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急啊~~
中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回、滿、畲用漢語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語言,蒙、藏、維吾爾等十幾個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一樣,為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寶貴的貢獻。中國各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過分強調漢族的作用,忽視少數民族的貢獻,是片面的。比如入主中原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都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延襲和發展的前朝的制度,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就是那些完成了局部統一的少數民族同樣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匈奴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吐蕃統一青藏高原等.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反對壓迫剝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各族人民為了反抗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曾多次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例如,東漢杜琦、杜季貢領導的漢、羌族人民聯合起義,嶺南各族人民聯合起義,西晉巴氐人李特領導的關西六郡人民起義和蠻族張昌領導的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起義,北魏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起義,鮮於修禮、杜洛周、葛榮領導的河北各族人民起義等,都是幾個民族起義軍互相聯合,互相聲援。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漢、壯、苗、瑤、侗等族人民的多次起義,也都是各族互相響應,配合作戰。元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的斗爭,更是史不絕書。明代,大藤峽瑤、壯等族人民的起義,老回回馬守應領導的回民義軍積極配合李自成農民軍一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清初,作為張獻忠農民軍的繼續,李定國、李來亨領導的西南苗、瑤、彝、壯各族義軍前後敗敵數十萬,此後的苗民起義、回民起義,也都是有許多民族共同參加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邊疆地區和中原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關系的加深,進一步導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結合,從而逐步為組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奠定基礎。全國統一集中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給中華各民族進一步加強聯系,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
一)、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的開發
中國各個地區渾然一體,邊疆地區與內地關系的親密,經濟因素起來重要作用。當這些地區在經濟上與內地密不可分時,這塊區域就徹底稱為我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各個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地區的先行開發,加劇了邊疆地區對內地的經濟吸引力,深化了內地對邊疆地區的政治上的向心力,間接地促進了中華的大一統。
(二)、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版圖的鞏固
今天我們的大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算上藏南地區,近970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廣相當於整個歐洲。我們當代的中國人能享有這么廣大疆域,少數民族功不可沒,尤其,蒙元,滿清。
蒙古族創建的元朝完成了咱們中國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第一次大一統,滿族創建的清朝更是完成了咱們中國歷史版圖和行政版圖上的大一統。將所有隸屬我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各個地方政權悉數納入中央政權,奠定了咱們中國當今版圖的基礎,為咱們中華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盡管,清朝末年腐朽無能,喪失了四分之一的國土(註:外蒙雖是民國時期丟失,但確是滿清對外蒙控制不利埋下的禍根),但清朝必經為咱們中國留下了日後翻身的本錢96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美國CIA數據為959。696萬平方公里)。憑借這廣闊的國土,我們足夠再次崛起,收復失地。
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文明的補充和發展
漢族的文明誠然是中國諸民族中最為先進的,但這種先進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必須通過和周邊少數民族以及更遠的國家與民族的交流來發展的。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同樣有著別具一格的特色與風格,在強大的漢文化之側,依舊綻放出絢麗的花色。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客觀上將僅僅在邊界小規模的游牧文明與漢文明的交流,轉變成兩種文明的大規模地交流融合,少數民族文化中一些先進文化融入到漢文明中,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遼代,燕雲地區及遼東原渤海國地區漢化程度極高,農業文明發達。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正是,遼政權對經濟的開發,尤其對燕雲漢地的有效治理,漢族百姓的生活得以溫飽,故此,在女真反抗遼政權的戰爭中,遼國漢人始終忠於在遼政權,直至,遼滅亡。
西夏,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遠銷到海外。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最鼎盛,農業,商業,手工業發達,興慶府是四方的物品會集中心。
金代,金國前有名相蘇保衡,中期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經過金國君臣的苦心經營,只佔有了原北宋三分一的國土,可金國鼎盛時期,明昌六年(1206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章宗泰和年間人口最盛,總人口超過5600萬。北宋人口峰值也不過1億。封建社會,人口是衡量農業經濟的重要標准,因為,人口增加如此迅速,沒有繁榮的經濟作基礎是難以維持下去的。金代,在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極大的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財富的積累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金朝雖無法和歷史上最為富庶的北宋相比,北宋財政那1萬5千萬萬貫收入,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乃至世界經濟史上不可跨越的奇跡。明昌二年(1191年),金國庫存金一千二百餘鋌,銀五一五萬余鋌,由此可見,金國經營下的中原經濟並不比漢唐遜色。
元朝,其領土、人口、政治、經濟全方位領先於世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交流、大融合,歐洲、亞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還推動了中華文化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其多元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元朝統一南北東西,結束長期紛亂的割據戰爭,大范圍和平環境,元朝商業有全方位的發展。元代商業交通網路的發達、商業市場、商業經營者的增多,其時商業意識較前代更為濃厚。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戲曲創作在元代進入了輝煌的時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曲在祖國文學史冊中與唐詩、宋詞並列。
⑵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西域的樂器大大豐富了中原漢族的音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藏族的囊馬,朝鮮族的長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等,在我國都是富有盛名,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都是漢鮮卑、吐蕃及西域人民共同創造的。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藏族建築的藝術精華。元代回族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設計領導修築的大都工程,為以後北京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歷史文學方面:《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好似蒙古族的三大歷史著作。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是《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是文學文庫中的瑰寶。少數民族還有許多豐富的民間文學,如壯族的劉三姐,彝族的阿詩瑪,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等。
三、科學技術方面:許多少數民族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元代回族天文學家札馬魯丁編制的《萬年歷》曾頒行全國,他還製成了渾天儀、方位儀、斜緯儀等7種天文儀器。元代維吾爾族魯明善編寫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農事歷書體裁的農學專著,為元代三大農書之一。17世紀初蒙古族外科專家墨爾本,卓爾濟著有《醫學大全》《葯劑學》被世人稱為當代華佗。著名的雲南白葯是彝族醫生曲煥章根據祖傳秘方研製而成的神奇外科止血良葯。
⑶ 少數民族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做出了哪些貢獻
遼和西夏是契丹和黨項族建立的國家.這兩個少數民族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作出了重 要的貢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是契丹族傑出的政治家,統一契丹各部,提倡農業,任用漢族文人韓延等, 制定各項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16年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遼極盛時的版圖,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 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爾泰山以西,東臨大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將北方如此遼闊的地 區統一在一個政權管轄之下,遼是第一次.在遼代、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開發,這對以後金、元 、清各朝都有深遠的影響.金滅遼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來到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政權,史稱西遼.西遼疆 域廣闊,存在了80多年,它在開發我國新疆地區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貢獻.
遼宋夏金時期,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還有回鶻族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西州回鶻、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 區建立的大理.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於我國西北和西南的開發,作出了貢獻.在西州回鶻統治下的高 昌地區,畜牧業很發達,農業和手工業也在發展,與遼、北宋的貿易往來頻繁.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區 和中亞廣大地區,他們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西亞國家也承認他們的王朝是中國的王朝.黑汗王朝與遼、宋 、高昌等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大理以洱海為中心,管轄著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業和農業、手 工業都有了相當的發展,與宋朝關系友好
⑷ 古代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何貢獻
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中華民族有著五干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 文化歷史悠久, 色彩豐富, 這是漢族人民與少
數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在漫民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發展的漢族文
化, 也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沒有少數民族獨特的創造和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就不會
像令大這樣光照寰宇, 絢麗多姿.下邊筆者僅從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和科學文化成就及交流等
領域中, 談談少數民族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一、思想方面
首先, 少數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於反對舊的封建禮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著
名思想家李贊, 回族人, 我國十六世紀反對封建思想的先驅.他所寫的《焚書》等著作以鋒利
的筆觸揭露了假道學家的丑惡和罪惡, 這是我國思想發展的一大進步.他敢於公開反對封建傳
統思想束縛, 深刻地揭露了儒家核心思想「 仁」 , 認為孔子的言論不能作為今天的是非標
准;他批判了劃分「 高下貴賤」 的封建等級制度8 他譏笑封建士大夫口講「 仁義道德」 ,
行為卻卑鄙無恥;他提出「 人人皆可以為聖」 , 認為「 聖人不曾高, 眾人不曾低」 .李贊
特別反對封建禮教,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他在晚年專心著述講學時, 公然招收女學生,
以實際行動抗議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與卑視.這些觀點和做法在當時無疑都是很進步的, 也
是非常有遠見的.李贊的勇敢戰斗精神對當時社會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對其後的思想界、文
藝界, 都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他死以後, 「 而書益傳, 名益重」 , 以至流傳到日本.少數
民族中也有不少進步的愛國志上.近代學者、進步思想蒙古族的羅布桑卻痛恨清王朝的腐朽統
治, 同情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其次, 少數民族對於宗教特別是佛教的傳入和傳播, 起了重要作用.唐代玄獎西行取經時, 高昌鎮〔當時西北重鎮)替玄奘「 度四沙彌, 以充給侍」, 出銀錢法眼等大宗物資.(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文集》).不僅如此, 少數民族對佛經的研究和翻譯工作, 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 涌現了很多佛經翻譯家.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翻譯家之一的支謙,是三國時代西域月氏後代, 他收集眾本4 將《大明度無極經》等大小乘經典從梵文譯成漢文, 文筆流暢, 語言豐富, 因而廣泛流傳, 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樣, 通過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及介紹, 使佛教流傳越來越廣, 影響也愈來愈大.以至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如果沒有這些少數民族翻譯家, 佛教很難傳入朝鮮、日本.
二、史學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遼、金三部史書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脫脫等人的主持下編纂的, 是蒙占
族史學家和許多維吾爾族、漢族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這三部史書史料豐富, 為研究這三個朝代
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三部史書各具特色,《宋史》篇幅之大, 居二十四史之冠, 該書
列傳部分曾為二干多人立傳,從而為我們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人物傳記資料《遼史》史
料價值珍貴, 是唯一一部較系統、較完整地記載遼政權歷史的史書, 本書編寫富有新意所列
之表很多, 如《游幸表》、《部族表》均為前史所未有, 彌補了其它記傳記載的許多不足, 從
而使「 一代之事跡亦略備」 .女真族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 但以往記載這一民族歷史的著
作為數不多, 特別是記載其早期歷史而又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更為稀少, 因而《金史》史料價
值一向受人們重視.它史料完整, 敘事文筆流暢, 編寫體例有創新,如金國世系只有九帝, 書
中本紀第一卷首創《世紀》,用以追敘金太祖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 便於人們對女真族先世
的了解8 本書首創《交聘表》, 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慶吊往來諸事, 一
一記錄下來, 頗便觀覽.井且, 這三部史書都把這三個朝代列為正統,各為一史, 各系年號,
獨自成書,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漢族為正統的傳統觀念的束縛,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而
且, 蒙、漢、維三族學者共同編寫三史, 也開創了各族史學家合作修史的先例.還有, 蒙古汗
國窩闊台當政時命人模仿漢字《實錄》的形式, 用蒙古文編寫了《蒙古秘史》, 對研究蒙古族
興起以及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的歷史, 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
三、文學方面
由於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經濟生活, 為其文學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首先, 在小說
創作方面.如眾所周知的《紅樓夢》是清朝偉大的文學家、滿族人曹雪芹所著, 他在書中有力
地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 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他這部宏偉
巨著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是我國占典文學寶庫的瑰寶, 也是一部
享名於世界的小說.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創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義》, 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在
蒙古古典文學史上是空前的, 這是一部謳歌民族英雄的史詩.他的另一部小說《一層樓》及續
編《泣江亭》是蒙古文學史上第一部以愛情婚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其次.在詩歌創作方面,
少數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碩果累累.北朝時代, 民歌是當時文學發展的主要特色, 這些民歌主
要反映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 具有剛勁、質朴而又爽朗、活潑的特色,
是我國詩歌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歌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和北方其它少數民族, 如流傳深
遠的《救勒歌》是北方鮮卑族的民歌, 它優美和諧, 讀起來朗朗上口, 歌詞說; 「 救勒川,
陰山下, 天似彎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現牛羊.」歌詞描述成群的牛羊,
放牧在蒼茫無際的原野上, 讓人彷彿看到了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它的出現以其耀眼的光輝贏
得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一千多年來, 不斷有詩人、學者對它投之以青睞.北朝民歌藝術成
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辭》, 描繪了一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的形
象, 表現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勞動婦女的淳樸、勇敢和堅強, 一千幾百年來, 這首詩一直為人
民所喜愛, 它和漢樂府的《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 雙璧」 .
在歷史進程中, 幾乎每個朝代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傑出的詩人, 如唐代著名回鵲.今維吾
爾族/詩人坎曼爾在《憶學筍》中有這樣的詩句; 「 古來漢人為吾師, 為人學字不疲倦.李杜
詩壇吾欣賞,迄今皆通習為之」 , 不僅展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國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的動人情
景, 同時也表現了他向兄弟民族學習先進文化的誠摯之情和謙恭態度.契丹族女詩人肖觀音的
《回心院》詞, 委婉動人, 成就很高8 女真族著名詩人完顏贖多才多藝, 文筆出眾, 他不僅喜
愛詩詞, 也擅長書法, 在金代文壇上很有影響, 他是金代女真族中「 百年以來, 宗室中第一
流人物」 (元好問之評語).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是鮮卑族的後裔, 他的詩文很多, 他繼承和
發展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 推崇建安風骨, 贊揚唐代的詩歌革新, 崇尚「 天然真
淳」 , 無愧為金代文壇的大文豪.少數民族詩人、學者對我國歷代詩歌文化繁榮的發展作出
了突出的貢獻.
四、音樂方面
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是祖國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愛唱歌,
常說; 「 鹽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少數民族還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
統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維吾爾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熱巴, 壯族的綉舞, 土家族的擺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生活.漢代以來, 西域的龜茲
樂、高昌樂等先後傳入內地, 給古老的中原文化輸入了新鮮的藝術血液, 受到內地人民的熱烈
歡迎.到了隋唐時期, 少數民族音樂就有了相當高的地位, 唐朝的「 太宗十部樂」有六部是
直接從西域傳入的.隋唐宮廷中, 就有不少西域藝人, 如善奏琵琶的曹保8 善作歌曲兼獨唱的
白明達是龜茲人, 這位音樂家能模仿鳥聲作《春鶯嗽曲》, 表現了他高深的音樂修養.這些音
樂家對交流中外音樂作出了很大貢獻.另外, 少數民族傳統樂器也非常豐富, 據說達二百多
種, 其中有數十種傳入中原,如羌笛、琵琶、胡琴、噴吶等等, 廣為內地人民喜愛, 並在中國
樂器方面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五、美術方面
少數民族的貢獻主要在於石窟藝術上.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原來在斷崖上開鑿了
1000 多個洞窟, 現存492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洞里的塑像很多, 個個神情逼真, 姿態自然;
最大的佛像高達33米, 外面修築了一座高大的樓閣, 才把它罩住;洞窟四壁滿繪著金碧輝煌豹
彩色圖畫;身披飄拂長帶、凌空起舞的飛夭和反彈琵琶、載歌載舞的仙女, 是敦煌壁畫傑出的
代表作, 傾注了西域各族厲代佛門藝術家的心血,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壁畫總面積有45000多平
方米, 大量壁畫表現了西域少數民族人民耕地、收獲、飼養牲畜的景象, 奏樂、舞蹈的場面,
各個民族首領的形象, 和中外商人進行貿易的情景.這些圖畫形象地反映出各族勞動人民辛勤
操作的艱苦, 也反映出當時我國經濟的繁榮景象.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它深刻
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另外南北朝時期修建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藝術上
堪與敦煌等石窟藝術相媲美, 也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社會生活、建築、繪畫及雕
塑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雲岡石窟里雕刻著大小不等的佛像, 有的高大魁悟, 有的容貌庄嚴, 有
的體態安詳.窟里除了佛像外,周圍石壁上還刻滿了浮雕, 頂上刻著姿態不同的夭女, 凌空飛
舞, 似雲在風里飄盪, 又如魚在水中游動.這些宏偉和精巧和作品, 也同樣展現了我國各族人
民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我國石窟藝術有著輝煌的成
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著首位, 這巨大的榮譽是與我國少數民族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
發揮分不開的, 石窟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聰明才智的體現.
除了石窟藝術, 在繪畫方面值得提出的還有西域畫家對中原畫的影響.如留居唐朝的於聞
人尉遲跋質那及尉遲乙僧父子, 他們善作奇禽、異獸、佛像人物等.尉遲氏活躍於長安畫壇,
唐人譽之為大、小尉遲, 堪稱「中華罕繼」 .尉遲乙僧所作的人物壁畫「身若出壁」 , 可見
其手法之高.尉遲氏的印度「 凹凸畫法」對我國畫壇影響很大, 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 畫
聖」 的吳道子就受這種畫風影響, 而創造了大量藝術珍品.另外,流傳到今天的海獸、海燕
以及海馬葡萄銅鏡, 是唐代藝術珍品, 其圖案也是由西域傳入的.
六、科技方面
古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時期處於世界前列, 在這些舉不勝舉的科技成就中, 也不乏少數民族
的點點星光.特別是少數民族在建築實踐中取得了光輝成就, 為我國建築發展增添了不少色
彩, 尤其是歷朝少數民族統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橋更是我國古代建築群中一顆璀璨
明珠.例如遼代的今北京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 設計精心, 符合力學要求, 一千年來幾經較大
的地震, 至今尚無損壞, 堪為我國古代木製結構樓閣中之傑作;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迎塔更為著
名, 它建於遼代道宗年間, 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木塔.今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蘆溝
橋更是馳名中外, 它設計科學, 採用「 連續橋」的結構法, 是我國橋工因河制宜技術的創造
性應用, 橋長266.5 米, 共有11孔, 兩邊橋欄石柱上雕有485個神情活現的獅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態之動人, 堪為建築史上的傑作.
北京城曾是遼、金、元、清等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朝
時, 政府在金代的基礎上大力修建, 歷時18年.宮殿建築群庄嚴雄偉, 布局規整, 又是當時聞
名於世界的國際大都市, 世界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絡繹不絕地來到大都, 就是這
個時期, 中國的火葯、火葯武器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 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
一定的作用.可見, 蒙古族人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而今天的北京格局是明朝在
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的, 北京城是我國各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無限感慨地說; 「 城之如此美麗, 布置的如此巧妙, 我們竟是不能
描述它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明朝蒙古族鞋靶部落首領俺答汗與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成
為當時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以後該城的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在數學
方面, 我國的少數民族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比如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圖是我國用解析方
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人.當時法國人杜美德將圓徑求周、弧背求弦、弦背求正矢三個
公式介紹到中國, 但卻「藏匿根數, 以炫異欺愚」 (《清史列傳》).明安圖從乾隆初年起,
經過三十年的苦心鑽研, 不僅用解析方法證明了三個公式, 又提出證明了超出當時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證明這些公式的方法總稱割圓十三術, 後來被學者譽為「 明氏新法」 .他初
稿、其子明新整理續寫的科研著作《割圓密率捷法》是我國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 明安圖父子
也被稱贊為堪與南北朝大數學家祖沖之父子相媲美.
最後, 值得特書一筆的是, 少數民族在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歷史上, 中
國同南亞、中亞和歐洲的三條主要通道即「 絲綢之路」 、「 蜀身毒(今印度)道」 、「 吐
蕃泥波羅道」 , 其在國內通過的重要地段, 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各少數民族對於開發和
維護這兒條通道, 作出了特殊貢獻.中國的許多發明如絲綢、養蠶、綴絲技術, 以及井渠法、
造紙術等都是從這幾條路傳播到中亞、阿拉伯、南亞地區的;印刷術是由新疆傳至高加索, 再
傳到埃及、小亞細亞的.同時外國的許多文化也是由上述通道傳到國內的, 如中亞、西亞的特
產胡桃.(核桃)、石榴、胡蘿卜、胡豆(蠶豆)、葡萄、大蒜、首楷等等經此路傳到中國;又如菠
菜, 又叫波斯苗, 唐時沿吐蕃泥波羅道傳入中國.正是因為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區作媒介, 才
得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也大大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還有我國明朝的航海家、回族人鄭和.他率領船隊
七次遠航,歷時十八年, 途經三十多個國家, 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創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比歐洲人哥倫布和達· 迎馬的遠航早半個世紀,
規模與船艦之大, 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第一流的.鄭和每到一處, 都以中國的瓷器、銅鐵器
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 把中國文明傳到了東南亞、西亞和非洲, 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
來往, 擴大了中國的影響.至今, 南洋各地還保留了不少有關鄭和的遺址.
總之, 少數民族在我國古代文化領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在我國人民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 少數民族同樣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數民族在中國歷
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懷疑的, 我們對於那些「歧視少數民族」的人應該加以反對、批評.少數民
族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樣為歷史的發展前進作出了貢獻, 同樣創造了自己豐富
多彩的文化, 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
⑸ 古代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何貢獻
少數民族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中華民族有著五干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 文化歷史悠久, 色彩豐富, 這是漢族人民與少
數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在漫民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發展的漢族文
化, 也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沒有少數民族獨特的創造和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就不會
像令大這樣光照寰宇, 絢麗多姿。下邊筆者僅從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和科學文化成就及交流等
領域中, 談談少數民族對祖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一、思想方面
首先, 少數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於反對舊的封建禮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著
名思想家李贊, 回族人, 我國十六世紀反對封建思想的先驅。他所寫的《焚書》等著作以鋒利
的筆觸揭露了假道學家的丑惡和罪惡, 這是我國思想發展的一大進步。他敢於公開反對封建傳
統思想束縛, 深刻地揭露了儒家核心思想「 仁」 , 認為孔子的言論不能作為今天的是非標
准;他批判了劃分「 高下貴賤」 的封建等級制度8 他譏笑封建士大夫口講「 仁義道德」 ,
行為卻卑鄙無恥;他提出「 人人皆可以為聖」 , 認為「 聖人不曾高, 眾人不曾低」 。李贊
特別反對封建禮教,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他在晚年專心著述講學時, 公然招收女學生,
以實際行動抗議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與卑視。這些觀點和做法在當時無疑都是很進步的, 也
是非常有遠見的。李贊的勇敢戰斗精神對當時社會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對其後的思想界、文
藝界, 都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他死以後, 「 而書益傳, 名益重」 , 以至流傳到日本。少數
民族中也有不少進步的愛國志上。近代學者、進步思想蒙古族的羅布桑卻痛恨清王朝的腐朽統
治, 同情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其次, 少數民族對於宗教特別是佛教的傳入和傳播, 起了重要作用。唐代玄獎西行取經時, 高昌鎮〔當時西北重鎮)替玄奘「 度四沙彌, 以充給侍」, 出銀錢法眼等大宗物資。(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文集》)。不僅如此, 少數民族對佛經的研究和翻譯工作, 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 涌現了很多佛經翻譯家。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翻譯家之一的支謙,是三國時代西域月氏後代, 他收集眾本4 將《大明度無極經》等大小乘經典從梵文譯成漢文, 文筆流暢, 語言豐富, 因而廣泛流傳, 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樣, 通過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及介紹, 使佛教流傳越來越廣, 影響也愈來愈大。以至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如果沒有這些少數民族翻譯家, 佛教很難傳入朝鮮、日本。
二、史學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遼、金三部史書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脫脫等人的主持下編纂的, 是蒙占
族史學家和許多維吾爾族、漢族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這三部史書史料豐富, 為研究這三個朝代
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三部史書各具特色,《宋史》篇幅之大, 居二十四史之冠, 該書
列傳部分曾為二干多人立傳,從而為我們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人物傳記資料《遼史》史
料價值珍貴, 是唯一一部較系統、較完整地記載遼政權歷史的史書, 本書編寫富有新意所列
之表很多, 如《游幸表》、《部族表》均為前史所未有, 彌補了其它記傳記載的許多不足, 從
而使「 一代之事跡亦略備」 。女真族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 但以往記載這一民族歷史的著
作為數不多, 特別是記載其早期歷史而又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更為稀少, 因而《金史》史料價
值一向受人們重視。它史料完整, 敘事文筆流暢, 編寫體例有創新,如金國世系只有九帝, 書
中本紀第一卷首創《世紀》,用以追敘金太祖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 便於人們對女真族先世
的了解8 本書首創《交聘表》, 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慶吊往來諸事, 一
一記錄下來, 頗便觀覽。井且, 這三部史書都把這三個朝代列為正統,各為一史, 各系年號,
獨自成書,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漢族為正統的傳統觀念的束縛,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而
且, 蒙、漢、維三族學者共同編寫三史, 也開創了各族史學家合作修史的先例。還有, 蒙古汗
國窩闊台當政時命人模仿漢字《實錄》的形式, 用蒙古文編寫了《蒙古秘史》, 對研究蒙古族
興起以及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的歷史, 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
三、文學方面
由於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經濟生活, 為其文學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首先, 在小說
創作方面。如眾所周知的《紅樓夢》是清朝偉大的文學家、滿族人曹雪芹所著, 他在書中有力
地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 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他這部宏偉
巨著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是我國占典文學寶庫的瑰寶, 也是一部
享名於世界的小說。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創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義》, 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在
蒙古古典文學史上是空前的, 這是一部謳歌民族英雄的史詩。他的另一部小說《一層樓》及續
編《泣江亭》是蒙古文學史上第一部以愛情婚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其次。在詩歌創作方面,
少數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碩果累累。北朝時代, 民歌是當時文學發展的主要特色, 這些民歌主
要反映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 具有剛勁、質朴而又爽朗、活潑的特色,
是我國詩歌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歌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和北方其它少數民族, 如流傳深
遠的《救勒歌》是北方鮮卑族的民歌, 它優美和諧, 讀起來朗朗上口, 歌詞說; 「 救勒川,
陰山下, 天似彎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現牛羊。」歌詞描述成群的牛羊,
放牧在蒼茫無際的原野上, 讓人彷彿看到了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它的出現以其耀眼的光輝贏
得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一千多年來, 不斷有詩人、學者對它投之以青睞。北朝民歌藝術成
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辭》,, 描繪了一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的形
象, 表現出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勞動婦女的淳樸、勇敢和堅強, 一千幾百年來, 這首詩一直為人
民所喜愛, 它和漢樂府的《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 雙璧」 。
在歷史進程中, 幾乎每個朝代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傑出的詩人, 如唐代著名回鵲.今維吾
爾族/詩人坎曼爾在《憶學筍》中有這樣的詩句; 「 古來漢人為吾師, 為人學字不疲倦。李杜
詩壇吾欣賞,迄今皆通習為之」 , 不僅展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國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的動人情
景, 同時也表現了他向兄弟民族學習先進文化的誠摯之情和謙恭態度。契丹族女詩人肖觀音的
《回心院》詞, 委婉動人, 成就很高8 女真族著名詩人完顏贖多才多藝, 文筆出眾, 他不僅喜
愛詩詞, 也擅長書法, 在金代文壇上很有影響, 他是金代女真族中「 百年以來, 宗室中第一
流人物」 (元好問之評語)。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是鮮卑族的後裔, 他的詩文很多, 他繼承和
發展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 推崇建安風骨, 贊揚唐代的詩歌革新, 崇尚「 天然真
淳」 , 無愧為金代文壇的大文豪。少數民族詩人、學者對我國歷代詩歌文化繁榮的發展作出
了突出的貢獻。
四、音樂方面
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是祖國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愛唱歌,
常說; 「 鹽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少數民族還創造了大量千姿百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
統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維吾爾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熱巴, 壯族的綉舞, 土家族的擺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生活。漢代以來, 西域的龜茲
樂、高昌樂等先後傳入內地, 給古老的中原文化輸入了新鮮的藝術血液, 受到內地人民的熱烈
歡迎。到了隋唐時期, 少數民族音樂就有了相當高的地位, 唐朝的「 太宗十部樂」有六部是
直接從西域傳入的。隋唐宮廷中, 就有不少西域藝人, 如善奏琵琶的曹保8 善作歌曲兼獨唱的
白明達是龜茲人, 這位音樂家能模仿鳥聲作《春鶯嗽曲》, 表現了他高深的音樂修養。這些音
樂家對交流中外音樂作出了很大貢獻。另外, 少數民族傳統樂器也非常豐富, 據說達二百多
種, 其中有數十種傳入中原,如羌笛、琵琶、胡琴、噴吶等等, 廣為內地人民喜愛, 並在中國
樂器方面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五、美術方面
少數民族的貢獻主要在於石窟藝術上。聞名於世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原來在斷崖上開鑿了
1000 多個洞窟, 現存492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洞里的塑像很多, 個個神情逼真, 姿態自然;
最大的佛像高達33米, 外面修築了一座高大的樓閣, 才把它罩住;洞窟四壁滿繪著金碧輝煌豹
彩色圖畫;身披飄拂長帶、凌空起舞的飛夭和反彈琵琶、載歌載舞的仙女, 是敦煌壁畫傑出的
代表作, 傾注了西域各族厲代佛門藝術家的心血,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壁畫總面積有45000多平
方米, 大量壁畫表現了西域少數民族人民耕地、收獲、飼養牲畜的景象, 奏樂、舞蹈的場面,
各個民族首領的形象, 和中外商人進行貿易的情景。這些圖畫形象地反映出各族勞動人民辛勤
操作的艱苦, 也反映出當時我國經濟的繁榮景象。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它深刻
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另外南北朝時期修建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藝術上
堪與敦煌等石窟藝術相媲美, 也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社會生活、建築、繪畫及雕
塑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雲岡石窟里雕刻著大小不等的佛像, 有的高大魁悟, 有的容貌庄嚴, 有
的體態安詳。窟里除了佛像外,周圍石壁上還刻滿了浮雕, 頂上刻著姿態不同的夭女, 凌空飛
舞, 似雲在風里飄盪, 又如魚在水中游動。這些宏偉和精巧和作品, 也同樣展現了我國各族人
民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我國石窟藝術有著輝煌的成
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著首位, 這巨大的榮譽是與我國少數民族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
發揮分不開的, 石窟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聰明才智的體現。
除了石窟藝術, 在繪畫方面值得提出的還有西域畫家對中原畫的影響。如留居唐朝的於聞
人尉遲跋質那及尉遲乙僧父子, 他們善作奇禽、異獸、佛像人物等。尉遲氏活躍於長安畫壇,
唐人譽之為大、小尉遲, 堪稱「中華罕繼」 。尉遲乙僧所作的人物壁畫「身若出壁」 , 可見
其手法之高。尉遲氏的印度「 凹凸畫法」對我國畫壇影響很大, 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 畫
聖」 的吳道子就受這種畫風影響, 而創造了大量藝術珍品。另外,流傳到今天的海獸、海燕
以及海馬葡萄銅鏡, 是唐代藝術珍品, 其圖案也是由西域傳入的。
六、科技方面
古中國的科學技術長時期處於世界前列, 在這些舉不勝舉的科技成就中, 也不乏少數民族
的點點星光。特別是少數民族在建築實踐中取得了光輝成就, 為我國建築發展增添了不少色
彩, 尤其是歷朝少數民族統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橋更是我國古代建築群中一顆璀璨
明珠。例如遼代的今北京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 設計精心, 符合力學要求, 一千年來幾經較大
的地震, 至今尚無損壞, 堪為我國古代木製結構樓閣中之傑作;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迎塔更為著
名, 它建於遼代道宗年間, 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木塔。今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蘆溝
橋更是馳名中外, 它設計科學, 採用「 連續橋」的結構法, 是我國橋工因河制宜技術的創造
性應用, 橋長266.5 米, 共有11孔, 兩邊橋欄石柱上雕有485個神情活現的獅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態之動人, 堪為建築史上的傑作。
北京城曾是遼、金、元、清等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朝
時, 政府在金代的基礎上大力修建, 歷時18年。宮殿建築群庄嚴雄偉, 布局規整, 又是當時聞
名於世界的國際大都市, 世界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絡繹不絕地來到大都, 就是這
個時期, 中國的火葯、火葯武器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 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
一定的作用。可見, 蒙古族人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而今天的北京格局是明朝在
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的, 北京城是我國各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無限感慨地說; 「 城之如此美麗, 布置的如此巧妙, 我們竟是不能
描述它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明朝蒙古族鞋靶部落首領俺答汗與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成
為當時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以後該城的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在數學
方面, 我國的少數民族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比如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圖是我國用解析方
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個人。當時法國人杜美德將圓徑求周、弧背求弦、弦背求正矢三個
公式介紹到中國, 但卻「藏匿根數, 以炫異欺愚」 (《清史列傳》)。明安圖從乾隆初年起,
經過三十年的苦心鑽研, 不僅用解析方法證明了三個公式, 又提出證明了超出當時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證明這些公式的方法總稱割圓十三術, 後來被學者譽為「 明氏新法」 。他初
稿、其子明新整理續寫的科研著作《割圓密率捷法》是我國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 明安圖父子
也被稱贊為堪與南北朝大數學家祖沖之父子相媲美。
最後, 值得特書一筆的是, 少數民族在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歷史上, 中
國同南亞、中亞和歐洲的三條主要通道即「 絲綢之路」 、「 蜀身毒(今印度)道」 、「 吐
蕃泥波羅道」 , 其在國內通過的重要地段, 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各少數民族對於開發和
維護這兒條通道, 作出了特殊貢獻。中國的許多發明如絲綢、養蠶、綴絲技術, 以及井渠法、
造紙術等都是從這幾條路傳播到中亞、阿拉伯、南亞地區的;印刷術是由新疆傳至高加索, 再
傳到埃及、小亞細亞的。同時外國的許多文化也是由上述通道傳到國內的, 如中亞、西亞的特
產胡桃.(核桃)、石榴、胡蘿卜、胡豆(蠶豆)、葡萄、大蒜、首楷等等經此路傳到中國;又如菠
菜, 又叫波斯苗, 唐時沿吐蕃泥波羅道傳入中國。正是因為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區作媒介, 才
得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也大大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還有我國明朝的航海家、回族人鄭和。他率領船隊
七次遠航,歷時十八年, 途經三十多個國家, 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創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比歐洲人哥倫布和達· 迎馬的遠航早半個世紀,
規模與船艦之大, 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第一流的。鄭和每到一處, 都以中國的瓷器、銅鐵器
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 把中國文明傳到了東南亞、西亞和非洲, 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
來往, 擴大了中國的影響。至今, 南洋各地還保留了不少有關鄭和的遺址。
總之, 少數民族在我國古代文化領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在我國人民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 少數民族同樣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數民族在中國歷
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懷疑的, 我們對於那些「歧視少數民族」的人應該加以反對、批評。少數民
族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樣為歷史的發展前進作出了貢獻, 同樣創造了自己豐富
多彩的文化, 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
⑹ 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的貢獻 300字
主要貢獻是融入。
北方外來少數民族用武力征服了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後,又被中華文化所征服,融入了中華民族。北方少數民族在征服漢族的過程中,擴展了中華領土,壯大了中華民族,結束了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戰。
13世紀後期到14世紀前期,中國北方蒙古族壯大,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先後吞滅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權,1276年侵佔中原地區,消滅了漢族統治王朝大宋,建立了統一帝國大元,定都北京。此後中國北方地區的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少民族歸入中華民族,中國中原地區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連綿二千年的征戰至此結束。
16世紀初,滿族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攻入北京,打敗剛取得政權的李自成。明朝覆亡後,清朝統治到20世紀初結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北方領土,穩固了北方各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
⑺ 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回、滿、畲用漢語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語言,蒙、藏、維吾爾等十幾個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一樣,為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寶貴的貢獻。中國各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過分強調漢族的作用,忽視少數民族的貢獻,是片面的。比如入主中原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都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延襲和發展的前朝的制度,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就是那些完成了局部統一的少數民族同樣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匈奴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吐蕃統一青藏高原等.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反對壓迫剝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各族人民為了反抗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曾多次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例如,東漢杜琦、杜季貢領導的漢、羌族人民聯合起義,嶺南各族人民聯合起義,西晉巴氐人李特領導的關西六郡人民起義和蠻族張昌領導的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起義,北魏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起義,鮮於修禮、杜洛周、葛榮領導的河北各族人民起義等,都是幾個民族起義軍互相聯合,互相聲援。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漢、壯、苗、瑤、侗等族人民的多次起義,也都是各族互相響應,配合作戰。元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的斗爭,更是史不絕書。明代,大藤峽瑤、壯等族人民的起義,老回回馬守應領導的回民義軍積極配合李自成農民軍一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清初,作為張獻忠農民軍的繼續,李定國、李來亨領導的西南苗、瑤、彝、壯各族義軍前後敗敵數十萬,此後的苗民起義、回民起義,也都是有許多民族共同參加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邊疆地區和中原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關系的加深,進一步導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結合,從而逐步為組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奠定基礎。全國統一集中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給中華各民族進一步加強聯系,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
⑻ 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事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
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得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
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8)中國所有少數民族的創造與貢獻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文化政策,把握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性勞動,積極幫助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創作出版、學習進修,不斷壯大少數民族作家隊伍。要加強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宣傳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⑼ 請分別簡述55個少數民族對於新中國誕生所做的貢獻每一個民族都要有至少一個實例!
你這個問題其實很為難。不在分多少的問題,我還真沒見過有什麼資料還專門的分門別類記錄各少數民族對新中國誕生所做的貢獻之一說。
新中國以前,各民族都存在壓迫和被壓迫的現象,新中國的成立解放的是中國各民族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管是參軍或是擁軍,在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中都少不了各少數民族的身影。
「少數民族」只是從相對人數比率上對這些同胞的稱呼。至少我認為,擁護祖國的統一,心系自己是中國人就是少數民族對於新中國誕生所做的最大貢獻。
不知道你問這個有什麼用,沒能提供具體的資料很抱歉!!
⑽ 各民族人民的創造和貢獻
中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回、滿、畲用漢語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語言,蒙、藏、維吾爾等十幾個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數民族同漢族一樣,為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寶貴的貢獻.中國各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過分強調漢族的作用,忽視少數民族的貢獻,是片面的.比如入主中原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都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延襲和發展的前朝的制度,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就是那些完成了局部統一的少數民族同樣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匈奴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吐蕃統一青藏高原等.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反對壓迫剝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各族人民為了反抗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曾多次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斗爭.例如,東漢杜琦、杜季貢領導的漢、羌族人民聯合起義,嶺南各族人民聯合起義,西晉巴氐人李特領導的關西六郡人民起義和蠻族張昌領導的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起義,北魏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起義,鮮於修禮、杜洛周、葛榮領導的河北各族人民起義等,都是幾個民族起義軍互相聯合,互相聲援.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漢、壯、苗、瑤、侗等族人民的多次起義,也都是各族互相響應,配合作戰.元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的斗爭,更是史不絕書.明代,大藤峽瑤、壯等族人民的起義,老回回馬守應領導的回民義軍積極配合李自成農民軍一起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清初,作為張獻忠農民軍的繼續,李定國、李來亨領導的西南苗、瑤、彝、壯各族義軍前後敗敵數十萬,此後的苗民起義、回民起義,也都是有許多民族共同參加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邊疆地區和中原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關系的加深,進一步導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結合,從而逐步為組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奠定基礎.全國統一集中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給中華各民族進一步加強聯系,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
一)、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的開發
中國各個地區渾然一體,邊疆地區與內地關系的親密,經濟因素起來重要作用.當這些地區在經濟上與內地密不可分時,這塊區域就徹底稱為我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各個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地區的先行開發,加劇了邊疆地區對內地的經濟吸引力,深化了內地對邊疆地區的政治上的向心力,間接地促進了中華的大一統.
(二)、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版圖的鞏固
今天我們的大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算上藏南地區,近970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廣相當於整個歐洲.我們當代的中國人能享有這么廣大疆域,少數民族功不可沒,尤其,蒙元,滿清.
蒙古族創建的元朝完成了咱們中國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第一次大一統,滿族創建的清朝更是完成了咱們中國歷史版圖和行政版圖上的大一統.將所有隸屬我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各個地方政權悉數納入中央政權,奠定了咱們中國當今版圖的基礎,為咱們中華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盡管,清朝末年腐朽無能,喪失了四分之一的國土(註:外蒙雖是民國時期丟失,但確是滿清對外蒙控制不利埋下的禍根),但清朝必經為咱們中國留下了日後翻身的本錢96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美國CIA數據為959.696萬平方公里).憑借這廣闊的國土,我們足夠再次崛起,收復失地.
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文明的補充和發展
漢族的文明誠然是中國諸民族中最為先進的,但這種先進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必須通過和周邊少數民族以及更遠的國家與民族的交流來發展的.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同樣有著別具一格的特色與風格,在強大的漢文化之側,依舊綻放出絢麗的花色.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客觀上將僅僅在邊界小規模的游牧文明與漢文明的交流,轉變成兩種文明的大規模地交流融合,少數民族文化中一些先進文化融入到漢文明中,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遼代,燕雲地區及遼東原渤海國地區漢化程度極高,農業文明發達.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正是,遼政權對經濟的開發,尤其對燕雲漢地的有效治理,漢族百姓的生活得以溫飽,故此,在女真反抗遼政權的戰爭中,遼國漢人始終忠於在遼政權,直至,遼滅亡.
西夏,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遠銷到海外.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最鼎盛,農業,商業,手工業發達,興慶府是四方的物品會集中心.
金代,金國前有名相蘇保衡,中期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經過金國君臣的苦心經營,只佔有了原北宋三分一的國土,可金國鼎盛時期,明昌六年(1206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章宗泰和年間人口最盛,總人口超過5600萬.北宋人口峰值也不過1億.封建社會,人口是衡量農業經濟的重要標准,因為,人口增加如此迅速,沒有繁榮的經濟作基礎是難以維持下去的.金代,在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極大的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財富的積累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金朝雖無法和歷史上最為富庶的北宋相比,北宋財政那1萬5千萬萬貫收入,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乃至世界經濟史上不可跨越的奇跡.明昌二年(1191年),金國庫存金一千二百餘鋌,銀五一五萬余鋌,由此可見,金國經營下的中原經濟並不比漢唐遜色.
元朝,其領土、人口、政治、經濟全方位領先於世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交流、大融合,歐洲、亞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還推動了中華文化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其多元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元朝統一南北東西,結束長期紛亂的割據戰爭,大范圍和平環境,元朝商業有全方位的發展.元代商業交通網路的發達、商業市場、商業經營者的增多,其時商業意識較前代更為濃厚.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戲曲創作在元代進入了輝煌的時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曲在祖國文學史冊中與唐詩、宋詞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