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核酸最初是如何被發現的
核酸的發現
1869年,F.Miescher從膿細胞中提取到一種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因存在於細胞核中而將它命名為「核質」(nuclein)。但核酸(nucleic acids)這一名詞在Miescher發現「核質」20年後才被正式啟用,當時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質的核酸製品。早期的研究僅將核酸看成是細胞中的一般化學成分,沒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體內有什麼功能這樣的重要問題。
⑵ 人類最早發現有DNA存在的是誰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宣布他們的重大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
在全球科學家共同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的今天,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副院長、我國863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陳竺教授,請他為讀者介紹人類生命科學史上DNA發現的重大時刻和經典故事。■米歇爾發現了DNA
發現DNA最早是在1869年,是由德國生化學家米歇爾發現的。米歇爾在作博士論文時要確定淋巴細胞蛋白質的組成,不想卻發現了一種既不溶解於水、醋酸,也不溶解於稀鹽酸和食鹽溶液的未知的新物質,最終證實這種物質存在於細胞核里,便將它定名為「核質」。後由瑞典著名生化學家阿爾特曼建議將「核質」定名為「核酸」。
核酸是一種高分子,它的基本組成單位叫做「核苷酸」。生物體內的核苷酸有兩大類:一類是核糖核酸(即RNA),另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核苷酸中的糖分子是「核糖」,後者是「脫氧核糖」。
記者:陳教授,您能告訴我們核苷酸中糖分子的「有氧」與「脫氧」對於我們人類生命意味著什麼?
陳竺:按照現代基因組學研究的結果,生物中的遺傳物質大都為脫氧核糖核酸即DNA,也就是說DNA是生命的遺傳物質,基因的特異性在於DNA序列的特異性。認清這一點,對於我們探索揭示生命的奧秘十分重要。■雙螺旋結構發現50年
2003年4月23日,英國科學界在倫敦舉行盛大聚會,慶祝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這次慶祝會由英國皇家學會、英國醫學研究會和《自然》雜志共同舉辦。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傑出的生化學家詹姆斯·沃森出席聚會並發表了講話。
詹姆斯·沃森是美國芝加哥人,195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時,與同在劍橋大學從事生物學研究的英國生化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相識,便共同開始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研究。
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構建出一個高約兩米的雙螺旋模型,以此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孟德爾的生物遺傳理論,同時標明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很像一段螺旋的梯子。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這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重大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並於同年4月25日,在《自然》雜志上宣布了他們的這一發現。
記者:後人應怎樣看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與價值?
陳竺:雙螺旋結構顯示出DNA分子在細胞分裂時能夠復制,完善地解釋了生命體要繁衍後代,物種要保持穩定,細胞內必須有遺傳屬性和復制能力的機理。這一發現標志著沃森和克里克終於揭示出了基因復制和遺傳信息傳遞的奧秘,兩人由此獲諾貝爾獎,並由此引發了一場蔚為壯觀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重大革命。■還有一人也同獲諾貝爾獎
就在沃森和克里克獲得諾貝爾獎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同時獲得了這一重大獎項,他叫威爾金斯,是英國的一位生物物理學家。他的X光衍射研究,對於DNA分子結構的確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威爾金斯1916年出生於紐西蘭。他用X光衍射分析對DNA進行研究,發現DNA分子是有規律的,研究還顯示DNA結構有可能是螺旋體。在此基礎上,威爾金斯的同事———年輕的女物理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倫敦國王學院,藉助於倫琴射線進行DNA結構分析,證實了這種結構是由一恆定的距離重復單位組成,並指出已知存在於DNA中的磷酸鹽基團可能位於螺旋體的外部。
運用這一研究成果,沃森和克里克才得以構出DNA分子的結構模型,並與威爾金斯同獲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
記者:獲獎者中為什麼沒有富蘭克林,她的研究貢獻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她豈不是不公平?
陳竺:是這樣的。但此時的女物理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因患癌症已經去世,所以沒能獲取這一殊榮。可是,她對DNA結構的發現確實是功不可沒,因此至今為後人深深懷念。■相關概念:DNA的復制
DNA的復制是指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來合成子代DNA的過程。能夠自我復制是遺傳物質的重要特徵之一。染色體能夠復制,基因能夠復制,歸根結底是DNA能夠復制。
生物體要維持種族的延續,就必須把他們的遺傳信息穩定地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要把DNA分子穩定地傳給後代,這就涉及到DNA分子的復制。
DNA的基本功能遺傳物質DNA的基本功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復制,在生物的傳種接代中傳遞遺傳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後代的個體發育中,能使遺傳信息得以表達。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
⑶ 核酸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核酸在1869年已被德國生物化學家賽爾發現,由於它的功能無人知曉而沉睡了70餘年。
1868年,瑞士青年化學家米歇爾在研究細胞核的組成成分時,從附近外科診所的廢物箱中撿來滿是膿液的綳帶,而後用硫酸鈉稀溶液沖洗綳帶,使細胞保持完好並與膿液中的其他成分分開,得到了很多白血球細胞。然後,他用酸溶解了包圍在白血球外面的大部分物質而得到了細胞核,再用稀鹼處理細胞核,又得到一種含磷量很高的物質,這種物質引起了他的興趣,因為這種物質從未有過報道,為此他把位於細胞核中由磷酸產生的酸性基因,一種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稱為「核素」。
⑷ DNA和RNA的發現者各是誰
DNA: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 RNA: 美國人西德尼·奧爾特曼和托馬斯·切赫
⑸ 核酸的發現者是誰
1868年, 瑞士青年學者Friedrich Miescher在德國University of Tübingen醫學院Felix Hoppe-Seyler實驗室從白細胞中發現核質 。該實驗室當時以發現血紅蛋白聞名。
從葛曉春老師課上聽來的。
⑹ 核酸是誰發明的
核酸不是發明的,而是發現的。因為核酸本身就存在於生物界,因此用:發現。
是米舍爾發現的。
希望能幫助你。^__^
⑺ 1.核酸的發現者是誰,核酸分為2種,1種是什麼,另1種是什麼
核酸的發現者是米歇爾
核酸分兩種,一種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一種是核糖核酸,即RNA
⑻ 核酸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核酸在1869年已被德國生物化學家賽爾發現,由於它的功能無人知曉而沉睡了70餘年。
1868年,瑞士青年化學家米歇爾在研究細胞核的組成成分時,從附近外科診所的廢物箱中撿來滿是膿液的綳帶,而後用硫酸鈉稀溶液沖洗綳帶,使細胞保持完好並與膿液中的其他成分分開,得到了很多白血球細胞。然後,他用酸溶解了包圍在白血球外面的大部分物質而得到了細胞核,再用稀鹼處理細胞核,又得到一種含磷量很高的物質,這種物質引起了他的興趣,因為這種物質從未有過報道,為此他把位於細胞核中由磷酸產生的酸性基因,一種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稱為「核素」。
米歇爾的德國導師塞勒也從酵母菌中提取出了「核素」。他把酵母中提取出來的「核素」稱為「酵母核素」,而米歇爾發現的「核素」由於很容易從動物的胸腺中取得,所以稱為「胸腺核素」。
1879年,塞勒的另一名高足、德國生物化學家科塞爾開始系統研究「核素」的結構。他用水解「核素」的辦法,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鬥,從「酵母核素」和「胸腺核素」中,除得到兩種嘌呤和兩種嘧啶物質外,還發現「核素」中存在碳水化合物。到20世紀初,科塞爾和他的學生們已把核酸的所有組成成分——戊糖、磷酸、嘌呤鹼、嘧啶鹼全部辨認出來了,為此,科塞爾獲得1910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1898年,奧爾特曼首次建議用「核酸」這種名詞代替「核素」這個名詞。
⑼ DNA一詞的發明是誰最先說DNADNA一詞的命名者
最早分離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是一名瑞士醫生,他在1869年從廢棄綳帶里所殘留的膿液中,發現一些只有顯微鏡可觀察的物質。由於這些物質位於細胞核中,因此米歇爾稱之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進一步辨識出組成DNA的鹼基、糖類以及磷酸核苷酸單元[3],他認為DNA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由磷酸基團的聯結,而串聯在一起。不過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長鏈較短,且其中的鹼基是以固定順序重復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張X光繞射圖,闡明了DNA結構的規律性。
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從格里菲斯實驗中發現,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轉變成為粗糙型的同種細菌,方法是將已死的平滑型與粗糙型活體混合在一起。這種現象稱為「轉型」。但造成此現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等人所辨識出來。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與瑪莎·蔡斯確認了DNA的遺傳功能,他們在赫希-蔡斯實驗中發現,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參考資料:網路來源
⑽ DNA一詞的發明者是誰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遜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