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橡膠製品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世界橡膠工業百年發展史:大體劃分為形成時期、發展時期、繁榮時期及穩定發展時期四個階段。
形成時期 早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即已開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膠。1736年法國人C.孔達米納參加法國科學院赴南美考察隊,觀察到三葉橡膠樹流出的膠乳可固化為具有彈性的物質。後來,亞馬孫河流域的野生三葉橡膠樹的膠樣被寄回巴黎,開始引起了歐洲人的注意。1823年C.麥金托什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膠布工廠。在同一時期,英國人T.漢考克發現橡膠通過兩個轉動滾筒的縫隙反復加工,可以降低彈性,提高塑性。這一發現奠定了橡膠加工的基礎。他被公認為世界橡膠工業的先驅。1839年美國人C.固特異發現橡膠與硫磺共熱可以大大增加橡膠的彈性,不再受熱發粘,從而使橡膠具備良好的使用性能。橡膠硫化方法的發現對推動橡膠的應用起了關鍵的作用。19世紀中葉,橡膠工業已開始形成。它已能生產膠布、膠鞋、膠管、膠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發展時期 19世紀末期,汽車及汽車輪胎的出現推動了橡膠工業的蓬勃發展。1845年英國人R.W.湯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氣輪胎專利。1888年英國人J.B.鄧錄普製造出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1895年第一條充氣汽車輪胎問世。不久,汽車輪胎開始了商品生產。為了改進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爾默將簾布(見簾子線)用於自行車胎。1900年簾布開始在汽車輪胎上應用。1906年,美國人G.厄諾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進劑。1912年S.C.莫特發現了炭黑的補強效果。不久,防老劑也應用於橡膠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膠密煉機(見塑煉)專利,橡膠加工機械相應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橡膠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中有了很大的進步。
B. 膠水是誰發明的
你說的是什麼膠啊?范圍太廣了,無法正確回答你的問題。下面我先列舉2種膠把,希望有你要打答案。呵呵 透明膠 1928年透明膠帶 理查·德魯,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1928年5月30日在英國和美國提出申請,德魯開發出了一種很輕的、一壓即合的黏合劑,最初的一次嘗試不夠粘,因而德魯被告知:「把這玩意兒拿回到你那些蘇格蘭老闆那裡去,要他們多放一些膠!」(「蘇格蘭」的意思是「吝嗇」但是,大蕭條期間,人們為這種膠帶找到了幾百種用途,從補衣服到保護碰破的雞蛋它都大有用途。 膠帶為什麼可以粘東西?當然是因為它表面上塗有一層粘著劑的關系!最早的粘著劑來自動物和植物,在十九世紀,橡膠是粘著劑的主要成份;而現代則廣泛應用各種聚合物。粘著劑可以粘住東西,是由於本身的分子和欲連接物品的分子間形成鍵結,這種鍵結可以把分子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粘著劑的成份,依不同廠牌、不同種類,有各種不同的聚合物。 不幹膠 不幹膠標簽材料是世紀年代由美國人R斯坦頓艾利發明的。開始用手工製作,後來,艾利先生發明了第一台塗布機和標簽生產設備並開始機械化生產。 不幹膠材料是對傳統標簽材料的巨大挑戰,是標簽領域內的一場革命。自年代後,不幹膠材料技術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一些國家紛紛建廠,研究和開發了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標簽材料。 不幹膠材料的發展史也是本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史,目前,國際上不幹膠材料的基本現狀是: ①面料。以紙張類為主並向多種材料、特種用途發展,如合成材料、防偽材料和轉移材料等。 ②粘合劑。由對環境有污染的溶劑型、熱熔型粘合劑向對環境無污染的水溶型乳劑粘合劑發展。 ③ 塗布技術。有多種塗布方法,目前的發展方向是由傳統的輥式塗布、刮刀徐布向高壓流延塗布發展,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塗布的均勻性,避免氣泡和針眼的產生、保證塗布質量。
C. 透明膠膠帶是誰發明的啊
1928年透明膠帶 理查·德魯,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1928年5月30日在英國和美國提出專申請,德魯開屬發出了一種很輕的、一壓即合的黏合劑,最初的一次嘗試不夠粘,因而德魯被告知:「把這玩意兒拿回到你那些蘇格蘭老闆那裡去,要他們多放一些膠!」(「蘇格蘭」的意思是「吝嗇」但是,大蕭條期間,人們為這種膠帶找到了幾百種用途,從補衣服到保護碰破的雞蛋它都大有用途。
膠帶為什麼可以粘東西?當然是因為它表面上塗有一層粘著劑的關系!最早的粘著劑來自動物和植物,在十九世紀,橡膠是粘著劑的主要成份;而現代則廣泛應用各種聚合物。粘著劑可以粘住東西,是由於本身的分子和欲連接物品的分子間形成鍵結,這種鍵結可以把分子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粘著劑的成份,依不同廠牌、不同種類,有各種不同的聚合物。
D. 我國的橡膠什麼時候發明的
明朝晚期時候,海南一帶的漁民就採用天然橡膠製品保護船隻了~
E. 膠水到底是誰發明的
膠水在現今社會中應用越來越廣,那麼你知道膠水到底是誰發明的嗎?內 在世界歷史文獻中,最早容有記載膠水的發明者是我國木工祖師魯班發明的一種魚鰾膠,主要以魚鰾大豆蛋白等作為主材料,用於各種拇指工具中。 無獨有偶,世界第一個膠黏劑專利誕生於1750年的英國。其主要原材料也是魚,這充分說明了在最開始膠水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實踐提煉出來的。
F. 玻璃膠是什麼時候發明
玻璃膠,是一種家庭常用的黏合劑,由硅酸鈉(Na2O·mSiO2)和醋酸以及有機性的硅酮組成。硅酸鈉易溶於水,有粘性,在南方稱為水玻璃,在北方稱為泡花鹼。
G. 阿膠最早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的
阿膠是老少皆宜、滋補作用卓著、使用歷史悠久的寶貴中葯。但長期以來,阿膠是何人何時何地發明等問題一直沒有系統的考證。
阿膠的名稱及來源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出東阿,故曰阿膠」。
傅致膠——始於《神農本草經》。今當地傳說由傅氏和尚發明用驢皮加工成膠傳與後人,為了紀念他,「致」通「制」,取「製造」之意。
驢皮膠——始於《千金食治》。當時牛皮、驢皮和馬皮等皆用於加工阿膠,但驢皮膠已被醫家所單獨認識。
盆覆膠——始於《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膠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濁黑者,可膠物用,不入葯也」。《齊民要術》煮膠第九十,煮膠法中:「用盆凝膠後合盆於席上」,有「盆覆膠」之意,但文中沒有此名。
九天貢膠——源於清代。阿膠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當地傳說1871年清朝派四品飲差大臣監制「九天貢膠」,
當時皇家專放養12頭黑驢於獅耳山上,冬至時,宰殺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膠成長方塊狀,晾乾後進貢朝庭,此名當源於此。阿膠用皮的演變
漢代以前,《神農本草經》之前是以「膠」入葯,未有「阿膠」之名。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三國至南北朝——《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但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此時認為什麼皮都行。漢至隋唐阿膠與膠可同樣葯用。
H. 502膠水是誰發明的怎樣發明的
502膠水是葛增蓓發明的。
葛增蓓,1951年在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不久調入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歷任副教授、教授級研究員,曾多年擔任北京市專家顧問。他是502膠水的發明人。
1979年至1980年,增蓓大哥在中科院化學所研製成光敏膠黏劑,具有快速固化、黏合強度高、耐高低溫、耐溶劑、無嗅、毒性低、黏度易調節、工藝性好、使用方便等特點,用於光學玻璃或透明材料的黏合。在他晚年的時候還發明了瞬康牌醫用膠水,用於外科開刀手術治療的傷口癒合。
2007年1月12日根據《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頒發榮譽證條例》,經北京市科協六屆十四次常委會討論決定,獲得「榮譽證」。
(8)膠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502膠水為用於多孔性及吸收性材質之接著,用於鋼鐵、有色金屬、橡膠、皮革、塑料、陶瓷、木材、有色金屬、非金屬陶瓷、玻璃及柔性材料像膠製品、皮鞋、軟、硬塑膠等自身或相互間的粘合,但對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難粘材料,其表面需經過特殊處理,方能粘結。
廣泛用於電器、儀表、機械、電子、光儀、醫療、輕工民用等等行業。
I. 橡膠是誰發明的
1736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敏從秘魯帶回有關橡膠樹的詳細資料,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記略》,書中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採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利用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3年,法國人麥加發明了能夠軟化橡膠的溶劑。
1888年,英國人鄧祿變發明汽胎,1895年開始生產汽車,汽車工業的興起,更激起了對橡膠的巨大需求,膠價隨之猛漲。
189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黃德勒發明橡膠樹連續割膠法,使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了一種大面積栽培的重要的經濟作物。
1493年,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率隊初次踏上南美大陸。在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種游戲,唱著歌互相拋擲一種小球,這種小球落地後能反彈得很高,如捏在手裡則會感到有粘性,並有一股煙熏味。西班牙人還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濃稠的液體塗在衣服上,雨天穿這種衣服不透雨;還把這種白色濃稠的液體塗抹在腳上,雨天水也不會弄濕腳。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膠的彈性和防水性,但並沒有真正了解到橡膠的來源。
1693年,法國科學家拉康達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這種小球,科學家和軍人思維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尋底調查這種小球,才得知這種小球是砍一種印地安人稱為"橡膠"的樹而流出的濃稠液體缺製造的。
1736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敏從秘魯帶回有關橡膠樹的詳細資料,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記略》,書中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採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利用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3年,法國人麥加發明了能夠軟化橡膠的溶劑。
1770年,英國化學家普立斯特勒發現橡膠能擦去鉛筆字跡。
1823年,英人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樣把白色濃稠的橡膠液體塗抹在布上,製成防雨布,並縫制了"馬金托什"防水斗蓬,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1852年,美國化學家古特義在做試驗時,無意之中把盛橡膠和硫磺的罐子丟在爐火上,橡膠和硫磺受熱後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塊狀膠皮,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法。古特義的這一偶然行為,是橡膠製造業的一項重大發明,掃除了橡膠應用上的一大障礙,使橡膠從此成為了一種正式的工業原料,從而也使與橡膠相關的許多行業蓬勃發展成為了可能。隨後,古特義又用硫化橡膠製成了世界上的第一雙橡膠防水鞋。
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九死一生,從亞馬遜河熱帶叢林中採集7萬粒橡膠種子,送到英國倫敦皇家邱植物園培育,然後將橡膠苗運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地種植並獲得成功。至2004年,世界人工種植天然橡膠成功已有128年歷史。
1888年,英國人鄧祿變發明汽胎,1895年開始生產汽車,汽車工業的興起,更激起了對橡膠的巨大需求,膠價隨之猛漲。
189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黃德勒發明橡膠樹連續割膠法,使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了一種大面積栽培的重要的經濟作物。
1904年,中國雲南干崖(今盈江縣)傣族土司刀安仁從新加坡購買8000株橡膠苗,帶回國種植於北緯24°的雲南省盈江縣新城鳳凰山,現僅存一株。
1906-1907年,海南瓊海愛國華僑何書麟從馬來西亞引進4000粒橡膠種子,種植於會縣(現為瓊海市)和儋縣。
1915年,荷蘭人赫爾屯在印度尼西亞瓜哇茂物植物園發明橡膠芽接法,使優良橡膠樹無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廣。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膠產量為753.57萬噸。位居世界橡膠生產大國前五位的分別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中國,五國橡膠總產量為629.25萬噸,佔全球橡膠總產量的83.5%。
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Philips公司採用鋰引發陰離子聚合成功地開發了溶聚丁苯橡膠(SSBR),並於1964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SSBR的工業化生產通常使用烷基鋰主要是以丁基鋰作為引發劑使用烷烴或環烷烴為溶劑,醇類為終止劑,四氫呋喃為無規劑。但由於SSBR的加工性能較差,其應用並沒有得到較快的發展。70年代末期,對輪胎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橡膠的結構和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聚合技術的進步,使SSBR得到較快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的Duniop公司和荷蘭的Shell公司通過高分子設計技術共同開發了新的低滾動阻力型SSBR產品。荷蘭Shell公司和登錄普輪胎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SSBR產品,曰本合成橡膠公司與普利斯通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錫偶聯SSBR等第二代SSBR產品,這標志著SSBR的生產技術己進入了新的階段。
我國SSBR的開發較晚,1982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對正丁基鋰-四氫呋喃-環己烷體系的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進行了小試研究,1984年進行了放大試驗,1989年研製了一種新型節能SSBR,1kt級的工業裝置開發成功,1996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開發成功10kt級的SSBR生產線,並與有關單位合作,在汽車輪胎、自行車胎、膠鞋、雜品和改性瀝青等方面相繼進行了應用研究。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對SSBR的基本物性、加工性能評價和輪胎胎面配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21世紀橡膠發展速度更快。汽車工業帶動橡膠工業,資源極缺、環境要求拉動再生橡膠利用,航天科技對橡膠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