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肺復甦的創始人是哪國人
他叫來Peter Safar,是奧地利人。彼得•沙法教源授(Peter Safar)1924年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外科醫學。1954年就任巴爾的摩市立醫院麻醉科主任。上世紀50年代,沙法等通過文獻的復習閱讀與研究實踐,肯定了口對口通氣的有效性。此後沙法創造了仰頭舉顏法開放氣道、口對口人工呼吸法。1960年,柯溫霍文等發現用力胸外擠壓可得到相當明顯的動脈搏動。不久,沙法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即稱為基本心肺復甦方法。50年來,由於心肺復甦(CPR)在全球的普及,實施了在生活、工作及公共環境中有效救護那些諸如心臟猝死、意外傷害導致呼吸、循環驟停的個體、群體傷病人的工作,搶救了無數個不該終止的垂危瀕死傷病人,CPR也被譽為「世界第一救命技術」。
『貳』 復甦氣囊的四個部分,四個閥是指什麼
復甦氣囊的四部分分別是:球囊、儲氧袋、氧氣連接管、面罩
而其中的四個閥分別指:儲氧閥、進氣閥、壓力安全閥(減壓閥)、鴨嘴閥。
『叄』 復甦囊的操作方法
人工呼吸(cpr),用於自主呼吸停止時的一種急救方法。通過徒手或機械裝置使空氣有節律地進入肺內,然後利用胸廓和肺組織的彈性回縮力使進入肺內的氣體呼出。如此周而復始以代替自主呼吸。人的心臟和大腦需要不斷地供給氧氣。如果中斷供氧3~4分鍾就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害。所以在某些意外事故中,如觸電、溺水、腦血管和心血管意外,一旦發現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搶救措施就是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以保持有效通氣和血液循環,保證重要臟器的氧氣供應。現場急救人工呼吸可採用口對口(鼻)方法,或使用簡易呼吸囊。在醫院內搶救呼吸驟停患者還可使用結構更復雜、功能更完善的呼吸機。人工呼吸是指用人為的方法,運用肺內壓與大氣壓之間壓力差的原理,使呼吸驟停者獲得被動式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最基礎的生命。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對口吹氣法、俯卧壓背法、仰卧壓胸法,但以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最為方便和有效。 [編輯本段]1.有效心臟按壓:要求產生適當血流,頻率100次/分,壓/放比相等,中斷按壓時間控制在5秒鍾以內。2.雙人,單人CPR按壓/通氣比均為30:2。3.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吹氣時間1秒鍾以上,並要見到胸部起伏。4.電除顫:用單向波電除顫時,每給300J(雙向波能量為150J)電擊後即行5組30:2 CPR,2分鍾後再檢查心律5.如已用高端通氣,直接按壓100次/分。6.進一步生命支持:心臟起搏用葯首選腎上腺素,也可單用加壓素替代第一劑第二劑腎上腺素。7.抗心律失常葯首選胺腆胴。1.新2008指南最大修改之處:*將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交替比例,有過去的15:2改為30:2(I級推薦)*理由:中斷胸外心臟按壓明顯降低出院生存率,而過度通氣會造成神經受損,強調"應不間斷地心臟按壓"*不管哪一個年齡階段的患者(新生兒除外),不管是單人法還是雙人法搶救,按壓與呼吸的比例統為--30:2*除此以外,僅針對新生兒或者雙人法兒童CPR,其比例則改為15:2*而一旦建立了高級人工氣道,急救人員不再需要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通氣交替實施,即30:2比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以連續100次/分的頻率進行心臟按壓,同時以10次/分的頻率持續人工通氣,各唱各的調,按壓/通氣不再交替進行.2.強調胸外按壓的重要性:*新指南進一步突出胸外按壓建立人工循環的重要性,要求向搶救者說明(I級推薦).胸外按壓必須做到"用力"(能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快速"(按壓頻率100次/分).應允許胸廓充分回彈,盡量縮短每次胸外按壓的間歇期*新指南建議:在所有搶救努力過程中,包括實施高級生命支持的手法 諸如氣管插管.反復除顫.給予復甦葯物以及重新檢查病人時,均應盡量減少中斷胸外心臟按壓;不得不暫停胸外按壓時,中斷時間不能超過5秒鍾*為了保證按壓的效果,新指南提出當多名急救人員到場時,BLS每2分鍾或做完5個CPR周期後,而ACLS每3-5分鍾(因不再需要按壓/吹氣交替),急救人員應輪換"胸外按壓者",換人應在5秒鍾內完成.相互輪換之前快速檢查病人的循環徵象,動態評估CPR的效果*有關心搏驟停的快速判斷,除了評價病人的無反應性:包括意識突然喪失.自主R停止.頸動脈搏動消失.肢體活動和咳嗽反射均喪失外,新的改進為臨終前的異常R亦按心臟停搏對待.急救人員應詢問旁觀者,特別注意將臨終呼吸作為心搏驟停的標志之一1.口對口或(鼻)吹氣法此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而且氣體的交換量大,接近或等於正常人呼吸的氣體量。對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操作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2)救護人站在其頭部的一側,自己深吸一口氣,對著傷病人的口(兩嘴要對緊不要漏氣)將氣吹人,造成吸氣.為使空氣不從鼻孔漏出,此時可用一手將其鼻孔捏住,然後救護人嘴離開,將捏住的鼻孔放開,並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鍾進行14--16次。如果病人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時,可對其鼻孔吹氣(必須堵住口)即為口對鼻吹氣。救護人吹氣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吹進氣後,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為最合適。口對口之間,如果有紗布。則放一塊疊二層厚
『肆』 復甦氣囊的基本原理
氧氣進進球形氣囊和貯氣袋,通過人工指壓氣囊打開前方活瓣,將氧氣壓入與病人口鼻貼緊的面罩內或氣管導管內,以達到人工通氣的目的。
『伍』 心肺復甦技術發明者
張仲景首創《金匱來要術》急救自縊的源人工呼吸術,到晉代進一步改進,葛洪在《肘後方》中將此術改為:「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中礱礱轉,或是通氣也。北周姚僧垣《集驗方》又將其改進:「將患者仰卧,以物塞兩耳,以兩個竹筒內死人鼻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旁無令氣得出,半日所死之,即噫噫,勿復吹也」,漢唐以後,則廣為應用。此法雖發明於二千多年以前,但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呼吸方法,對於現在也有許多借鑒之處。
『陸』 心肺復甦儀的發明者是誰
戈登
『柒』 使用復甦囊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復甦球囊通氣時需注意:
1、使用前檢查各部件功能完好性,保證連接密封良好
2、通氣時觀察患者胸廓起伏,左右是否對稱,口唇、甲床紫紺是否消退
3、注意上腹部變化,防止胃脹氣
4、使用透明面罩,以利於發現嘔吐誤吸情況和及時處置
『捌』 復甦氣囊的使用及操作並發症
操作
1.將病人仰卧,去枕,頭後仰.
2.清除口腔與喉中假牙等任何可見的異物.
3.插入口咽通氣道,防止舌咬傷和舌後墜.
4.搶救者應位於患者頭部的後方,將頭部向後仰,並托牢下額使其朝上,使氣道保持通暢.
5.將面罩扣住口鼻,並用拇指和食指緊緊按住,其它的手指則緊按住下額.
6.用另外一隻手擠壓球體,將氣體送入肺中,規律性地擠壓球體提供足夠的吸氣/呼氣時間(成人:12-15次/分,小孩:14-20次/分)
7.搶救者應注意患者是否有如下情形以 確認患者處於正常的換氣.
(1)注視患者胸部上升與下降(是否隨著壓縮球體而起伏)
(2)經由面罩透明部分觀察患者嘴唇與面部顏色的變化.
(3)經由透明蓋,觀察單向閥是否適當運用.
(4)在呼氣當中,觀察面罩內是否呈霧氣狀.
並發症
1、胃脹氣和返流
2、誤吸和吸入性肺炎
『玖』 復甦囊的操作流程
這個說起來相當麻煩,如果以最簡單的非專業人士單人野外復甦,患者為成人,來說就是:
1、判斷意識,脈搏,呼吸。
2、呼救(120)。
3、心臟按壓(要求位置為雙乳頭連線中點,單手掌跟覆其上,另一手從掌背交叉握緊,按壓每分鍾至少100次,按壓深度至少5cm)。
4、口對口人工呼吸(壓額舉頦法開放氣道,去除口腔內容物,人工呼吸),未受過訓練者可以不做此步。
5、進行上述3、4步5個循環,再次評估。如有需要,繼續循環,直到救援到來。
另外還有雙人,多人,專業人士,患者為兒童等多種情況。
以上參考2010AHA心肺復甦指南。
『拾』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水力織布機
英國紡紗業的大發展,使織布業反倒顯得落後了。1785年,理發匠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國棉紡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紡紗機、織布機由水力驅動,使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產不穩定,這就促使人們研製新的動力驅動機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並很快推廣開來,引起了第一次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高潮,人類從此進入了機器和蒸汽時代。到1830年,英國整個棉紡工業已基本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大工業的轉變。
4、蒸汽輪船
蒸汽輪船是用蒸汽機作動力的機械推進船舶。蒸汽機的出現使船舶動力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完成了船舶動力的革命。船舶的推動力從人力、自然力轉變為機械力,船舶用蒸汽機提供的巨大動力,使人類有可能建造越來越大的船,運載更多的貨物。
真正解決船用蒸汽機的是詹姆斯·瓦特。他在1765年發明了雙缸蒸汽機。1768年他與英國伯明翰輪機廠的老闆馬修·博爾頓合作,專門研製了一台用於船舶推進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機,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機船上普遍使用的博爾頓--瓦特發動機,船舶用上了蒸汽機,出現了蒸汽機輪船。
5、瓦特改良蒸氣機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了這一缺點,並於1765年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機仍用平衡杠桿和拉桿機構來驅動提水泵,為了從凝汽器中抽除凝結水和空氣,瓦特裝設了抽氣泵。他還在汽缸外壁加裝夾層,用蒸汽加熱汽缸壁,以減少冷凝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