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航天事業但沒有發明了飛機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為本,幾乎所有發明都是以方便和服務農業為主,自然不會花費那麼多精力在當時人們眼中的「奇淫巧技」當中
2. 中國古代有沒有人試過制飛機
中國人徐正明於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
公元前500年,中國人製成了會飛的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竹蜻蜓是一種兒童玩具,它以一根小棍作軸,軸頂有螺旋槳翼片(有時羽毛),用手把小棍一搓,就向上飛升,作用像有螺旋。旋轉運動產生氣流,旋轉達的翼片切入氣流,產生升力。這就是直升飛機的原理。
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來。
3. 古人都發明了哪些飛行器
春秋時期,中國人發明了竹蜻蜓。這個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製作。橫的一片是螺旋槳,中間開孔後插入一根竹棍。兩手搓轉竹棍,竹蜻蜓就會旋飛上天。18世紀,竹蜻蜓傳到歐洲,被稱為「中國飛陀螺」。
英國「航空之父」喬治•凱利曾對竹蜻蜓十分痴迷,他的第一項航空研究就是仿製、改進竹蜻蜓,解析螺旋槳的工作原理。因此,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竹蜻蜓就是現代直升機的雛形。
4. 飛機的發明發展史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太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
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 駛他們製造的飛行器員進行首次持續的、
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駕駛員被拋出燃燒的機艙。但是,這架飛機卻引起人們很大關注。因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發動機。設計者就是飛機駕駛員本人,他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安達,畢業於法國高等技術學校。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使燃氣在尾噴管中充分膨脹,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本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里,俯沖時已接近音速。音障的問題日益突出。前蘇、英、美、德、意等國大力開展了噴氣發動機的研究工作。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噴氣發動機研製出之後,科學家們就進一步讓飛機進行突破音障的飛行,經過10多年之後這項工作終於被美國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沖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X-1飛機裝有4台火箭發動機,總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險的液氫和酒精。當B-29轟炸機把它從空中放下的時候,它的4台火箭發動機相繼點火,聲如雷鳴。當飛機發動機啟動1分28秒後,馬赫數達到1
5. 飛機的發明歷史
飛機是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關於世界上最早的飛機到底是由誰發明,各家有不同說法:
法國人認為世界最早的飛機是由法國人克雷芒·阿德爾(Clément Ader)發明,於1890年10月9日在法國試飛成功,部分人認為他發明了歷史上第一架飛機。
美國人認為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萊特兄弟(Wilbur Wright和Orville Wright),於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5分在美國試飛成功。
巴西人認為是巴西人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發明了飛機,1906年10月12日桑托斯-杜蒙特的「14 bis」飛機成功地飛至60米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動力飛行,之前的飛行並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飛」的標准。
一般普遍認為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有部分人認為是由克雷芒·阿德爾或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發明。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的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的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已用於作戰,當時飛機的速度已達180~220千米/時,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轟炸機載彈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速度達到750千米/時,轟炸機載彈量可達10噸左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發動機由活塞式發展到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80年代飛機的升限已超過30000米,最大速度超過3倍音速,航程超過20000千米,最大載重量超過100噸。
德國飛機製造業先驅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於1901年成功試飛「禿鷲」飛行器,可以離開地面飛行2.5公里,如果該報道是真實的,古斯塔夫將比萊特兄弟研製飛機的時間早兩年。
1903年萊特兄弟研製世界第一架飛機成功試飛,因此聞名於世,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萊特兄弟並非發明飛機第一人,早在萊特兄弟公開其發明兩年前,一位德國發明家就研製一種飛行器,距離地面15米飛行2.5公里距離 。
《簡氏世界飛機》報道稱,德國飛機製造業先驅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Gustav Weisskopf)於1901年成功建造並試飛「禿鷲飛機」。據稱,古斯塔夫移居至美國,並改名為萊特海德,他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建造飛機的發明家。
在航空專家約翰·布朗(John Brown)的幫助下,成功研製了一款叫做「禿鷲」的飛行器,他於19世紀90年代從德國巴伐利亞州移居到美國,他設計一款「路面行駛飛行器」,體積很小完全可以停放在車庫中。古斯塔夫設想這款飛行機能夠驅動汽車在原野上行駛,或者折疊側翼,將汽車變成一架飛機。
之後他建造的「禿鷹飛行器」(也被稱為「21號」),其設計基於之前的飛行汽車模型。這款飛行器可裝配兩個發動器,一個20馬力發動機可用於汽車飛行,另一個10馬力發動機用於驅動汽車路面行駛。
之後飛行員可以在發動機之間進行選擇,當飛行發動機開啟時,將為飛行器兩個螺旋槳提供動力。據《布里奇波特先驅報》報道,古斯塔夫於1901年8月駕駛「禿鷲」飛行器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郊外進行了測試,能夠展開翅膀,實現兩次演示飛行。在第二次飛行中,「禿鷲」距離地面15米,持續飛行了2.5公里。之後古斯塔夫再次更新了飛行器設計,並命名為「22號」,於1902年1月22日進行了一次演示飛行,當時有17位目擊者。如果報道是真實的,那麼古斯塔夫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第一位飛機製造者」,比萊特兄弟製造飛機早兩年時間。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天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20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史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艙儀表和領航設備的研製取得進展,陀螺技術應用到飛行儀表上。這個裝在萬向支架上的旋轉飛輪能夠在空間保持定向,於是成為引導駕駛員能在黑暗中、雨雪天中飛行的各種導航儀表的基礎。這時飛機中就出現了人工地平儀,它能向飛行員指示飛機所處的飛行高度;陀螺磁羅盤指示器,在羅盤上刻有度數;地磁感應羅盤,它不受飛機上常常帶有的大量鐵質東西的影響,也不受振動和地球磁場的影響。這些儀表以靈敏度高、能測出離地30多米的高度表和顯示飛機轉彎角速度的轉彎側滑儀,此外還有指示空中航線的無線電波束,都是用來引導駕駛員通過模糊不清的大氣層時的手段。
飛行模擬器又稱飛行模擬器,它是一種可以在地面模仿飛機的飛行狀態。1930年,美國人埃德溫·林克發明了第一個飛行模擬器,並且以自己名字命名為「林克練習器」,盡管它存在著技術上的缺陷,但是,它已經體現了不使用真實飛機就能安全、經濟地反復進行緊急狀態動作訓練的優點。如今飛機模擬器已經由計算機、模擬駕駛艙、運動系統、操縱負載系統和視景系統等組成。是現代航空科研、教學、試驗等不能缺少的技術設備。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駕駛員被拋出燃燒的機艙。但這架飛機卻引起人們很大關注。因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發動機。設計者就是飛機駕駛員本人,他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達,畢業於法國高等技術學校。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20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里,俯沖時已接近音速。音障的問題日益突出。前蘇、英、美、德、意等國大力開展了噴氣發動機的研究工作。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1942年7月,德國23歲的奧海因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製造出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Me-262,同年7月18日試飛。因噴氣式飛機比螺旋槳式飛機要快160km/h,得到德國政府的同意開始投入空戰,1944年8月德軍用37架噴氣式飛機擊落了18架美國的螺旋槳飛機,在同盟軍中引起了震驚。
噴氣發動機研製出之後,科學家們就進一步讓飛機進行突破音障的飛行,經過10多年之後這項工作終於被美國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沖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X-1飛機裝有4台火箭發動機,總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險的液氫和酒精。當B-29轟炸機把它從空中放下的時候,它的4台火箭發動機相繼點火。當飛機發動機啟動1分28秒後,馬赫數達到1,飛機達到了音速。這時X-1飛機的燃料幾乎用盡,速度變得更快,達到馬赫數1?06,這時的高度是13000米。盡管試飛成功,但由於X-1飛機不是靠自身的動力起飛升空,這個紀錄沒有被承認。 飛機的發明,使人們在普遍受益的情況下又產生了新的不滿足。飛機起飛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應的跑道和機場。這就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有人開始探索可以進行垂直起落的飛行器,通稱直升機。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誕生,它是美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製成功的VS-300直升機。西科斯基原籍俄國,1930年移居美國,他製造的VS-300直升機,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槳,後來經過多次試飛,將3副尾槳變成1副,這架實用型直升機從而成為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VS-300直升機誕生之後,影響巨大,尤其是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直升機的製造技術發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機的動力裝置處在活塞式發動機時期,此後就進入了噴氣渦輪軸時期。旋翼材料結構技術也經歷了幾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金屬木翼混合結構,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為金屬結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為玻璃纖維結構,7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成為新型復合材料結構。
本世紀20年代飛機開始載運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開始把大量的運輸機改裝成為客機。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著名的有前蘇聯生產的安-22、伊爾-76;美國生產的C-141、C-5A、波音-747;法國的空中客車等。超音速運輸機有英法聯合研製的「協和」式和原蘇聯的圖-144。然而,超音速客機的發展並不樂觀。「協和」式飛機售價過高,且噪音污染大,影響效益,因而已於80年代停止生產。前蘇聯的圖-144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於發明了飛機,人類環球旅行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旅行是16世紀完成的。當時,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足足用了3年時間,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紀末,一個法國人乘火車環球旅行一周,也花費了43天的時間。飛機發明以後,人們在1949年又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一架B—50型轟炸機,經過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僅僅用了94個小時,便繞地球一周,飛行37700公里。強中更有強中手。超音速飛機問世以後,人們飛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國人普斯貝特只用14個小時零6分鍾,就飛行36900公里,環繞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就可以飛到地球的各個角落,這對於生活在20世紀以前的人類來說,難道不是一個人間奇跡嗎?
錯綜復雜的空中航線把世界各國連接起來,為人們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運。早在本世紀20年代,航空運輸就開設了定期航班,運送旅客和郵件。如今,空中航線更是四通八達,人們隨時都會看見銀色的飛機,如同一隻大鳥,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掠而過。對於現代人來說,早晨還在北京,下午已毫無倦意地出現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這已經是十分平常的事了。一隻只銀燕把不同地區的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不斷地交流,人們播種友誼,傳達信息,達到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進,共同推進人類的文明。
飛機的發明也使航空運輸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許多為工業發展所需的種種原料擁有了新的來源和渠道,大大減輕了人們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那些不宜長時間運輸的牲畜和難以長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飛機而跨越五湖四海,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賞共享。當年連貴妃娘娘都不易品嘗的嶺南荔枝,如今也出現在尋常百姓的家中了。
在人類向地球深處進軍時,飛機也被廣泛應用於地質勘探。人們使用裝備了照相機或者一種稱為肖蘭系統的電子設備的飛機,可以迅速而准確地對廣大地區,包括險峻而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測繪。把空中拍攝的照片一張張拼接起來,就可以繪制極好的地形圖。這比古老的測繪方式要簡便易行得多。就連冰天雪地、人跡罕至,一度只是探險人員涉足的北極和南極,乘坐飛機也可以毫不困難地到達。
當然,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更為驚人。不僅可以用於偵察、轟炸,而且在預警、反潛、掃雷等方面也極為出色。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飛機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當然,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給人類也帶來了慘重災難,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毀滅性破壞。但是和平利用飛機,才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
6. 飛機發明的故事
最早的飛機是載人滑翔機。滑翔機沒有動力,靠固定機翼產生的升力滑翔飛行。1852年,英國人 G.凱利 製作了載人滑翔機。德國人 O.李林達爾,在19世紀20年代,進行了2000多次載人滑翔飛行,這對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萊特兄弟(W.萊特【1867~1912】、O.萊特【1871~1948】)
萊特兄弟是美國人。兄弟倆自幼對飛行懷有濃厚興趣,並作了大量的試驗。他們製成的第一架飛機,被命名為「飛行者1」號,於1903年12月17日試飛成功。此後,又相繼製造了「飛行者2」號,「飛行者3」號。「飛行者3」號是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的飛機。萊特兄弟以對世界航空事業的傑出貢獻,受到人們的崇敬,並由此獲得多種榮譽和獎勵。
飛機為什麼能上天:飛機起飛前,先在跑道上加速一段距離。此時,空氣從機翼表面流過,由於及以上下形狀的差異,上表面的空氣流程長,速度快,壓力就小,下表面的空氣流程短,速度慢,壓力就大。這樣,當上下壓力差超過飛機的重量(重力)時,飛機就可以離開地面,飛向空中了。
7. 人們通過什麼發明了飛機
確切的說,大多數鳥類抄並不是人類仿造的對象.由於鳥是利用震動翅膀來獲得升力的.最初人類模仿鳥類的震翅來製造飛機均以失敗告終.而那些靠滑翔飛行的鳥類如老鷹等與後來的飛機獲得升力的方式相同.但是老鷹在開始起飛的階段也是通過震翅來獲得升力的.
後來人類是從風箏的原理獲得的啟發.發明了飛機.要是從仿生學角度看,魚類在水裡面的升降高度的方式是通過改變魚鰭的角度來實現的.所以現代飛機的造型跟魚有很大的相似方面.魚擁有魚鰭部位飛機也都有.
8. 為什麼古代中國有輝煌的飛行歷史,但也什麼美國先發明了飛機
那什麼我國古代的飛行歷史談不上多輝煌,神話不能算,再說大部分是無動力飛行,和飛機可是兩碼事,實際上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其實不能算是原始發明,也是在其他人的基礎上完善的,最早飛機技術源於歐洲,因為那是工業革命比較早的地方。
9. 古代航天航空發展史
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製作木鳥,以此寄託人類渴望在空中飛行的夢想。從古人的許多著作中,會發現製作能飛木鳥的眾多記載。古書中稱木鳥為木鳶、鵲、鵠等名。《韓非子·外儲說》記載著:墨子經三年製成的木鳶,飛行了一天就壞了;他的學生安慰他說,老師技術高超,木鳶雖然壞了,但畢竟飛成功了。在《墨子·魯問》中也有公輸班用竹木製成了能飛三天的飛鵲的記述。墨子是魯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公輸班就是傳說中的能工巧匠魯班。有關他們製作木鳥的歷史,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間。除他們二人外,還有如張衡、韓志和、高駢等木鳥製造家。其中漢朝張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學家,又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發明者。《太平御覽·文土傳》中就有張衡製造木鳥的記載。所存史料確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國人就已經使用竹木在嘗試製作能飛的原始器械了。這一點,得到世界科學界的一致認同。
10. 中國古代有沒有發明飛機的故事
馮如。
中國飛機製造業的先驅
馮如出生在廣東一個農民家庭,家裡很貧窮,4個哥哥先後夭折。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馮如才出國謀生,在美國,這個年僅26歲的中國青年,用他那頑強拼搏、刻苦鑽研的精神,創造了奇跡,獨自設計、製造了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其性能為當時最優秀的飛機之一,為中國人爭了氣,揭開中國航空史第一頁。
那時候馮如剛剛20歲出頭,他雖然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但一直關心著祖國的情況。當時,日本和沙皇俄國正在進行日俄戰爭,但戰場卻在中國東北,遭殃的卻是中國的人民。馮如的心情十分沉重,報上登載的一條條新聞,電台廣播的一條條消息,深深地刺痛了馮如的心。他對同伴說;「這場日俄戰爭,不管勝負如何,對我們中國都極為不利。列強要瓜分中國。要是我們有飛機,軍事上有了實力,侵略者還敢欺負我們嗎?」馮如的想法,當然未必全面,不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不使中國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中國是富強不起來的。但是,做為一個飄落在異國他鄉的青年,在清朝末年,能有這樣的愛國之心,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可造飛機畢竟不是用紙疊個小飛機。首先,他從紐約搬到華僑集中的舊金山,提出「壯國體、挽利權」的口號,在華僑中籌集資金。海外遊子們你捐11美元,我捐20美元,很快就籌集到1000美元,准備成立一家飛機製造公司。
馮如從小就心靈手巧。他一邊做工,一邊買書鑽研技術,做過抽水機、打樁機、無線電報機…
馮如找了3位華僑青年,租了一間廠房,開始干起來了。
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為了試飛馮如差點摔死。這時,他滿耳聽到的全是勸說他停止試驗的「忠告」。他一方面對別人的關心表示感謝,一方面又頑強地幹下去。父母親來信要他回國,他說:「造不出飛機,我決不回國。」
功夫不負有心人,3年苦幹,終於結出了果實,1909年9月21日,馮如的飛機就要在舊金山奧克蘭市上天飛了。到底能不能成功,馮如心裡很緊張,許多人也為他捏著一把汗。許多人聚集在這里,連新聞記者也趕來了。
啊!起飛了,100米、200米·這架飛機飛出810米,是飛機發明者——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飛行距離的3倍多。萊特兄弟1903年首次試飛時,航程只有260米。馮如的飛機試飛成功,這件事轟動了世界,美國一家報紙發表題為《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的文章,報道了試飛經過,並詳細介紹了馮如製造的飛機性能和特點。這件事說明了中國人並不愚笨、並非無能。馮如用自己3年的辛勞,揭開了中國航空史的第一頁,而那時,他年僅26歲。
馮如的成功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旅美華僑深受鼓舞,他們響應馮如的倡議,紛紛投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在美國成立了。馮如擔任總機械師。這既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又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中國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竟是在美國成立的,而不是在中國本土上成立的。
馮如又造出了更為優良的飛機,這件事讓孫中山先生知道了。孫先生當時正在美國組織革命活動,他看了馮如的試飛表演後,非常高興,感嘆地說:「我們中國是大有人才啊!」
馮如受到偉大的革命家孫先生的稱贊,得到廣大僑胞的支持,於是勁頭倍增。不久。他造出更完善的飛機。他親自駕駛這種新飛機飛行32公里,時速達到40公里,高度達到210米,這在當時是世界新紀錄,在國際飛行協會舉辦的飛行競賽大會上,馮如獲優等獎,又一次為中國爭得了榮譽。
馮如埋頭搞飛機製造,完全是為了報效祖國。當時,他的名字傳遍歐美,不少國家和企業重金聘請馮如傳授飛行技術,指導飛機製造。但馮如,—一回絕了,他說:「我造飛機,不為圖個人的名與利,只是為了讓祖國富強起來。」這不是馮如一個人的理想,而是那一代優秀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盡管那時候祖國還那樣貧窮、落後,但這些都難改赤子的愛國之心。
1911年3月,馮如歷盡千辛萬苦,把自己製造的兩架飛機,還有製造飛機的機器帶回了廣州。他回來了,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他要實現多年的夙願,為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做出貢獻。
可是他面對著的是貧窮、落後的祖國,這與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相差太懸殊了。強烈的反差,並沒有使「祖國之愛」在馮如心中有所減弱,相反,他以更強烈的愛心投身到宣傳、啟蒙的工作中去。當時,國家許多人對航空技術一無所知,急需普及航空知識。馮如就利用一切機會不厭其煩地宣傳航空知識,他並沒有因同胞的落後而氣餒;也不因白眼、冷言冷語而一改初衷。為了喚起民眾的注意,動員各界為製造飛機出力,馮如決定親自駕機進行飛行表演。
當時,腐朽的清王朝已被推翻,中華民國的成立,曾給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帶來希望。多少人立志為新的國家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馮如也是其中一個。飛行表演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郊區的燕塘操場進行。這消息不勝而走,許多人遠道而來,以一睹平生從未見過的飛機為快。在不少人心中.這簡直就是「神機」,因為人能飛行,只有在神話中才聽說過。操場上擠滿了人,附近的道路也堵死了,人們還在向這里涌來。
啊!飛機起飛了,許多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見這只人造「大鳥」飛上了藍天,飛到高空,達到37米高度,向東南方向平穩地飛行了2公里遠,旋轉靈活自如,陸地上的觀眾發出一片喝彩聲和掌聲。這不只是飛機的騰飛,而是象徵著中華民族已經開始騰飛!
然而,就在飛機上升的瞬間,馮如用力過猛,兩腳沒踩住,飛機突然墜落下來。不幸發生了,當醫生趕來時,倒在血泊中的馮如,已經奄奄一息了。他留下的最後話語是;「不要難過…你們千萬不要因為我的死而失去進取之心啊!」29歲的他,就這樣閉上了眼睛
馮加的一生是短暫的。不幸的是:苦難的中華民族並沒有騰飛起來,中國人民在爭取解放、爭取富強的道路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事實證明;只有中國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時候,真正掌握了自己命運的時候,中華民族才有可能真正開始騰飛,中國的航空事業才有希望得到發展,從而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