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紙到底是誰發明出來的
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節約了成本和時間。後是把他尊稱為造紙術的發明人,但是實際上他只是改進,真正的發明人是西漢人。至於是誰歷史上沒有準確的記載。。。。【希望能幫到你】
B. 是誰發明了紙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其實現在說到紙,很多人第一個就想到的是蔡倫,其實蔡倫只是發明了造紙術。其實在我國西漢早期就已經有紙的出現,只不過那時候的紙很粗糙,不被上流社會認可,而且很難普及。
後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使紙張開始被廣泛使用。
C. 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紙的人是誰
1. 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古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古阿玆提克人及瑪雅人以桑科植物樹皮製作的厚紙書寫繪畫,古印度人用貝葉(棕櫚葉)刻寫佛經,古近東人與中古歐洲人用野獸皮書寫,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西周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秦漢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後還有刻石、竹簡、木片、絲帛等等作為過書寫的載體,但是它們各有缺點: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部分更不能修改。
2. 以往認為中國造紙起源東漢,但近年來的一些考古遺跡有了新發現,例如:
1934年在新疆羅布淖爾烽燧台廢墟發現古麻紙,約長10公分,寬4公分,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
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帖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查科爾帖紙」
1957年在西安東郊漢墓出土的「灞橋紙」,約10公分見方,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
1973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漢金關烽燧遺址出土「金關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發現公元前1世紀紙殘片,上有四個手寫的字。
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代墓葬群中出土「放馬灘紙」,繪有地圖。
1990年在甘肅敦煌甜水井漢代懸泉郵驛遺址出土「懸泉紙」。
2.1這些考古樣本包括在中原確認年代遺址中被發現的,為中國造紙起源於前漢之說提供確切的佐證。宋朝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亦載:「漢初已有幡紙代簡。……蔡倫銼故布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恬之前已有筆之謂也」。所謂幡紙即以蠶絲絲絮壓制粘合成的紙。
3.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
D. 紙是誰發明的
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發明的。但以前的製造方法不規范,蔡倫改進了造專紙術,使紙張逐屬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至於早期已有紙,但沒有廣泛製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是大自然發明了玻璃。
(是蔡倫發明的)
E. 是誰發明了紙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
F. 歷史上誰發明了紙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起源於何時,我國學術界長期存在著「東漢蔡倫發明紙說」與「蔡倫前發明紙說」兩種觀點,它們之間的爭論已有40多年。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似乎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蔡倫並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是最早的造紙人嗎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傳統說法,直至今天,中國的教科書也這樣告訴學生。這種觀點的主要根據,來源於重要史書《後漢書》。《後漢書》中明確記錄了造紙術的發明人、發明原由和過程:「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這段記述又由保存在較晚著作中的其它記述或引文所證實。基於《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由於新的考古發現,「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許多的紙張史專家中都引起了爭論。
1957年,陝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一派學者開始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觀點提出異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個世紀。
然而,另一派專家則對這些紙出土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紙。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卻可以算做「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日本高知紙業實驗場的技術鑒定和化驗結果也都表明,該紙是以麻類植物製造而成,且纖維分布均勻,質量明顯優於陝西灞橋紙,完全可以用於書寫。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唯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到了沖擊。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驚喜地告訴記者,這個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質量較好。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也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這一觀點。出土的紙是東漢以前的紙嗎敦煌懸泉置出土了成百件的古紙似乎
使「蔡倫前就有紙」成為不爭的事實,但關於造紙術起源的問題卻仍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據敦煌懸泉置遺址的發掘工作者何雙全介紹,多年來,持「蔡倫造紙」觀點的學者對考古發現的紙的年代表示懷疑。他們指出,1957年以來出土的「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放馬灘紙」等被認為是「西漢紙」,是發掘報告按照墓制或同時出土的西漢文物或竹木簡上最後年代記述而定下來的。但造紙術起源的問題不是考古界的研究專利,對此,考古界外的史學、造紙學專家都有質疑和發言權。
G. 紙是誰發明的
直至目前,尚復無人能完全證實制蔡倫不是我國造紙術發明人,而造紙術不管是蔡倫受前人啟示借鑒,還是獨創,他對世界文化發展所作的貢獻都是功不可沒的。
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記錄非常明確,並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造者,而不是發明者。蔡倫只是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H. 紙是誰發明發展史是怎麼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在紙尚未問世之前,古代中國的文字資料有許多不同的載體。 甲骨,指龜甲與獸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積大而平整,利於刻劃),主要應用於於商代,作為占卜之用。據學者郭沫若研究,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約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種金屬器具,應用得最多的為青銅,即銅與錫的合金,也有少量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當時文字多銘刻於鍾、鼎等典禮儀式用品,故稱為金文或鍾鼎文。 石:以石為載體的文獻包括碣、碑、崖刻等,從秦朝到現代都有應用。 竹、木:將竹或木頭劈成長而窄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用來記錄文字,廣泛應用於先秦至三國兩晉時期。此外,還有以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的,稱為牘。 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製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一般人用不起。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I. 紙是誰發明發展史是怎麼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