一隻氣壓計.一隻溫度計和一架來拍攝飛行全過程的照相機,這是第一枚載有儀器的火箭。

1935年發射的一枚液體火箭第一次超過了聲速;此外,還獲得火箭飛行器變軌裝置和用多級火箭增大發射高度的專利,並研製了火箭發動機燃料泵、自冷式火箭發動機和其他部件。他設計的小推力火箭發動機是現代登月小火箭的原型,曾成功地升空到約2千米的高度。他一共獲得過214項專利。

戈達德的研究極端缺少經費,而且挑剔的輿論界也不放過這位嚴謹的教授。《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嘲笑他甚至連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識都不懂,而整天幻想著去月球旅行。他們稱戈達德為「月亮人」。為新聞界左右的公眾也對這位科學家的工作表示懷疑和不理解,但這都不能撼動頑強的戈達德。最好的辦法是走自己的路,繼續自己的研究,而對公眾的反應保持沉默,因為他很清楚這種譏諷是不會持久的。

報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至少這次有些贊揚的話語了。意想不到的是報界的報導引起了美國航空界先驅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在親自考察了戈達德的試驗和計劃之後,他立即設法從格根海姆基金會為戈達德籌得5萬美元。這對於極端缺少資金而又迫切需要進行實驗設計的戈達德真是雪中送炭。這時馬薩諸塞州對於戈達德的計劃就顯得太擁擠了,於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個助手遷到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建立他的發射場。到1941年,除了短暫的中斷之外,他在這里從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人矚目的個人研究計劃。

戈達德的研究終於受到政府的重視。在他死後,他獲得的榮譽達到了頂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劉易斯·希爾航天勛章,而國家宇航總局的一個主要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戈達德航天中心。

戈達德雖然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但最初並沒有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時美國的火箭技術還遠遠落後於德國。直到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上天後,美國才發表了戈達德30年來研究液體火箭的全部報告。後來,他被譽為美國的"火箭之父",美國宇航局的一座空間飛行中心被命名為"戈達德空間研究中心"。

但他的一生卻是孤獨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達德毫不氣餒,在理論和實踐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懷疑他的設想的人們表明未來的整個航天事業都將建基於火箭技術之上。他也因此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現代火箭之父」。

戈達德的一生是坎坷而英勇的一生。他所留下的報告、文章和大量筆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於他的工作,馮·布勞恩曾這樣評價過:「在火箭發展史上,戈達德博士是無所匹敵的,在液體火箭的設計、建造和發射上,他走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而正是液體火箭鋪平了探索空間的道路。當戈達德在完成他那些最偉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這些火箭和空間事業上的後來者,才僅僅開始蹣跚學步。」

❹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4)新發明的火箭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❺ 是誰發明火箭的

  1. 發明者:芬.布朗(德國人)13世紀時,火箭已被中國做為武器之用,但飛往外太空的火箭卻是回20世紀後才製造答的。

  2. 20世紀後,美國的哥達特,蘇俄的卓可夫斯基,德國的奧貝爾特等人投入研究的行列使火箭得以復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芬.布朗開發完成了v2號火箭;軍用武器中v2號火箭是外太空火箭的原形。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投誠於美國的芬.布朗,在美國陸軍繼續研究外太空火箭,美國藉芬.布朗之力,快速提升製造火箭的技術;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成功地登陸月球表面。

❻ 火箭是誰發明的

是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的。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

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6)新發明的火箭擴展閱讀: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的研究成果

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現代火箭技術的誕生。

1930年12月30日,戈達德研製的一枚新的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高度達到610米,飛行距離300米,飛行速度達到800千米/小時,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飛行記錄。

1931年,他在火箭發射試驗中,首先採用了現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統。

1932年,他首開先河,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同年,首次解決了用陀螺儀控制火箭飛行姿態的問題。

1935年,戈達德研製的的液體火箭最大射程已達到20千米,時速達到1103千米,是人造飛行器第一次超過音速。

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事實上,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戈達德也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❼ 第一個發明火箭的是誰

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號」,尤里·加加林成專功地完成屬了劃時代的宇宙飛行任務,從而實現了人類遨遊太空的夢想,開創了世界載人航天的新紀元,揭開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序幕。「東方一號」載人宇宙飛船質量為4.73噸,由載人艙與設備組成。前艙地直徑2.3米的球體;後艙是直徑2.58米,長3米的圓柱艙段,裝有氮氣與氧氣瓶、無線電設備所用的化學電池及姿控發動機與反推火箭等。

飛船在一定程度187×327千米高的橢圓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鍾,航程40多千米,脫離軌道返回地球。在距地面7千米時,加加林從座艙里彈出,靠降落傘安全落在田野上,完成了劃時代的飛行。

那麼,宇宙飛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航天器的呢?我們可以回答說:宇宙飛船,又稱為載人飛船是載人航天器的一種,宇航員可乘坐其離開地面進入宇宙空間執行航天任務,並能在其上工作、生活並安全返回地面,人們將此種航天器稱為載人飛船或宇宙飛船。它是載人航天器中最小的一種,在運行軌道上只能飛行幾天到十幾天,即返回地面僅能一次使用。

❽ 世界上哪個國家發明的第一個火箭

若 以 火 箭 原 理 來 說 , 最 先 發 明 火 箭 的 是 中 國 人 , 火 箭 這 個 名 稱 在 中 國 古 代 典 籍 中 最 早 出 現 在 三 國 時 期 ( 公 元 220-265 年 ) , 但 當 時 的 所 謂 火 箭 只 是 在 箭 的 前 端 綁 上 易 燃 物 , 然 後 以 弓 或 弩 射 出 。 唐 未 宋 初 ( 公 元 10 世 紀 ) 才 有 使 用 火 葯 的 火 箭 記 載 , 例 如 北 宋 的 軍 官 馮 繼 升 、 岳 義 方 、 唐 福 等 曾 向 朝 廷 獻 過 火 箭 和 火 箭 法 , 但 這 些 火 箭 只 是 以 火 葯 代 替 易 燃 物 , 火 箭 本 身 仍 是 使 用 弓 弩 射 出 。 雖 然 具 體 年 代 仍 有 爭 論 , 但 最 遲 至 12 世 紀 , 已 出 現 使 用 火 葯 作 燃 料 , 利 用 噴 射 作 用 飛 行 的 火 箭 。

現 代 火 箭 的 研 究 始 於 二 十 世 紀 初 。 1930 年 , 前 蘇 聯 科 學 家 齊 奧 爾 科 夫 斯 基 (Konstantin E. Tsiolkovsky) 發 表 了 一 份 題 為 《 利 用 噴 氣 工 具 研 究 宇 宙 空 間 》 的 論 文 , 奠 定 了 火 箭 航 行 的 理 論 基 礎 ; 美 國 科 學 家 戈 達 德 (Robert H. Goddard) 則 於 1919 年 發 表 了《 到 達 極 大 高 度 的 方 法 》 的 論 文 , 並 於 1926 年 3 月 16 日 成 功 研 制 並 發 射 了 第 一 枚 液 態 燃 料 火 箭 (Liquid Fuel Rocket) , 成 為 火 箭 控 制 技 術 的 里 程 碑 。

戈 達 德 研 制 並 發 射 了 第 一 枚 液 態 燃 料 火 箭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爆 發 , 德 國 發 展 V-2 型 軍 用 火 箭 並 以 之 攻 擊 英 國 。 大 戰 結 束 後 , 美 國 將 V-2 技 術 改 良 , 制 成 A-4 型 火 箭 , 並 於 1946 年 5 月 10 日 首 次 發 射 , 成 為 首 枚 飛 抵 地 球 上 層 大 氣 (upper atmosphere) 的 火 箭 。

V-2 型 軍 用 火 箭

1957 年 10 月 4 日 , 前 蘇 聯 利 用 SS-6 ( 警 棍 ) 改 進 型 (Modified SS-6 (Sapwood)) 運 載 火 箭 發 射 世 界 首 顆 人 造 衛 星 「 人 造 地 球 衛 星 1 號 」(Sputnik 1) , 標 志 著 人 類 的 太 空 時 代 正 式 開 始 。

❾ 火箭誰發明的

我國明朝人:萬戶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❿ 火箭是誰發明的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種,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用。現代的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作為快速遠距離運輸工具,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投送武器戰斗部(彈頭)。
現代火箭利用反沖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專家戈達德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現代液體火箭。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 。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新發明的火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