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色列發明的槍支有哪些
1、UZI 沖鋒槍
⑵ 以色列人是不是專為戰斗而生啊!剛建國就那麼厲害!他們發明的武器也很一流例如,烏茲沖鋒槍,還有牆角槍
我覺得猶太人是個高智商的民族 出現這種武器也是技術的體現啊
⑶ 以色列發明過什麼戰機和中國比怎麼樣以色列在經濟、軍事、政治上比中國強嗎
以色列的國防工業還是挺強的,因為作為美國在中東埋下的「釘子」,美國可以說鼎力幫助了以色列建立現代化的工業。
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使用了不少法制幻影-3戰斗機,由其國防工業在幻影-3上升級,加上小型的固定鴨翼,變成了其第一種自產戰斗機「幼獅」。然後在美國的幫助下,大約七八十年代發展了基於F-16的「獅」式戰斗機。此機在F-16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變動,改F-16的常規邊條氣動布局為更先進的鴨式布局(平尾取消,在主翼前安裝鴨翼),並更換自產的先進火控系統和安裝了普惠公司動力強勁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發展到後期,美國擔心這種飛機過於先進,會擠佔美式戰斗機的市場,就斷絕了對此戰機的技術援助,所以此戰機發展無果而終。可以看出,以色列並沒有建立全套的航空工業,否則不會因為美援斷絕而使此先進戰斗機胎死腹中。從已經發展過的過程看,以色列不缺先進的電子設備,主要就差在了發動機上。中國的航空發動機雖然也不算先進,但至少可以自產,而且在持續進步中,這點要遠比以色列強。至於雷達、火控等電子設備,似於以色列為伯仲之間,或者略差。但是在涉及飛機氣動布局的設計等方面,中國應該遠強於以色列。
至於說以色列的經濟、軍事、政治上與中國比較,這個以色列雖然被稱為「中東的超級大國」,其人口不過五六百萬而已,年均GDP類似於韓國,比中國的人均GDP要強。但是一上升到國家層面,人口遠遜於中國的以色列經濟實力自然也遠遜於中國,畢竟中國現在的GDP是全球第二。
軍事上,以色列和中國都有比較完善的軍事工業,而且由於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的很多武器是非常先進的,比99年大使館事件後才開始大規模發力的中國先進國防工業要先進。但是涉及到發動機、一些材料上,還是不如中國的,畢竟中國的國防工業更完善。而且雖然以色列也是核國家(只是未被公開承認),但是其核武器的投載工具和本身的水平都不如中國。以色列由於常年和阿拉伯人沖突,所以部隊的實戰能力很強,而現今解放軍的實戰機會很少,只能靠訓練,所以軍隊素質要比以色列差點兒。但是由於解放軍的規模很大,所以總體軍隊戰力仍然比以色列強。
政治上,以色列極端依賴美國,美國要在中東安排「自己人」,所以在很多事件上也極端袒護以色列。但是實際上,只有安理會五大國算是真正的政治超級大國,所以以色列的影響力,很多時候只能限於中東,或者其他國家跟美國要價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國際大棋局上,以色列仍然只是「棋子」,而不是「棋手」,和其他小國一樣,很多時候,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累死我了哥們,答案還滿意吧?
⑷ 以色列造的槍支是不是很出名啊
以色列他啥武器都能造,原因為
1、猶太人的聰明和智慧。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都是猶太人。
2、猶太人的財富。歐美,尤其是美國很多大財閥都是猶太人。給以色列提供了很多資金上的支持。
3、美國的援助。二戰後,美國為了控制中東地區,排擠英、法、蘇,全力操縱猶太人的復國行動,可以說,以色列就是美國一手策劃建立的。因此,美國除了提供資金之外,還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裝備支持。
⑸ 以色列的前世今生,猶太人是如何建國的
二戰時期,歐洲將反猶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歐洲猶太人被殺死了600萬人,戰後,猶太人苦於沒有自己的國度,永遠寄人籬下受人歧視,就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在世界猶太財閥的支持下,當時美英集團也為了分割中東戰爭利益,就把控聯合國通過了猶太復國議案,只因為,歷史上猶太人的故國約旦河流域,這塊土地在戰後不存在現代意義的國家,只是巴勒斯坦人的世襲游牧地,雖說是猶太故地,可是在猶太離開後,巴勒斯坦人已經在此生活了上千年,聯合國通過的議案是將此地一分為二,各自成立以猶太人為主導的以色列國和以巴勒斯坦人為主導的巴勒斯坦國,在世界猶太財閥的經濟支持下,以色列很快建國,而且很快用現代軍事武器組建了國家機器,而巴勒斯坦人還處於部落時代,一夜間損失了一半故土,並同時被要求建國,由於家底太差,到目前也沒有完全建立國家,這時以色列人開始運用自己的現代武器擠壓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周邊的阿拉伯世界出於民族和宗教情感紛紛指責以色列,可是以色列態度強硬,根本不聽勸,導致了先後五次中東戰爭,不爭氣的是,泛阿拉伯世界五次都輸了,這就將仇恨建立起來了,整個泛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形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已經不簡單是巴以沖突,而是以色列與泛阿拉伯世界的沖突了,平心而論,猶太人想建國是合理的,可是憑空佔領巴勒斯坦地區,並將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這本身就是掠奪,毫無正義可言,整個以色列是建立在侵略基礎上的非正義國家;
⑹ 懂得感恩的猶太人,中國哪些武器技術得到以色列幫助
二戰時期,德國種族主義盛行,大肆屠殺猶太人,猶太人逃亡世界但是沒有人收留他們,只有中國,尤其是中國上海,大批猶太人在中國人的庇護下生存下來,甚至有些國人拿出自己不捨得吃的東西給猶太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他們也當然懂得感恩,後來以色列的建國者很多都是在二戰時候在上海活下來的人,他們對自己國民的教育上就嚴格要求尊重和感恩中國人,新中國建國初期,西方的各種封鎖都不能扼殺中國,除了國人自己的頑強之外,以色列也是功不可沒,以色列扛著美國的巨大壓力,偷偷的給予中國大量的援助,軍工技術和經濟上都有。以色列和美國是盟友,很多東西還不能公開。
⑺ 以色列是猶太人嗎 以色列八大驚人猶太考古發現
看你怎麼理解了,以色列國是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但是以色列國民不只有猶太人。還有20%阿拉伯人,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在公元一世紀前是猶太民族的故國,到了一世紀因為反抗羅馬統治失敗,被羅馬帝國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出舊地,而到了公元七世紀,該地就基本上阿拉伯化了,雖然該地是猶太人的故鄉,可是巴勒斯坦族人也已經在那裡生活了一千多年,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巴以紛爭;
⑻ 我想知道以色列猶太人的詳細的建國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
耶路撒冷哭牆耶路撒冷哭牆
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因而名哭牆。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徵,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1年亡於亞述國之後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於其他民族,連中國開封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會堂遺跡。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跡。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
古城阿克古城阿克
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但是由於以色列依靠美國的強大外援以及衛星科技,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同獲和平獎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同獲和平獎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伊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戰機和武裝直升機27日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則對以色列發射遠程火箭彈報復。
這次空襲是自1967年中東戰爭以來,以軍襲擊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餘人受傷。以外長利夫尼表示,選在這個時候痛擊哈馬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哈馬斯違反半年前的停火協議,幾乎每天以火箭、迫擊炮攻擊以色列平民,令以色列無法再忍受。
⑼ 以色列人發明了什麼
猶太來人是以色列人的後裔,自這是一個特殊的民族,是一個對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僅在自然科學領域就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量子力學開創者波爾和波恩、原子物理學開拓者費米、創立電守恆定率的李普曼、測定光速的邁克爾遜、「李克」概念提出者之一的蘇曼、提出量子電動力學公式的施溫格、反質子發現者之一的西格普。化學家也不乏其人:其次離析出純氟並建立高溫化學的莫瓦桑、染料合成研究的拓荒者拜多、氨合成法的創始人之一哈柏。近代化學療法創始人之一埃爾利希,提出人類A、B、AB和O四種血型的蘭茨泰納,青黴素的發明者,數學家中最著名的當推控制論的提出者維納,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等等。
⑽ 以色列核武器怎麼來的
以色列到底有多少核武器?恐怕這些年來沒人能夠說得清楚。不過,近日,前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負責人漢斯·布利克斯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了一份關於全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告,指出以色列目前可能擁有200件核武器。分析人士指出,布利克斯此時提出以色列擁有核武器的數字,對於處於緊張狀態的伊朗核問題而言,無疑是火上澆油。
以色列低調回應核
評估
布利克斯在2003年12月卸去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負責人的職務後,即前往瑞典科研機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擔任主席。日前,該委員會撰寫的題為《恐怖的武器》的研究報告對目前全球存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狀、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潛在威脅做出了評估。
在全球的核武器方面,報告認為,目前全世界大約有核武器2.7萬余件,已經激活並處於部署狀態的大約有1.2萬件。這些核武器大多由美俄所擁有。布利克斯在就此報告舉行的記者會上特別指出,以色列擁有200件核武器。對於這種說法,以色列外交部只是依照慣例做出回應,表示以色列長期堅持的政策沒有發生變化,即以色列不會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引入核武器的國家。
已建成「三位一體」核力量
那麼,以色列的核力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1962年,以色列核反應堆進入臨界狀態,開始連環反應,並且生產出了大量用於製造核彈頭的鈾。到1968年年底,以色列每年可以生產四至五枚核彈頭,從此走向全面生產核武器的道路。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受到了埃及和敘利亞兩翼威脅。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下令在以軍的近程導彈上裝上核彈頭。不過,在國際社會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加上以軍後來反敗為勝,所以以色列的核導彈才沒有派上用場。這場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的核打擊計劃「參孫方案」才被媒體曝光。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生產積累,目前以色列已經具備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其核能力不容小覷。
在空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已經擁有了能夠攜帶核航彈的多種機型,包括F-4「鬼怪」戰斗機、A-4「空中之鷹」攻擊機、F-15「鷹」式戰斗機、 F-16「戰隼」戰斗機等。可能擔負核作戰任務的作戰中隊和基地包括:部署在內瓦提姆空軍基地的第111、115和116中隊,在內蓋夫沙漠中拉蒙基地的第140和253中隊,以色列北部拉馬特—大衛基地的第109、110和117中隊,以及在哈澤里姆空軍基地的第101、105和144中隊。
在陸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擁有的「賈里科」系列導彈為其主要的戰略打擊力量。「賈里科-1」型導彈的射程為480公里至650公里,可以打到大馬士革、阿曼和開羅。「賈里科-2」型導彈射程達到1800公里。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透露,在特拉維夫東南部的山區存在一個導彈基地,該基地部署有50枚「賈里科-2」型導彈。此外,大約50枚「賈里科-1」型導彈也部署在該基地附近。
目前,海基核力量是以色列的發展重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色列從德國訂購了三艘具有遠程奔襲能力的「海豚」級柴油動力潛艇。以色列已將這三艘潛艇核武化。據悉,以色列的核彈頭被重新改裝以適應美國提供的「魚叉」導彈,並且在其導彈上安裝了可沿海面巡航的制導系統。以色列在地中海擁有150英里的海岸線,它這樣使用它的三艘潛艇:兩艘始終在海上值勤,一艘將在紅海或者波斯灣內活動,另一艘在地中海內活動;第三艘則在母港內待命。這樣至少有一艘潛艇可以在水中保持警戒,保證以色列在被攻擊時即可採取報復措施。
此外,有報道稱以色列還發展了一些非戰略性的核武器,諸如核炮彈與核地雷之類。這些數目不詳的核武器可能儲存在加利利海以西的艾拉本核設施中。
美國對以色列採取縱容態度
雖然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但以色列政府卻執行著嚴格的「核模糊」政策,即不承認,也不否認擁有核武器,同時不接受國際社會的核查。美國對以色列擁有核武器也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為了避免美國會就美政府的做法提出異議,美國情報機構通常會在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將以色列從確認正在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的名單中刪除。柯林頓政府甚至禁止向第三國出售美國間諜衛星所拍攝到的關於以色列情況的高清晰度照片。美國對以色列的縱容,使得以色列不必承擔因承認核能力而帶來的政治與經濟後果,但卻能夠從中獲得利益———威懾的力量。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以色列具有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自己行動轟炸伊拉克核設施的先例,布利克斯此時透露有關以色列核武器的信息,意在向國際社會發出警告,即以色列擁有的核武器也可能成為打擊伊朗核設施的重要選擇。(來源:環球時報)