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創造一個簡單的三段論
水是可以止渴的
我喝了水
我不渴了
2. 如今為什麼說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是錯的
譬如大前提就是錯的
如「人類是上帝創造的」
小前提和結論怎麼推都是錯的
3. 三段論是誰提出的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論的學說。
4. 三段論是誰提出的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論的學說.
5. 三段論經典例子有哪些
從思維過程來看,任何三段論都必須具有大、小前提和結論,缺少任何一部分就無法構成三段論推理。但是,在具體的語言表述中,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人們常常把三段論中的某些部分省去不說,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結論。舉例來看:
①你是經濟學院的學生,你應當學好經濟理論。
②企業都應該提高經濟效益,國營企業也不例外。
③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錯誤,你也是人嘛。
例①省略了大前提「凡是經濟學院的學生都應該學好經濟理論」。
例②省略了小前提「國營企業也是企業」。
例③省略的結論是「你也免不了犯錯誤」。
要正確運用「三段論」,還必須遵循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邏輯推理的三大規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樣才能邏輯全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三段論的格式:
根據中項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三段論有4個格。第一格:中項在大前提中做主項,小前提中做謂項。第二格:中項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都做謂項。第三格:中項 M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都做主項。第四格:中項在大前提中做謂項,小前提中做主項。
前提與結論中,A、E、I、O4種判斷都可充當,根據這4種判斷在前提與結論中的組合形式,可以構成三段論的不同式。如大前提是A判斷,小前提是A判斷,結論也是A判斷,則構成AAA式;如大前提是A判斷,小前提是E判斷,結論也是E判斷,則構成AEE式。
每個格可以有4×4×4=64個式,再把它分配到4個格中,則有64×4=256個式。但這么多三段論的式按照規則衡量,並非都是有效式,而且有大量是無效式,如AEA、AIO式等在任何格中都是無效式。
去掉無效式,三段論僅剩下24個有效式,在這其中又有5個弱勢,再去掉弱式,三段論的有效式只有19個。
6. 怎麼創造一個簡單的三段論
如圖
7.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什麼是三段論
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推理判斷。他包括:一個包含大項和中項的命題(大前提)、一個包含小項和中項的命題(小前提)以及一個包含小項和大項的命題(結論)三部分。
三段論實際上是以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以及一個附屬於一般性的原則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的過程。
三段論是人們進行數學證明、辦案、科學研究等思維時,能夠得到正確結論,的科學性思維方法之一。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正確思維的形式 。
(7)創造三段論的人是擴展閱讀:
省略三段論有三種形式:
第一, 省略大前提:被省略的大前提,它的內容往往是人類已經獲得的普遍默認、承認的真理。(例如太陽從來東風升起;動物總是要死亡的)。
第二, 省略小前提:省略的小前提往往是『不言而喻的事實』。(堅實的證據)
第三, 省略結論:省略的結論,(如果結論顯而易見,不容易誤解,有人認為不說出結論往往比說出結論『更有力』。但是科學研究不允許含含糊糊。
三段論是人們進行數學證明、辦案、科學研究等思維時,能夠得到正確結論,的科學性思維方法之一。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正確思維的形式 。
8. 張明楷 三段論
在大陸法系刑法學界內廣泛受到使用。刑法犯罪三階理論判斷犯罪可分為三個步驟: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罪責(有責性)。同時滿足構成要件該當性和具備違法性的行為稱為不法行為,一行為必須要不法且有罪責才能構成犯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是指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行為人之行為在客觀上符合刑法所規定的犯罪客觀構成要件,在主觀上也符合刑法所規定的主觀構成要件(犯罪之故意或過失,中華民國刑法第12條),則可以認定該行為該當構成要件。舉例而言,過失致人於死罪之犯罪客觀構成要件為致人於死,主觀構成要件為過失,則某甲因過失致人於死則符合過失致死罪之構成要件,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參見構成要件)
違法性
具備違法性是指行為人沒有阻卻違法事由,阻卻違法事由是法律賦予行為人因為某些特定原因所為構成要件行為而得以免於構成犯罪的理由,例如正當防衛就是一個阻卻違法事由。與構成要件該當性不同之處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是積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禁止,而違法性則是消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允許。構成要件該當的行為,必須在法益衡量以及法秩序的違反上面進一步的作檢驗,包含了所謂的行為無價值(行為不法)以及結果無價值(結果不法)。
罪責
罪責指的是「對於行為人個人決定為違法行為的非難,並且決定予以刑罰制裁」。罪責最重要的意涵是,對於行為人人格的尊重,因此如果行為人沒有能力作其他的合法行為,那麼他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刑罰。所以如果行為人因為年齡,精神狀態導致價值判斷有問題,沒有辦法為合法行為,我們認為他不具備罪責;如果行為人個案中不可避免的價值判斷出了差錯,我們也認為沒有罪責,這就是以下罪責能力和不法意識的問題。 不法意識和不法意圖不同,後者是構成要件該當性要判斷的對象。
9. 「張明楷三段論」是什麼
「張明楷三段論」在大陸法系刑法學界內廣泛受到使用。
「張明楷三段論」是刑法犯罪的三階理論判斷犯罪,其三個步驟為:
(1)構成要件該當性
(2)違法性
(3)罪責(有責性)
同時滿足構成要件該當性和具備違法性的行為稱為不法行為,一行為必須要不法且有罪責才能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