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
(1)演化經濟學與創造性毀滅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
經濟學的對象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社會經濟發展是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主體創造、轉化、實現價值過程中主客體的對稱關系,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規律,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根本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
2. 成為出色的經濟學家應該怎麼做
林毅夫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學界的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在獻身經濟學之前,他曾是台灣的一名上尉軍官,1978年他游渡台灣海峽,到達廈門,後進入北京大學求學。在北大,林毅夫遇到了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舒爾茨。這位農業經濟學的開創者在訪問北大期間,對於中國最大的貢獻也許就是發現了擔任翻譯的林毅夫,並將他推薦到芝加哥大學。1982年,沒想過要到美國念書的林毅夫來到了現代經濟學大本營芝加哥大學。五年以後,林毅夫重歸中國時,已經是一位出色的農業經濟學家。此後他以其對制度經濟學的獨到研究享譽國際經濟學界。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學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出任主任一職,並將該中心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為了為中國企業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走向世界提供指南,明後兩天,該中心及其北大國際MBA將和道瓊斯聯合在京舉辦2002年工商峰會,屆時包括龍永圖、巴爾舍夫斯基、史美倫、樊綱、易綱、劉永好、田溯寧、吳鷹和林毅夫本人在內的國內外知名人士將匯聚一堂,就「入世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機遇與挑戰」這一峰會主題進行腦力沖浪。上周,本報記者采訪了正在為此次會議緊張忙碌的林毅夫教授。林毅夫告訴記者,中國企業只有發揮比較優勢才能才能走向世界,而且他相信,中國經濟必將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經濟學必將大師輩出,而且其中一定有人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必須發揮比較優勢
記者:即將舉行的2002年工商峰會將圍繞「入世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機遇與挑戰」進行討論,屆時你也將就此問題發表演講,在你看來,在世貿組織框架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走向世界?
林毅夫:總的來講,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首先,中國經濟已經有了產業升級的需要,而且還將加速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原本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將逐漸變成了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將它轉移到海外比我們的產業發展慢半拍、勞動力比我們便宜的地方發展,它將可以獲得第二春,從而延續自己的生命力、競爭力和企業的獲利能力。所以,在世貿組織框架下,我們的企業不僅可以在國內進行資源配置,而且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利用其他地方的比較優勢繼續發展壯大自己。
第二,到海外去投資也是我們擴大市場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中國企業在加入世貿組織框架下會有更好的走出去的機會,中國也會出現資本輸出的機會。一般來講,一個國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內,基本上沒有資本輸出,但是在進入1000美元以後,資本輸出基本是有出有進,超過2000~3000美元以後輸出就會大於進口。中國是個大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一樣,有些地區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2000~3000美元,已經具備了資本輸出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到海外去投資。
第三,在某些產業上有些國家會比我們有更大的比較優勢,我們要學會利用這一比較優勢,比如像海爾將研發中心設到了美國,就是利用美國在研發方面的比較優勢來提升自己的產業。
■中國不需要建立二板市場
記者:中國的二板市場遲遲未能推出,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到底中國需不需要建立像美國納斯達克那樣的二板市場,現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中國不需要二板市場,即使建立了二板市場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對此,你怎麼看?
林毅夫:我個人一直持這種看法,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二板市場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國家的二板市場不成功,我們更不可能成功,為什麼呢?二板市場屬於直接融資,它的上市成本是很高的,雖然它比在主板市場上上市容易一點,但是它的成本也更高,而且因為它上市相對比較容易,其市場風險也更大。應該說,在所有資金成本中,二板市場的成本是最高的,這么高的資金成本只適合產品有很大市場潛力但是風險也會很大的企業。我們知道,發達國家處於產業技術的最前沿,它的比較優勢就是在這種資金非常密集、風險非常大的研發上。這是它的比較優勢所在,因此它必須有適應它的體制的融資方式,這樣便出現了二板市場。而在我們國內,發展二板市場基於這樣兩方面的討論:一是現在中小企業從大銀行貸款很困難,而且在主板市場上市又很不容易,因此希望有一個二板市場;二是因為美國有個二板市場,所以它的高科技發展很好,我們也希望用二板市場來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但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我前面已經提到,美國已經到了高科技的最前沿,所以需要二板市場,而這種新技術的研發是資金最密集的,像IBM一年研發的投資就是50多億美元,INTEL一年的研發費用是30多億美元,摩托羅拉將近40億美元。這種資金密集型的產業,不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如果我們去做不符合我們比較優勢的生產活動,到最後你花很大的力量你還是沒有競爭力,韓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現代電子等企業,其研發投入雖然很大,不但不賺錢,而且瀕臨破產的邊緣。從第一點來講,我們的中小企業確實在大銀行貸不到款,也不可能貸到款,但關鍵的問題不是建立二板市場,而是發展中小銀行。而且中國的中小企業基本上不會有美國的中小企業那麼大的市場化的風險,為什麼?因為按照比較優勢,它從國外引進、消化和吸收技術,這些技術都是現成的,產品也是現成的,其次,就是這些中小企業將技術和產品引進來以後,它可以取代國外的產品,不但可以在國內有市場,而且在國際上也會有市場,並不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而且由於它不是走在技術最前沿的研發產品,所以它的市場機會也不會像美國的企業那麼大。這樣的特性就決定了資金成本很高的二板市場並不是發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最好的方式。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中國絕對沒有在高科技產業上面有可能發展的中小企業,比如在中文軟體市場上,中國人開發起來就可能更有優勢,如果這樣的企業要上市,到國外上市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在國內建二板市場。
■中國經濟學家正在進入西方經濟學未知的領域
記者:你曾談到中國的經濟學家拿西方的經濟學地圖在中國按圖索驥並不一定能找到位置,你的意思是否是說,中國的經濟學家正在面對是西方經濟學不曾涉足的未知領域?
林毅夫:應該可以這么說。經濟理論是從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反過來解釋經濟現象和預測經濟發展,這是經濟理論的功能。其實任何經濟理論都來自經濟現象而且最後要回歸到經濟現象,研究現象必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你在什麼地方,你對這個地方的現象就了解得比較深,你就會在你所在的地方發現這些經濟現象以及它的成因,你就可以將這些經濟現象抽象出來構築你的理論模型,並用它來解釋你所觀察到的經濟現象。很多人說美國的某某經濟學家是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那是因為美國是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人家以為美國的經濟學家研究的應該是全世界的問題,其實他研究的只是美國或者說是發達國家的問題,而且美國99%的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只是美國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與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拿他們的理論來解釋美國或者發達國家是對的,但是拿它們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指導原則卻是不對的。我們不能照搬外國的經濟學理論,我們在學習外國經濟學理論時必須很清楚他們研究的是發達國家的問題,不要簡單地拿他們的結論來套中國的情況,我們應該拿他們的分析方法來分析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分析我們的機會在什麼地方,我們的挑戰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直接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
■美國經濟學正在喪失原創性
記者:那麼你怎麼看待當前美國的經濟學研究?
林毅夫:真正對理論的貢獻是來自於對現象的觀察,從現象當中抽取理論,這才是原創性的貢獻。現在美國很多經濟學家用數學來表述經濟學,其實數學是工具,數學本身沒有思想,但在美國有著高度分工的經濟學界,有5萬個經濟學家,而美國又沒有多少東西可以研究,因此到處都在比技巧,這有點像中國的唐詩宋詞,早期的特別有生命力,到了中晚期就都講技巧了。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新的境界可寫,大家就只好鬥技巧,一鬥技巧就沒有生命力了。我覺得美國經濟學界現在普遍地是在玩技巧,這種玩法正在使美國的經濟學喪失原創性。
■張五常獲諾貝爾獎很難
記者:現在,國內經濟學圈子裡有一個很熱門的人物,就是張五常,一些人認為他有可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你怎麼看張五常?
林毅夫:張五常是經濟學家中少數可以被稱為對經濟理論有原創力貢獻的人,在國際經濟學界成名的經濟學家大部分的貢獻在計量或者數理等方法論層面,對經濟學的思維沒有多大貢獻。如果講對經濟學思維有貢獻的,張五常應該算是少數幾位對經濟學思想、思潮和思維有貢獻的人。
記者:你認為張五常能夠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嗎?
林毅夫:我個人認為他未必會拿到諾貝爾獎,雖然內心裡我是希望他得到的,但是客觀上我覺得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有這么幾個原因:一個是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闡述考斯特理論,考斯特已經拿到獎了,如果他能得獎應該是和考斯特一起。當然闡述考斯特理論也是有貢獻的,考斯特那麼有名,跟他的闡述有一定關系,這就是為什麼考斯特在獲獎時兩次引用他的話的原因。其實,一個人能否拿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在於他提出的理論後來有沒有人跟著做。
■三四十年後中國人將會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記者:那麼,中國現在是否已經產生了具有原創性思想的經濟學家?
林毅夫:我想應該有,但是這個原創性的思想是否有很大的影響,還得有很多人跟著去做。目前,我們的經濟學界還處於覺得外國的東西比較好的階段。
不過,一個經濟學思想是否有原創性還是要看10年20年後大家接受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就是原創,如果不接受就要到下一代同樣一個東西被提出來時看是否有人回過頭來看你的思想。有時候,你提出了原創性的東西,但是大家並不見得認識它的價值。所以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如果一個經濟學家說他提出的理論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的,這個人一定是對文獻看得太少。同樣一個現象,可能有人在50年甚至100年前就說過了,可是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
記者:你認為,在中國這塊土壤上,會產生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嗎?如果會,你認為會是什麼時候?
林毅夫:我覺得中國肯定會產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我認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就是世界經濟學的中心,前面我提到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經濟理論貢獻的大小不在於它的邏輯性有多麼復雜,而在於它解釋的現象有多重要。我相信在21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現象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而闡述中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一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學家。
我認為目前中國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你的思想必須是原創性的;第二,你的論述要能進到主流經濟里(可是我們在國內能夠進到主流經濟的經濟學家太少了,而且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拿外國的經濟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而不是用中國的經濟現象得出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
我相信拿諾貝爾獎的不會是我們這一代,我相信比我們早的一代也很難,更可能的是我們這一代的學生,時間也許是30年、4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登上全世界最大的經濟舞台,研究中國問題變成研究世界問題的時候,那時中國的經濟學家當中就會有人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3. 開展災害學研究保障人類生存與發展
摘要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本文簡要列述了各類災害對國民經濟建設和人類生存的危害性,論述了災害的分類和體系特徵,探討了災害形成的科學機理,強調了開展多學科、大體系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結合國土環境遙感調查,提出了開展災害學研究、監測防禦、減災抗禍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發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與遙感技術的潛力,為促進災害學的研究、保障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災害學;災害分類與災害系列;災害地球動力學;災害監測與預報;災害防禦體系;減災措施
一、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和最嚴峻的挑戰
我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條件復雜,自然災害及其導引出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災害類型多樣,這些災害頻繁不斷地沖擊人類社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近年來的人類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表明,盡管存在著資源、能源、環境和人口危機等嚴重問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調節和緩解。唯獨自然災害及其引發的社會災害,鑒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局限,目前多數尚不能預測,更無法避免。在全球范圍內,甚至在我國海陸疆域內,自然災害幾乎是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給人類留下慘重的教訓,且隱伏著毀滅性的潛在威脅。
災害是天體、地球各種能量-物質運動在生態圈的客觀伴生現象,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從地質歷史時期起,生物界就曾多次發生全球性、區域性和局部性的災難和絕滅。僅以近25億年的地球歷史追析,差不多每隔2600萬年,就有一次全球性的嚴重災變發生。從生物出現後,這種周期性的災變都留下了古地理、古生物記錄,最近一次就是中生代末期恐龍世界的絕滅。人類出現後的200萬年、50萬年及近萬年以來的記錄就更詳細了。近年來古人類學、考古學的大量研究和發現表明,古人類同樣經歷了多次局部性的絕滅和災難,延續至今的群落只是其中極少的幾個,絕大多數都斷絕了延續。進入人類文化歷史時期以來,諸如大西洲的沉沒、瑪雅文化的絕滅、四五千年前的全球性洪荒與諾亞方舟、大禹治水、義大利龐培城毀於火山噴發、印度死丘遺址、通古斯大爆炸、文化古城的沉入海底及已證實的數百上千個古人類群落的淪亡泯沒等,均表明了災害在人類發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據近年來的統計,每年全球災害數千起,重大災害數十起,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美國每年因火災、地震、海岸帶災害、滑坡、火山等災害的損失總值達35億~40億美元。中國公元前180年至公元1949年,旱、澇、颶風、地震、寒、疫、飢荒7大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在萬人以上的共發生220起,死亡總數約3.17億人。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1986年以來全世界死於天災的人數已高達450萬人之多,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
旱、澇、風暴、高溫、奇寒等自然災害,全球每年平均損失約400億美元。1987年,美國中西部33個州、1500個縣出現了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災害。1968~1984年,非洲因乾旱死亡200萬人,受災人數達2000萬。1972~1973年,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勒地區持續兩年乾旱,奪去了20萬~40萬人的生命。1982~1984年,非洲乾旱加劇,范圍擴大,34個國家遭災,24個國家發生飢荒,1.5億~1.85億人受到嚴重飢餓的威脅,成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歷史事件,損失相當於一次世界大戰。公元前2000年時,撒哈拉地區曾經是雨量充沛、水草茂盛、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機盎然的地方,曾幾何時,竟成了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在中國歷史上,死亡萬人以上的乾旱有24次。近200年來,占我國陸地47%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旱災頻率加快了20%。華北平原2萬年前也是河流縱橫、湖泊滿布、水草豐盛、樹木叢生、動物繁衍的濱海森林草原,現在海水遠去,乾旱近逼,風沙鹽鹼危害降臨。
與乾旱化同時,一些地區則在遭受暴雨、洪澇的沖擊,中國河南出現了「天漏如注」的「75·8」特大洪澇,孟加拉國也連年洪澇。1987年夏季,中國公路水毀事故頻繁,沖毀橋梁1301座,涵洞14103個,路基8139km,道路13978km,直接經濟損失在5億元以上。
每年約有百餘次強風暴發生,其能量之大、破壞之強烈十分驚人。一個中等的台風,其能量是1949年比尼基水下原子彈爆炸當量的250倍,全球年損失約2000億美元,約等於全世界軍費總和的2/5。
近年來世界性氣候異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987年6月上旬,印度北部邦氣溫高達49.0℃,埃及、義大利、美國、希臘、中國很多地方出現40℃以上的持續高溫天氣。挪威北極圈附近氣溫高達35.3℃。6月21日,芬蘭北極城羅瓦涅氣溫高出歷年平均氣溫20多度,成為歐洲最熱的城市。
水土流失波及全球陸地面積的35%,年總流失量230億t,每年約有21萬km2的耕地淪為荒地,500萬~700萬hm2變為沙漠,糧食減產12%~21%,年損失260億美元。我國黃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16億t,全國每年流失50億t,破壞耕地3666.3km2,相當於一個上海市的面積。每年流失的氮磷鉀總量等於中國化肥的總產量。中國現有沙漠110萬km2,平均每天有4.7km2耕地變成沙漠。土壤沙化也很普遍。
日本每年因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5億美元,義大利約11.4億美元。秘魯瓦斯卡蘭山和蘇聯塔吉克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的傷亡都在萬人以上。1963年維埃特水庫因泥石流崩潰,死亡4000人。在中國,由於占陸地總面積約65%的山區、丘陵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尤其是其中9.7%的生態脆弱帶,崩塌、滑坡、泥石流頻繁危害,損失也很嚴重。例如寶雞-天水鐵路沿線,成都-昆明鐵路沿線,長江三峽的雞扒子,新灘和川藏公路等都是滑坡的高發區。據四川省的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前8年共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12萬處,死2000人,傷近萬人,危及120個城鎮,直接經濟損失31億元。此外,雲南省已知有重大滑坡、崩塌、泥石流1414處。
亞洲-太平洋地區,每年因火山爆發平均死亡2500人,經濟損失10億~15億美元。全球每年發生海底火山爆發及海嘯數百次,火山爆發50座,噴發的岩漿、石塊、灰塵、氣體上百萬噸。1669年,西西里埃特納火山爆發,毀卡達尼亞城,死2萬多人。1783年,冰島斯卡普塔火山爆發,死去全國人口的1/5。1792年,日本雲仙岳火山噴發,死10452人。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引起強烈海嘯、風暴潮,死1.2萬人。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在海底炸出了一個直徑10km、深335m的大坑。1902年,西印度群島培奈火山爆發,幾分鍾內就死亡3萬餘人。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能量達1000萬t級。1985年11月13日,哥倫比亞魯依斯火山爆發,死2萬餘人。估計全球海洋部分還有1500~1800座活火山和隱火山熱點,會引起地震、火山、海嘯、風暴潮、熱旋渦和台風。最近蘇聯科學家在大西洋上的諾瓦斯科夏半島附近,觀測記錄到海面以下3000m處的大型強烈的水下海洋風暴,以比陸地颶風(速度104km/h)更大的速度,持續旋轉了10天以上。海域的風暴潮、深水旋渦和海嘯,大氣層中的颶風、台風和晴空湍流,經常導致災害性的海空難事件,其中龍卷風每年就有1000次左右,死亡2萬~3萬人,損失數億美元。
全球每年發生地震5萬次,亞洲-太平洋地區近800年來的28次大地震,共死亡264.55萬人,經濟損失1325億美元。中國有3次死亡幾十萬人以上的大地震,死亡約150萬人。20世紀以來,全球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其中10%發生在中國,人員傷亡佔50%。
森林植被在加速縮減,每年約減少1.67萬km2。熱帶森林已喪失40%,每年約喪失11萬~15萬km2。
森林火災全球每年約發生20萬起。1987年北美、黑龍江—外貝加爾的森林火災,1988年美國黃石公園地區的森林火災,損失是驚人的。1988年5月,僅加拿大就發生森林火災5000餘起,直接經濟損失1.6億美元,投入森林防火的費用每年達2.2億美元。1988年美國發生森林火災66895起,毀林2000km2,經濟損失約2.5億美元。其他火災也相當嚴重,1987年我國發生各類火災32053起,死2411人,傷4009人,直接經濟損失8.05億元,平均每天損失221萬元。1988年1~6月份,發生火災16005起,死1259人,傷1661人,直接經濟損失1.49億元。
此外,我國每年因煤炭自燃要損失好煤近2億t。
生物災害也很嚴重,蝗蟲、鼠類、松毛蟲等災害經常發生。中國鼠類估計有30億只,年損失糧食150億kg。青海草原鼠害面積達5.3萬km2,每年損失的草產量可放養牛羊400萬只。中世紀鼠疫曾奪去歐洲1/4的人口,中國也有區域性大批人口死亡。前兩年河南商丘地區大蛋蛾危害泡桐,損失3億元。松毛蟲每年造成的林木損失價值約1.85億元。
煤、石油及工業生產每年向大氣層排放CO250億t,大氣中CO2的濃度比30年前增加了23%,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大量增加,森林、海洋的自凈能力降低,酸雨危害日益擴大,年經濟損失約2000億美元。由於臭氧層遭到破壞,預計在今後50年內,氣溫將上升2~4℃,全球氣候也將發生急劇變化,海平面將上升20~160cm,海岸將普遍內移。
全球每年排放污水4200億m3,污染淡水55000億m3,占淡水總量的14%,使18億人無好水飲用。由於水質惡化,全球每年患病的有300萬人,死亡2.5萬人。中國因水污染和農作物污染造成的年經濟損失約200億~300億元。
生產建設廢棄物的佔地也達到了災難性的程度,我國煤矸石佔地約900km2,金屬礦及工業廢渣佔地6920km2,城市垃圾佔地6666km2。
在我國地面塌陷也在不斷發生,全國已發現各類塌陷區530處,塌坑十幾萬處。煤礦塌陷也很廣泛,佔地約13332km2。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已危及200多個城鎮。1921年以來,上海地面沉降局部達3.14m,天津的沉降也在2m左右。
本世紀以來,工程技術性災難也因其自然背景和工程失誤接連發生。1907年加拿大魁北克大橋坍塌。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型客輪被冰山撞擊沉沒。數百起海空罹難、化學及核工廠泄漏事故等,都有特定的地球動力學背景。
災害性工業事故也在增加。全世界每年因工傷死亡8萬人,平均每3分鍾死1個人。1980~1985年美國發生嚴重工業事故6928起,平均每天5起。中國1987年發生工業事故3617起,平均每天10起。1987年,全世界因空難死亡1171人。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35萬~42萬人。美國1980年死於車禍的人數竟超過了十年侵越戰爭的死亡總數。中國每年平均發生交通事故23.56萬起,死44650人,傷95080人,直接經濟損失17.24億元。
近年來全球性水、旱、地震、火山等災害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期。以1986年為例,1月低溫、奇寒、暴風雪襲擊北歐諸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發生大量滑坡、泥石流和洪澇災害;2月11日大風、暴雪沖擊大西洋兩岸,2月2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生大洪水;3月份全球出現多處幾十年不遇的低溫奇寒,非洲出現大旱和蝗災,法國出現嚴重乾旱、火災紛起、農業減產2/3,3月底孟加拉國發生大風暴,冰雹、暴雨成災;4月20日斯里蘭卡大壩決口,孟加拉客輪因大風暴沉沒,4月下旬中國江西發生內陸強龍卷風暴,冰雹、暴雨成災,4月底墨西哥城連續發生大地震;5月10日中國廣東30個縣遭受風暴、雨澇;7月遼河大洪災;繼1月19日硫磺島附近海底火山爆發之後,9月14日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爆發。此外,該年海空罹難事故特多,美國太空梭失事、大力神火箭升空爆毀,蘇聯發生核電站事故,非洲發生火山毒氣,印度發生化學泄漏等。1987年後半年,中國報道的災害事件390起,估計全球約發生4800起,即每月800宗左右。除了這些自然災害之外,還導引出一系列的社會災害。隨著地球動力活動的活躍、人口的增加、活動范圍的擴展,受災人口日益擴大,20世紀60年代世界受洪水災害的人數為每年520萬人,70年代增加到每年1540萬人;旱災受害人口60年代每年為1850萬人,70年代猛增到年2440萬人。據此可以預料,21世紀的災害仍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仍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並給予極大的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五六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人類蒙受自然-社會災變的災難史,人類歷史實質上是一部人類與災害搏鬥的血淚史。據估計,有史以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生命的一半夭損於各類災害,損失可謂大矣。當今世界每年直接、間接的災害損失,約等於全球軍費的總和,即5000億美元。中國每年的災害損失約500億~600億元。這足以說明聯合國組織「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和積極倡導開展災害學研究的重大意義。
二、創建災害學大體系
雖然災害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但長期以來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更談不上成型的災害學概念。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利用當今科學技術的所有成就,探討災害的成因機制、時空分布規律及監測預報方法等理論,建立災害學體系,促進災害學的發展,為防災、抗災服務。
災害可分為突發型和緩變型兩類,後者屬於生態環境變異性質,一般屬環境科學研究的范圍,但緩變型環境變遷一旦失控,也會演變成突發型災害,因而要注意環境災害的躍變。災害學主要研究突發型災變的形成機理、時空分布規律及監測預報方法等理論。
1.災害分類與災害系列
根據災害運動特徵和作用空間,可將其分為下列類型。
(1)天文災害
星體、隕石撞擊、星塵沖擊、射線-粒子流轟擊、熱力潮、引力潮、電磁流等屬此類。
(2)地內地質災害
此類災害包括地內熱流沖擊、火山和隱火山活動、地內強爆、地壓增升-岩爆、地震、海底火山、海底強熱流噴射、地內燃燒、地火-地氣噴射、毒液-毒氣噴發和地熱亢進等。
(3)地表地質災害
此類含岩石圈表層的構造災變、地塊走滑、表土蠕滑、地表陷落、地面升沉、岩崩、錯落、滑坡、泥石流、岩土崩解、流失、溶蝕、風蝕和凍解、地球化學污染、礦渣-垃圾污染等。
(4)水圈災害
海中強渦流、風暴潮、海嘯、上涌海流、毒重濁流、洪水、礦井突水、水資源急劇萎縮、水質污染、毒質水涌升、岸區地質災害、水下滑塌、惡性刨剝堆積、冰雪崩潰、流水沖擊等。
(5)大氣圈災害
此類災害有特高溫、特低溫、強氣旋(颶風、台風、龍卷風)、雷電、暴雨、冰雹、乾旱、火災、毒氣、凌空爆炸、氣體-浮塵屏蔽、臭氧層穿孔等。
(6)生物-生態圈災害
生物病蟲害、獸害、生態型突然夭亡、植物物種退化、絕滅、土壤貧瘠化(鹽、鹼、沙、沼澤化)、瘟疫、環境污染、社會災害和工程技術災害等。
以上災害雖各有破壞區間,但多數並非孤立發生,彼此間存在著共同的地球動力學和天文學背景及統一的力源,在地球各圈層構成一個比較連續的垂直災害鏈,即災害系列。例如,在地內強大的熱核動力爆發的推動下,形成火山和隱火山爆發、地氣外噴、地震、乾旱、強熱海旋、強氣旋、暴雨、洪澇、雷電、特高溫、特低溫和生態災變。類似地質成礦過程的系列性,同一災害鏈有相關的垂直和水平分帶現象。以往一般只注意其中的一種破壞形式,往往忽視了其餘表現。又如在一次大地震之前,一般都有較長時間的地熱亢進、持續高溫、乾旱和相應的生態異常,臨震又有地火、地光、雷電、地壓增升、地氣外溢、暴雨、強旋風等現象,震後則有氣溫突變、暴雨、滑坡、泥石流的發生。一次巨大的岩崩、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必然有強烈的地內熱動力沖擊,地面則有地光、地氣噴溢和暴雨等引導現象。這些伴生現象往往早有顯示。據此可以預測預報災害。雖然災害發生的背景、地點和時間,目前還理不出明顯的規律,但只要從它們的相關性著手研究,終究可以找出災變的機制並解決預測問題。所以災害系列和災害鏈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災害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2.災害的成因機制和時空分布規律
關於災害的成因機制,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解釋。筆者綜合分析了各類災害的成因之後認為,災害的產生根源,主要在地球本身的結構和動力學間的協調失控而導致災變性協調的發生。從本質上講,就是地球的熱力-物質運動貫穿於地球各圈層的災變型運動,這也是地球最主要的演化運動形式。在空間分布上,有地球結構和動力的非均勻性原因,如雷電、火山、地震和氣象災害多發生在地殼熱點之上,與岩漿熱動力有密切關聯,稱為災害的熱根源,也可稱為地球的敏感點、「經絡穴位」。在地質結構上,表現為有現實熱能的環形或筒狀結構,熱根有時成群密集,成為「災害窩」、「災害帶」。其次是熱力潮和動力源,這兩點可以從各類災害統計定位,由地質上找出原因。因此,只要深入研究地質結構、新構造運動、環境變異和地殼-地幔現實熱動力狀態,終究會探索出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災害歷史統計得知,地球上的各種災害,除與地球本身有密切關系外,還與太陽系及其他星系的運動有著密切關系,這些天文規律對地球災害也有控制意義。究竟天地各佔多少?有待研究,但災害是天地大系統中的突發運動則是確定無疑的,遵循這一思路,肯定會探索出天地奧秘,實現人類預知天文地理、興利避害的理想。
3.災害學大體系的初步設想
災害學是一門跨覆面很廣的橫斷科學,現有各相關學科的理論都需要進行專門的適應性拓寬與更新。例如災害地質學、現實災變地球動力學、地球熱動力學、災變地球物理學、災變天體物理學、地球災害學、災害氣象學、災害水文學、海洋災害學、災害生物學、災害歷史地理學、災害社會學、災害經濟學和災害法律學等。待這些學科取得一定深化之後,再進行橫向綜合、深化提高,才能建立起災害學的理論基礎,進而形成災害成因機理學、災害動力學、災害時空分析論、災害數理學、災害預測論等專門理論。因此,目前有大量的理論探索任務和相應的技術建設工作有待完成。如建立災害學資料庫、監測網路、通訊系統、電子計算機模擬和儀器研製等。
災害學是一個新的科學研究潮流,急需在現有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動員有關學科的科學家迎接災害學對科技的挑戰,盡快調整研究方向,作出研究規劃,明確主攻目標,開創一個較完整的災害學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
4.當前災害學研究的任務
為了加速災害學的發展,盡快介入減災防禦實踐,發揮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除應組建一個災害學研究中心外,近期內應開展如下工作。①組織地質、地震、氣象、農林、水利、交通等部門和各地區的專家、學者,積極參加「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從總結災害的經驗教訓出發,制定工程建設、勘測設計中的防災減害對策性研究計劃,對已建和在建工程追補災害危險性調查和評價,制訂防災減害整治措施。②組織研製災害監測和預報體系的儀器系列,盡快建成一些急迫的災害監測防禦系統,建立防禦體系,形成預測能力。③建立近200年來的災害資料庫,包括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對比災害案例。開展全球性災害資料庫的聯網交流,加強綜合研究,探索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④組織災害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的學術理論研究,制定災害學研究計劃,規劃一批專題性和綜合性研究項目,培養災害學研究生,建立專業研究隊伍。⑤組織編寫我國近5000年的災害史,編纂災害學專著和科學普及書籍,編輯出版災害學雜志,翻譯有關書刊,組織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等。
三、環境遙感的新發展
災害學是在環境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環境科學的各分支學科都可比較容易地轉入災害學研究。遙感技術與災害學研究相結合不僅是必然趨勢,而且是環境遙感的新發展。近年來我國遙感技術在洪水、林火、滑坡和泥石流、地震、乾旱、污染等調查方面的應用就是例證。「七五」期間研製建成的「航空遙感林火實時監測系統」和「航空遙感洪水監測系統」,不僅可以實時監測災害發生的地點、受災面積及災情,而且可以贏得時間,為抗災、減災和災後重建提供參考依據。總之,遙感技術的特性,特別是航天遙感中的熱紅外探測和高解析度的可見光探測、數據通訊傳輸等技術,在災害監測中更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今後的航天、航空和地面的多層次立體監測系統,也必將在遙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因此,災害學研究及監測、防禦體系的建設,無疑地要落到環境遙感的肩上。但願環境遙感工作者能在發展災害學研究和防禦體系建設中起骨乾和先鋒作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錄自:環境遙感,1990,5(3)
[俄羅斯]薩哈林火山圓涌構造
[墨西哥北部]埃莫西約Φ形圓涌構造
4. 美國如何摧毀前蘇聯經濟
日本,廣場協議.
2. 蘇聯,打壓石油價格.虛擬的星球大戰計劃.
5. 20世紀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
馬可尼和波波夫發明了無線電通信(1900)
2萊特兄弟發明了動力載人飛機(1903)
3魯米埃爾兄弟發明了彩色照相機(1904)
4弗萊明和福雷斯特分別發明了電子二極體和三極體(1904~1906)
5德、美、英等國科技專家發明了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1910~1938)
6福特發明了汽車流水線生產(1913)
7美英科技專家發明了雷達和射電望遠鏡(20~40年代)
8歐美科技專家發明了電視(20~30年代)
9惠特爾和亨克爾發明了噴氣式飛機(1930~1939)
10布勞恩等發明了v—2液體火箭(1942)
小耗子嘀嘀
回答採納率:50.0%
2008-09-20
19:14
檢舉
20世紀的人類10項經典發明
20世紀100年來發明的東西當然絕對不只10項,進步的動力促使發明不斷地產生,不過這10項發明對於現代文明的形成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說少了哪一項發明,20世紀就不可能像現在這個樣子。
1原..子
彈
1945年8月,毀滅地球的潘朵拉盒子在日本廣島與長崎被打開,當時國際強權一心只想以這種威力極大的致命破壞武器去壓倒對方。美國首先在1945年7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蘇聯緊接著在1949年成功試爆,英國是1952年,法國是1960年,中國是1964年。
2太空梭
1959年蘇聯的無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陸月球,並且拍回了大量的照片。而美國60年代末阿波羅登月的壯舉,卻是人類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後,美國在太空探險方面逐漸將蘇聯拋在後頭。太空梭出現後,人類前往外太空的成功幾率大為提高,科學家預言公元2000年之後人類將開展外太空旅行。
3電視
1923年,電視機的靈魂——顯像管誕生了。電視技術廣泛應用是在40年代,1954年則開創彩色電視的紀元,60年代以後幾乎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電視台。這個方盒子為人類製造了無數歡樂的時光。
4人造衛星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由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試射成功的,緊接著美國的探險者1號在1958年1月31日試射成功,從此以後這些隨著地球自轉運行的人造衛星愈來愈多地漂浮在大氣層外。原來運用在軍事科技上的人造衛星,後來慢慢演化出通訊、繪圖、偵測、氣象等不同用途的衛星家族。
5阿斯匹林
早在15世紀的希臘醫生就用柳樹皮中研磨出來的粉末做為草葯版的阿斯匹林始祖。到了本世紀末,這個減輕身體疼痛的配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德國拜耳葯廠創立的「阿斯匹林」商標,成為這個葯方的專有代名詞,20世紀愈來愈忙碌的現代社會中,阿斯匹林這顆白色圓形葯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6民航客機
現代生活中國際旅行必備的交通工具——飛機,多是由軍用運輸機改良而成的商用客機。1949年第一架商用客機載36名乘客飛行於歐洲上空,開啟了民航世紀的新頁面。時至今日,交通運輸市場對於飛機旅行的需求越來越大,民航客機已成為人們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
7個人電腦
電腦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思考的形態,70年代末電腦廠商開始開發較小型的個人電腦,到了80年代初市場上有了大眾化的電腦消費產品。個人電腦加快社會數字化腳步,幾乎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被電腦完全感染,沒有人能夠拒絕電腦進入生活之中。
8行動電話
曾經是英雄電影中大哥專屬配備的「大哥大」,已成為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的一種私人通訊聯絡方式。全球經濟的發展,讓移動通訊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而手機隨時隨地聯絡的便利性,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傳統的溝通方式。
9克隆羊
1997年初英國科學家讓一隻沒有父親的小羊成功地誕生,這項創舉說明了人類即將有可能用自然途徑以外的方法製造生命。克隆羊在生物科技上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一大步,但它所牽涉到人類道德觀念的層面,卻是科學所無法理清的難題。
10網際網路
最原始的電腦網路原本只是在學院研究室中連接不同電腦主機,當這項技術只需經由簡單的數據機和電話線的連接,就可為人所用時,網路瞬間成為世紀末影響力最大的發明。網路製造出的新的資訊傳播模式很快地影響到愈來愈多的層面,電子郵件、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等方式為網路重新定義塑型。人們只要一條細細的電話線,就可以將全
6. 尤瓦爾在《未來簡史》書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什麼樣顛覆性的觀點
《未來簡史》的內容概要
人類未來面臨的新議題:醫學和科技的發展已經讓人類戰勝了大部分瘟疫,因為傳染病造成人類大規模死亡已是小概率事件。隨著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戰爭能帶來的獲利便會下降。那麼,新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議題是什麼?不知滿足的人類下一個努力目標將是什麼——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
第二次認知革命:從智人到神人:在21世紀,人類的第三大議題就會是為人類取得神一般的創造及毀滅能力,將「智人」演化為「神人」。這第三項議題顯然會將前兩項議題納入其中,而且也正是由前兩項議題所推動。我們希望擁有重新打造身體和心靈的能力,首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逃避老死和痛苦,擁有主宰宇宙的「神性」。
人工智慧革命:個人價值的終結:人工智慧強大後,大部分人將失去價值,機器將取代人承擔更多的工作,如果說工業革命帶來了無產階級,那麼人工智慧革命將帶來一個新階層:無用階層。
未來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精英,已經不是普通的「智人」,而是掌控了演算法,並通過生物技術戰勝了死亡、獲得幸福快樂的——「神人」,他們才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是人類進化而成的新物種。
7. 聽說進化論被推翻,真的嗎
不要聽樓上二位妖言惑眾,西方洋教為了保證自己的人民精神的控制,繼續獲利,不惜反科學地造謠,比如達爾文臨死信上帝、現代科學支持神學之類的。
關於達爾文,神棍們造的謠來自所謂達爾文的保姆霍普夫人(Ms. Hope),這個可以在網上搜到,達爾文的子孫作證,根本沒有這樣一個保姆服務過達爾文家族。而且達爾文只是一個凡人,也會有很多錯誤,就算信教,又怎麼能證明進化論不對呢?進化論是科學,它的正確性已經由無數科學實驗檢驗過,和創始人的態度是無關的。發明原始電燈的愛迪生難道比現在製造電燈的工匠水平還高??
關於進化論,目前沒有一個例子能反駁它的正確,沒有一個專業研究生物學的科學家能否定。北京人不就是半人半猿的化石嗎?青蛙不就是魚類到陸生脊椎動物的過渡嗎?小時候蝌蚪像魚,大的青蛙陸生。而且青蛙的心、肺、腎、骨骼、肌肉等等都是處在魚類和陸地動物的中間,難道這還不是身邊的例子?
關於宗教,你會發現只有西方洋教才反對進化論,因為他們根本不是科學,源於神話故事,在古代歐洲教會有絕對權威,比國王權力還大,它說什麼就是什麼,當然亂噴很多不符責任的反科學的東西。而東方宗教如佛道等源於哲學思想,思考就客觀理性得多,而且皇帝權力更大,他們不能為所欲為,也不會創造什麼歪理邪說
洋教的神是西方人長相,佛教是印度尼泊爾長相,玉皇大帝是中國人長相,有力地說明了神是人創造的,古代的人只見過自己周圍的人,按照自己的樣子來造神,而不是神造人!
8. 列舉19和20世紀世紀上的重大發明創造,每個各寫五個
19世紀重大的發明創造:
英 國法 拉 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英 國道 爾 頓創立了近代原子學說。俄 國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英 國達 爾 文創立了生物進化學說。法 國巴 斯 德開創了微生物學
20世紀重大發明創造:
1895年 X射線、電影
1897年 阿司匹林
1900年 輸血
1901年 原子核
1902年 無線電 傳真機
1903年 飛機 不銹鋼
1904年 手錶
1907年 復印機和 塑料
1911年 空調
1913年 汽車組裝流水線 鎢絲電燈
1920年 信用卡
1923年 8線圖像的裝置(早期電視)
1927年 電視機
1928年 青黴素
1929年 盤尼西林
1935年 雷達
1939年 核能
1940年 彩色膠卷
1942年 核武器
1943年 計算機
1945年 人工腎 隱形眼鏡
1948年 半導體收音機
1953年 DNA
1954年 避孕葯
1957年 人造衛星
1958年 心動記錄器
1960年 激光器
1964年 軟質隱形眼鏡
1967年 器官移植和網際網路(互聯網)
1978年 試管嬰兒
1983年 機器人
1997年 克隆技術
1923年 噴氣發動機
2、二十世紀的重大發現
相對論
量子力學
宇宙大爆炸理論
空間論
DNA分子結構
地球板塊學說
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核能與核技術
9. (25分)歷史學家黃仁宇主張把歷史演變放置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
(1)東方:處於社會變革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潰。(6分,任答兩點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6分) (2)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傳到西歐,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社會變革和文化傳播。(4分)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影響了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工業的發展、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4分) (3)觀點:西方文明經歷了階段性毀滅和新生,西方文明的發展是不同民族主體不斷傳承創新的結果;(2分)希臘民主的泛濫最終導致希臘的衰落,但羅馬帝國把希臘的人文主義關懷與自身的法律理性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中世紀歐洲的長期黑暗不僅沒有毀滅西方文明,反而呼喚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新航路開辟後,隨著商路中心的轉移,義大利的地位日益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西歐各國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解放。(任舉一例3分) 10. 怎樣理解《巨變》 2001年10月,在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展覽會上,《巨變》這本書成為一個亮點,各國出版商競相爭購版權。中信出版社購得中文簡體字版權,並於2002年2月推出了這部著作。這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和高度重視的關於全球問題的書。 「全球問題」是羅馬俱樂部從20世紀70年代起陸續發表的十幾份報告中提出來的,其含義是:隨著世界紛紛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在各國經濟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出現了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三個負面效應,如果不加控制的話,它們會造成全球性的災變,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遺憾的是,羅馬俱樂部的報告並沒有提出解決全球問題和避免災變的辦法。 隨後,拉茲洛被遴選為羅馬俱樂部成員,他用系統科學和系統哲學研究全球問題,撰寫了《人類的目標》。之後,他突然醒悟: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的外在極限均是一些常數,難以改變,人類所面臨的危機過錯不在地球,而在人類自身。因此,他轉向對西方文化和價值做批判性反思,把全球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向對構成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社會結構的批判。 後來,在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支持下,拉茲洛成立了廣義進化研究小組,以期從進化的「歷史」中發現能指導解決全球問題的某些原理、規律和方法。1996年,在匈牙利總統和政府的支持下,拉茲洛又成立了布達佩斯俱樂部。他期望通過自己的活動幫助人類逐漸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的認識、價值追求和社會行為,因為人類的任何過度索取和生產都會破壞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並遭到毀滅性的報復。只有發展「全球意識」和「全球倫理」,才能避免或至少減輕全球性的災變。 最後,拉茲洛在《巨變》中寫到,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才是21世紀人類長期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在本書中,拉茲洛清楚地揭示了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全球危機,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意識的危機。為何在數百萬物種之中,唯獨人類可以這樣做,做出長期顯然違背自身利益的事情呢?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價值觀。 拉茲洛論述了全球系統遵循復雜系統演化的非線性混沌動力學的原理。這類系統的演化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860~1960年是奠基時期;第二階段——1960~2000年是全球化時期;第三階段——2001~2010年是決定性的關鍵期;第四階段——2010年以後將跌入「末日境況」。他認為,我們現在已經接近第三階段的門檻,即接近系統發生突變的臨界狀態。一旦越過這個臨界狀態,系統便不可挽回地跌入第三階段,隨後第四階段便會接踵而來。 拉茲洛指出,第三階段是一個關鍵時期,人類的未來究竟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所思所為。因為按照他的說法,未來是創造的,不是預定的。一旦突破臨界狀態,世界必將發生「巨變」,要麼是「大災難」、「大瓦解」,要麼是「大突破」、「大轉變」。此外,他還分析了決定第三階段巨變的重要因素:生態上的非可持續性和社會目前存在的非可持續性。「進化不是命運而是機遇,未來不是被預見而是被創造」,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人類能否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斷迫近的全球性災難,需要人類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予以緩解,否則擺在人類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走進地獄。 按照拉茲洛的理論,人類的發展雖然是一種非線性系統,在其演化過程中充滿了無法預料的因素。但是如果人類現在就對全球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並致力於緩和人與環境的對立,那麼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調節。 如今,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人類生存的困境越來越明顯,人類更是到了需要創造一個新的文化世界的時候了。由於目前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不僅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環境的沖突。而解決「沖突」的唯一途徑就是面向未來、面向人類生活的整體,設想出另外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並堅決地以此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指南。 《巨變》為人類的生存敲響了警鍾,向人類展示了通過文化進化和意識革命才有可能戰勝危機的圖景。在這部影響甚大的著作中,拉茲洛以大量的數據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指出,全球生態問題將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其觀點迅速產生了積極的回應。 本書對這個世界既有全景式的描述,又有思維縝密的理據。書中的許多觀點都是發人深省的。《巨變》不僅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信息革命日新月異的今天,為麻木或興奮、冷漠或偏執的人們凸顯了全人類所面臨的深刻危機,而且為我們應對危機提出了解決之道。 我們進入第三個千年紀之際,前此進化而成的人際、人與自然關系形式,已造成緊張、沖突和危機升高。生態和社會這兩組關系,如今變得無以為繼。我們若想把今天的巨變導向安全的結局,並以自己的力量走向比較均衡的後理性文明,首先必須了解和考慮這些「非可持續性」。 與演化經濟學與創造性毀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