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是誰創造了曲劇

是誰創造了曲劇

發布時間:2021-07-26 03:46:31

A. 北京曲劇是怎樣誕生的

那還是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時候

B. 戲曲的由來,並說是誰發明的,還要短一點!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中國戲曲主要回是由民間歌舞、答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C. 北京曲劇的創始人

魏喜奎、孫硯琴等老一代藝術家是北京曲劇的創始人。甄瑩、許娣、張紹榮、孫寧等中年一代為北京曲劇新時期的代表。盧雪文、王榆以及2003年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曲劇大學本科生為曲劇的新生代。許娣、張紹榮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孫寧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甄瑩獲北京市首屆「金菊花獎」。劇目《煙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市委宣傳部「十個一工程提名獎」;文聯「曹禺文學獎」;市文化局演出百場獎。《龍須溝》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市委宣傳部「十個一工程獎」;市文化局演出百場獎。劇團於1997年和2000年兩度攜《楊乃武與小白菜》、《煙壺》、《龍須溝》、《茶館》、《四世同堂》赴台灣演出。
2000年後,北京市曲劇團先後創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紅旗下》 、《魚水情》等多部舞台作品,著力打造北京風格的本土音樂劇。《正紅旗下》獲得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全國地方戲(北方片)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二等獎。並以北京曲劇「新生代」為主恢復排演了北京曲劇《珍妃淚》、《少年天子》、《啼笑因緣》、《北京人》四部經典劇目。

D. 中國曲劇發源地是哪兒··

起源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 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曲劇音樂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經由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組成的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戲劇舞台,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台,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台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2006年5月20日, 曲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劇是以流傳於河南省為主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

E. 靜劇是誰創造

京劇是京劇大師洪廣紅創造的

F. 曲劇名家是誰

李天方比楊帥學唱的好,為什麼名氣不大?

G. 曲劇的來源有什麼歷史背景

明清時期在農村盛行民歌,後來人們在民歌基礎上經過藝人加工形成了小曲,這些小曲詞情雅麗,曲韻動人,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明代開封唱小曲之風尤盛。自此之後又有打棗桿、桂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濺,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肺其譜不知從何而來一一真可駭嘆!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單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演唱時,三五人自執檀板擊節,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順序來演唱,人們稱之為「鼓子曲」。

大約到了清代末期,出現了一個名叫朱萬明的人,他自幼愛拉愛唱,尤其酷愛鼓子曲。朱萬明的父親會「海參戲」,也會拉弦伴奏,是清代末期鄭鐵爐一帶有名的藝人。「海參戲」是坐攤戲,活躍於當時的民間。取系開始是以牟生為主,後來結演變成一種文化藝術

H. 曲劇是怎麼來的

曲劇這個名字,是解放後因為老舍先生才有的。1952年年初,老舍寫完了一部戲,名叫《柳樹井》,在劇種名稱上管它叫曲劇,從此,這個劇種便正式走進了藝術史。
明清時期在農村盛行民歌,後來人們在民歌基礎上經過藝人加工形成了小曲,這些小曲詞情雅麗,曲韻動人,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明代開封唱小曲之風尤盛。

I. 戲曲是誰發明的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周瑋)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自8日起連續3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燈光映照下,美輪美奐的劇院內演繹著由夢而生的至情故事,讓人不由得恍惚了真實與夢境。

觀看演出的觀眾中,有幾十位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知名戲曲專家。他們在崑曲榮膺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六周年之際會聚一堂,共議崑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崑曲被聯合國命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和扶持,加上文化人的推波助瀾,使觀看青春版《牡丹亭》已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時尚。」看過青春版等6個版本的《牡丹亭》,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季國平感觸很深。

演出已超過百場,所到之處掌聲雷動,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引起了季國平的思考。「經典與流行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傳承與發展、借鑒和創新的問題,沒有尊重保護,何來繼承發展;但繼承不可能在真空狀態中進行。今人的態度應該是:尊重前人,敬畏傳統,觀照當下,審慎創新。」

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作家王蒙認為「這是很有象徵意義的事情」,說明「崑曲有可能迎來自己新的青春」。

崑曲曾經受到沖擊與冷落,是社會環境使然,也與其本身的藝術氣質有關。「與西方的戲劇文化相比,我們的戲曲是另一種審美體系,它和現實保持相當的距離。」王蒙說,「比如崑曲,與其說它是現實的,不如說它是唯美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崑曲藝術典雅寫意、精美細致表演風格的同時,將傳統藝術風貌與當代觀眾審美訴求相調適,展現出崑曲藝術的別樣魅力。王蒙說:「有理由寄予希望,中華文化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戲曲藝術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崑曲、《牡丹亭》也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

華語作家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和藝術總監,這位「崑曲義工」近日又添新頭銜: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處名譽主席。

對崑曲,他愛到痴迷:「西方的歌劇,有歌無舞,而芭蕾有舞無歌。崑曲,有舞有歌,又有詩的意境,我想還沒有一個劇種能夠達到崑曲這種境界。」

「崑曲在文化上的影響難以用金錢估量,所以我想這項事業絕對值得政府與民間投資。」白先勇說,「學術上的研究、與世界的交流非常重要,崑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外國學者感興趣的一門重要課題。所以希望有更多大學能夠設立相關的研究機構。」

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在20多所大學巡演,除了訓練年輕演員,還培養了大量年輕觀眾。白先勇說:「崑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合適作為啟蒙教育的內容。每次到了大學,我都大聲疾呼,快點把崑曲列為大學的正規課程。我們要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紮根,這是重要的一步。」 張得學

J. 京劇誰發明的呀

京劇不存在誰發明一說,它是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

京劇演變過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班」,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京劇釋義: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閱讀全文

與是誰創造了曲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